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石头记》释义(之一)(”石学'总第3讲)

 果冻0881 2016-11-08
《石头记》释义(之一)(“石学'总第3讲) 一、对《石头记》来源的说明 《石头记》书名是怎么来的?
作者为了说明《石头记》一书是怎样来的,用了相当大的篇幅,大约有1700字。为了阐释方便,我们准备分两三次逐段逐句进行说明。我们先看第一小段:
列位看官,你道此书何来?说起根由,虽近荒唐,细按则深有趣味。待在下将此来历注明,方使阅者了然不惑。
在“细按则深有趣味”处,甲戌本有两句侧批曰:
自占地步。
自首荒唐,妙!
上一讲我们曾说:《石头记》一书,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不能将真事直述其详,便用神话和梦幻的方式,用假语村言来作隐写。然后再用批语形式,引导读者,透过这些神话、梦幻和假语村言,索解出其背后的真人真事。同样,作者为什么要撰写《石头记》一书,又为什么一定要用《石头记》,作为自己书的最后定名,是不能直说的,只好用神话的形式。为了使读者不感到荒唐,作者便以批者之口,干脆自己先承认:这事有点“荒唐”,以便使读者按照作者的指引,也认为:的确有点“荒唐”也就不再追究“荒唐”的原因了。作者也就可以更顺利地用这种“荒唐”的构想,来撰写小说了。
二、第一段——共有4句 我们先看《石头记》来源的第一段:
原来女娲氏炼石补天之时,于大荒山无稽崖炼成高经十二丈、方经二十四丈顽石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娲皇氏只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只单单的剩了一块未用,便弃在此山青埂峰下。谁知此石自经锻炼之后,灵性已通,因见众石俱得补天,独自己无材,不堪入选,遂自怨自叹,日夜悲啼惭愧。
就这样一小段话,不过一百多字,竟然有10条脂批。按照我们已经掌握的规律,凡是带脂批之处,无非是两种作用:一是对小说作进一步的说明,另外便是作者引导读者,如何从正面小说翻到背面,看到对真事(历史)的隐写。因而,凡是脂批我们都应当重视,下点功夫将其弄清楚,看到底是怎么回事。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这些脂批都是写的什么?
1、第一句及其批语《石头记》写道:“原来女娲氏炼石补天之时,于大荒山无稽崖炼成高经十二丈、方经二十四丈顽石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
在“原来女娲氏炼石补天之时”处,甲戌本有侧批曰:
补天济世,勿认真用常言。
这段批语告诉读者
:所谓女娲补天所用之石,都是用来“补天济世”的,但可惜这块被遗留下来的石头,却没有作这种用场。——这是小说正面含义。但也有背面含义:如果我们把“天”理解为朝廷,那么所谓“补天济世”便可理解为改革、革新朝政。也就是说,当我们把这块石头,比喻为人,将它拟人化,便可理解为:这块“石头”(“石兄”)本来应当用来改革、革新朝政,但不幸,并没有做这种用途。
“济世补天”写的是作者的抱负。
在“大荒山”处,戚序本有夹批曰:
荒唐也!
在“无稽崖”处有批曰:
无稽也!
这两条批语都是加强小说的神话性,让读者相信,本书所讲是都是荒唐之言,都是无稽之谈,不要去作进一步的深究。这显然是为隐写历史在打掩护,以便使文字检查官不要太看重这部书。但是从下面批语我们便看出来,作者实际是在隐写历史。
在“炼成高经十二丈”和“方经二十四丈”处,戚序本分别夹批曰:
照应十二钗。
照应副十二钗。
什么叫做“照应”?
“照应”就是配合、呼应。在两个性质相同的事物之间,才可能形成照应。比如可以说“兄弟两个的做法互相照应”、“剧本的情节,需要前后照应”等等。但是这里就不同了。“石头”是无机物,“十二钗”是女子,“石头”如何同“女子”互相照应呢?显然这是一种“误谬”。按照曹雪芹的写作规律,“误谬”背后必有隐史。
原来批书人是要以此告诉读者:这块石头上面所记的内容,是为一个女子写的传记。大家来看:所有有关十二钗之事——包括正、副、又副十二钗,总共三十六钗——写的是小说中的内容。但是大家不经忘记:作者在《石头记》开篇时所作的自白——他写这部书的目的是要为一个女子作传。作传的方式,是利用假语村言,隐写这位女子的传记。正、副十二钗背后所隐写的历史,实是一位女子的传记。
因而,如果将第一段第一句正文及批语作个概括的话,就是:女祸补天,在大荒山、无稽崖炼成高经十二丈、方经二十四丈顽石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最后因多出一块,遗留在了人间,弃于青埂峰下。这块巨石,有十二丈——即120尺,合40米高,相当于十三四层楼房的高度。所以这实是一尊硕大无比的丰碑。在这块石碑上所镌刻的,便是曹雪芹为一位女子所写的传记。
我们再看下面的文字。
2、第二句及其批语 第一段的第二句话是:“娲皇氏只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只单单的剩了一块未用,便弃在此山青埂峰下。”
在“顽石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娲皇氏只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处,分别有戚序本夹批和蒙府本侧批:
合周天之数。
数足,偏遗我,“不堪入选”句中透出心眼。
什么叫做“周天”呢?
“周天”指环绕天球的大圆周,天文学上以360度为周天。如果以地球围绕太阳一周来算,就应是365天。娲皇为了补天,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这36500块正好是365天的100倍,但是准备的材料偏偏多了一块,这一块就没有了用场。蒙府本侧批“合周天之数”,就是站在未选用的这块顽石上而写的。
“数足,偏遗我,‘不堪入选’句中透出心眼”——这是将石头拟人化了,也就是说,这是站在“石头”背面角度所写的这句批语。话中可以看出,“石头”即作者,对于“不堪入选”,心中颇不服气,并感到遗憾。
那么,这个“我”——当然反映的是背面历史——指的是谁呢?是作者。
大家会觉得很奇怪:第一句是隐写的是《石头记》所传的女子,怎么第二句就隐写起作者来了?
清代和民国初年的一些红学家认为曹雪芹是一位十分精通《易经》的大家。何谓“易”?“易”的含义就是改变,变换。讲的是事物在不断运动。《石头记》正面小说,随着情节的发展,背后所隐写的事物,就会随时变化着。就拿这块石头来说,到现在为止我们已知道它有四种含义:
第一种含义,它代表了书名——《石头记》。
第二种含义,它代表了石碑——作者为一位女子而竖立的一块丰碑。并且作者在为这位女子作传时,也传了他自己。
第三种含义,石头它代表了作者——《石头记》,特别是脂批中多次提到“石兄”,实际指的是作者。
第四种含义,石头也代表了《石头记》中所传的那位女子。
这四种含义,随着小说情节的不同,其背后所隐写的人或事,也就随之变化。所以对于小说背后的隐史,不断变化的特点,大家不要感到惊奇,这实际是作者作者运用《易经》思维,所创造的一种在小说中隐写历史的奇特写作方法。
再看下面一句。
3、第三句及其批语 第一段的第三句是:“只单单的剩了一块未用,便弃在此山青埂峰下。”
在“只单单的剩了一块未用”处,甲戌本有侧批曰:
剩了这一块,便生出这许多故事。使当日虽不以此补天,就该去补地之坑陷,使地平坦,而不有此一部鬼话。
这是在对石头的牢骚进行的批评:补不了天,那就去补地好了。何必牢骚满腹!从背后隐史来看,是在写作者。有可能就是作者本人加的批语,是作者的自我批评。
再下面一句。
在“便弃在此山青埂峰下”处,戚序本有夹批曰:
妙!自谓坠落情根,故无补天用。
批书人在引导读者了解,“青埂”是用了谐音法,它可与“情根”谐音。意思是:这块“石头”,既然坠落到“情根”之中,还奢谈什么“补天”呢?从中我们还可看出:批者对于作者以“青埂”谐音“情根”的作法,十分赞赏,因而发出“妙”的赞叹。
批语“妙!自谓坠落情根,故无补天用”——是将“石头”拟人化了。这段批语是为了启发读者思考书的背面:“石头”这个人,既然已经坠落入情网之中,还奢谈什么改革、革新朝政呢?这不是已经因小失大了吗?
在“谁知此石自经锻炼之后,灵性已通”处,戚序本有夹批曰:
锻炼后性方通。甚哉,人生不能学也。
这里的关键词是“锻炼”。“锻炼”指什么?
“锻炼”指学习和社会实践。
——现在我们想想:这里的“石头”是指谁呢?
——这块“石头”是指作者。他通过自己沉溺于“情”的教训,才懂得了“情”使他失去了“补天”的机会,才使得他的“性方通”,这就是“锻炼”的含义。所谓“甚哉,人生不能学也”,其意为:他感叹道:这种教训,从书本上是学不来的。
上面阐释这句正文,可以结合下面这句话来理解,就更清楚了。
下面这句话,即第一段的最后一句。书中写道:“因见众石俱得补天,独自己无材,不堪入选,遂自怨自叹,日夜悲啼惭愧。”
这一句话,可以说是女娲补天,最后没有用,而剩下的一块石头,所感到的悲哀。因为自己“无材入选”才自怨自叹,惭愧悲啼。
下面对这段正文作个小结。
这一段共有四句,我们在脂批的引导下,了解到:作者和批者将“石头”拟人化以后,也就将正面小说翻转到了背面历史,使我们看到了所隐写的两个人物:一个是作者,另一个是作者为之所传的那个女子。
作者在《石头记》中有多处忏悔自己:因为不了解最高统治者的恶毒、阴险,政治仕途的险恶,而表现出来的的幼稚、莽撞、轻率、大意。作者在《石头记》中多次透露出,他为没有抓住机会,进入最高统治集团,实现改革、革新朝政,而“自怨自叹”、“悲啼惭愧”。
三、第二段——共有六句 下面我们来看关于《石头记》的第二段文字:
一日,正当嗟悼之际,俄见一僧一道远远而来,生得骨格不凡,丰神迥异,来至石下,席地而坐,长谈。见一块鲜明莹洁美玉,且又缩成扇坠大小的可佩可拿。那僧托于掌上,笑道:“形体倒也是个宝物了!还只没有实在好处,须得再镌上数字,使人一见,便知是奇物方妙。然后好携你到隆盛昌明之邦,诗礼簪缨之族,花柳繁华之地,温柔富贵之乡,去安身乐业。”石头听了,喜之不尽,乃问道:“不知赐了弟子那几件奇处,又不知携了弟子到何地方?望乞明示,使弟子不惑。”那僧笑道:“你且莫问,日后自然明白的。”说着,便袖笼了这石,同那道人飘然而去,竟不知投奔何方何舍。
1、第一句及其批语这一段正文的第一句是:“一日,正当嗟悼之际,俄见一僧一道远远而来,生得骨格不凡,丰神迥异,来至石下,席地而坐,长谈。”
在“丰神迥异”处,有两条批语:一条靖藏本眉批,一条戚序本夹批。分别是:
作者自己形容。
这是真像,非幻像也。
大家看作者是怎样写的:“俄见一僧一道远远而来,生得骨格不凡,丰神迥异……”
请注意:远远来了两个人,一僧一道。作者本应当分别描写这两个人的长相,但是作者并没有这样做,而是颇令人感到莫名其妙,只写了一句十分笼统的话——“生得骨格不凡,丰神迥异”。这句话没有写明:生得“生得骨格不凡,丰神迥异”者是谁?到底是僧?还是道?一个大作家,为什么写出如此不明不白的句子?
——其实这就是脂砚斋所说“误谬”。这是让读者思考:既说“一僧一道”长得完全一样,丝毫不差,实是“亦僧亦道”的隐写。
——由此我们可以领悟出:不是一位大作家写出了不明不白的句子,而是一位超级大文豪给读者设下的一个十分简单的“谜”,以此先锻炼一下读者的头脑。
当我们理解了一僧一道,即“亦僧亦道”,而且知道此人长相不一般,而是“生得骨格不凡,丰神迥异”。那么,这个人是谁呢?
脂砚斋趁机在靖藏本中添加了批语:这是“作者自己形容。”而且还在戚序本中进一步加批曰:“这是真像,非幻像也。”
请看作者曹雪芹在书中第一次写出的自己的长相——“生得骨格不凡,丰神迥异”。——这是一种魁梧、健壮、非常有男子气,是个美男子的形象。“丰神迥异”则还透露出:人们一看到此人,便会感到这是一们十分聪明、智慧,很有气质不一般的人。——这种形象与小说中贾宝玉的形象迥然不同。
大家知道,霍国玲雕塑了一尊《曹雪芹像》,照片在《石头记》(脂砚斋全评本),以及《红楼解梦》第一、二、三集书前扉页上均有刊登。她在在雕塑时,便参考了书中对作者的一些隐写,其中便包括“生得骨格不凡,丰神迥异”反映作者气质的话。
2、第二句及其批语 再看下面一句:“见一块鲜明莹洁美玉,且又缩成扇坠大小的可佩可拿。”在此处,甲戌本有侧批:
奇诡险怪之文,有如髯苏《石钟》、《赤壁》用幻处。
髯苏,指苏轼,因他有长长的大胡须,故称他为“髯苏”。《石钟》指《石钟山记》,文中有诸如“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等文字。《赤壁》指《前赤壁赋》,有文曰:“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批书人是说雪芹所写的“一块鲜明莹洁美玉,且又缩成扇坠大小的可佩可拿”,就像苏轼的《石钟》《赤壁》散文那样,如梦如幻。
3、第三句及其批语下面一句:“那僧托于掌上,笑道:“形体倒也是个宝物了!还只没有实在好处,须得再镌上数字,使人一见,便知是奇物方妙。……”
这一句是那僧对那块石头,也就是宝玉说的话。这一段话中共有5条批语。
在“形体倒也是个宝物了”处,甲戌本和蒙府本分别有侧批曰:
自愧之语。
世上人原自据看得见处为凭。
那僧托在手上看,是块宝玉,鲜明莹洁,像扇坠那样大小。针对这样一块宝玉,批书人怎么批出的是:“自愧之语”?——原来这句批语是向读者所揭示的“误谬”。实际是向读者说明:应将这“宝物”拟人化。将“宝物”拟人化以后,便会发现:“形体”虽是个“宝物”,但“还只没有实在好处”——这是作者用这样的话来说明自己的“自怨自悔”。
“世上人原自据看得见处为凭”?这也就是常言所讲的:眼见为实。可以与下面一条批语结合来看。
在“还只没有实在好处”这句处,戚序本有夹批曰:
好极!今之金玉其外、败絮其中者,见此大不欢喜。
“金玉其表,败絮其中”原来是指桔子。到了春天,外表看起来色彩金黄,但里面已经没有了水分,犹如棉絮那样了。后来指徒有其表,内囊已糟的物品。那么当在“金玉其表,败絮其中”后面添加一“者”字,就指人了。这是在指谁呢?——指“纨袴子弟”。上面两条批语结合起来看,背后所隐写的是:曹雪芹与那些如同“金玉其表,败絮其中”的“纨袴子弟”不同。曹雪芹与他们是合不到一块的。那些人对于曹雪芹“大不欢喜”。
再下面一句:“还只没有实在好处,须得再镌上数字,使人一见,便知是奇物方妙”处有两条批语。一条是甲戌本侧批,一条是戚序本的夹批,分别是:
世上原宜假,不宜真也。谚云:“一日卖了三千假,三日卖不出一个真。”信哉!
世上原宜假,不宜真也。
这两条批语,是作者的借物抒怀。那僧看到:这物并无什么好处,那就给它镌刻上几个字,这样就能引起人们的重视。否则难免人们不会把它认作假的东西。为此有感而发,对一社会现象抒发出哲理的思考:正像谚语所说的“一日卖了三千假,三日卖不出一个真”。人们都相信假的,不相信真的。于是感叹道:“世上原宜假,不宜真也。”“信哉!”作者为什么会突发这种哲理呢?很有可能预感到将来人们对《石头记》的看法,也会是只信“假”(小说),而不信“真”(真事=历史)。所以才发出“世上原宜假,不宜真也”的感叹。世上到处都是假东西,引得人们都相信了,而当真的东西出现时,人们却不相信。这种现象怎么能不让人感叹呢?
4、第四句及其批语 下面写道:“然后好携你到隆盛昌明之邦,诗礼簪缨之族,花柳繁华之地,温柔富贵之乡,去安身乐业。”
在“隆盛昌明之邦”处,甲戌本和戚序本分别有侧批和夹批:
伏长安大都。
伏长安。
这是指小说。——可将“隆盛昌明之邦”看作“长安大都”,正像小说“并无朝代纪年可考”那样,“长安”所代表的就是国都。这是在引导读者去翻过来看背后历史:即可指南京——这是古代国都,又可指北京——这是清代国都。
下面,在“诗礼簪缨之族”处,戚序本有夹批曰:
伏荣国府。
下面,在“花柳繁华之地”处,戚序本有夹批曰:
伏大观园。
再下面,在“温柔富贵之乡”处,戚序本有夹批曰:
伏紫芸轩。
“紫芸”一词在《石头记》第十七回出现过:贾政带一些人来看新建的大观园。来到一处景园。没有花木,只见异草。于是宝玉便介绍道:“那香的是杜若蘅芜,那一种大约是茝兰……”,其中一句便是:“红的自然是紫芸,绿的定是青芷。”而在这里有夹批曰:“金■(艹登)草,见《字汇》。玉■(艹路),见《楚辞》。‘菎■(艹路)杂于黀蒸’,茝、葛、芸、芷,皆不必注,见者太多。此书中异物太多,有人生之未闻未见者,然实系所有之物,或名差理同者亦有之。”
这条批语只能作者才可能批得出来,因为像“金■(艹登)草,见《字汇》。玉■(艹路),见《楚辞》。‘菎■(艹路)杂于黀蒸’,茝、葛、芸、芷,皆不必注……”这样的话,除却作者,有谁能批得出来的呢?作者写这段话以及批语的目的就是:你若去查书,未必查得到,但是他已经明确写出了:“此书中异物太多,有人生之未闻未见者,然实系所有之物,或名差理同者亦有之。”意思是,这种植物可能是没有的,但是“名差理同”——名字不对,道理对了,就行了。什么道理呢?我说的这种“紫芸”是红色的。实际是暗示读者:所谓紫芸轩,就是红色的“轩”,也就是隐写的是“怡红院”中的一个房间。
这段话是说,那僧在这宝玉上镌刻几个字以后,带他到那里去了呢?——到京城(南京或北京)的荣国府、大观园、怡红院中去。——这是指小说,而从背后隐史角度来看,则是要带宝玉到后来曹雪芹所居住之地去。
那么,这块“宝玉”指什么呢?
再下面,在“去安身乐业”处,甲戌本有两条批语,一条侧批,一条眉批,分别是:
何不再添一句云:“择个绝世情痴作主人。”
昔子房后谒黄石公,惟见一石。子房当时恨不随此石去。余亦恨不能随此石而去也。聊供阅者一笑。
我们来看这两条批语是什么含义。
什么叫做“择个绝世情痴作主人”?
——指的是欲带这块宝玉所去的地方的主人,是个“绝世情痴”者
在《石头记》中谁是“绝世情痴”呢?
——在小说中是指贾宝玉——怡红院的主人。而背后历史,则指曹雪芹。
那么这时的“宝玉”隐写的是谁呢?——隐写的是作者所为之作传的女子。
眉批“昔子房后谒黄石公”一段是个典故。子房,指张良(?—公元前186年)。他是韩国贵族。韩国被秦国灭后,他便结交刺客。在搏浪沙狙击秦始皇,未成功。传说他逃至下邳(今江苏睢宁北),于圯(yí桥)口遇隐士黄石公,得《太公兵法》。黄石公对他讲:“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我见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矣。”张良后来辅佐刘邦,成为重要谋士。汉朝建立,被封为留侯。十三年后,张良随从汉高祖刘邦过济北,果然见谷城山下黄石。于是取走,为它建了祠堂。在张良死后,便将此黄石与他并葬。这件事载于《史记·留侯世家》。后来人们便将圯上老人称为黄石公。后世流传有《黄石公三略》兵书二卷。
这一句正文,是说那僧准备在这块宝玉上镌刻上几字,这样就有了“奇”处,再携它到世间去——带到都城的荣国府、大观园、紫芸轩(怡红院)中去。从背面历史看,这块宝玉所隐写的是《石头记》中所传之女子,后来她来到作者的住地。
5、第五句及其批语再看下面一段话:“石头听了,喜之不尽,乃问道:‘不知赐了弟子那几件奇处,又不知携了弟子到何地方?望乞明示,使弟子不惑。’”
在“不知赐了弟子那几件奇处”有两条批语,分别是甲戌本侧批和靖藏本眉批:
可知若果有奇贵之处,自己亦不知者;若自以奇贵而居,究竟是无真奇贵之人。
果有奇贵,自己亦不知。若以奇贵而居,即无真奇贵。
这块石头听了那僧所讲,说这块石头有它的“奇”处,还要带它到世间一户荣华富贵之家去。这块石头,不知自己“奇”在何处,于是就问那僧:你说我“奇”。那么我“奇”在何处呢?
这里批语是以第三者的口气说道:正由于你是“奇贵”的,自己不知,以为这是很平常之处,而这才是真正的“奇贵”。而那些以“奇贵”自居的人,并不是真的“奇贵”。——这是批书人对“奇贵”所发的议论。
大家想想:这时在“石头”背后所隐是指谁呢?还是作者吗?曹雪芹本来就是“奇贵”之人,而且也以“奇贵”自居,当然不会是指他。此时的“石头”,又有了变化——所指的是《石头记》中所传之女子——她是“奇贵”之人,但她刚到曹家时,身份十分低下,是小戏子、是丫环,当然她不会以“奇贵”自居,而像她这样的人才称得上是真“奇贵”。
6、第六句文中写道:“那僧笑道:‘你且莫问,日后自然明白的。’说着,便袖笼了这石,同那道人飘然而去,竟不知投奔何方何舍。”
那僧对于石头问话,并不回答。只说:“你且莫问,日后自然明白的。”之后便袖了玉石,同道人一起,飘然而去。
(如有读者欲对“石学”有进一步了解,可参看“霍国玲的博客”blog.sina.com.cn/huoguoling;如欲了解“石学从书”,可参看博客的“图片”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