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安医学系列讲座之三(上)

 裴素馨 2016-11-08

十大新安医家(上)


作者:王键, 黄辉, 郑日新


校对:卜菲菲


编辑:杨葛巍


中医学术流派首先是由医家构成的,历史悠久的新安医学就以医家众多著称。2009年王键教授在《新安医学精华丛书》前言中,从800多位新安医家中选出了10位代表性医家[1],得到了著名医史学家余瀛鳌的肯定:“我也十分赞赏‘前言’在数以百计的明清新安名医中精选的‘十大名医’,因为他们不仅在学术、临床方面有突出贡献,而且在中医药学的普
及与提高等方面也颇多建树”[2]。汪机、徐春甫、孙一奎、吴崑、汪昂、叶天士、程钟龄、吴谦、郑宏纲、程文囿“十大新安医家”之论,学术界至今没有异议。现以文献[1]论述为基础,结合最新研究成果,从成长历程、生平事迹、医学著作、学术思想等方面,对十大新安医家的医学成就和贡献作一简要介绍。


汪机

汪机(1463年-1539年),字省三,号石山居士,明代弘治至正德年间南直隶省徽州府祁门县(今属安徽省黄山市)人,世居祁门县石山坞(又称南山朴墅)。出生世医之家,“早岁习春秋经,补邑庠弟子员”,从小受到新安理学的教育,于学无所不稽。其父汪渭,为当地名医,对朱丹溪、李东垣之说颇有见地,认为“病当升阳,治法则从东垣;病当滋阴,治法则从丹溪。不可南北异宜而不化”,对汪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汪机20岁时,因母病头痛呕吐经治罔效而始潜心医学,随父诊病。由于刻苦钻研,医技日益,疗效甚佳,名声鹊起。30岁时于徽州府歙县见到戴元礼笔录其师朱丹溪医案医论的稿本,遂录之以归,加以整理,编成《推求师意》。所谓“师意”,即以丹溪为师,实私淑丹溪是也。他悉心探讨丹溪学术,并以滋阴法为主治愈母亲多年宿疾,声名益噪,求治者接踵而至,门庭若市。之后其父三次患病,汪机也三次治愈。其为人亲善和蔼,心存仁术,好儒爱书,心地坦荡,守信自重,不随波逐流,自言“不知我者谓我狂妄,其知我者谓我坦夷”。时人谓: “病之见石山也,如饥者得食而充,渴者得饮而解,弱者得援而登巅,危者行扶持而安。”《明史·方技传》载其“精通医术,治病多奇中”,《祁门县志》载其“行医数十年,活人数万计”。

1

明初丹溪滋阴学说盛行,过用苦寒滋阴而致脾胃正气受损的案例比比皆是。汪机主朱丹溪”阴常不足、阳常有余”说,临证又不主张其养阴泄火的治法。经过认真思考,他以《内经》气血营卫立论,首倡“营卫一气说”,认为营为水谷精气,属阴气,而卫为阳气,但营中有卫,营卫一气,营兼血气,补气亦补营气,补营即补阴,朱丹溪补阴是补营,李东垣补气也是补营,“补营”具有补阴、补气等多元价值。以营气为切入点和共同环节,将朱丹溪“阳有余阴不足”统归为营卫阴阳,既扩大了丹溪说的本意,又沟通了丹溪补阴与东垣补气之说。主张补阴不可拘泥于滋阴苦寒,而应注意补营;重视脾胃元气,又不可拘于升阳辛散,而宜甘温。以营卫阴阳虚实论为理论基础,汪机又倡“参芪双补说”,认为人参、黄芪善补营气,具有补气补阳和补血补阴的双重作用,临证力荐并活用参芪温补。由此阴阳、营卫、血气都归结为了个”气”字,在此基础上他结合东垣《脾胃论》培补元气说,提出了“调补气血,固本培元”的学术观点,开创了新安医学“固本培元派”。“营卫一气说”和“参芪双补说”构成新安温补培元派的核心学术思想,大大地拓展了“杂病法丹溪”的治疗思路,改善了历来在难治病方面治不如法的局面。另外,汪机在针灸科、外科上也颇有建树,强调针灸治病须重视诊脉,分经辨证取穴施针,主张”治病无定穴”,提倡疮疡用灸;主张外病内治,提出”治外必本诸内”的思想,“知乎内,以求乎外”,并“以消为贵,以托为畏”,反对滥用刀针,还是中医学史上定义“外科”概念的第一人。

SEE MORE →

汪氏一生勤于著述,直至古稀仍笔耕不辍,“集古今诸名家之所长而为大成”,先后编著、抄录了12种医书。代表作《石山医案》为其原创著作;另编著有《针灸问对》、《医学原理》、《本草会编》;还有《脉诀刊误》、《重集读素问抄》、《运气易览》、《痘治理辨》、《推求师意》、《外科理例》、《伤寒选录》、《医读》等作,系录他人著作内容加以点评发挥之作。汪机被《明史·方技传》和《四库全书提要》列为我国明代嘉靖年间四大名医。弟子众多,汪副护、黄古潭、汪宦等均学验俱丰。


徐春甫


(1520年-1596年,又说为1513年-1596年之后),字汝元(汝源),号东皋,又号思敏、思鹤,明正德至万历年间南直隶省徽州府祁门县(今属安徽省黄山市)人。祖居县城东皋,“家世业儒”,春甫为“遗腹子”,然资性颖敏,自幼勤奋刻苦,少而通儒,因苦学失养,体弱多病而弃举子业,从邑里名医、太医院医官汪宦(汪机弟子)学医。酷爱藏书、嗜读医书,悉心钻研《内经》典籍,志友天下,遍访高明,虚心求学,勤于临床,医术精进。早年游学行医于江南地区,壮年后寓居京师顺天府(北京),设“保元堂”居药应诊,以自制大健脾养胃丸等特色制剂闻名海内,治病“随试辄效”。明嘉靖后期(1566年前)受荐应诏治愈了明穆宗贵妃之病,后被授予太医院吏目(从六品)之职,列为“太医之官”,名重京师。其为人性格豪爽随和,以存心济人为务,反对保守秘方,医技超凡,见识超群,求治者盈门,活人无计。


徐春甫学验俱精,其医学建树和功勋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上溯轩岐、下至于明,采撷历代中医文献史料496种,以《内经》为宗,探究各家精微,结合自己的体会,历时数十载,开创性地编撰了医学巨著《古今医统大全》100卷,内容以临床病证辨治为主分门别类论述,还包括有医经、针灸、本草、养生等,现已被列为我国十大医学全书之首;同时又由博返约,将自己的业医经验包括保元堂起家的秘验方论,编集成《医学捷径六书》,晚年悉数刊布于世,体现了他“物我两利”的朴素思想。二是广召客居京师的46位名医(其中新安医家21人),仿孔门“以文会友”之例,于隆庆二年(1568年)前发起并创办了“一体堂宅仁医会”,以“宅心仁慈”为宗旨,立会章条款22项,穷研医籍、共磋医理、克己行仁、互勉互济,体现了他“医学贵精贵专贵讲”、“不精而害人匪细”的思想。作为我国第一个全国性医学学术团体和科技学术团体,“宅仁医会”是我国医学科技力量的第一次展现和宣示,也是新安医学的第一次对外宣示。《医统》百卷的编撰为中医学的传承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组织“宅仁医会”更是我国医学史乃至科技史上的一大创举,由此奠定了他在中医学史上的特殊地位。


徐春甫为汪机再传弟子,但私淑李东垣,学术上更推崇健脾保元的脾胃观,注重顾护“脾胃元气”,明确提出了“调和脾胃为医中之王道”、“治病不查脾胃之虚实,不足以为太医”等观点和调治“五脏脾胃病”、“养脾阴”等治疗思路,临症善用参术,其保元堂特色成方制剂多为调养脾胃等“王道之方”。又发明“脏腑之郁”说,提出了五郁、六郁、七情之郁“无往而不郁”的观点,强调“久病当兼解郁”。诊断上强调四诊合参而尤重脉诊,认为“脉为医之关键”, 辨顺逆、辨证情须“总切脉于寸口”,脉学不精就是庸医。治疗上擅用方药治病,首创二十四剂,同时提倡针药并用。他擅于抓住了前人智慧的闪光点加以引申发挥,并结合实践赋予其新的内容和含义,医理上多有阐发,尤多引古人之说推衍阐发养生保健学说,提出了“慎疾慎医”的养生治未病命题。其著述议论纵横,多有创见,系统总结归纳了《内经》以降尤其金元以来的学术成就,在继承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中医学理论体系。《徽州府志》称之为“鸿世之士”,被公认是明代的著名医学家,新安医学代表性医家。


孙一奎
孙一奎(1520年-1600年,一说1522年-1619年),字文垣,号东宿,自号生生子,明嘉靖、万历年间南直隶省徽州府休宁县(今属安徽省黄山市)人。


孙氏少时习儒,自幼聪颖,好学勤求,因父亲体弱多病,遂萌生“何得究竟秘奥,俾保吾亲无恙”之心。后在访其兄而前往浙江括苍的途中,遇“异人”以禁方相授,试之有效,乃专研医学。师从汪机弟子黄古潭诵读医经,数年后又游历湘、赣、江、浙等地,寻师访友,广询博采,凡知医有所长即往请教,若遇明哲高人更是折服其前。游学万里,淹迹三吴,探冥秦淮,钩奇于越,以医术游于公卿间。经30年博学勤访,达到了理论上”镜莹于中”、实践上”投剂辄效”的境界,为人治病决死生多验,诊视鲜戾,投剂靡乖,医名远近闻达。撰有《赤水玄珠》30卷,《医旨绪余》2卷,《孙文垣医案》5卷,洋洋140余万言。《赤水玄珠》引录历代文献273种,在综合性临床医著中以分门细致、科别整齐、明证和论治有条理见长。《医旨绪余》作“命门图说”,倡导命门动气说。《孙文垣医案》载398案,诊治内容涉及温热时疫、内科杂症、妇人胎产、幼虫童疳以及耳目诸疾,对许多奇疾怪病辨治有法,不落常套,医学功底极为深厚


孙一奎满腹经纶,阅历甚广,临证中体验到了生命“活力”的重要性,乃以理学太极论和《难经》原气论为依据,吸收了太极非阴非阳的思想精髓,结合“仙家(内丹术)”、”玄牝之门”等认识,发明动气命门说及三焦为相火说。他以豆发芽来比喻命门动气与两肾的关系,认为命门为两肾间动气,原气之所系,非脏非腑,非水非火,造化之枢纽,有名而无形,后天命门即先天太极;原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动力,命门动气为生生不息的生命之根,五行由此而生,脏腑以继而成,五脏六腑之上还有一个更高层次的命门动气。并得出“命门不得为相火,三焦不与命门配”的结论,认为命门无寄相火,三焦为原气之别使,主持相火,三焦之相火化生于命门之原气;肝肾之火则为贼火。临床十分重视命门、三焦元气的温补,反对滥用寒凉、动辄滋阴降火,损伤命门动气,注重补养正气、温补培元。擅治外感内伤杂病,提出“肿满多因火衰”,对于气虚肿胀、中满、癃闭、遗溺、小便失禁、痿证等病以温补论治。强调治肾消当“暖补肾气、温补下元”,力荐肾气丸,强调多用黄芪等补气之药。作为汪机的再传弟子,善用参芪培本固元治眩晕、中风脱证,然培元而兼温补,重参芪又适当配伍桂、附、姜。也注意阴阳互根,论治鼓胀既反对滥用寒凉又反对过用辛热疏利,对肾虚气不归元的喘证、眩晕也强调补益肾阴。重用人参、白术,创制有温补下元治膨胀的壮元汤和治下焦虚损、脾阳不振的壮元丸等名方,突出脾肾同治。平生以注重元气之生生不息为己任,故自号生生子。

孙氏命门动气说融医、道、易、理学于一炉,同时与汪机“营卫一气说”联系起来,阐明”原气(肾间动气)-宗气-营卫之气”是维系生命的物质和能量的链条,并将汪机学说从培固脾胃元气发展到注重命门元气,使培元理论从脾到肾、从后天到先天,上升到命门的更高层次,使培元固本理论更趋全面和成熟。以汪机、孙一奎两人为核心的一批新安医家成为温补培元派的中坚力量,从而发展成为新安“固本培元派”。


吴崑

吴崑(1552年-1620年),字山甫,号鹤皋,又号参黄子。明嘉靖、万历年间南直隶省徽州府歙县(今属安徽省黄山市)人。世居歙西澄塘。吴崑出生于书香门弟,祖父吴正伦医术高超,医名颇著。吴氏幼年英异,为文藻思横溢,因举子业不售而“投举子笔,专岐黄业”。15岁学医于乡贤名医余午亭,“居三年,与师谈论,咸当师心。继由三吴循浙,历荆襄,抵燕赵,就有道者师受之焉”,“未及壮年,负笈万里,虚衷北门,不减七十二师”。由此扩大了见识,丰富了临床经验,对各家兼收并蓄,奠定了雄厚的医学基础。行医于宣城、当涂、和县等地,通晓针灸方药,所至声名籍籍,活人无数。


相对而言,吴崑临床上偏重用针法治病,通过”以药明针”的比较方法,提出”针药二途,理无二致”的观点,认为针药一理,针药各有长短,指出”药之多不如针之寡,针之补不如药之长”,重在强调针刺简便快捷的效果,针灸百会穴治疗眩晕是为明证。重五腧穴的运用,倡十二经井荥腧经合之”五门”针方说;讲究取穴少而精,推崇一针二穴的透刺法。提倡当针则针,当药则药,针药兼施,取长补短,各显神通。学术上提出”针药保元”说,强调”用药以元气为重,不可损伤,故峻厉之品不轻用,恐伤元气也;用针以元神为重,不可轻坏,五脏之俞不可轻刺,恐伤元神也。”


吴崑既承家学,又受师教,理论与临床均造诣较深,著有《吴注黄帝内经素问》、《医方考》、《脉语》、《针方六集》等医书8种。《素问吴注》24卷,对经典训释见解深刻,语简理明,多所发挥,订正了王冰经文的多处错误。人赠雅号“参黄子”,乃喻其能洞察黄帝经旨之奥,医技精湛,见解独到,往往出人意料而令众医折服。《医方考》6卷72门,广搜医方700余首,着眼临床,实用性强,是我国第一部注释方剂的重要著作,16世纪东传日本、朝鲜及东南亚各国,影响很大。创有清气化痰丸、知柏地黄丸等名方。晚年集古代针灸大成,掺个人见解,著成《针方六集》,临床价值较大。


汪昂

汪昂(1615-1694)

字讱庵,晚年被乡俚

尊称为“浒(许)湾老人”明代万历四十三年至清代康熙三十三年间南直隶省(清改为江南省)徽州府休宁县(今属安徽省黄山市)人。出身于富商家庭,祖居县城海阳镇西门。早年攻读经史,长于文学,为明末诸生,一方辞学宗工。与同乡抗清义士金声(字正希)过从甚密。长年寄居同属一省的处州府括苍县(今浙江省丽水市)、赣东许湾(今江西省抚州市金溪县浒湾镇)及苏杭两地,设“延禧堂”及“还读斋”从事刻书出版和医书编撰工作,30岁时明亡入清,不愿入仕,乃弃举子业,逐渐潜心于医药研究。


汪氏博览群书,一生著述颇丰,中年以后尤致力于方药医书的编写出版,积40余年之心力,博极医源,旁涉经史百家,博采众长,厚积薄发,以非凡的综述才能和明晰的写作风格,撰成医药著作10多种。所撰《本草备要》、《医方集解》由博返约,类聚群分,医药合参,方药兼备,字笺句释,阐发新意;所撰《汤头歌诀》煅炼成章,文理明达,通俗易懂,便于记诵;所撰《素问灵枢类纂约注》把《内经》的主要内容撷出,分类注释,简明适用,一目了然。他创制编撰体例,创新分类体系,匠心独运,别开生面,尤其是以功效为主注药释方的著述方式,为后世所尊奉效法,开创了近现代中药学、方剂学编写体例之先河。其注解评议尊古不泥,明体辨用,间附己见,书写新意,有所发明。以上四书简明实用,浅显晓畅,一版再版,刊行300多年,风行全国,至今仍是中医院校重要的入门参考教材,被后世称为“汪氏四书”。又附著有《勿药玄诠》、《经络歌诀》等书。


学术上,汪昂对各家学说和西洋医学均持开明的态度,以开放包容的心态,记述了不少先进的医学理论和独到的创新见解。金声就义后近40年,他在《本草备要》记述道:“吾乡金正希先生尝语余曰:人之记性,皆在脑中。”指出“目为心窍”、“今人每记忆往事,必闭目上瞪而思索之,此即凝神于脑之意也”,以倡衍“脑神学说”;又于《医方集解》中明确提出“胃乃分金之炉”的观点,认为脾胃的功能就像人身水谷营养的分金之炉一样,可谓是画龙点晴的神来之笔。宋明医家有“治暑宜清心利小便”的证治经验,清初喻嘉言有“无湿则但为干热而已,非暑也”之论,汪氏在此基础上明确提出“暑必兼湿”说和“清暑化湿”的治则,为叶天士以后的暑病治疗制定了基本原则。他如龙脑“体温而用凉”论等诸说,均独具慧眼,独树见地,作述各半,而成一家之言。创有金锁固精丸、龙胆泻肝汤、启宫丸、健脾丸等名方
汪昂是明末清初著名的医药学家和编辑出版家,他普及推广医药知识,功在启蒙继承,重在临床实用,是中医学“医学启蒙派”的代表人物,其出书为民所用、济世救人的主导思想和主张贯穿始终,为中医学术的继承、普及与推广做出了突出贡献。

未完待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