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今天说一个毛毛虫的故事

 当时都忘了 2016-11-09
 
 

毛毛虫是蝴蝶或者蛾子的幼虫,因此在科学界里没有名字,只能称之为某某蛾子,或某某蝴蝶的幼虫。

 
 

  毛毛虫和哺乳动物或鸟类有很大的不同,哺乳动物出生之后到死亡,外形不会发生巨大的转变,而毛毛虫则不一样,它只是蝴蝶(或蛾子)生活史里的一部分。蝴蝶(或蛾子)的生活史分为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阶段,其中卵和蛹大都处于静止状态,很难让人产生“生命”的感觉,而毛毛虫则能吃、能爬、能拉、能睡、能逃,和成虫的形态、行为都有巨大的差别。毛毛虫的存在是自然界的一大奇观。

 

   大多数人对毛毛虫有种恐惧感。这源自于毛毛虫有怪异的外表、长长的毛刺,而且会让碰到的人奇痒无比,如火烧一般的感觉。但毛毛虫却又因没有蝴蝶一般的翅膀、屎壳郎一般的硬壳,且移动速度很慢,非常容易受到鸟类、猎蝽等捕食者的攻击。

 

为了防御天敌,种类繁多的毛毛虫进化出了各式各样的防疫“手段”,有长毛刺的、有剧毒的、有群居御敌的、有建筑房屋的,有警戒的等等。其中有一类体表无毛(或毛较少)的“毛毛虫”则进化出一种非常有意思的方式—–模仿蛇。

 

   这种体表无毛的“毛毛虫”,首先通过模仿周围植物的颜色来隐藏自己,以免被捕食者(诸如鸟类)发现。假若被天敌发现之后,它还有其它招数来赶走捕食者。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生态学家在哥斯达黎加的热带雨林里搜集了45万条毛毛虫,通过鉴定分类其中一些种类,发现一些毛毛虫头部具有“假眼睛”,用来模拟蛇,以恐吓或吓走捕食者。

 

  捕食这种具有假眼毛毛虫的鸟类似乎对“假眼”具有与生俱来的恐惧。而针对形态万千的假眼似乎没有合理的理由来解释选择动力。毛毛虫到底如何将假眼对鸟类的恐吓与鸟类对蛇的恐惧联系在一起呢?

 

  据科学家估算,热带雨林中有超过百万种昆虫,而对毛毛虫的研究则很滞后。生态学家所采集的样本中,有很多依然不能命名,对于这些毛毛虫的生活史,我们几乎还不知道。尽管人类对于自然的研究有些落后,但文化上,对这种假眼的认识由来已久。

 

  在云南红河建水的朱家花园,一道门上所画的两位门神即利用了毛毛虫“假眼”的另一个功能。无论从任何一个角度看秦叔宝和尉迟恭的眼睛,感觉二位门神都在盯着你看。毛毛虫眼睛也是如此,无论天敌从任何角度看,捕食者都感觉毛毛虫的“假眼”在盯着自己,很警觉的样子。

 

    也许,门神秦叔宝和尉迟恭的眼睛就是古人当年从毛毛虫的假眼得来的灵感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