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是王世襄的“锦灰堆”|青苔痕殇琉璃碎

 天宇楼33 2016-11-09




一日,做完铜镜拓片

兴致勃勃将作品发给好友炫耀

岂料还未等我得意三分钟

小伙伴说

要不你试试做个锦灰堆

恩?!锦灰堆!

Excuse me ?!

我承认我当即被吓蒙圈了






 锦  灰  堆  ” 


或许好多小伙伴都还不知

“锦灰堆”究竟为何物

古人有云:

颠倒横斜任意铺,半页仍存半页无。

莫通几幅残缺处,描来不易得相符。

“破烂”汇集为宝,是一种“别出心裁”的很独特的

艺 术 门 类


 


话说这锦灰堆起于元,盛于清末,俗称“打翻字纸篓”,以描画残破的文物片段构成画面。


这种游戏味很重的传统绘画形式有点类似于国外的波普拼贴,一页旧书,半张残帖,以及其他任何东西都可以临摹逼真,画成缣幅。

看似杂乱无章之下实则布局讲究,且需画出破碎、重叠、撕裂、烟熏等古旧貌。


古人创作“锦灰堆”,一般是在画纸上先框定轮廓,形状不拘,然后从中设计摹画若干重叠交错的小事物,诸如旧书碑帖的残页、揉皱的画幅、发黄的报纸,甚至老地契、老照片、邮票等等,只要上面有书有画即可,而且大多是破烂的样子,就像在灰堆里拾出来的,这就是“锦灰堆”名称的由来。


到了清代初期,那些有想法的手工艺人将“锦灰堆”发展到陶瓷工艺上,随着大量陶瓷的出口,这些身带锦灰堆工艺的作品在日本、新加坡等国家都有发现。后来又经画家移至纸上相互赠送,成为雅赏之物,成为文人雅士的一种游戏之作。


颖拓、锦灰堆这两门艺术因于金石紧紧相连,一直伴随着金石热而兴盛,尤其清末民初时期,颖拓和锦灰堆随着金石热而极其兴盛,吸引力诸如吴昌硕、黄士陵、姚茫父、黄宾虹、郑达甫、马衡、马子云等一大批名家绘制,留下了诸多传世名作。


上海掌故文学家郑逸梅先生《清娱漫笔》、《珍闻与雅玩》的著作中,对“锦灰堆”的叙评,他说:“那是画家的游戏作品,无论一页旧书,半张残帖,以及公文、私札、废契、短柬、断简,任何东西都可以临摹逼真,画成缣幅……所谓‘锦灰堆’

郑达甫把这些东西加以错综组织,有正有反、有半截、有折角,或似烬余,或如揉皱,充分表现着艺术意味,耐人欣赏。显然,这种图案已经与钱舜举的所谓“锦灰堆”有了一些差别。

钱舜举先生的“锦灰堆”的画面内容与郑达甫先生的“锦灰堆”内容完全不一样,后者可以说是一种创造和发挥。


由于绘制“锦灰堆”技术含量高,绘画者需多才多艺,要善写真、草、隶、篆以及能模仿各家字体,善画花鸟鱼虫、山水人物,水墨、工笔均要精通,还要熟知各种碑拓、青铜器造型、能篆刻各种印章等等绝活。由于绘制难度大,耗时长,能胜任者极少,所以日渐萎缩,终成绝响。

新中国成立前后已经极少善画者,使“锦灰堆”这一传统技艺逐渐走向濒于失传的境地。

锦灰堆制作流程:


今日金石复兴

确实也有更多的艺术家投身到颖拓、锦灰堆等

与金石相关的艺术创作中


▲ 以上部分图片来源于北京景星麟凤国际拍卖有限公司2016春季拍卖拍品

所以我很想说,虽然有时候沾沾自喜觉得自己有点儿小牛逼,但是确实在需要非凡技艺的锦灰堆面前我弱爆了。假以时日吧,那我就学一下姬满,以三年为期,待三年后,愿有一幅还不错的孙氏锦灰堆作品面世吧!

然后,我学姬满,但我不是姬满。

所以,我不爽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