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师者,最该跟陶行知学什么?

 小脚丫6565 2016-11-08
                    
                      

今年是陶行知先生诞辰125周年,逝世70周年。纵观先生一生,他对教育的那份庄严使命,对学生的那份炽热情感以及他对教育的实践精神无不展现着对教育的热爱和情怀,无不诠释着他对教育的思考和理解,而他在教育实践中体现出来的师德和师爱,以及由此显示出来的人格力量即便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仍然熠熠生辉、激荡人心。

那么,今天我们学习先生,最该学习什么?


先生本是留洋学生,师从杜威,他本来可以安安稳稳地当一位大学教授,享受月薪数百大洋的悠悠人生,但先生痛心彼时中国衰败的乡村教育,发出“要使全中国人民都受到教育”的历史强音,为此,先生脱下西装革履,抛弃大学教职,穿上布衣草鞋,毅然决然奔赴乡村的教育事业。先生说:“只要是为老百姓造福,我们吃草也干。”他为此还鼓励自己儿子:“到最信仰民为贵的地方去作最有效的贡献。”


从古到今,尽管沧海桑田,但教育的无私奉献的职业本分从来没有变过,投身教育就意味着付出、意味着奉献、意味着杜绝功利;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曾几何时,教育开始被商业化和功利化缠绕,更让人痛心的是,一些从教者也开始用商业化与功利化的眼光来衡量自己的职业,教育者也因此失去了先生所说的“人格的长城”。



在教育改革步入深水区的今天,重新回望先生的人生选择,每位教育人都不妨思考:如何换回教育的庄严使命和为人师者的尊严?每个人又能做点什么呢?

教育是心与心碰撞的事业,当年先生在从事乡村教育时曾大声疾呼:“最要紧的是要问我们肯不肯把整个的心献给乡村儿童……倘使我们肯把整个的心捧出来献给乡村儿童,那末,无论如何困难,必有达到目的一日,否则天天背诵教学做合一,也是空的。”先生还说:“不要你的金,不要你的银,只要你的心。”只是,这颗心对于今天的教育工作者而言,你是否一直拥有、不曾变色?



教育的根底在于爱,也许并非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能做到像先生那样“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但至少也要具备一定的奉献精神。当然,今天的教育环境已经迥然于先生彼时,但今天的教育改革面对的难点和困难,相比先生当年又何其相似奈尔?没有点奉献精神,师爱就没了精神根基,至于对学生的尊重、理解等态度和行为,更容易沦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先生的一生是奉献教育的一生,教育只有基于奉献和爱才能向真。先生提倡做真教育,但先生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

提倡做奉献的教育,鼓励做打动人心的教育,在先生丰厚的遗产里,也许是最该让我们学习的。因为我们今天的教育改革,不缺方式方法,不缺观念口号,最缺的是对教育的情感情怀,是对教育的那颗挚爱的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