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那个地方——尼木藏纸 Tibet2016-11-09 藏纸产生于公元7世纪中叶,是西藏特有的文化产品。文成公主入藏带来了造纸术后,藏汉两族的工匠们在当地没有中原造纸所使用的竹、稻、鱼网等原料的情况下,不断学习和研究,就地取材,最终生产出了独具西藏地方特色的藏纸。藏纸具有防腐、防蛀、防潮、柔韧性强、墨汁不易渗透等特点。布达拉宫、大昭寺、萨迦寺等处收藏的各类经典所用纸张大都是藏纸,直到上世纪50年代,藏纸还在西藏广泛使用。千年来,它默默地记录着西藏的历史,见证了西藏的文明进程。 过去,西藏有五大藏纸,生产曾遍布西藏,然而,目前还在生产的,唯剩尼木雪拉村。尼木藏尼纸作为中国造纸技术的分支,具有独特的技术特色。据现存资料考证,尼木县藏尼纸产生于公元7世纪40年代,随着社会对纸品需求量的增加,尤其是佛经印刷用纸量大增,刺激了西藏纸业的发展,藏尼纸业得到了一定的传播。由于藏尼纸具有久经岁月不遭虫蛀、无酸性、质地坚韧、耐折叠、耐磨、耐腐蚀等特点,所以僧人特别喜欢用它来抄写经文。 狼毒草 它的制作原料是当地的一种叫狼毒草的有毒性的野草,藏语叫“日加”(狼毒花色彩艳丽,主要出现在草原或草场上,为标志植物,它的出现意味着草场的退化)。造纸时主要是使用它的根部,所以采摘时对环境有所影响,采后需要5—10年才可以重新生长。尼木藏纸制作共有六道工艺,全由手工完成,基本采用家庭式世家传承生产,要长期操作才可学会,而且制作都是没有具体的量化指标,全凭经验操作。尼木县人民政府正在采取措施,加大对制作藏尼纸技术的保护力度。 在尼木县塔荣镇雪拉村,目前仅存一家这门传统手艺的制作户。为了保护这种传统手工艺,2010年尼木县设立了“尼木县扶贫开发民族手工艺园”,传承人次仁多杰一家搬进了工艺园,在这里,他们进行了多项创新,这门手工艺也在新环境里获得了新魅力。 尼木藏纸的制作过程 首先将狼毒草草根是砸烂后浸泡,用小刀把草根棕色的皮削掉,剩下白色根茎,由此将狼毒草草根的皮和根肉分开。这个过程是制作尼木藏纸“剥皮”步骤。 接下来是“分丝”,即将狼毒草根茎白色部分按照生长的纹理撕成细丝,同时拣出小刀没有刮干净的根皮和杂质。 分丝后是“煮料”。将撕成细丝的干净草根放入锅中,加适量的水和土碱进行煮料。传统工艺中是在陶罐中煮料,在缺乏碱的情况下可以用草木灰替代。煮料过程中要边煮边搅拌,直到变软、发黄。时间、火候全凭经验来把握。 煮料后要将煮好的纸料放在石盘上捶打,用圆饼形石头进行反复捶打,把纸料捶打成薄饼状。捶打要讲究力度和程度,这些因素直接影响藏纸的品质。捶打过程是制作藏纸最关键也是最费力的步骤。 然后是在陶罐中进行打浆。根据加入原料的多少,陶罐中加适量的水,要根据经验把握稀稠度,用双手来回搓动类似打酥油茶的工具“甲处”,打成原浆。 下一步是将用木框、纱网做好的纸帘轻轻放在干净清澈且流动的水池中,把搅拌均匀的纸浆用瓢适量、均匀地浇在纸帘中,之后用双手或甲处反复搓匀。需要做多厚的纸就浇上多少纸浆。如果某个地方不均匀,还可以补浆。检查是否平整后,用双手平稳地端起水中的纸帘进行抄纸,使水慢慢从帘中渗下。 水基本渗干的时候要把刚抄起的纸帘拿到宽敞的地方在日光下支起进行晾晒。晾晒一定时间后需要上下掉头,以防纸浆堆积滑流。在西藏的阳光下,一个小时左右纸就基本晒干,且呈现出白色。在纸帘晾到九成干的时候便可以从纸帘的一角开始揭纸,手背朝纸手心朝帘插入纸帘之间慢慢推进揭下纸张,叠起收好便完成整个造纸工序。 之后一般还要用白海螺或者猫眼石等宝石进行砑光处理。 过去,藏纸主要用于制作经书卷册、政府文札、档案卷宗和日常书写,用藏纸印制的经典古籍,保存千年仍完好无损。如今,旅游业的快速发展给藏纸带来无限商机,以藏纸为原料的皮纸绘画、雨伞、太阳帽、礼品包装袋等工艺品热销西藏各个旅游景点,让游客爱不释手。 点击展开全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