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哪个混蛋说学生只要读书就行了?

 一叶竹青 2016-11-08

每一个爱学习的人

都置顶了“请辩”




全文约为 2300 字  |  建议阅读时间 5 分钟

01 读书的终极目的

当父母们说出这句话时,其实他们口中的“读书”并非是泛意义上的读书,而是读规定的书,你有没有在认真读规定书的标准,就是在下一次测验中是不是考了高分。

考高分的用处是在迈向下一个“阶梯”的时候,可以被更好的学校相中,终极目的自然就是毕业以后可以有一个更好的起点,假定这个更好的起点真的存在的话。

所以在很多人眼里,读书的目的全在这儿了。为了这个不知道是不是真的存在的“更好的起点”,我们得一路紧咬比分,并在其中投入海量的财力、人力、物力,以及时间,至于我们的学问究竟增加了多少,这个不是大多数父母考虑的事情,他们觉得,分数考得好,自然就有学问,就如他们眼中,博士生一定比研究生有学问,研究生一定比本科生有学问一样。

假设父母口中的起点真的存在,例如所有公司对985高校毕业的学生,起薪都是6000,而对普通学校毕业的学生,起薪都是3000,那么面对这3000差距的“鸿沟”,我们是否有必要花上这么多年的精力呢?换言之,将这些精力放到父母认为没用的地方,例如玩游戏、看小说、刷微博、打篮球,甚至是谈恋爱,是否就值不回这3000的票价了呢?


02 读书以外的切片

人生有无穷多个维度,这是个基础认知,而所谓的“主业”只不过是我们一厢情愿地将自己圈定成某个身份,然后将其表述为“什么时候该做什么”。它的目的是更好地达成将来的目标,但这个目标很有可能不是“主业”的执行者自己的心愿,而是计划者对“更好”未来的预判。

不过这里计划者就可能犯了一个叫“认知自大”的错误,因为你对“更好”未来的预判在大多数情况下都不会正确,毕竟,连专业预言家的成绩也是无比惨淡。

学习,是每个人终其一生都不能放弃的课题。但对规定书目的学习,则只是在某个人生阶段中的某个切片而已,在这个人生阶段,一定会有一些同等甚至更为重要的东西,它们的影响可能更为隐蔽,甚至在你用到它们的时候都不觉得是由于你有一些看似无关紧要的积累。

昨天刚看到一则新闻叫“万人看女主播晃腿”,看人家挣钱多轻松,肤白貌美腿长就行了。不过话又说回来,美貌和身材也得花工夫下去才行,如果不是读书的料,怎么都读不到上游,又假设你的目标仅仅是用读书来挣钱,那读书就是最低效的做法。所以人家走的差异化竞争路线很对,对自己的定位和规划比你高到不知哪里去了。


03 生命的意义

对于还是不能理解或者仍然坚持学生只需要读书,其余什么都无需管,也不该管的,我给打个简单的比方就明白了。

按你对主业的理解,你的主业是工作吧?那你是不是该一门心思为家里挣钱别的什么都不干呢?调戏女同事这种事对你的主业有什么帮助呢?熬夜看球赛这种事就更不用说了。

设想下你的父母每天紧盯着你工作的场景吧,当然我想他们同样是为你好的,对吧?

人是个复杂多面体的集合,我们能在多面体的任意一面体会到其他面体会不到的感觉,这些感觉则组成了我们人生的全部,因为生命所有的行为都是为了追求精神上的体验,我们谁也拿不出标尺去判断哪些感觉是必要的,哪些感觉是不必要的。

哪怕以功利主义的眼光来看,哪条是通往鲜花之路,我们也往往是睁眼瞎。

很多人会提出一个很流行的观点,甭管你说破大天来,分数就是比其他方面的能力有用,清华毕业的平均收入就是比野鸡大学的高。

嗯,我承认。不过咱们是不是搞错比较对象了?

一个努努力能上清华的人,哪怕他将学习的时间分一些到其他地方,也不会考到野鸡大学吧?可能是浙大,也可能是南开,那么,你能保证对同一个人来说,他的选择孰优孰劣吗?同样的,一个就读野鸡大学的学生,就算把所有时间都扑到学习上,也上不了顶级的大学吧,那么这种选择又孰优孰劣呢?

如果连6000>3000的不等式的成立都成问题的话,其他就更不用提了。


04 牛不牛谁说了算

我记得在我念书的时候,经常听老师训斥某些同学,你每天这么爱打扮,这么爱漂亮,但学习这么差,有用吗?能当饭吃吗?

当时的学生肯定都觉得,老师说得真对,但现在呢?还真能当饭吃。

哪方面的积累都能当饭吃,就看你玩得怎么样,找没找准变现的点而已。所以你说学习好是为了挣钱这事儿吧,它们之间还真没有那么严谨的线性关系

学习好能挣钱的前提是,真的有那么多人陪你一起疯,然后他们除了学习啥也不会了,如果在这个基础上,学习还没你好,那个时候你才是出类拔萃的,不过假如你学习好,我嘴皮子溜,他长得好看,那对于挣钱来讲,还真不一定谁更有优势。

挣钱这个事儿,本质上就是你为社会作了贡献,然后社会回馈你一些东西而已,价值都体现在“钱”上了。要想回报大,满足两个条件:1、贡献够大;2、你的服务够稀缺。第二个条件就是我们要尽量进行差异化竞争的理由,而钱本身只是你的服务价值被社会衡量了以后的结果而已。

我们在象牙塔里学到的“专业知识”也许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稀缺,但我们很多人会想当然地认为,我哪儿哪儿毕业的,我就牛。就像之前很火的那篇文章《我上了985,211,才发现自己一无所有》,我看到标题一脸懵逼,这口气似乎像是985,211本该能让一个人有什么似的……

你牛不牛不是你说了算,也不是你们学校说了算,是社会说了算。


05 被我们埋进土里的部分

之所以我们要求孩子只要读书就行,其余不用管,是因为“读书”是学生标签里被世俗认为最重要的一件事情,所以我们经常会就这一点进行攀比。除了攀比,可能还有一些社会压力。

孩子学习成绩好,是我们卸下某些社会压力的砝码,逢人就能挺直腰杆说话,一说话就能将引子引到孩子学习上去,似乎我们生活中所有的不如意,工作上所有的不顺利,都可以用这个万能理由作为借口:“我的确不怎么样,但我儿子(女儿)学习好啊。你是很牛,但你下一代不行啊。

之所以他们将学习等同于挣钱,是因为这给了他们虚妄的希望,人活着总是需要一些希望的。

因此每个人的每个想法也好、行为也罢,都是一系列切片的集合体,只是某些动机露在外面,而另一些则埋得深一些。

不过孩子总归是会大的,或许学习不再好了,又或许学习一直好但毕业后还是淹没在了茫茫的人潮中。

当本属于未来的美梦一下子跨入了现实,我倒还是有些同情他们的。

蔡垒磊

天使投资人|高智商协会胜寒会员 |LinkedIn专栏作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