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会战 | 亚历山大兵锋阿贝拉会战

 廿氏春秋 2016-11-09

  亚历山大的大会战

  阿贝拉会战

  在亚历山大的军队渡过了底格里斯河后第四天,就到达了尼尼微(Nineveh)的附近,在那里搜索部队报告说看到一千名波斯骑兵在远距离之外。亚历山大就率领一批骑兵去尾追。追了十一英里之后,他捉到一些俘虏,从他们口中得知大流士与他的大军正驻扎在高加米拉附近的平原上,一个布莫多斯(Bunodus)河边的一个村落里,在尼尼微的东方约150斯塔德,约合十七英里。此外,他们又说大流士已经削平了那些不平整的地面,以便骑兵和战车活动。得到了这个报告后,亚历山大就停在原地不动,让自己的士兵休息了四天,并为辎重和不适宜野战的人员建造一个设防营地。之后,亚历山大率领军队夜行军前进,本来预定在拂晓时才与敌军接触的,但是当他前进了约三十斯塔德之后,就发现波斯军队的营火已经在望了。亚历山大停了下来,并与高级将领商量是否应该立刻进攻。

  多数人都主张立即进攻,但帕尔米尼奥却建议军队应暂时扎营,并对于前方的地面加以慎重的侦察,以便发现是否有人为的障碍物。亚历山大表示同意,当军队休息时,他率领着禁卫骑兵前进,去侦察整个地区。之后,亚历山大又召开了一个会议,他告诉他的将军们这一战将足以决定亚洲的命运,所以必须保持最严格的纪律,在前进时应保持完全的沉默,以便所有的命令都可以听到,并能够立即传送出去,仅当双方已经接触之后,才准高声喊杀。在会议之后,帕尔米尼奥又进帐来,他主张向敌人做夜间的攻击。亚历山大对此种建议却拒绝考虑,虽然他的回答是说,“我不愿意偷取我的胜利”,但他是一个很高明的将才,当然不会不了解在黑夜间无法指挥一个巨大的会战,在夜间他不易发挥他的天才,而且即便是无比勇敢的部队,在夜间也还是有突然产生恐怖心理的危险。

  当大流士听到他的敌人已经接近之后,他就把他的乌合之众列成战线。阿里安认为他们一共有不下于二十四个民族的部队,井且举出了十五位将领的姓名。也像在伊苏斯会战中一样,古代史学家所记载的波斯军队兵力都是过分夸大的。阿里安说有四万骑兵,一百万步兵,两百辆装镰刀的战车和十五头战象;狄奥多拉斯说有二十万骑兵,八十万步兵和两百辆战车;寇修斯的数字在三个人中间要算是最少的,他说有骑兵四万五千人,步兵二十万人,战车两百辆。不管实际兵力究竟有多大,在数量上应该比亚历山大的部队大到了相当的程度,因为他们的战线长度远超出了他的两侧翼之外。在骑兵方面,波斯不仅数量占有优势,而且训练与水准也都不错;但是在精锐的步兵方面,却不兔要打一个折扣,因为大流士的重步兵仅有两千名希腊佣兵,而皇帝的禁卫步兵,大约也只有三千人[注:大流士一世时代中,所谓的“不朽军”一万人,似乎已经不存在了]。

  从这个意义说,波斯骑兵所用来当做调动基础的步兵实力是十分脆弱的。换言之,大流士的陆军机动性太多,而稳定性太少。

  大流士的攻击计划,是以骑兵优势与独有的战车为基础,换言之,就是想要迂回敌人的两翼,因为他的战线较长,所以也更使这种作战变得很便利。他把希望寄托在两个强力的骑兵侧翼上。

  波斯军队分为两条战线,前一线除了其中央部分有步兵外,其余均为骑兵;后一线则几乎完全由步兵所组成,大部分均为山地人,并不适宜于在平原上与重步兵或骑兵交战。其中央部分由大流士亲自指挥,他也是最高统帅;左翼指挥官为比沙斯,他是皇族并兼任巴克特里亚总督;右翼指挥官为马查斯,是叙利亚前任总督。在大流士战败之后,亚历山大在御营中找到了他的战斗序列表,其分布大致如下:

  左翼方面,从左到右,首先为巴克特里亚的骑兵,接着就是达汉(Dahans)、阿拉恰西亚(Arachosian)和波斯(混有步兵)及苏沙的骑兵,最后则为卡都西亚(Cadusian)骑兵,在他们的前面还有一千名锡西厄骑兵与一千名巴克特里亚骑兵混合编在一起,另加一百辆战车。

  中央方面为禁卫步兵和禁卫骑兵,分为两个师的希腊佣兵,每师约一千人,印度与卡利亚的骑兵,以及马尔地亚(Mardian)的弓奇手,在他们的前面有五十辆战车和十五头战象。在其后方,似乎为亚洲各民族所供给的民兵[注:在会战中从未提及战象,也无俘获战象的记载]。

  右翼方面,从右到左,首先为柯罗-叙利亚(Coelo-Syrian)骑兵,接着就是美索不达米亚、米底、帕尔提亚、沙西亚、塔普里亚和赫卡尼亚的骑兵,最后才是阿尔巴尼亚和沙赛西尼亚的骑兵。在这一翼的前面为卡帕多尼亚和亚美尼亚的骑兵,以及五十辆战车。

  自从伊苏斯会战以来,大流士采用了比较有效的兵器来装备其部队,其骑兵已经不再使用标枪,而改用长刀与短矛,与马其顿的骑兵相似,其中一部分也获得了装甲的保护。步兵也有了较大的防盾。大流士对于其四匹马所拉的战车非常有信心,这种战车上装有一根长而且重的矛头,在轮辐上装有镰刀。但他这种信心是很难令人理解的,因为在库那克萨之战中早已证明这种战车毫无用处。  在会战前一天,大流士已将军队部署完毕,因为正面没有堑壕的保护,又害怕敌人做夜间攻击,所以他决定让部队在夜间维持着战斗序列,枕戈待旦——这使他们感到极端的疲倦。

  与波斯军队恰好成对比,马其顿军队的兵力是一个己知数。阿里安说马其顿军队共有骑兵七千人,步兵约四万人,他这个数字是比较可信的[注:塔恩对于亚历山大的骑兵曾经分别估计如下:禁卫骑兵两千,塞萨利人两千,雇佣骑兵分为两队各五百人,希腊联军骑兵约七百人:巴尔干长枪兵,皮奥尼亚人,色雷斯人和阿德里西亚人共约为一千三百人]。但是所不幸的是,也像其他的古代史学家一样,塔恩并没有说明双方统帅的战术目标,而让他的读者只能在对会战的叙述中自行摸索。那么亚历山大在阿贝拉会战中的战术目标又是什么呢?这是一个重要的问题,除非对于这个问题能够获得一个明显的答案,否则对于其将道也就难以获得完全的了解。事实是怎样,亚历山大又决定采取什么步骤来使它们变得对他有利呢?

  关于事实方面,有两点最为显著:

  一、若与其在伊苏斯会战中的长度作一个对比,则在阿贝拉会战中,波斯军队的战线是要比马其顿军队长过了相当的程度——可能为其两倍,因为阿里安告诉我们说,当亚历山大前进时,马其顿的右翼是正对着波斯的中央。此外,与伊苏斯会战不同,亚历山大不可能把其侧面依托在无法迂回的障碍物上——这里无山也无海。

  二、波斯的正面主要是由骑兵所组成,它是一个攻势的(机动的)战线,而不是一个守势的(稳定的)战线。这也就是说当战端一开之后,波斯的骑兵一定会前进。又因为在骑兵后方的波斯步兵,就算占领了骑兵所空出来的位置,也还是无力建立一道防御战线,所以在其小型重步兵所组成的中央部分的两侧,势必会有许多无防御的空隙发生。

  于是亚历山大决定采取下述的三个步骤;

  一、他第一步采取防御的态势,尤其是在侧面上,因为他的中央部分——方阵——在防御时是正面特强,而侧面是很脆弱的。他准备一直守到有机会出现时才发起攻势,换言之,就是等待波斯军队正面上有空洞出现。

  二、他第二步采取了一种斜行的前进,由其右翼领先。这样就能使波斯军队的战线脱节,一方面吸收敌人右翼向他自己缩回的左翼前进,另一方面则猛攻其左翼。若是波斯军队的左翼被突破了,则其右翼的后方也就会感受到威胁,这种情形正像在伊苏斯会战时一样。所以亚历山大的两翼都必须具有机动性,并能抵抗包围。必要时,左面应不惜后退,但右面却必须向前挺进。因此右翼兵力又必须比左翼强大。

  三、最后,当两翼都已经把波斯骑兵向他们自己的方面吸引,并从事于防御性的战斗时,亚历山大本人就要亲率精兵——禁卫骑兵,冲入敌方正面由于波斯骑兵前进后所产生的空隙中。这在时间上又必须要求有极准确的配合。

  亚历山大根据自己的数量劣势、战场的性质、敌军的部署和其明显的意图,决定了其目标是用突破的攻击来击败敌人的两面包围。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其战斗序列的安排是以拿破仑下述格言所包括的观念为基础的:

  “整个战争艺术的精义,就是在一个合理和极端慎重的防御之后,继之以迅速和果敢的攻击。”

  亚历山大的战斗序列可以概述如下:

  中央部分:方阵位置在中央,从右到左为寇纳斯团居首,次为皮尔狄卡斯、米里亚格、波里希皮尔强(Polynerchon)、阿明塔斯四个团(后者由希米亚斯(Simmias)指挥)。最后才是克拉提拉斯的团。右面四个团应与右翼骑兵合作,由亚历山大统一指挥;左面两个团由克拉提拉斯统率,用来支援帕尔米尼奥所指挥的左翼骑兵。  右翼骑兵:这一翼中有由费罗塔斯所指挥的禁卫骑兵,领先的中队由克里塔斯率领,在他的后方就是格劳西亚斯(Glaucias)、阿里斯托、索波里斯(Sopolis)、赫拉克里德斯(Heraclidas)、狄米底亚斯(Demetrius)、米里查尔和希格罗巧斯(Heselochus)等中队。在禁卫骑兵的左面为尼卡诺所指挥的禁卫步兵,在这整个右翼的前方,是一半阿塔拉斯的阿吉里亚部队和一半马其顿弓弩手,由布里索(Briso)指挥;此外,还有巴拉克鲁斯(Balacrus)的标枪兵。

  左翼骑兵:在克拉提拉斯的左方,首先是希腊同盟国的骑兵,由艾利吉亚斯(Erigyius)指挥;其次在他们的左方就是塞萨利的骑兵,由米尼劳斯的儿子菲利普指挥。在塞萨利人的左面,更可能是在他们的前方,为克里尔巧斯的克里特弓弩手和阿该亚(Achaean)的雇佣步兵。法尔沙里亚(Pharsalian)骑兵是塞萨利部队中最精锐的部分,被派充任帕尔米尼奥的护卫。

  右侧卫:在最前方为希腊佣兵中的骑兵,由米尼达斯(Menidas)指挥;在他们的后方,则为阿里提斯(Aretes)的长枪骑兵、阿里奥斯托的皮奥尼亚骑兵、阿吉里亚人与弓弩手的那一半剩余兵力,最后还有克林德(Cleander)的雇佣骑兵。

  左侧卫:左侧卫也是构成一个钩形,它包括色雷斯的轻步兵,由希塔尔西斯指挥;然后才是希腊联军的骑兵,由柯拉鲁斯(Coeranus)指挥;阿德里西亚的骑兵,由阿加索指挥;最后为希腊雇佣骑兵,由安德罗马巧斯指挥。

  后方方阵或第二线:为了准备对付包围和从后方来的攻击,所以又在第一线后方(距离不详)部署了一个后线。它与第一线及两个侧卫(向后旋转)可以共同构成一个中空的方阵。寇修斯认为这种安排可以使四面都获得同样的安全。

  营地与其守兵:一小部分的色雷斯步兵被派去保护这个营地,但是它的位置在何处呢?因为它在会战中也有很大的重要性,所以值得加以研究。假如这是亚历山大在四天休息时所建立的营地,那么其位置就应在战线后方五英里或七英里的地方,因为并没有证据证明这个营地已经向前方移动,所以假定在会战时,这个营地仍然留在原地。

  战场的位置已经由史坦因爵士考证确定了。它的位置处于克拉姆莱(Keramlais)以南和以北平原上的一个村落,在卡齐尔(Khazir)河边(即布莫多斯河)、提尔高美尔(高加米拉)圆丘的西面,相距为六英里。这个圆丘的位置在卡齐尔河与大查布河会合点的北面,相距也是六英里,距离从尼尼微而来的皇家大道(Royal Road)的南方约为一英里。现在的道路仍然是在基里克(Kelek)越过大查布河,大流士曾在这里架桥,然后一直通到艾比尔(Erbil),也就是古代的阿贝拉。

  沿着现在的公路上走,它与卡齐尔河相距在三十英里以内,所以到提尔哥美尔的距离约为三十六英里,而不应该是阿里安所说的六百斯塔德(约六十九英里)。克拉姆莱平原非常的平坦,从东南到西北整整有八英里长,最大的宽度约为七英里。南侧面上为低缓平顶的丘陵地带,向底格里斯河倾斜。在其北面有一座险陡的贾巴尔山(JabalAin-as-satrah),从其高峰上可以俯瞰全局。史坦因爵士认为当亚历山大在前进时,曾故意向右方斜转,以避开这个平原,换言之,他是趋向于靠近夸罗柯希(Qaro-qosh)的低缓丘陵地。同时,寇修斯说在会战之前,马查斯曾用搜索兵力占领的丘陵可能即为贾巴尔山。

  公元前331年10月1日的上午,太阳已经高高挂在天空了,亚历山大才起兵,领着军队向波斯军队的阵地前进。但当他看到波斯兵力是那样强大,两翼比他长出了那样多,以至于他的右翼是面对着波斯军队的中央时,亚历山大选择了向更右边的方向走,从而使他的右翼正对着波斯的左侧面上。这个斜进的运动使帕尔米尼奥的那一翼也接近了波斯的中央;同时也引诱大流士移动他的战线趋向左方,为了挡住亚历山大,大流士曾经派了一批锡西厄的骑兵去加以拦截,但显然都被亚历山大击溃了,因为阿里安曾经告诉我们说:亚历山大仍继续向右前进,并且几乎完全走出了波斯人所己铲平的地区之外。

  当大流士想到假如亚历山大若是到了坑洼不平的地面上——就是史坦因爵士所说的低缓丘陵地,则他的战车就会变得毫无用处时,他命令比沙斯率领在他那一翼前方的部队——锡西厄和巴克特里亚的混合骑兵,赶到亚历山大的右方,来阻止他的前进。但亚历山大立刻明白了他的意图,就命令米尼达斯率领着他的雇佣骑兵向他们冲锋,但因寡不敌众之故,被逐了回来。

  接着亚历山大又命令阿里奥斯托与克林德分别率领所部向锡西厄人冲锋,终于使他们开始发生了动摇而向后溃退了。但在尚未能将其逐出战场前,比沙斯又从其左翼方面调来了巴克特里亚骑兵作为增援,于是战况又暂时变得对波斯人有利。接着就发生了一个全面的骑兵混战,亚历山大的部下有许多落马,他们是被对方的数量所压倒的,同时锡西厄人的人与马也都有较完全的装甲保护。但马其顿人还是死战不退,一个中队又一个中队冲了上去,终于击破了敌人的队形。

  这里所谓的“马其顿人”究竟是指哪个单位呢?塔恩认为在亚历山大的右翼方面,唯一的马其顿单位就是他的禁卫骑兵,所以锡西厄人是突破了他侧卫兵力,直扑在禁卫骑兵的行列上。格里弗斯(G.T.Griffith)与布恩(A.R.Burn)并不赞成这种看法,他们认为阿里安对于“马其顿人”这一名词的使用,是具有概括性的意义,而不是只具有种族的意义。在他的著作中,经常应作如此的解释,所以击退锡西厄人的应该是其侧卫,而不是禁卫骑兵;布恩更指出,亚历山大手中还有阿里提斯的长枪骑兵可用,他们的位置可能是在锡西厄人与禁卫骑兵之间,那么他又为什么要动用禁卫骑兵呢?这个部队是他准备保留用来对波斯国王作决定性打击的。更有趣的不是这种争论,而是布恩对于这次战斗的总述。  这一部分的叙述可以使我们看出,亚历山大对于兵力的运用是如何的经济而合理,他把其侧卫中的单位,顺次就原地投入战斗,从前到后是完全顺乎自然,而一点都不浪费气力。最后还保留着禁卫骑兵,在主要路线的侧面上,还有阿里提斯长枪骑兵队和阿吉里亚人及弓弩手的掩护。

  在这个时候,大流士就想利用锡西厄人和巴克特里亚人所获得的暂时成功,于是下令左翼的战车向马其顿方阵的右方冲去,其目的就是想使它发生混乱。但是这个希望不久就完全幻灭了。当这些战车冲出后不久,就遭遇到在正面前方的阿吉里亚人和巴拉克鲁斯部队投掷过来的标枪。在枪林之中,战车发生了极大的混乱,有许多战车兵被抛出了战车之外,那些冲入了方阵的战车,也并不能造成重大的损害,因为当他们接近方阵时,马其顿人立即放宽行列让他们冲过去,并留给后方的马夫去收拾他们[注:显然这样的做法能够迅速构成宽广的通道,现在已经不可考了,而照理说它一定是非常的简单,而所要求的纪律标准却是极高的。

  在战车冲锋后,或者更可能是正在发动时又有两件事发生了。第一件事是因为比沙斯正在绕过亚历山大的右侧卫,以便从后方攻击它,于是亚历山大就命令阿里提斯率领长枪骑兵,去打击比沙斯的背面。第二件事是当大流士从他的指挥所中看到亚历山大的最后机动预备队似乎都已经动用了,他以为比沙斯己经达成了他的任务,便乘机发动了对两方面具有决定性的包围攻击。我们的权威阿里安的记载是说大流士命令整个的方阵采取行动,这是指整个战线而言,换言之,就是说放出了两翼上的全部(或极大部分)剩下骑兵兵力,用来分别击溃左面的亚历山大和右面的帕尔米尼奥。真正的情形己经无法确定,但最主要的错误却似乎是,波斯骑兵本应用绝大部分去打击亚历山大的禁卫骑兵,而只用一小部分去支援比沙斯,但是他们却全部用快步向比沙斯方面赶去。这可能是因为对于口头命令发生了误解,但也可能是因为大多数的骑兵在本能上有跟着前面单位跑的趋势。此外还有一种可能,那就是奉命去攻击禁卫骑兵的单位,在遭遇到了前方标枪兵和弓弩手的“火力”时,就本能的自动向左方跑以逃避它,于是就与支援比沙斯的部队混合在一起,都向那个方向跑了。

  不管其理由是怎样的,亚历山大所要等待的时机终于来到了,阿里安对于这一点的描写非常清楚。他说:

  因为波斯骑兵都赶往援助正在围困马其顿右翼的兵力,所以在其正面上也就产生了一个缺口,亚历山大马上旋转过来正对着这个缺口,利用禁卫骑兵及部分步兵(就是禁卫步兵与方阵步兵中右端的四个团)构成了一个尖刀向其中插入。他领导着他们做快速的冲锋,一声大喊之下,亚历山大直向大流士本人的身边冲来。在短时间之内,双方发生了肉搏战。但是当马其顿的骑兵在亚历山大本人亲自指挥下向前狂冲时,马蹄践踏在波斯人的身上,使长矛直刺入他们的面部,而马其顿的步兵也摆成密集的队形,使长矛像刺猬一样的可怕,同样向他们逼近了。总之一切的情况都使大流士感到胆战心惊,他本来就早已提心吊胆,现在就又是第一个领先逃跑。  此时,在帕尔米尼奥那一方面的发展又是怎样呢?从波斯军队的原始部署上看来,比沙斯与马查斯所担负的任务应该是一样的,每一个人负责包围亚历山大的一个翼。不幸的是,阿里安对于帕尔米尼奥的战斗,经常是起先一字不提,仅仅到了亚历山大发动决定性突击时,才突然插入这一方面的故事。

  塔恩对于此种情况的解释也不能起到澄清作用,他根据寇修斯所记载的大流士在会战前所作的讲演词,断定马查斯的任务是营救在战场后方七英里或五英里远处亚历山大设防营地中的波斯王家属。这个讲演词的长度在一千字以上,除了许多其他的话,大流士也曾经说到:“救出我的骨肉,使我得以重见亲人,为了我的母亲和妻子,你们是应该不惜一死的……”

  这些话并不是专对比沙斯或马查斯而说的,而是对所有全体将士说的。这只不过是一种呼吁,而根据这一点,塔恩认为:“波斯军队曾获得大流士的明令,要救出在亚历山大营中的被俘家属。”很明显,比沙斯对它并未作如此的解释,那么为什么马查斯会如此呢?

  于是狄奥多拉斯在这一点上变成了我们的救星,他至少已经一部分地填补了阿里安记载中的空洞。他告诉我们,当比沙斯在左翼与亚历山大的侧卫缠斗时,马查斯在右翼方面也率领着一群英勇的骑兵发动了冲锋,第一次冲击即杀死了不少的敌人。马查斯接着命令二千名卡帕多西亚骑兵和一千名锡西厄骑兵绕过敌军的侧翼,去攻击对方保护其车辆的堑壕。

  关于援救波斯王家属一节,狄奥多拉斯并没有明确的说明。不过毫无疑问,假如马查斯手中有剩余的骑兵可供利用,则这实在是一个合理的战术行动,而不仅只具有感情上的意义,其目的就是想引诱或强迫亚历山大,或帕尔米尼奥去分散兵力来回救这个营地。此外,亚历山大的斜行前进也毫无疑问给了马查斯很多便利,因为这使得营地可能已经没有掩护了。

  这次突袭完全成功了。帕尔米尼奥听到了这个消息之后,就立即派了波里达马斯(Polydamus)去见亚历山大,报告他这种危险的局势,并向他请示应采取何种行动。亚历山大回答他说:“回去告诉帕尔米尼奥,假如我们赢得这个会战,则不仅可以收回我们自己的财产,而且所有属于敌人的东西也都是我们的……叫他不要考虑我们行李的损失,而一心奋勇作战好了。”这些突袭者虽然在营中发现了波斯王的家属,可是大流士的母亲西希刚比斯,却拒绝了他们的营救,所以他们抢劫了一番之后,又从原路回到了马查斯的身边。

  现在又应回过来说马其顿中央方面的情形。在它的右面,方阵右端两个团向前猛烈推进,但其左端的两个团却被马查斯挡住了,结果在左右两端的正面分界点上出现了一个裂口。

  正在此时,阿里安的记载中说,有一部分印度与波斯(禁卫)骑兵,从这个裂口中突入,在趋马其顿人的行李纵列,去打击大部分无武装的人,他们做梦都不曾想到会受到攻击,因为在他们的前方还附着两道人阵,换言之,这些骑兵不仅是突破了第一个方阵,而且也通过了第二个方阵。在行李附近被拘留的波斯俘虏获得了解放,也参加了抢幼。但当预备队(即第二方阵)的指挥官知道了这个情况后,就立即命令部队向后转,从波斯人后面加以掩杀,杀死了一批人,因为这些人正在围绕着行李驮兽的身边,从事于搜劫的工作。在这个时候,马查斯仍继续对帕尔米尼奥的左侧面进行攻击。  塔恩对于这个行动曾作下述的评论:“阿里安不曾说明,为什么波斯禁卫骑兵在把马其顿方阵切成两段之后,不回转身来从后方来攻击它,反而直向营地前进?”他对于其中的原因补充解释如下:依照寇修斯的说法,“大流士曾经命令禁卫骑兵去救出他的家属,所以他们为了对于这个饭桶国王的愚忠,放弃了那一天最好的机会。”但是毫无疑问,他们最好的营救路线绝不是从两道方阵中杀开一条血路来。

  但是波斯骑兵是否已经冲到亚历山大的营地呢?亚历山大的营地位于第二方阵的后方,相隔还有五英里到七英里的距离。阿里安没有提到过营地或波斯王的家属,他只说到“行李驮兽”。另外,他又暗示有相当数量的波斯俘虏,而在营地是不可能会有许多俘虏的。同时,假如当波斯骑兵受到第二方阵步兵攻击时,他们是正围在那些驮兽的附近,若又假定“营地”之说是正确的,那么后方方阵中的希腊步兵至少要走五英里路才追得上他们,这就需要大约两小时的时间,关于时间的问题以后还要再行分析。

  实际上这是不可能的,为了澄清起见,我们应明确指出波斯骑兵根本上就不曾到达过亚历山大的营地,因为这里所说的“驮兽”是指马其顿军队的第一线运输纵列而言的,并不是他们的辎重大车纵列,只有后者是放在营地中的。这里所释放的俘虏也就是战斗中所俘获的波斯士兵,而不是战前被俘获的俘虏,因为若是后者则人数必然很少,根本无力参加战斗和抢劫。虽然史书中始终不曾提到这个第一线运输纵列,除了阿里安所说的“驮兽”以外,但它肯定是存在的,因为任何有组织的军队,不分古今,没有它就不可能成功的行动。不过为什么亚历山大不把他们放在那个有弹性的中空方阵之内,实在是一个令人难以猜透的哑谜。

  从将道的观点上来看,在这次会战中最有趣的问题却是以下所要讨论的问题。由于波斯和印度骑兵的突破,以及马查斯对左翼上的猛烈攻击,使帕尔米尼奥大感恐惧,于是他又派了一个传骑去见亚历山大,把他的紧急情况向他报告,并请他赶紧援救。依照阿里安的记载,当这个使者找到亚历山大时,亚历山大正在追击大流士,于是他立刻放弃追击,率领他的禁卫骑兵向波斯军队的右翼发动攻击[注:寇修斯说亚历山大已经到达了莱卡斯河(大查布河),距离战场12英里,然后才回师援救帕尔米尼奥。这种说法是荒谬不通的。

  亚历山大是真在追击大流士吗?格里弗斯先生提出了这个疑问,这是很值得研究的,亚历山大此时如何敢放胆追击,他对于其左翼方面的战斗发展几乎是毫无所知,同时又知道他的右翼仍然受到敌人的严重威胁。亚历山大并非有勇无谋之辈,若是在冲动之下提早发动追击,结果就会有丧失会战的危险——这就只能算是第三流的将才了。格里弗斯的假定是,一旦亚历山大已经进入波斯军队正面上的空隙,使大流士落荒而逃,从而使整个中枢部分崩溃了以后,他就首先转向右方来援救其右侧卫,后者正在众寡悬殊的情况下苦苦支撑。这个假定虽然与阿里安的叙述不合,但却很合乎亚历山大在伊苏斯的已知将道。格里弗斯说:“依照这种解释,亚历山大在赶跑了大流士之后,就率领禁卫骑兵转向右方,因为他知道那边的兵力是正在苦战之中,迫切需要他的援助。”

  亚历山大的第一个对手可能是波斯左翼的各中队,其次才是锡西厄-巴克特里亚混合部队。亚历山大击溃了波斯军队的左翼后,后者也就闻风溃逃了。这种假定与寇修斯的叙述多少有一点符合,不过他的记载却颇为混乱。寇修斯说,当锡西厄人在抢劫马其顿人的行李时[注:这应为右侧卫的战斗行李。],阿里提斯冲过来,将他们的领袖杀死了。接着巴克特里亚人又击败了阿里提斯的部队,其人员都向亚历山大方向逃走。亚历山大收容了他们,带着他们去攻击巴克特里亚人已经减弱了的兵力——其中有许多人早已逃走。但是波斯人又尝试包围亚历山大,阿吉里亚人将亚历山大从危险中救出。

  假如上述的记载,在时间上是发生在大流士逃走之后,而不是像寇修斯所说的,是在逃走之前,则不仅可以证实格里弗斯的假定,而且更能补充阿里安记载中的漏洞。若在时间上真的是这样的话,则亚历山大接到帕尔米尼奥告急文书时,应该是在他击溃了右侧面上的波斯和巴克特里亚骑兵之后了。无论如何,假如亚历山大早已向阿贝拉方向追击了,而且他不是用缓步来执行此种追击,那么任何使者都不可能追得上他了,不仅是因为他已经距离太远,而且因为使者还必须从溃败的波斯乱军中找路通过。同时,尘雾是那样的浓厚,除非是奇迹发生,否则使者也就绝不可能找到他[注:关于尘雾的问题,古史上都有记载,寇修斯说完全看不见,狄奥多拉斯说,因为尘雾太大,亚历山大看不清大流士逃走的方向。据作者个人的经验,认为此时的能见度将不过四五米的距离。

  当亚历山大接到了报告之后,就从右侧卫与中间方阵间的宽广空隙中回转身来援助帕尔米尼奥。不久以后,亚历山大就与大量的波斯骑兵碰上了,后者正在撤退中,阿里安说他们是“帕尔提亚人,印度人和波斯骑兵的主力”。这当然就是指那些突破了两道方阵的人们而言,至于帕尔提亚人本来是位于波斯战线的右侧翼上,在开始时应该参加对帕尔米尼奥左侧卫的攻击,此时可能已经绕过了它,从而和印度人、禁卫骑兵会合在一起,共同从事于抢掠行李的行径。

  亚历山大在击破了波斯军队左中央部分之后,不管是真正去追击大流士也好,还是如上文所假想的去援救其左侧翼也好,其总时间不可能多于一小时,或者最多也绝不会超过一小时半,所以在其突破波斯军中央之后,可能是在一小时之内,或者略多一点,就已经回兵援救帕尔米尼奥了。  我们知道,印度和波斯禁卫骑兵是在亚历山大率领禁卫骑兵发动突击之后,就立即从马其顿方阵中的缺口内突入敌阵的。于是问题就来了:他们能否在一个半小时之内,冲到了亚历山大的营地,抢劫了一番之后,又回转来逃跑,而恰好在此时与亚历山大相遇呢?这当然是不可能的,因为来回就要跑十英里或十二英里的距离,还要打仗和抢劫,这至少需要三个钟头的时间。所以除非假定亚历山大在战斗中已经花费了三小时,否则他们就不可能像阿里安所说的,会在途中相遇。

  从这种时间的计算上,就可以判断波斯禁卫骑兵与印度骑兵根本不曾到达过亚历山大的营地。事实应该是,他们在通过了第二道方阵后,就不能自制地去抢劫马其顿人的第一线运输纵列,于是当第二方阵的兵力集中起来将他们击败了以后,他们便又夺路而逃了。他们向哪个方向逃固然已经不可考,不过他们却一定能够看见,在左方与中央是尘云高起,而右端也是尘雾冲天[注:比沙斯正在逃跑中。],其间有一个宽广的缺口,因此他们自然会向这个缺口中冲过去。但是突然,从第二个尘雾中,亚历山大跃了出来,他率领着禁卫骑兵挡着了他们的去路。波斯禁卫骑兵与印度骑兵受到了奇袭,在他们尚未能拨转马头逃走之前,亚历山大已经展开攻击了[注:从古至今,胜利的部队在中途放弃任务从事抢劫的例证太多了。这往往成为失败的原因

  于是发生了整个会战中最激烈的骑兵战斗。波斯人与亚历山大的部队面对面的遭遇,已经分不清中队与纵队了,也来不及投枪和盘马,这本是在骑兵战斗中的惯有行动。他们只想向前面冲,认为这是唯一获得安全的希望。这不是胜负之争,而是生死之斗了。亚历山大的禁卫骑兵有六十人阵亡……

  有许多波斯人突围逃走了,亚历山大并不追赶,而继续向波斯军右翼进击——他总是能够坚持目标。但是此时,波斯军队已经开始总崩溃了,其右翼兵力已在败逃中,塞萨利骑兵正在做猛烈的追击。亚历山大于是命令禁卫骑兵转过马头来,去追击大流士。这个进击一直到天黑时才停止,同时帕尔米尼奥也向前挺进。在距离战场十二英里远的地方,亚历山大发现在大查布河上的桥梁还是完整无恙,没有被破坏,于是就命令人员在那里休息,而帕尔米尼奥此时则占领了在高加米拉的波斯御营。午夜时,亚历山大仍继续前进,希望能捉到大流士。但是在第二天清晨到达了阿贝拉时,却发现大流士已经向北进入库德山地中去了[注:比沙斯与大流士一同逃走,马查斯则逃往巴比伦。这个曾经使古代世界的政治轴心得以改变的阿贝拉会战,终于结束了。

  虽然波斯人所受到的损失极为惨重,尤其是在追击中更是这样,但是古代史学家所记载的数字却还是太夸张——就像在伊苏斯会战中一样。阿里安说波斯人被杀者共三十万人,被俘者则在三十万人以上。狄奥多拉斯说死了九万人,寇修斯则说是四万人。关于马其顿方面的数字是比较有趣:阿里安说死了一百人,而战马被杀或累死的则为一千匹,而其中近半数都是禁卫骑兵的马。寇修斯说死亡者在三百人以下,狄奥多拉斯则认为是五百人。后述两位作家都认为负伤人员中包括着有希法斯辛、皮尔狄卡斯、寇纳斯、米尼达斯等人在内,狄奥多拉斯并且曾经说负伤者“为数极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