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韩启德院士:不应提倡普遍性癌症筛查!

 医学文摘拾遗 2016-11-08
我国癌症患者5年生存率提高,治愈率提高,死亡率下降,这一结果能简单地归功于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吗?

“癌症患者生存率提高和死亡率下降,治疗技术的进步是重要原因,和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可能并没有直接关系,不应提倡普遍性癌症筛查策略。” 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韩启德在2016年11月5日于辽宁省大连市召开的医学与人文高峰论坛上提出。

“早发现、早诊治”真的好吗?
2013年与1990年相比,我国癌症发病率显著增高,癌症新发病例数增加81%,其中肺癌由26.2万到59.4万,增加1倍多,乳腺癌由9.8万到26.6万,增加近2倍,前列腺癌增到5倍。
 
在对癌症的发病率和治愈率大幅提高的原因进行分析时,不能排除还有另外一种可能性,即多数情况下可能只是我们发现了更多没有症状和体征的、原有条件下不能发现的、进展很慢(甚至不会增长或可能自动消失)和不会转移的所谓“早期癌症”、“懒癌”(终身没有征兆、没有麻烦的癌症)。
 
1975年-2005年美国推行了大量“抗癌运动”与早期筛查项目,然而30年间,甲状腺癌、黑色素瘤、肾癌、前列腺癌、乳腺癌,这5种癌症的患病人群大致增加3倍,但死亡率几乎不变

“双早”的拯救力引起专家的强烈反思。

韩启德院士五大观点
1.早发现早治疗”未必有效,普遍性癌症筛查不应提倡,要重视筛检的负面效应。
 
1993年-2011年,韩国大力推行甲状腺癌早期筛查,结果甲状腺癌病人增加15倍,成为发病最多的癌症。但这18年间,该国死于甲状腺癌人数却并没有变化。并且,几乎所有诊断出来的病人,都做了放疗或切除术,其中约11%发生甲低症,2%手术引起声带麻痹。
 
2.应该着力研究进展缓慢的惰性肿瘤,争取找到好的简便诊断指标。
 
3.不能把切除肿瘤组织和杀死癌症细胞作为主要治疗目标,而要针对癌症的病因来治疗。
 
如切除早期病灶或基因调控早期干预,其中很大部分最后并不演变为重症的人等于“白挨刀”。如果随访观察,长期多次CT等检查对人体会带来伤害。
 
4.医学诊治指南来自客观数据,但具体到患者个体,还需要综合多方面情况;对于早期发现的“癌肿”不能采取“宁可错杀一百,也不放过一人”的轻率举措。

5.衰老是癌症最重要的病因,衰老不可避免,因此癌症不可能消灭。

  对健康人群的普遍性癌症筛查,您怎么看?   欢迎留言讨论。


编辑:陈涵

来源:健康报等综合整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