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野鸡奋斗史之难以揣测刘邦的心思

 大夫山炼气士 2016-11-09

尽管吕后努力的去应对各种不利的局面,但也改变不了刘邦的喜恶。不知什么原因,刘邦对和吕后生的一对儿女一直都看不对眼,当年逃跑时那是毫不犹豫的把他们踹下车,后来白登被围,狼狈逃回来后,要选个公主去和亲,刘邦首先想到的就是唯一的嫡女鲁元公主。结果吕后找他哭诉,我就这么个独女,怎么舍得让她去和亲。终于磨得刘邦改变主意,找了个宫女冒充公主嫁了过去。


这次史书上记载的唯二的一次吕后示弱,通过哭诉的方式去求刘邦。然刘邦似乎很受不了女人哭,看戚夫人日夜哭泣求着他换太子,把刘邦哭的心都碎了,迫不及待的想要换掉太子。吕后这次也成功了,莫非刘邦喜欢的就是这一型?而吕后另一次哭着求刘邦,则是因为太子刘盈了。


刘邦晚年,因为常年打仗受的伤加上疾病,身体已经非常虚弱,在汉十一年英布造反的时候,刘邦不知咋地,盯上刘盈了,想让他带兵去平定英布的叛乱。这时候太子当年请来的老年F4发挥作用了,他们盘算着,让太子带兵这仗有1%的机会打赢,然而太子已经是国家的储君,赢了的功劳也不会提升太子的地位;但是有99%的机会会输,因为英布是除了项羽第二能打的猛将,也是帮刘邦平定天下的枭雄,让太子领兵,带着那群帮刘邦打天下的将领去平叛,那就是找一只小绵羊带着一群狼,狼群根本不会听小绵羊的指挥。所以太子让带兵去平叛,那简直是公厕里点灯笼——找SHI,叛乱平息不了,分分钟搭上条小命。赶快得让吕后找个机会去跟皇帝说说“上虽病,强载辎车,卧而护之,诸将不敢不尽力。上虽苦,为妻子自强。”于是吕后第二次去哭求刘邦,按老年F4的意思哭诉了一番,求他不要让太子去送死。刘邦听了大骂道,我就知道那小兔崽子不行,还得要你爸爸我亲自上阵。但总归是改变了主意,亲自出马。刘邦这次亲征,可谓十分凶险,一是由于英布勇猛,能征善战,二是由于刘邦年事已高而且重病在身,身体状况非常差。于是一众大臣送他出霸上,连重病的张良也强撑着起来,张良跟刘邦说楚人彪悍,皇上你要多多保重不要正面争锋。又趁机劝刘邦让太子做将军,接管关中的军队。刘邦答应了,而且叮嘱张良,就算病重,也要勉为其难打起十二分精神辅佐太子,又留了叔孙通做太傅,辅佐太子。颇有点托孤的意味。这次安排,可谓耐人寻味,因为刘邦这次亲征,有可能是有去无回,在这种战时状态对于留守的人事安排,应该说虽然有点匆忙却是是理性而慎重的,刘邦此次的安排其实是潜意识里已经认可了万一自己发生意外,太子是唯一可以顺利接班的人选。但从之前老年F4的盘算中,不难发现,就是身为太子幕僚的铁粉都不认为太子有能力HOLD住刘邦手下的功臣,把控局面,刘邦为什么会放心把大本营交给太子,其实大家都心知肚明,太子身后还有位强大的老妈压阵,与其说交给了太子,不如说交给了吕后。至于戚夫人和他的爱子如意,在这种情况下则完全不在考虑中,连后路都没有安排。

这次叛乱最终还是以刘邦胜利告终,回来后的刘邦身体更加虚弱。一回到日常状态的刘邦感情又战胜了理智,又开始任性要废太子了。而且感觉自己时日不多,所以此次回来后废太子的意愿是前所未有的强烈。太子的老师叔孙通以死相谏,刘邦表面假装答应,转过头去还是要废太子。直到有一天,刘邦在一个酒会上终于看到太子身后的人肉背景墙了,就问那是个什么组合,这四人回答说我们就是传说中的老年F4——商山四皓。刘邦大吃一惊,问道我追了你们好几年找你们开演唱会,你们都躲着我,现在怎么跟我儿子混到一起去了?这四个人说,您粗口成章,动不动就问候人家老母,我们四个受不起这种问候,所以只好躲啊。但太子不同,太子尊老爱幼,礼贤下士,开场会说HI,完场说BYEBYE,出场费给的又高,偶像团体都喜欢给太子表演,所以我们来了。刘邦说,好吧,那以后你们就好好跟着太子混吧。看着老年F4离去的背影,刘邦对戚夫人说,我本来想废了太子,但是如今太子竟然能请出他们四个,羽翼已满,吕后真而主矣。戚夫人放声大哭,心想尼玛逗我玩儿啊,我都往死里折腾了,现在才跟我说换不了太子,你这不是挖个坑让我跳吗。从此之后,刘邦再也没有提起过换太子的事,世人都认为是张良支招请来的商山四皓发挥了决定性作用。




但仔细想想,真是这么回事吗?刘邦一向都不把儒生放在眼里的,怎么会因为四个老儒改变了多年来要废太子的主意。那么多实力派大臣反对劝谏,分量难道比不上四个未立尺寸之功无权无势的老头?满天君认为不然。刘邦想废太子,是因为个人感情,他不喜欢太子刘盈,左看右看都不爽,觉得他没有继承自己事业的能力。《手敕太子书》这封刘邦写给刘盈的家书中所说的“尧舜不以天下与子而与他人,此非为不惜天下,但子不中立耳”也有暗指担心刘盈“不中立”就是不足以担当大任。确实从刘盈一生的表现来看,性格宽厚软弱,能力方面非常平庸,根本不是个做皇帝的料,如果他不是吕雉唯一的儿子,估计吕雉都想掐死他很多次了。而且刘盈不仅资质平庸,还不好学,写出来的东西还不如他没读过书的流氓老爹。所以刘邦这种心情很好理解,当你辛辛苦苦创建了一番事业想找个帮手或接班人的时候,发现这个人完全跟你不在一个频道上,而且资质平庸,学习的主动性又差,怎么教都教不会,没基础又没态度是最让人窝火了。对于这样的人那自然是想把他给换掉了。




有废就有立,要换人那首先得找些合适代替的候选人才行,如果废掉太子该立谁呢?刘邦喜欢如意,曾经说过如意像他,但是刘邦死的时候,如意也才八九岁,说那话的时候就更小了,这么小的小孩能看出能力性格像谁吗。刘邦说这话纯属一时开心逗你玩的话。再者说戚夫人受宠,到底有多受宠?古代衡量后宫妃嫔是否受宠,子嗣是个很重要的评判指标。如此受宠的戚夫人,二十来岁来到刘邦身边,很快生下一个儿子如意。史书记录刘邦一共八个儿子,如意排行老三,也就是后面还陆续生了五个,但每个都不同妈。或许有人说可能生了女儿,史书没有记录而已,但是如果戚夫人真是那么受宠,生了女儿也会在史册上提一下。就算没记录,后来吕后杀如意杀戚夫人的时候,如果有女儿,那这个女儿肯定也难逃一劫,至少史书在记录这件事时会让她露个面,然而什么都没有。也就是说自从生完如意,正值青春少丽的戚夫人很大可能就再也没有生育,这是巧合还有另有原因,如今已经无从考证。从这点来说,戚夫人未必如后世想象的那么受宠。刘邦想废太子,更多的是因为他对刘盈的不喜欢不满意,而不是因为对戚夫人的很喜欢和对如意的很满意。戚夫人充其量起到了煽风点火的作用并且被刘邦顺势推到了前面,好像是因为她的迷惑才让刘邦产生了废太子的念头,直接把吕雉的愤恨和矛头转向了戚夫人。(可怜她似乎还没意识到这点,不是她影响了刘邦,而是刘邦把她推到了风口浪尖成为众矢之)。


这也是这么多年刘邦提了很多次要废太子,但却始终没有真正实现的原因,按刘邦的个性,如果铁了心做一件事其他大臣的劝谏在他眼里就跟放屁一样。但刘邦提废太子,更多是试探各方势力的反应,并不是铁了心要废掉太子。要是真的把太子给废了,立谁做太子还是个问题。刘邦很清楚自己年纪大了,但儿子们的年纪都还很小,他没有足够的时间去选拔培养一个自己满意的、可以在他走之后HOLD住整个局面的继承人。而后面这些年的形势发展,他应该越来越意识到,弱小的皇子们如果没有一个忠诚可靠而且强大势力作为后盾,很难控制住跟着他打天下的功臣派。什么势力才是对皇子最忠诚可靠的呢,那就是皇子的母亲及其娘家的势力——外戚势力。只有功臣势力和外戚势力的相互制衡,才能保证刘氏皇族可以顺利的延续下去。谁是可以和功臣派相互制衡的外戚势力,很明显——只有吕后和她的娘家吕氏家族。如意最终输在了拼娘上,就是他那位一心想把他供上太子之位,偏偏又只会唱歌跳舞吹枕头风却不懂建立自己势力的老娘戚夫人身上。自古储位之争,都会牵扯前朝势力,前朝后宫互为依靠后盾,像戚夫人这种一心想夺嫡却跟朝臣毫无联系,大臣一边倒的反对,一个替她说话的都没有的情况,纵观整个中国古代史,也是屈指可数,戚夫人在谋划这么重要的事时,完全没有取得任何一个朝臣的支持,不管是她压根儿没想过,还是想过了没能力争取,在这种情况下就贸贸然提出易储,真是很傻很天真,以为真是刘邦在手,天下我有。满天君是无法理解戚夫人是哪来的自信要干一件这么轰轰烈烈的大事,MAYBE戚夫人是深深沉迷于自己的美色和舞艺,觉得全世界都被她迷倒了吧。


而刘邦最后强烈的废太子意愿,是在生命最后时刻对自己这个不成器的继承人极度不放心和不甘心。当看到老年F4后,刘邦想明白了,时至今日,吕后羽翼丰满,太子即位无论从宗法伦理还是背后势力来看,都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只有让吕后的儿子即位刘氏政权才可能平稳过度平安的延续下去,自己也没什么好犹豫不决了,顺着这个台阶下吧。所以他对戚夫人说的是吕后真而主矣,而不是太子真而主。接下去刘邦不再提废太子的事,而是着手保全刘氏皇族的事了。吕雉这些年的成长与蜕变,刘盈的软弱和吕雉的强势,让他似乎能看到未来那场无可避免的腥风血雨。


到底刘邦会做如何应对,各人的命运又将如何展开,且待下回分解。

文/满天,历史百家争鸣特约作者

点击可了解「成为原创作者」详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