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载]“石学”之友(十五)——刘仕魁曾写10多万字“石学”

 果冻0881 2016-11-08

     (接上文)

    五

     他如何看待他与霍国玲之间关系的呢?曾在信中写道:

 

     ……据此而论,老姐姐真不愧是大家之胸怀,令我钦佩。想不到竟能在百忙中如此的关照着每一位红学(石学)爱好者。

     见你的来信,甚感快慰。这么多年,我在这里,研究红学(石学),是孤独的。无人共语。今得了你们交谈,实在是快事。

     老姐姐千万别见外,我把你们二位作为我探讨红学(石学)的金兰。我其他地方确实再找不着能和我讨论的人了,万望不辞。拜托。还望各位:该辩则辩,该指则指,才能共同探索,就此再拜各位。

     ……不过我还要直言不讳地来指责你几句:我怎么觉得你竟像那智通寺里的老和尚一样了,成了所答非所问啦。……你在第一封信里,还说咱们共同来探索其中的隐秘,你打算怎么个‘共同’法?假如说我在拔大萝卜,拔不下来,你也不来帮手,这叫“共”,这叫“同”么?我要的是证实,是辩论,是弄明是和非,是要你的大斧,来劈剖,去糟留纯……

 

     他真正地把霍国玲和我看作了朋友,直言不讳,无话不说。

     刘士魁于1998年冬回山东探亲,路过北京时来看望了我们。为了向我们说明他对《红楼梦》(《石头记》)的理解,还在我们家里住了一个晚上。通过讨论、辩论,更加体会了他的执着。有时为一个词,他向我不厌其烦地反复解释,直到我真正理解为止。以致后来急得他的嗓子都有点嘶哑了。

     回新疆不久,来信说:他因看到我家的棉被已不保暖,便特地寄来两床被套,每床都有七斤多,均是新疆优质棉。

2001年他又一次回山东探亲,路过北京时,再次探望我们。两次接触,使我们亲眼见到了一个诚挚、朴实、率直的农民。

     2001年初出版的《红楼解梦》第四集中,有一篇题《揭开雍正暴亡之谜》一文,其中有一节是“析‘天王补心丹’”,在剖析这个奇怪的药方之前写了这样一段话:

 

     在谈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向读者介绍一位迷恋于石学的农民。他叫刘仕魁,原籍山东,上过五年学,现已年过半百。十五岁那年支援边疆,在新疆沙湾县扎下根来。在读过《红楼解梦》初版(1989年版)后,受到启发,开始努力挖掘《红楼梦》背后之隐秘。《红楼解梦》增订本出版后,他又认真阅读了前三集。近几年来他不时地将自己的体会、想法写成书信,寄给霍国玲。从信中发现刘仕魁先生对《红楼梦》有不少独道的见解。现在他正整理成文章,不久将会与读者见面。下面提到的“古怪的药方”,便是在刘先生初步剖析的基础上,经过加工、补充写成的。这里,仅向刘先生对《解梦》的理解和支持表示感谢。

 

     2003年初,《红楼解梦》第五集出版,在“读者对“解梦”学说的理解、思考和补充”部分,收入他对四个问题的阐释。

     2004年初他将这几年的研究成果,全部写出,给我们寄来一份复印件,A4的纸共有220页。我们很想帮助他出版,但实际上当时我们正处于低谷,可以说是“泥普萨过河自身难保”吧!便压了下来。我们直到2005年下半年才找到愿出版我们专著的出版社,于2006年初出版了《红楼解梦》第六集,在“读者对“解梦”学说的理解、思考和补充”部分,收入了他对三个问题的阐释。

《红楼解梦》第六集出版了几个月后,大约4月中旬,刘仕魁突然来了一个电话,说有出版社主动与他联系,愿出版他的书,我们听了以后,都为他高兴,向他祝贺。他十年的心血,总算没有白费。对我们来说,也算是放下了一块心病。(注:后来此书终未出版。)

     六

     新中国刚刚成立不久,有个识字不多的战士,写了一部《高玉宝的故事》,其中“半夜鸡叫”便是这部书中的一个故事。这当然是件奇迹了。现在一个文化底子不是很高的农民,跻身于被挂满各种头衔的人把持着的红学“殿堂”,也应当算是一种奇迹吧!对他来说,这里用得上甲戌本“凡例”中的一句话:“十年辛苦不寻常”。那么,这部书价值如何?有何特点呢?

     第一,这部书属于“解梦派”(“石学”)著作

      解梦理论即石学,已经形成一整套系统的理论。它透过正面小说所“解”出的背面历史中的主要人物——竺香玉皇后和主要事件——曹、竺二人合作以丹药毒杀雍正帝,都已从各种角度进行了充分验征,证明这段历史是可信的。此外,还以“解梦”理论(“石学”),解决了许多过去红学各派争论不休的“死结”。“解梦”理论(“石学”)丛书现已出版11种14册300多万字,89篇论文,73个论题,此外,还出版了《脂砚斋全评石头记》(上、下)。     

      刘仕魁写道:“……后来读了《红楼解梦》,顿觉如梦初醒,眼前豁然开朗。此后,便顺其路进行再探索……”,也说明他走的是“解梦”之路,“石学”之路。从一开始,就接受了解梦理论(“石学”),并以解梦理论(“石学”)作为自己进行研究的指导。

     第二,这部书已自成系统

     刘仕魁走的虽是解梦之路,却并不是在《解梦》著作后面亦步亦趋,而是依靠自己对《红楼梦》的钻研,形成新的见解。他从《红楼梦》中有隐说起,说明索隐的必要,谈及作者的初衷和动机,为什么有一书多名……逐步深入下去。——虽走的是解梦之路,但其内容是自己独立思考的结果,不乏新意,且自成系统,形成自己的专著。与《红楼解梦》是大同小异。其“同”,可使两部书在理论上互相支持,互相补充;其“异”,又可促进学术讨论,促使学术的发展,纠正学术的缺点和不足,使其不断完善。

     第三,这部书语言朴实、通俗率直

     这部书与其他学术著作相比较,有两点比较突出:一是语言朴实,二是通俗率直。

     刘仕魁谈及自己书的特点时,说道:

 

      我想着我的文章,以粗俗见人并不在乎。只要它能使读者透过粗俗文章,看到曹著之锦绣及奇妙之处,便达到了目的。

 

     茅草屋中的“粗俗”与象牙塔中的引经据典,都只是形式问题,关键还在于内容。内容没有新意,炒的是别人不要的剩饭,没有人喜欢;内容清新,那怕是野菜,别有风味,却会受到人们的青睐。

      (本文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