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保险经理人超七成接到过猎头“挖人”电话——2016中国保险经理人职业满意度调查报告(七)...

 HeartrainRED 2016-11-08


策划/《保险文化》编辑部    撰稿/杨运博

 

保险行业人员流动性大,因此有“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之说。人才频繁“跳槽”现象,司空见惯。从今年的问卷调查结果来看,表示有“跳槽”意向的人数,仍然高企。


在问到“在未来的几年内,您是否有跳槽的计划?”时,有17.1%的人表示很有可能54.5%的人表示不大可能;28.4%表示不好说(见图1)



 
图1:

1.人心较稳,54.5%表示不考虑“跳槽”


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对于保险经理人而言,无论是考虑“跳槽”还是坚守,均属正常现象。毕竟每个人都有选择更好的发展平台、实现自我价值的权利。从本次调查结果可知,表示在未来几年内不大可能“跳槽”的人占54.5%。从此也可以看出,过半的保险经理人对“老东家”有很高的忠诚度。


究其原因,一是出于对现状比较满意,不会为了所谓的高薪而舍弃辛苦打下的基础,去探索陌生的环境与未知的前景;二是放弃现状就意味着一切都得从零开始,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才能达到现在的目标;三是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有着较为清晰的规划,如果对公司为其提供的职业发展方向感到满意,那么他们都会选择坚守,与公司进行长期的合作。正可谓:做熟不做生,坚守战地比进攻新战地,更有优势。只要是本身的资源与能力与公司相匹配,保险经理人一般都不会考虑“跳槽”。


2.考虑“跳槽”者不足两成,与去年相比,下降了近七个百分点


表示在未来几年内有“跳槽”计划的,只占17.1%,占比很低。去年表示有“跳槽”计划的占比达24%,今年下降了6.9个百分点。


从本刊近几次的调查结果来看,考虑“跳槽”者的原因有明显的共性:一方面,是因为个人的发展空间受限,遭遇发展瓶颈,个人价值难以实现;另一方面,是收入与期望有较大的差距,缺少成就感。


328.4%表示不好说,举棋不定


除了明确地表示“跳槽”或“不跳槽”外,举棋不定者也有不少,占比达28.4%。此项占比较去年的20.20%,提高了8.2个百分点。


总体而言,今年在“跳槽”问题的回答中,所传递出来的信号是积极的;表示坚守的比率与去持平,表示考虑“跳槽”的比率,比去年下降了8.2个百分点,这表明,今年保险经理人团队较为稳定。毕竟团队的稳定,无论是对企业,还是对经理人而言,都是利大于弊。此结果,令人颇为欣慰。


4超七成人接到猎头“挖角”电话


随着大量资本及外资涌入保险行业,保险机构主体数量剧增。据中国保监会公布的数据,截至2016年8月,全国有保险法人机构207家。其中,保险集团(控股)公司11家,产险公司79家,寿险公司77家,再保险公司9家,保险资产管理公司21家,农村保险互助社10家。此外,还有近200家企业排队候场。随着保险主体数量的增加,企业对人才的渴求将更加强烈。险企之间相互“挖角”现象,将愈演愈烈。


在问到“您今年是否接到猎头公司的电话?”时,20.2%的人表示,接到5-10个;20.8%表示,接到3-4个电话;30.5%表示,接到1-2个电话;28.5%表示,从未接到猎头的电话(见图2)


有71.5%的保险经理人接到过猎头“挖人”的电话!这对所有的保险公司而言,都不会是个令人感到愉快的结果。不言而愈,如此高的“挖角”现象,代表着每家公司都会面临人才被“挖角”,导致人才流失,影响公司的发展。这反映一方面,企业对优秀人才的需求量有增无减;另一方面,也折射出保险业优秀人才的缺口是在加大,而不是在缩小。企业陷入发展与人才不足的矛盾中。险企必须群策群力,找到解决人才不足的根本问题,标本兼治,而非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靠“挖角”解决不了真正的问题。



 
图2:

(本文原载于《保险文化》2016年10月刊,有删节)


保险经理人必备工具书

杂志订购:4000866440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