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昭迈:颜真卿与中国书法传承谱系

 lj0279 2016-11-09

王昭迈:颜真卿与中国书法传承谱系

王昭迈2016-11-09阅读原文

中国书法艺术起源于文字出现之后,商代甲骨文虽然主要用于占卜,但是卜辞已经开始注重文字布局,这是书法四法之一“章法”的最早表现形式。

书法四法是笔法、字法、章法和心法。古代传说中,秦国的蒙恬发明了毛笔,但在考古发掘中,原始的毛笔出现于周代。战国时期毛笔已经成为一种成熟的书写工具,可以反推毛笔出现的年代应在春秋或者西周时期。只有毛笔出现之后,才可能出现笔法的概念,很长一段时间,用笔写字是没有什么法度可言的,在长期总结归纳用笔技巧中,笔法理论成熟于汉代末期。

字法是把笔画组合成汉字的法则,历史长河中出现的字体总的来说有八种,即:甲、金、籀、篆、隶、草、行、楷。因为甲骨文、金文、籀文的文字载体是兽骨、龟甲、青铜、简牍、玉石和瓦片,目前用这些载体写字的人不多,所以自纸张发明以来,人们主要书写的是五体,即篆隶草行楷。后人也有把甲骨文、金文、籀文归入大篆体的,但是严格意义上说,篆书应该指秦始皇统一文字后的小篆。

甲骨文作品《武丁祭狩涂朱牛骨刻辞》,文字规整豪放,章法错落有致,用刀干净潇洒,记载了商代社会生活和气象信息,是中国书法史上第一幅严格意义上的书法作品。

金文作品《毛公鼎铭文》,全文498字,字法为成熟的西周金文,线条遒劲稳健,结字匀称准确,布局理性稳妥,记载了周宣王为革除弊政,中兴周室的事情,是金文书法的上乘之作。

籀文是金文向小篆的过渡字体,传说是太史籀所创造,代表作《石鼓文》,刻制于春秋时期,十面石鼓上各刻四言诗一首,共718个字。唐代初年出土后,韩愈专门写了一篇《石鼓歌》,北宋欧阳修著录时还存在465个字,字体规范、端庄凝重,结字稳健,字石一体,诗字浑然,古朴雄浑。

秦统一文字后,使用秦国小篆,代表作品有《泰山刻石》,线条圆润流畅,结字标准丰韵,画如铁石,字若飞动,传说是公元前219年丞相李斯所书。明拓本存165字,如今泰山之上,仅存9字。

隶书,传说是秦朝程邈所创,程邈得罪了秦始皇,被关进监狱成为奴隶,狱中的程邈无所事事,每天研究文字,从快速书写篆书中得到灵感,发明了一种新的字体,因为程邈是奴隶,新字体也称隶书。隶书书写速度大大高于小篆,方便公文批阅,很快在全国流行起来。汉代是隶书成型的时期,著名的东汉碑刻《张迁碑》,字体严密方正,用笔沉着雄健,章法流畅自然,为历代书家必临的佳作。

草书是由篆书发展而来,秦代出现过草篆,一般认为汉代出现了成熟的草书,汉代黄门令史游做《急就章》,成为草书的开端,到汉章帝创造了章草,草圣张芝创造了今草和狂草,今草又称小草,狂草也叫大草。唐代张旭和怀素是二位草书巨匠,不过张旭除了草书之外,楷书成就也很高,因为他的草书水平实在太高了,把楷书成就埋没了。我们都熟悉的一首诗“白日依山尽”的作者王之涣去世后,张旭用小楷为他撰写了墓志铭,同时,他也是颜真卿的老师。草书狂人怀素和尚《自叙帖》,据说是怀素的真迹,通篇情愫激荡,大舒大密,大破大立,笔下生风,可谓巨制。

行书,据说是东汉刘德升创造的,行书作品前三甲是王羲之、颜真卿和苏东坡。至于是先出现楷书还是先出现行书,这个问题实在是不好回答,因为草书在前,把草书写的清晰一点就是行书;把楷书写的连贯一点,也是行书。楷书出现于汉末三国,发展于魏晋南北朝、成熟于隋唐。从这一点上分析,楷书应该晚于行书。

楷书是由隶书发展而来。传说东汉末年由王次仲发明,不过从东汉末年的碑版来看,基本还是隶书的天下。真正把隶书发展为楷书的,还是三国时期钟繇的《宣示表》,所以钟繇也被称为楷书鼻祖。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以行书著名,但他们也写小楷。到唐代,初唐四杰褚遂良、虞世南、欧阳询和薛稷的楷书,从用笔方式上来看,依然能够看到浓浓的隶书味道。真正从用笔法上改良楷书,并创造了新的书体,与王羲之比肩的书法家是颜真卿,他没有按照隶书的用笔法去写楷书,而是用籀文、篆书的用笔法写楷书,从北朝碑刻中汲取结字间架特征,创造出颜体楷书。至此,楷书发展到了极致。

颜真卿被李希烈绞杀之后,中国书法史上再也没有出现过一位书法大家,颜真卿之后的柳公权也仅仅是改良了颜体,创造了柳体楷字。一千三百年来,中国书法界仅仅是把字形写的丰富了,却没有一个人像颜真卿一样从根源上创新一种书体,这是什么缘故?

这个问题不难回答,但答案令人大跌眼镜,读者可以当做一个神话故事看待。汉末的蔡邕幼年酷爱书法,苦练多年却没有大的进步,据说有一年的秋天,他到一座山中游历,见一樵夫用树枝在河滩上写字,那字写的居然比自己要好许多。蔡邕大惊,自己练字多年,苦拜名师,居然还不如一个樵夫写字写的好看。于是蔡邕立即跪下求樵夫指点,樵夫大笑道,此山中有一老道,每日清晨在山中写字,樵夫看了几日,便偷学了一招半式。

蔡邕一听,便知樵夫遇到的是神人,拿出钱币,要求樵夫带他去见这个道士。第二天,樵夫带着蔡邕见到了这位道士,不知蔡邕用什么办法打动了道士,老道答应传授一本《书论》给他,蔡邕接到这本《书论》,老道便飞升而去。据说,这位老道便是发明汉字的仓颉。

得到《书论》之后,蔡邕的书法每日精进,不仅创造了飞白书体,而且改良了隶书,熹平四年,蔡邕书写了《六经》,写好后请工匠刻在石碑上,立在太学门外,这就是著名的《熹平石经》,儒生学者每日观看摹写,一天之内,马车就有一千多辆,把太学街道堵得严严实实。

蔡邕后来官拜左中郎将,汉献帝封蔡邕为高阳乡侯,死后,神人传授的《书论》留给了蔡邕的女儿蔡文姬。据说蔡文姬自知书法造诣不深,一生都没有打开《书论》看上一眼,不过这部奇书一直带在身边。三国董卓之乱时,蔡文姬跟着流民一起逃亡,结果遇到了匈奴兵,被掠到匈奴,嫁给匈奴左贤王为妻。在匈奴居住了十二年,曹操派使者带着重礼接蔡文姬回汉。为了感激曹操的恩德,蔡文姬把《书论》献给了曹操。曹操是一代枭雄,他认为开疆拓土才是英雄,字写的再好,也不会对自己的功绩有任何帮助,拿到这本珍贵的《书论》之后,随手把这本书送给了身边的刀笔吏。

这个无名的刀笔吏得到了神人传授的《书论》,书法技艺一日三进,后来居然成为了擅长各种书体的大书法家,此人名叫韦诞。魏明帝即位后,建造了一座高楼,名叫凌云台,世上书法家都写不了大字,只有请韦诞出马。牌匾挂在二十多米高的地方,韦诞让人准备了一个大竹笼子,用绳索挂上,韦诞坐在竹笼里,用大笔在空中写下了三个巨幅楷字“凌云台”,一时传为美谈。

真正的书家,对书法理论的需求是渴望的。楷书鼻祖钟繇就是这样一个人,钟繇学书的刻苦精神自不必说,钟繇对书法理论的需求与渴望超乎于一般学书人。有一次,钟繇去赴宴,宴席之上,在东道主韦诞怀里见到了这本神书《书论》,钟繇眼睛一亮,爱不释手,钟繇一心就想得到这本书,便向韦诞苦苦索求,可韦诞说什么都不肯给他。

钟繇得不到《书论》一书,心中自是苦闷,常常挠首槌胸,有一天竟呕血昏了过去。钟繇是曹操的部下,曹操对他的这位部下非常器重。曹操得知钟繇呕血一事后,急忙派人给钟繇送来了五灵丹,钟繇服用后才渐渐苏醒。后来韦诞死了,韦诞的家人深知韦诞一生所喜之书就是《书论》,就将《书论》一书当作陪葬品埋进了韦诞的墓中。钟繇知道这件事后,既不顾社会道德的谴责,也顾不了文化人的体面,便组织人去盗掘了韦诞的墓,果然得到了《书论》。

得到此书后,钟繇的书法终于迈进了神笔的大门,他创作的《宣示表》成为后世书家必临的名帖。《宣示表》真迹后来流传到宋代大奸臣贾似道手中,贾似道令人雕刻在石头上,这块石头直到清代才出土,清代大书法家张庭济曾经收藏过。

钟繇是曹操的爱将,镇守关中,他的儿子钟会与邓艾灭亡了蜀国,但是钟繇深知自己的儿子不是学习书法的材料,并没有把《书论》传授给儿子,而是传授给自己的学生卫烁。

卫烁是汝阴太守李矩的夫人,当时人称卫夫人。卫夫人得到《书论》后,书法技艺似乎一日之间进步了许多,她所创作的《近奉帖》、《名姬帖》与钟繇的《宣示表》齐名。卫夫人书法技艺深不可测,这全部归功于神人传授的《书论》,后来她开班收徒,世人都知道,她的徒弟就是王羲之。

毫无疑问,《书论》一书被传授给王羲之,后来又传王献之,直至传到七世孙智永的手上。智永出家为僧,没有后代,把《书论》送给了虞世南,虞世南又传给了弟子欧阳询,欧阳询又传给张旭,张旭传给颜真卿。

这本由天神传授给蔡邕的顶级书法秘籍《书论》到了颜真卿手上之后,颜真卿创造了书法史上楷书的极致。不过,颜真卿意外死于李希烈之手,这本《书论》的下落也就成为了一个谜。后人看不到这本神书,也就无法登上书法艺术的最高峰。

中国书法传承图


点击展开全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