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科教研组长哪儿去了----唐江澎

 戴小眼镜的老师 2016-11-09
唐江澎
江苏省锡山高中校长,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委员,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修订专家组核心成员。

    如果今天有人告诉你,他们学校一个年级的学生就超过5000人,请相信这绝非耸人听闻。据说国外判定学校规模是否合适,有个简单的标准,那就是看校长能否叫出每个学生的名字。而在我们这里,一所高中三五千学生并不少见,做校长的能认得出多少学生?恐怕能叫出每个老师名字的高中校长也不会太多。

    学生多了,规模大了,只能去寻找新的管理办法。比较通行的,是实行年级管理:高一的事儿归高一年级管,高三的事儿归高三年级管。老师们也告别了原来学科教研组办公的地盘,分坐到各年级的行政区划里。

    在年级部管理的体制下,年级部主任对整个年级的教育教学负总责,而且实行三年一贯的考评。年级主任权责明晰,目标具体,工作也都积极主动,他们会积极争取优秀师资力量的配置份额,会加强对日常教学行为的监控,会高度关注预期质量目标的达成。

    推行年级部扁平化管理,看似效能明显,其实潜隐着一些问题:一个年级部,说到底是为了这个年级三年目标的实现而设置的行政组织,但三年之后,这个组织就不复存在了。你想让一个只有三年期限的行政化组织有长远的追求,防止短期行为,避免急功近利,是否有些强人所难?

    与级部及年级主任的强势作为形成巨大反差的,是教研组和教研组长突然不见了。教研组长们去了哪里?前些年曾有玩笑说法:“可以在工会组长的位子上找到”——因为教研组长在忙于福利发放、组织文体活动、打球照相、说拉弹唱;“可以在教务管理的传令兵那里找到”——教研组长在上面开了会,回来传达布置便可交差;甚至“在党小组长的位置上也可以找到”,唯独在教研组长位子上找不到他们!

    我到许多高中去参访,喜欢问教研组长们一个数字:一个学期教研组能集中活动几次?许多组长回答:三次。凭经验判断,三次活动应该是期初布置工作、期末总结工作各一次,还有一次大约就是期中质量分析。这样的教研组除了教学行政事务之外,教研的功能实际已严重弱化,更遑论长远规划、学科建设、教师培育了。当然,他们也会回答“现在主要是备课组活动”。这是事实,但备课组的功能与活动毕竟与学科建设取向相去甚远。当教研组成了各备课组结成的“独联体”时,教研组差不多也就名存实亡了。

    教育部于1952年颁发的《中学暂行规程(草案)》中明确规定,“中学各学科设教学研究组”。自那时以来,学校就“由各科教员分别组织”成立教研组,并“以研究改进教学工作为目的”展开活动。不论在什么时期,教研组作为学校的基本建制单位,都在发挥着独到的作用,怎么到今天其功能突然大大减弱了呢?不论在哪个地区,教研组长总像大学里的院系主任一样,以学科权威的角色,发挥着培养青年教师、推进学科建设的积极作用,怎么到今天其地位反倒尴尬了呢?

    有一天突发假设:假如大学不设学院,也设大一级部、大二级部会是怎样?——荒唐的假设突然让我明白一个道理:没有学院系科的运行机制,就没有了学科建设,学校也就失去了学术发展的动力源。大学如此,中学尤其高中也如此。

    看起来顺畅高效的级部管理体制,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强化了行政管理,是否弱化了学科建设?强化了近期目标,是否弱化了长远规划?强化了教学管理,是否弱化了课程研究?强化了教师使用,是否弱化了专业培育?一所学校若长期依赖行政化体制运行,学术地位式微,学科建设薄弱,是否会导致学校发展后续乏力?更严重的问题是,长期以高三考试为目标的备课组研究导向,会否使学科发展根本无法指向立德树人的教育追求?学科的终极教育价值会否被考试的工具价值长期遮蔽?

    学科教研组长在哪里?今天他们在做些什么?校长们似乎应该常有这一声追问。这追问应该引发校长对学科地位、学科建设的高度关注,对学科领袖、学术标高人才培育的高度重视;也提醒着我们,学校发展迫切需要学科发展的轮子,而不能变成依赖行政运行的“独轮车”。(唐江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