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后 阮籍醒时少,陶潜醉日多。百年何足度,乘兴且长歌。 凡是看过中国文学史的朋友,在唐朝诗歌文学这一段,都会提到一个人,那就是王绩。王绩可以说是初唐时期,在“初唐四杰”之前最出名的诗人。 在唐初的文学中,齐梁时期绮靡浮艳的文风弥漫朝野上下,靡靡之音,艳丽之词,不绝如缕。在这个时候,要向别具一格那是需要足够的勇气的。王绩的诗歌意义也就在于它能洗尽铅华,不落俗套,以自然朴素、疏淡清新的诗风打破局面,为唐以后的诗坛开山铺路。 王绩,字无功,自号东皋子,公元585年出生在绛州龙门一个官宦之家。他自幼就好学,博闻强记,15岁游历京都长安,被杨素呼为“神仙童子”。公元605年,应孝悌廉洁举,授秘书省正字,但他生性简傲,不愿在朝为官,改授扬州六合县丞。但因嗜酒误事,受人弹劾,被解职。时值隋末动乱,索性就此隐居,耽于山水,饮酒赋诗。 世上没有真正的隐士,阮籍不是,陶渊明不是,王绩也不是。他的归隐是多方面的原因,他所处是隋末唐初不稳定的时代,他生性简傲,嗜酒如命,喜好老庄思想。他不善于做官,他做的官职不过是低微的闲差罢了,他的知识和才能不能被统治者所重用。因此,在他的诗歌中既有对山水田园生活的向往,但更多的是对现实的不满,心中郁结着愤懑。 王绩的诗歌,我们所熟知的就是那首《野望》,“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借落暮山林之景,抒写忧郁苦闷,彷徨无依,孤独寂寞的心情。我们都知道,王绩嗜酒如命,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他醉酒后的心声——《醉后》。 “阮籍醒时少,陶潜醉日多。”喜欢喝酒,诗又写得好的,在王绩之前,就数阮籍和陶潜了。阮籍是竹林七贤之一,常常喝的大醉,竟然长达60天之久,又听说步兵校尉的后厨贮酒数百斛,乃求为步兵校尉,就连在他母亲的丧礼上海蒸一肥豚,饮酒二斗。可以说,阮籍的一生基本都是泡在酒坛子中的,虽是逼不得已,但是确实也好酒如命。如果,仅仅这样解释未免有点过于简单。阮籍不只是一个酒鬼,他素有济世之志,曾登广武城,观楚、汉古战场,慨叹“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他之所以选择醉酒,是为了避祸,远离勾心斗角的是非之地,是为了明哲保身,在政治的夹缝中生存下来。 陶渊明,生活在东晋南北朝之际,那一段时期也是政治黑暗,比较动乱的时代。他少年时期就怀有兼济天下的雄心壮志,可是二十九岁才做江州祭酒这样的小官,感到不堪吏职后辞职归家。三十六岁时投入桓玄门下做属吏,当时桓玄窥伺东晋政权,不愿与其同流,借母丧辞职回家。三十九岁时投入刘裕幕下任镇军参军,他觉得世道黑暗,失望之余辞职隐居。四十一岁又因生活所迫,不得已出山做了彭泽县令,因不愿意“为五斗米折腰”挂印去职,归隐山林。我们看到,在短短的数十年,陶渊明四次辞职,在政治漩涡中苦不堪言,壮志雄心被消磨殆尽,最后只能隐居泉林长达二十年之久。在隐居期间,有酒必喝,每饮必醉,借酒浇愁。他曾写过《饮酒》组诗20首,借酒为题,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田园生活的喜爱。 王绩,他的人生经历和阮籍、陶潜有很多相似之处。因此,他对这两位前辈非常的崇拜,引为知己,视为同道中人。他在这里就是借两位的经历来表达自己对际遇的不满,对世俗的厌倦,对醉酒人生的眷恋。 “百年何足度,乘兴且长歌。”这是由前两句生发出来的议论:百年人生那么长,要怎样能够度过呢,不妨乘着酒兴,在悠悠长歌中度过吧!诗人生活在一个不如意的年代,几十年的官场生涯是郁郁不得志,与其混迹官场,蝇营狗苟,身心受到束缚,还不如摆脱世俗的纷扰,以诗为乐,以酒助兴,醉后长歌,自得其乐。虽然醉酒未必能解心中的烦忧,但是至少醉酒后能随心所欲,暂时麻醉自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