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酒泉文殊山石窟

 gudian386 2016-11-09

在酒泉市的祁连山北麓,洞窟根据山势开凿于文殊山前山和后山的崖壁上,分布于南北1.5公里、东西2.5公里的范围内。现存窟龛100多个,其中有早期中心柱窟8座,禅窟1座,窟前寺院遗址28处。

文殊山石窟群始建于北凉时期(401—433)。现存元代泰定三年(1326)所建《重修文殊寺碑》记:“所观文殊圣寺古迹,建立已经八百年矣”。从公元1326年上溯八百年,为公元526年,时在北魏孝明帝孝昌二年。在此以前,酒泉属十六国前凉统治,后西凉李嵩在酒泉建都,接着又为北凉沮渠蒙逊的属地。北魏灭北凉后,酒泉即隶属北魏版图。所有以上这些朝代,都是佛教盛行时期,文殊山离酒泉不远,自然有兴建石窟佛寺的可能。

文殊山共有大小寺观三十多所:属于道教者约占三分之二,佛教庙宇仅有千佛楼、观音阁、地藏寺、文殊寺,睡佛寺等十数处。清人《重修肃州新志稿》记载:'山峡之内,凿山为洞,建屋为寺,俗称三百禅室,号曰'小西天 。'

前山三窟:第一窟,原名千佛洞。开凿于悬崖高处,窟外有清代建筑的殿堂式窟廊三间,窟为北朝多见的中心塔柱式,窟室不大,深广各约4米 ,方塔每面宽约2米 ,每面各雕上下二层单龛像,龛内单身坐佛,龛外左右胁侍菩萨,也是敦煌千佛洞早期造像多见的布局。窟四壁仍保存有类似敦煌北魏风格的壁画原作,这是文殊山窟群中最值得珍贵的早期遗迹。第二窟为塔柱式,造像壁画已全毁去,窟前壁也已塌落。第三窟原名万佛洞,从窟内塔柱式的构造上,可确定为早期开凿,《重修肃州新志》中说文殊山万佛洞为北魏所造。窟室大小与第一窟相似,中心塔柱各面的龛像布局也大致相同,但所有造像都经过重塑,窟壁壁画也为后代重画。

后山三窟:第一窟,原名古佛洞,为中型塔柱式,深广各约 5 米,塔柱中层雕出龛像,龛型和龛楣结构以及莲花龛柱装饰,都类似敦煌千佛洞早期形式,全部造像和壁画为后代改动。第二窟原名千佛洞,窟内结构大体类似古佛洞,但造像全为清代所改塑。第三窟残留有塔柱结构形式,造像壁画都已经不存在了。

宋、元以前的文殊山,本名嘉峪山。西端的石峡,是由嘉峪关西端的一片岗峦与城西北七十里的黑山(古名金山,又曰鸿鹭山)相连接,中间构成石门,形成河西走廊西部的锁钥,是通往新疆的要塞。称为石关峡现在叫黑山峡。东端的石峡,古称嘉峪山口,即今酒泉城西南三十里的文殊山口,有通往祁连山卯来泉的大道,从此山口内穿过,也是历代防守之要口。东山,俗称鳖盖山。山陕两侧,山石壁立,数万年前,洪水冲刷的断崖,形势颇为险峻。峡内陆形,逐渐向西南开阔,南北两山,层峦叠嶂,沟壑深幽,清泉流水,林木葱郁,气象十分清静。又有梵寺、道观,石窟隧洞,石径、天桥,遍布其间,为神佛、仙道栖息修炼的地方,构成了一处天然美丽的峡谷,称为美峡,或'嘉峡',山起名嘉峪山,因山中有美峡的缘故。现在都称为文殊山,是因为山峡中有文殊菩萨殿的原因。

文殊山能形成为佛、道两家的文化艺术胜境,推其原因,也和河西的几个重要石窟艺术形成的原因一样。是因为地居欧亚孔道的丝绸之路的沿线,是东西方文化交流荟萃之所。中国在西汉以前仅道教一家,自东汉明帝时佛教传入中国的后,延至魏晋,绘画造像之风日渐风靡,即从目前考古证明,古代绘画,首见于墓葬。这些墓室砖画和壁画的技法风格,恰与敦煌莫高窟的早期壁画、酒泉文殊山的千佛洞壁画,尽管内容题材有所不同,而技法风格,确是前后相承,如也一辙。证明河西走廊众多石窟的开凿,最早当始于前凉。

文殊山中国早期佛教遗存,是研究十六国时期佛教艺术的珍贵资料,对研究河西地区与西域的佛教建筑、艺术关系有重要价值。其壁画具有河西地区早期洞窟壁画的布局特点,有些壁画内容可弥补莫高窟之不足,有些则是敦煌艺术的延续和发展。现存的西夏时期的壁画是研究西夏佛教及其绘画艺术的重要资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