分享

闲情逸致 || 碧螺、龙井、普洱茶 ——陈解法摄影人生

 老年人CWK 2016-11-08

    最新鲜的展览\演出\讲座

    探讨传统风俗\寻觅民间工艺\素描文化人物




(陈解法)


       汪放/文


认识陈解法那天,是个很普通的日子,他沏了杯龙井,我们就海阔天空地聊开了。记得我们说了苏州的园林和水乡古镇。他说他插队时就喜欢摄影,他的第一台相机花了他全年的所有收入,是一台上海牌58-2相机。他用这台相机为周边的乡亲拍照留影,成了不少家庭对先人的念想。他也因此在那磨难的岁月,得到了许多体力和精神上的照拂与慰藉。


  他说,他上调后很幸运遇上了苏州市摄影家协会的陈主席。陈老师的摄影水平是何等的高明,对朋友、对摄影是何等的热情和耐心。他说,陈老师对精巧的苏州园林了然于胸,比如芭蕉天竹,一定在某月某日某时在何园林从何角度拍摄才好等等。他那油然而生的欣喜与向往,我还历历在目。


  记得那天他还给我看了他在周庄拍的不少片子,和他获得的第一个重要奖项《老街》。我说,《老街》当然好,逆光,雨后,青石板,油纸伞,逼仄的小街,技巧稔熟,画面华丽。但我喜欢另一组小桥流水垂柳的照片,清新淡雅,不见喧哗。更喜欢《窗》,紧闭的窗,斑驳的墙,一小枝青桐。我看到了岁月的静美和主人的安详。


  那天我们聊了很多,从清新到甜美,从华丽到朴实,从风光到人文,从主题参赛到创作题材选择。今天想来,二十年了,我们这样的聊天,其实有过很多。当然,我们也喝了也品了很多的碧螺春与龙井茶,那清香甜美的碧螺春与苦涩微甘的龙井茶。


  7、8年前,陈解法将偌大的产业交给了女儿。一个初冬的午后,他喝着普洱对我说,他准备以15年的时间做他喜欢的事业——摄影。我说,“好啊”,“我希望在你的茶几上不再仅仅是苏州园林”,“我们离上海是这么的近”。真的,当我再次去他那喝茶的时候,发现果然增加了不少报刊。今天,如果我们去他那,会看到桌上、几上、架上到处有来自世界各地的各种摄影报刊图书,和文艺界的朋友。


  近几年,作为太仓市摄影协会主席的陈解法,专心于摄影事业。他投资近千万元创办的太仓市恒发摄影艺术馆,成了全国有名的公益摄影创作基地,国内外的摄影家在此办展览、开讲座。他领军的当地摄影队伍,其中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从4人发展到了65人,获得了上千项省摄影家协会以上主办的展览、比赛奖项。他本人的摄影创作水平自然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摄影作品《北极熊》获得了23届国展铜奖。


  说到陈解法的摄影创作,我觉得可用他常喝的普洱茶来形容最为适宜。


  我觉得他近来的创作情况已过了苦涩回甘的瓶颈期,达到了信手拈来皆成文章的境地,初看平常无奇,细品内力绵长,冲淡平和,意境高远。比如说他那组皖南风光,我知道拍摄地点在黟县。那次去创作,本计划是在岭上拍云雾中的秋色,恰好天公不作美,他就就地取景,在途中、在住所周边拍了些小景,其中有一幅就是在车上拍的,水痕色晕,天成一幅水彩画。读这组照片,我很自然想起了唐代诗人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那种乡间的山野趣味。同时,这组作品,也很好体现了他常说的那句话“用好相机”,也就是针对拍摄对象,特定环境,准确地运用各种技巧,发挥手头相机的性能,实现主观意图。


  当然,总体上说,创作还是要有计划的,比如说那组以雕为题材的作品,陈解法就作了充分的准备。他汲取在北极、非洲拍摄动物的经验,去年先去实地踩点,观察北海道的虎头雕与仙鹤,熟悉当地的气候、环境与拍摄对象,回来后仔细分析研究雕的习性和其他摄影家的作品。今年他有针对性地“用好(的)相机”,有备而去。在北海道,陈解法有意避开了常见的近距离拍摄,不以撷取雕的神勇威猛为主,而是采用了虚化远处雪山为背景,以长焦调取滑行中的雕的平和姿态为主题。画面构成为大面积的白色,间以细小的黑线,视点赋以焦墨一般的浓重的色块。这样的构成与色调无疑很好地营造出了“天空飞鸟绝,群山兽迹灭”的气氛,强化了雕的独特个性,有着中国传统水墨画的意境与旨趣。


  与陈解法相识相交20年,我觉得他所走过的摄影道路,与茶道相仿佛,从李唐的煮,到赵宋的沏,从清新到苦涩,再到意味平和的冲远。


以下为陈解法摄影作品——



(本文来源《太仓日报》,原载于《中国摄影报》)

(编辑 介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