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宝贵:混凝土也有生命

 碧野田间牛得草 2016-11-09

个人简介


  •   本不知何为雕塑,却实实在在地在这个行当闯荡了20多年,“无心插柳”般地成了再造石艺术家;本不是材料学科里的人,却不经意间成了装饰混凝土轻型挂板这一新兴产业的领军人物;本不是学工艺技术的,却摸索出了一道工序成模的专利技术,有效地把艺术冲动转化成作品;本不是买卖人,为了生存,在把雕塑推向市场时,慢慢地搞起了自己的企业,为200多当地农民解决了就业问题;本不知什么是环保,为了降低成本又能模仿石材效果,选择废石作为集料,无意中把文化创意与循环经济融合起来。这是对全国建材行业改革开放30年风云人物、北京宝贵石艺科技公司总经理张宝贵的真实写照。之所以能在装饰混凝土领域干出点名堂,张宝贵把它归结为20多年来通过不断与建材专家和建筑师的接触磨合,走出了一条很特殊的发展之路。


  •   张宝贵把他的装饰混凝土称为再造石,认为它从无到有,从默默无闻到初具影响,从雕塑艺术到轻型挂板,从手工作业到“机组流水”,从单一企业行为到社会协作,离不开方方面面专家的鼎立支持。两个小时的采访过程,张宝贵不断地重复着关注、帮助过他的建材、建筑界几位知名专家的名字:方展和、吴中伟、曹永康、张人为、吴良镛、崔恺……他说,认识这些人是自己的福分,是他们给了他成就事业的信心。


  •   张宝贵清楚地记得,1988年在北京管庄举办的“全国首届装饰混凝土研讨会”上,他第一次展示了用水泥加石粉制作的装饰浮雕,虽然只是一个很初级的状态,与会专家却表现了极大的兴趣,吴中伟院士对他用水泥制作出石材质感的艺术品给予了高度评价。从那时起,一个门外汉借助艺术进入了装饰混凝土这个行列,不断创新成了张宝贵最有乐趣的事。


  •   好像天生与建材界有缘,延安“鲁艺”毕业的原建材部部长祁俊听说张宝贵用水泥做雕塑,专程到了他的住所,给他讲起了长毛乌龟的故事,意思是搞事业不能着急,不在一朝一夕。后来中国建材科学研究院院长曹永康又邀他陪同国家建材局的领导到钓鱼台国宾馆参观,那里的14号楼、15号楼、17号楼挂满了再造石装饰制品,水泥制品以艺术的身份登上了大雅之堂。世界银行首席代表鲍泰利看到这些独特的艺术品,专程到昌平与张宝贵长谈,并收藏了再造石装饰品。2003年年底,中国建材工业协会会长张人为来到昌平,听了张宝贵的汇报后即兴留言:“宝贵的事业是建材行业的骄傲”。


  •   1998年,应清华大学吴良镛教授邀请,张宝贵为山东曲阜孔子研究院设计制作了凤形雕塑。之后,吴良镛送给他一本自己的著作,并题字“宝贵大师指正”,张宝贵把它当成一种鼓励,也是一种期望。


  •   2005年年初,应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崔恺委托,张宝贵和他的团队开始研制拉萨火车站装饰混凝土挂板,前后一年有余,从最初的平面到最后的条绒,从常规的混凝土“钢牛腿”连接变为装饰混凝土轻型挂板钢架连接,从单一的“条绒”发展为西藏特色“八宝”图案。研制过程中,崔大师不断提要求,他们不断跟进,从中发现装饰混凝土轻型挂板的规律和潜力,在色彩肌理、条绒宽窄深浅、开缝密缝、结点方式等方面逐渐成熟起来。


  •   有眼光的建筑师一般不拘于新产品最初的形态和细节,更看重它的特殊性和潜力。就是通过这一次又一次的磨合,在试验摸索的过程中,张宝贵和建筑师找到了更宽的研发思路,装饰混凝土被激活了。


  •   建材产品在艺术领域的突破让张宝贵出了名,很多人说他们的创新让水泥制品升了值,也有人说他们为艺术创作提供了新材料和新思路。北京知识产权局领导知道他们具有完全的自主知识产权(专利、商标、版权)后,认为这是难能可贵、值得关注的。清华大学等院校邀请张宝贵去讲学,讲装饰混凝土、讲雕塑、讲环境艺术、讲人生经历和哲学思考。清华大学经管学院还把张宝贵的“无为而治”列为教学案例。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厉以宁教授知道张宝贵的经历后,约他共进晚餐,讨论情感道德在现代经济中的作用。2007年6月中旬,美国总统艺术委员会主席阿黛尔·玛戈等一行36人应文化部邀请访问中国,提出希望与张宝贵会面。之前,张宝贵在美国讲学时与她有过一面之交,这次见面时,大家很兴奋,张宝贵送给他们每人一件用混凝土做的雕塑礼品。


  •   正是在与这些不同领域人士的交往过程中,使张宝贵既充了电,也放了电,在不断丰富知识、提高能力的过程中广交了朋友,扩大了知名度,为装饰混凝土这门跨学科的产品提供了生存的环境。许许多多国家重点工程纷纷找上门来,中国历史博物馆、钓鱼台国宾馆、北京国际会议中心、国家大剧院、奥运场馆、首都机场等成了张宝贵和公司展示才艺的大舞台,那些大大小小的雕塑制品和装饰轻型挂板,有抽象的,有写实的,有石材效果的,有金属效果的,但全都是用混凝土做成的。其中奥运会倒计时一周年时,奥组委主席等70个国家几百位政府官员为奥林匹克友谊林举行揭幕剪彩仪式的雕塑就是他们用水泥和石粉制作的,组委会为此取名“环保再造石”。


  •   最让张宝贵兴奋的还是国家大剧院的吊顶工程。回忆起几年前国家大剧院总设计师保罗·安德鲁在原建设部设计院副院长周庆琳的陪同下到公司考察时的情景,张宝贵至今为自己当初夸下的海口“用聚苯板做阴模,用水泥石粉做雕塑,在国内我们是最好的”而沾沾自喜,因为事实证明他们确实是最好的。


  •   张宝贵说,用水泥做雕塑本来不是什么新鲜事儿,上个世纪初,前苏联的100多米高的雕塑“祖国母亲”就是水泥做的,建设部大楼、地安门大楼、北京展览馆等上世纪50年代的建筑,也可以找到装饰混凝土的痕迹。由此可见,混凝土不仅能做功能结构材料,也可以做装饰材料,关键是如何在前人的基础上创新,发挥新材料、新工艺的特点,使之更具备生机和活力。建材界的领导和专家从一开始就看重了我们研究的再造石装饰制品,并对每一微小的进步及时给予支持,反映了老一代建材人的夙愿。建筑界、艺术界能够接受这一新兴产业,不能不说反映了时代的渴望。


  •   说起安德鲁到公司看到吊顶样板的模具后搂着他,用拳头打他肩膀时的情景,张宝贵深有感触。他说,创新才是本钱,任何侥幸的思想或靠边缘化操作的做法都不具有现实意义。据他介绍,从接触大剧院吊顶的信息到制作完毕用了近800天,签约前用了600天紧锣密鼓进行技术论证、数据检验、机具改造、材料研发、工艺完善等一系列工作。漫长的投入是痛苦的,也是兴奋的,没有600天的练兵和准备,要想不出问题是不可能的。大剧院工地特殊,地面与吊顶近20米落差,800公斤的挂板几乎没有进入的通道,多亏上海康业公司经验多、又很负责任,不然的话很难想像。164件3420×2260mm的吊顶,每件各不相同,每件成品的对角误差要求小于2mm,制品最大起伏480㎜,制品平均厚度24㎜,每件重量大约为800kg,整个吊顶有100多吨。吊顶是分隔的,又是有联系的,安德鲁特别强调它的光影效果和声响效果,整体看去像海浪或褶皱的绒布,既莫名其妙,又很现代,令人遐想。


  •   张宝贵承认,企业是有局限的,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在专业结构上也会存在不足和缺陷。请专家把关并组建专家顾问队伍,与相关专业单位建立合作关系,由单一的企业行为转到社会大协作上来,不失为企业创新和发展的灵丹妙药。在音乐厅吊顶制品的材性研究方面,他们一直请原建材院院长曹永康把关,在音乐厅吊顶制品的结构设计方面,请来了北新建材设计院原副院长朱松超和GRC制品方面很有经验的专家陈宝铮。


  •   面对缺少经验又十分艰巨的特殊项目,张宝贵不敢追求经济效益,仅国家大剧院一个项目,他们就搭进去100多万元。但每当听到人们对大剧院音乐厅吊顶的赞叹时,张宝贵又会很庆幸,说它不仅仅是技术的、结构的、艺术的,也是创新的、社会大协作的产物。通过大剧院吊顶项目,张宝贵明白了创新是一种渴望,是一种自信,是一种能力。创新需要勇气,需要牺牲,需要眼光,需要智慧,需要协作,需要专业知识。只要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又有耐力,就一定会成功。


  •   张宝贵是个知道感恩的人,他说,是原建设部设计院副院长周庆林引领我们认识了大剧院,进行中又告诫我们不要乱要钱,要把活儿干好。我想作为朋友,我没给周院长丢脸,这种成功的荣誉是我们的,也是周院长的。大剧院音乐厅吊顶的成功不仅仅是企业的,更是行业的,因为人们开始用新的眼光看待中国的GRC。


  •   2004年,对张宝贵来说是终生难忘的,在缺少经验和生产条件的情况下,装饰混凝土轻型挂板上路了,一路艰辛,一路饱受质疑。不能动摇的是他们的憧憬,是一次又一次的发现与快乐,是来自方方面面的鼓励与支持,是迅猛发展的建筑市场,是模模糊糊的梦。日本建材协会会长看完他们的凿毛挂板表示出极大的兴趣,还对如何进行表面维护提出了建议。中东一些建材商表示了极大的商业兴趣,询问其生产能力和价位。正是这些来自市场的要求,促使新产品走向丰富与完善,越来越接近工程的实际。


  •   著名建筑大师安腾忠雄出于容积率的考虑,加上省时省力,发现了清水混凝土的魅力,后来成了一种风格,最初并非出于设计。现在提到建筑挂板很容易想到清水混凝土,习惯了把挂板做厚,做成钢筋混凝土以确保坚固,像是战士穿铠甲。面对建筑装饰,没有承重的要求,一定都用钢筋混凝土的方法吗?张宝贵幻想着给一些建筑穿丝绸,用纤维增强水泥的方法把挂板做薄、做轻、做大、做特殊、做经济,当然要安全了,这是近几年来他们努力摸索的,也是建筑师和投资者最为需要的。就装饰挂板而言,除了钢性混凝土,在柔性混凝土的发展方面也下点功夫,给建筑提供更大的选择空间,这不仅在生产过程中节约资源,还可以降低制品对于建筑承载的要求。以1平方米挂板为例,清水混凝土一般需要50~90㎜厚,重量为150~240公斤/㎡。轻型混凝土装饰挂板一般为15~40㎜厚,重量为30~60公斤/㎡。抗压强度两者接近,抗弯强度GRC挂板优于清水混凝土挂板。


  •   “轻质高强”是GRC的一个显著特点。张宝贵2001年去爱尔兰参加国际GRC学术年会,2005年随中国建材代表团到欧洲考察挂板,之后,不断与国内外相关人士交流信息和体会,深感建筑挂板轻型化大有文章可做。后来,他接受中科院建筑设计研究院崔彤的委托,为化工出版社研制混凝土遮阳挂板,每块遮阳板高近4米,宽600㎜,厚150㎜,中间是空的,灰色,条绒状。一座不大的楼,装上与众不同的近400件挂板,不但遮阳,而且风格焕然一新。化工出版社领导对这种新颖的挂板给予了很大的信任与支持,别人还在观望的时候,他们表现了异乎寻常的渴望和勇敢,从始至终讨论的是工艺、是效率、是安全,这样的氛围有利于新产品的发展。在安装中,北京丽贝亚公司领导高度重视,大家一起想办法使这种新型的板上墙,来参观的专家们为如此特殊的挂板感到震撼。张宝贵说,能遇到这样的甲方是创新者的福分。2008年,长春市建烈士纪念馆、中国建筑学会会长宋春华极力推荐宝贵石艺的轻型挂板,由华南院何镜堂院士设计的建筑,一改常规,大板、粗犷的板,恰如其分的服务了建筑的文化主题,面对与众不同的建筑外立面效果,市领导兴奋地对宋部长讲:“比我们预想的还要好!”有学术能力的行业领导给建筑装饰指路,这对于建筑师和建材商是一种特殊的帮助。鄂尔多斯市长亲自到宝贵石艺洽谈民族剧院20000㎡的外墙挂板,中房设计院的刘文杰院长一切从实际出发,即坚持文化特色,又从有利制作、有利安装、有利实现出发,不断和生产方、安装方沟通,调整技术细节,人们期盼着这一具有民族特色的建筑早日亮相。北京设计院副总建筑师黄微让宝贵石艺研究北京少年宫的挂板,曲面的,浅色的,难度很大,这里有信任,也有期望。北京的、外地的大量挂板信息迎面扑来,有整座建筑的,有局部的,还有楼群的。有普通的挂板,还有镂空的。从此,装饰混凝土轻型挂板为建筑设计带来了很大的想像空间,建筑师们开始相信装饰混凝土轻型挂板不仅是自由的,而且是经济的、安全的,需要提出的问题是,与挂板相关的企业准备好了吗?


  •   搞研发让张宝贵出了名,也开阔了视野,增强了对市场的适应能力和开拓能力。他认为,凡是建筑师的设计、构思,都有可能成为现实,关键在于双方积极主动的配合。有的建筑师对张宝贵说:“总让你们搞研发,有时又没落实,不好意思。”张宝贵说:“让我们研制就是看重了一种能力,这种信任比什么都重要,针对工程搞研发比闭门造车强。”


  •   用水泥加石粉做雕塑22年,用泡沫塑料当模子做挂板也过去5年,20多年来,张宝贵不断创新,不断投入,好象走钢丝,尽管有时战战兢兢,但最终都有惊无险地走过来了,像是摸到了建筑发展的脉搏,逐渐感觉到了建筑师的想法和建筑的需要,居然还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开始享受各级政府的政策支持,人们一传十、十传百,越来越多的项目找上门,令他们应接不暇。记者亲眼所见,在位于昌平一个很偏僻的村落里,他们的工厂一派繁忙,各种雕塑随意而有致地摆在屋里、院外,工人们甚至在加班加点赶制定单,毫无世界经济危机的阴影。


  •   感悟


  •   在张宝贵公司办公楼门口,左右两幅红色的条幅显得格外醒目,左联是:民以实(说真话、办实事、做活人)为天(知天命、悟天意、顺天道)心在天而行于地;右联是:管以民(众之意、众之利、众之情)为本(出发点、全过程、落脚点)始于创而成于恒。这是张宝贵鞭策自己和全体职工的座右铭。


  •   张宝贵说自己今生与混凝土有缘。他说,为什么那么多人没有做出这个东西,可能是因为专业比较单一,搞材料就是搞材料,搞建筑的就是搞建筑,搞结构的就是搞结构的,甚至搞设计的不搞现代艺术研究,真的是“老死不相往来”,所以很多好的材料推不开。之所以能在这个行业里独领风骚,是因为这些年能不断认识建筑师的语言,不断认识现代艺术的语言,不断认识混凝土材料语言的特点,这三点很重要,他们在实践中有机地把这三点结合起来,并且推向市场,不分孰轻孰重,只在于能解决问题。所以干出了点名堂。很多会议请我去做报告,他既感荣幸,也备感压力,总想把新的信息和思维献给与会者,每次开会,像是往沸腾的油里倒了水,炸了锅,大家兴奋,张宝贵乐在其中。几十年来,很多人都在探讨建材和建设怎么融合的问题,但往往停留在美好的愿望上,专业有距离,意识不统一,如有些混凝土企业也想做装饰混凝土,但迟迟做不出来,这是因为他们不研究材料的奥妙,或者不懂艺术做出东西来,离题甚远,所以设计院不要;或者不懂建筑语言,生产出来的还是很老的建材语言,还强迫人家应用,往往事与愿违。张宝贵始终坚持寻找建筑的需要,人家需要什么样的板,他就研制什么样的板,包括颜色、形状、体积、质感、肌理、安装方式等,建筑师不断提想法,我们不断做试验,从中不断有所发现,有所进步,越来越接近工程的需要,越来越能体现特殊建筑的文化特色,由此建立了彼此的信任关系,这种信任不仅是能力的,更是智慧的和责任的。比如:西安大唐西市博物馆是刘克诚设计的,他几次由西安到北京、看宝贵公司研制的挂板、有红的有黄的,他选中了黄的,可能跟西北有关系吧。其他建筑师的设计都是直条绒的,只是宽窄有变化。他要斜面的,很新鲜、也有利于减少积尘、光照下装饰语言很强烈。在讨论中,他一会儿把条绒立起来,一会儿横过来,还往上泼水,看有什么变化,这么做为什么?有什么道理不重要,重要的是建筑师在寻找属于他自己的感觉。张宝贵认为这些举动可以理解,也可以配合,往往恰到好处,当代人与古代人的思维不一样,跟得上才有利于成功。有一次崔恺到公司看给山东广电中心做的挂板、之前张宝贵给技术人员指导,大家吃不准,没想到崔恺来厂所说的居然与张所说几乎一样,张自己也笑了。为建筑服务,首先要能和建筑师想到一起。这需要功夫,需要磨合,需要把很多包袱放下。


  •   作为一种新兴的建筑材料,虽然必须设计在前,但也要做到跟踪到现场,服务要到位,不厌其烦,这不仅是工程所渴望的,也是新产品生命力的一种特征。为了不失时机,他们在研发中经常采取低报价,因为最终开发商要花钱,业主要花钱,再好的东西它也叫建材。人们可以把他们的价值夸的天花乱坠,但是市场不想花钱怎么办?扯下去?把时间浪费了,往往不会成功,张宝贵说还没成为品牌,又不是生活必需品,新产品要舍得花成本为自己铺路,虽然有的建材卖过好价钱,不能把偶然当必然,把1平方米混凝土卖到几千元,按中国国情是不可能的,所以推不开,遇到风吹草动,无论怎么让利,也会是“明日黄花”,企业将极为被动。搞科研的建材企业如何使材料的性价比上达到统一,这是企业当前搞自主创新不可回避的话题。即便是带有功能性、装饰性、耐久性的,它也是建筑材料,也不可盲目报价,对这点大家一直有不同见解。张宝贵认为,观念可以超前,创意的商业价值不能过于着急,处理不好有可能成为包袱。报价合理了才能有机会,机会多了知名度自然也就高了,关键是要把市场份额做大。


  •   建筑材料一个显著特征在于有一个比较大的市场空间,不光在于市场需求,还在于建材企业如何培育市场,除了砖瓦灰砂石,除了混凝土电线杆、输水管道等很多东西,现在需要思考的是,装饰混凝土轻型挂板会不会发展成为一个比较大的市场,如果不能定位为建材,即使再有艺术性,也不会成为一个产业,产业化的特征一定是市场化的,是规模化的,是具有比较大的市场份额的。关键是市场是怎么形成的?规模化该怎样建设?份额该怎样引导?建材的商业语言特点一定是服务于比较大的使用空间,搞建材研究一定不能把自己束之高阁,也不能寄希望于市场向企业走来。虽然这些年张宝贵做了钓鱼台宾馆、历史博物馆、首都机场、国家大剧院等重点工程项目,但一直顽固地坚持低价位、高端制品,所谓高端是指创新、研发,他说他们的制品并非完美无缺,只是突破了一个又一个瓶颈,如工艺问题、连接方式问题、艺术效果问题,以及建材与建筑语言相统一的问题,把具有艺术特征的建筑材料规模化、标准化、工厂化、机械化的制作方式问题。这与现在讲的文化创意产业有关系,文化创意产业要发展,既要不断推陈出新满足市场需求,还要能够工厂化制作。所以企业除了要懂材料语言、建筑语言还要懂市场语言。


  •   张宝贵对建材的最大贡献是20多年没有浮躁,坚持创新。创新在某种情况下是件很尴尬的事情,因为经常只有投入没有产出,5年来他们投入上千万元。他之所以自信能够获得成功,是因为懂得建筑师的语言,懂与不懂对发展是有影响的,不懂时往往会幻想或者埋怨,甚至提出所谓的理论,往往不能解决问题。懂得建筑师的语言就会像战士冲锋陷阵,像农民耕耘播种,虽然有时会牺牲或者没有收获,但仍然会顺其自然一无返顾,通过为建筑师服务,知道了人家需要什么。


  •   最大的痛苦不是为研发投入了多少费用和心血,而是经常有不公道的事情发生,比如后来者的低价竞争和模仿。市场的话题不仅仅是技术问题,还包括人文话题,面对这种人文环境,他无言以对,只是花更多的精力去跟建筑师接轨,去创造新的东西,去开辟新的市场,他常说,最重要的核心争竞力就是不断创新而且成为一个系统。


  •   装饰混凝土轻型挂板作为一种建筑部件为建筑师提供服务应该是行业发展的方向。现在业内有人提出要对板材规格制定标准,张宝贵认为除了对材性、安装有标准、规范外,别的不应该奢谈。因为企业不稿研发,就想有个标准以后套着去做,前期不投入,后期无序跟进,这样对建材不好,对建筑也不好。


  •   经济发展了,观念变化了,人们在求特异性,在寻找变化的规律。文化是活的,是长起来的,它的最大特征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建筑作为文化的一个领域,一定也不是固定的。建材企业应该知道,建筑师对建筑材料的需要好比是裁缝对布料的需要,希望丰富多彩的,别具一格的,可以随意地选择他喜欢的建筑材料,展示其建筑设计的魅力。建材专家和生产企业一定要和建筑师成为同盟军,心甘情愿地为其服务,为建筑服务,借建筑说话,学会借景、借场、借气,建材的价值自在其中。


  •   建材企业喜欢说建筑师让我们做什么就做什么,这样太被动了,而且仅仅是个说辞。如果告诉建筑师自己能做什么,能帮他们研究什么,而且不在乎投入,也许对于合作有益。科学技术的进步为不断变化的市场提供了可能性,建材主流市场还是一片兴旺,这与社会发展大趋势不谋而合。有人喜欢呼吁标准化、规范化,制止伪劣产品,这种声音不仅仅发生在某一个协会。张宝贵觉得市场经济当中,不管出现了多少伪劣产品,或者有人说的荒草,自有优胜劣汰法则在,企业不是执法者,还是自律为好,关键是自己不伪劣,确有发明,确有作为的企业不要在乎别人参观学习(据消息报道,2008年11月在北京召开的GRC年会,与会企业和专家一百余人到宝贵公司参观装饰混凝土轻型挂板和新研制成功的流水线,大家为宝贵的开明由衷佩服),如果我们确实大义凛然,确实有前瞻性,又有本事让别人去学有什么不好?这对于伪劣的帮助也是积极的,如果有东西让别人学那你自然就成了一面旗帜。改变荒草的最好方式就是让鲜花开满大地。我们自己不开鲜花,老想拔草,结果是拔完草,大地一片枯竭。


  •   新技术、新产品被市场接受需要一个过程,关键在于生命力,在于创新的环境。建材与建筑的关系不是一场梦,建材人如果不搞研发,不能为设计师带来设计的满足,凭什么去接工程?设计个性化与制作工业化之间的矛盾不仅表现在工艺上,而且表现在习惯上,如何能将静态的设计转到动态设计上来,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市场是什么?肯定不是千篇一律,更不是价格的高不可攀。计划经济的工业化是静态的,也就出现了建筑的过分雷同,如今谈起产业化,好象就是一种标准化的建筑设计,千篇一律的板材大批量生产,有智慧的企业应该学会从产品供应商逐步转化为产品开发商。市场经济下的思维、需求是动态的,特别是建筑越来越彰显其艺术特征,建筑设计不得不活跃起来,如果新材料可以在功能和装饰上满足设计需要,使建筑由穿铠甲变成穿丝绸,由穿职业装变为穿时装,建筑师、材料商就可以共同创造一种新的语言,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双赢。


  •   能够把再造石推向市场,张宝贵说得益于依附建筑存在。多少年来,在同建筑师打交道的过程中他习惯了将作品融入建筑环境之中,借助环境恰如其分地说话,还要学会挑逗和培育市场,帮助他们描绘美好。张宝贵说感恩建筑师,感恩不断发展的建筑环境。因为我知道,农业社会讲工夫,当代社会讲效率,讲智慧,很多成果往往是瞬间产生的,不能拿标准和规范说事儿,然后枪毙创新,创新在先,不要求全责备,出现一些瑕疵,不要大惊小怪,帮助他完善就是了。他说,社会很宽容,装饰混凝土轻型挂板虽然还有很多缺点和不足,但是大家看主流、看发展、看效果,让人感动,让他们敢于坚持,新产品需要一个适于生存的环境,新产品是在大家关爱中逐渐成熟起来。


  •   久而久之,张宝贵还明白了一个道理,搞企业注重现实,搞事业注重长远,脚踏实地真的很难,不过长有乐趣为伴。创新是艰难的,没人给买保险,走上创新之路就不能在乎付出,只要真的有兴趣,有梦想,有远见,有耐久,就一定会“苍天不负苦心人”。当然,苦是一条路,什么时候可以进入收获季节,自有规律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