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军人志》帝国崛起在今朝:普奥战争的柯尼希格雷茨决战

 cat1208 2016-11-09

150年前的1866年7月3日,在奥地利领地波希米亚的柯尼希格雷茨(K?niggr?tz,现捷克的赫拉德茨-克拉洛韦)与萨多瓦之间,上演了一场普奥战争中的决定性会战。普奥两国投入的总兵力高达40余万人,这也是19世纪规模最大的一场战役。上图这幅由德国画家克里斯蒂安·泽尔(Christian Sell)于1867年所绘的名画《柯尼希格雷茨之战》,截取了该场会战的尾声部分。已紧握胜利女神之手的普鲁士军人们英武不凡,神采飞扬。画中左前方骑在马上高举军刀的是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他的后方是高举长矛的骑兵部队。在威廉一世左手边与其骑马并肩而行的是他的王公大臣们,首相俾斯麦和总参谋长毛奇清晰可辨;群臣的前方是向国王致敬的普鲁士步兵,两名军官举刀对他们的统帅致以崇高敬意;在威廉一世的前方,两门被缴获的奥地利军大炮旁,一名高级军官向统帅脱帽致敬。国王的马蹄下,几具尸体无声地述说着前一刻的激战……

普奥战争的爆发

1815年,拿破仑帝国崩溃,随之而来的是欧洲各地高涨的民族主义,分裂已久的德意志呼唤统一。然而,1815年的维也纳会议上,列强们继续维持德意志支离破碎的局面,将包括普鲁士和奥地利这两个最强大邦国在内的38个邦国,组成松散的“德意志邦联”。这一行为让德意志民族主义者大为愤慨,德意志民族统一运动高涨。当时能够承担这一重任的只有普鲁士和奥地利,二者一直为争夺德意志的领导权而斗争。但是在德意志统一大业中,奥地利却是持维持现状的主张;这样,德意志统一大业的历史重任,便自然而然地落在了普鲁士肩上。


■ 在维也纳体制下,德意志成为数十个邦国集合的松散的“德意志邦联”。在当时高涨的民族主义浪潮中,普鲁士率先扛起了统一大旗。通过三次王朝战争,先后战胜丹麦、奥地利、法国,完成了德意志的真正统一。


19世纪前期,借工业革命的东风,普鲁士开始统一德意志经济,当时的普鲁士几乎占有全德最发达的工业区,经济实力雄厚。1834年1月1日,普鲁士建立德意志关税同盟,除了奥地利和汉堡,德意志诸邦国都加入其中。这一经济统一体的出现,在德国人面前展示出了一幅政治统一的美好画面,进一步提高了普鲁士在邦国中的话语权。由于奥地利被排除在关税同盟之外,普鲁士开始上升为未来德意志政治统一的领导力量。


■ 上图是1803-1892年普鲁士王国的国旗,白底上是一只头顶皇冠的雄鹰,持着象征武力的利剑和象征王权的权杖。


■ 上图是1700-1867年奥地利帝国的国旗,同时它也是神圣罗马帝国灭亡前帝国的哈布斯堡王朝的国旗。


19世纪中期,存在着“大德意志”和“小德意志”两种统一方案,前者提倡将奥地利纳于统一的德意志之中,而后者则认为应将其排除在外。最终,“小德意志”的方案被确定下来。随着普鲁士实力的不断增强,对奥战争成为统一进程中无法绕过的门槛。在1862年俾斯麦(Otto von Bismarck)担任普鲁士首相的第一天,便确定了对奥战争的政策。俾斯麦认为:“德意志命运的难解之结,不能用执行双雄并立的政策这种温和方式来解开,而只能用剑来斩断。”


■ 俾斯麦(1815-1898)。普鲁士和德意志第二帝国首相,德意志统一的最大功臣。自1862年就任普鲁士首相以来,推行“铁血政策”,积极进行军备扩张。他出色的外交战略是推动统一的重要因素。


1864年1月,因为石勒苏益格(Schleswig)、荷尔斯泰因(Holstein)两州的归属问题,普鲁士和奥地利联合对丹麦发动战争。10月底,战败的丹麦将这两州交给了普鲁士和奥地利,由两国分割统治。但是荷尔斯泰因对奥地利并没有什么实际利益,而且还是块远离本土的“飞地”,它与普鲁士就这里的管辖诸事宜产生激烈矛盾冲突。奥地利提出将石勒苏益格与荷尔斯泰因全部交给普鲁士,以此交换与普奥接壤的西里西亚。这自然被普鲁士所拒绝。在俾斯麦的有意推动下,这一地区火星四射,逐渐成为引发普奥战争的火药桶。

面对即将来临的战争,俾斯麦展开了纵横捭阖的外交攻势。一方面,他听从了总参谋长赫尔穆特·冯·毛奇(Helmuth·von·Moltke)的建议,在1866年4月把想要从奥地利手中夺回威尼斯、重新获得统一的意大利拉拢过来。另一方面,因为奥地利在克里米亚战争中没有支持沙俄,导致双方关系欠佳,而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认为这是一场两败俱伤的长期战争,他可以“渔翁得利”,获得比利时、卢森堡和莱茵河西岸的土地,因此在俾斯麦的“空头支票”下,法国选择了中立。国际形势对普鲁士大为有利。

然而对奥开战,普鲁士还需要一个道义上的借口,最好由奥地利承担掀起战端的不义之名。对局势缺乏全面认识的奥地利于1866年6月1日贸然宣布石勒苏益格与荷尔斯泰因的前途应由德意志邦联议会来决定,这意味着对原先两国协议的破坏,普鲁士由此找到了开战的最佳理由。6月7日,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威廉一世(Friedrich Wilhelm I)命令驻守石勒苏益格的普军进驻荷尔斯坦因,普奥战争正式爆发。

动员与作战计划

心知与普鲁士难免一战,奥地利在1866年2月至4月就开始了兵力动员。至战争爆发前,已集结起约50万兵力,其中的35万为正规军。而普鲁士的动员比之晚了一步,5月以后才集结起约35万人,其中25万正规军。但是,由于普鲁士的战争动员机制较奥地利更为优越,加上普鲁士充分利用了工业革命的成果——纵横交错的铁路网,极大方便了兵力的集结。开战后,普鲁士全国总兵力达到了63万人;而奥地利及其盟国的总兵力为58.5万人。而且自19世纪以来,普鲁士进行了一系列军事方面的变革,如兴办军校、构建军队统帅机构、调整部队的编制装备,这使得普鲁士的士兵素质和指挥能力方面都优于奥地利,特别是由于冶金、弹道学的进步带来了武器装备的大发展,当时普军步兵装备的是M1841后装式步枪,在射速上要优于奥地利的前装式步枪。


 上图是普奥战争时期普鲁士军队装备的M1841式步枪,又被称之为德莱赛撞针式步枪(Dreyse needle gun)。该枪由约翰·尼古拉斯·冯·德莱塞(Johann Nikolaus von Dreyse)于研发1836年研发,1841年开始被普鲁士陆军采用,在普军中一直服役到1873年。枪长142厘米,重4.7公斤,有效射程600米,手动枪机,射速10-12发每分钟,是当时非常先进的后膛装填步枪。与当时奥地利军装备的M1854式步枪——又称为洛伦兹(Lorenz)前装式步枪——相比,虽然射程不如后者(洛伦兹式步枪射程为1000米),但射速远超洛伦兹式步枪(洛伦兹式步枪的射速仅2发每分钟)。该枪给普军带来很大军事优势,是德意志统一的功臣。


指挥系统上,在6月2日,威廉一世颁布命令,授予毛奇指挥军队的全权,宣布总参谋长与战争部长平级的关系,一改过去总参谋长隶属战争部长、其一切建议和命令都需后者首肯方可实施的格局。这极大提高了普鲁士军队的指挥效率。

普奥战争的战场在德意志西北部、意大利和波西米亚地区分别展开,主战场在波西米亚。最初,总参谋长毛奇预计奥军将经由西里西亚或萨克森(Sachsen)进军柏林,遂将25万大军和800门火炮迅速通过铁路集结到萨克森和奥地利的边境地区。

但是威廉一世害怕自己被称为侵略者,要求毛奇把军队的布置改为防御为主,为此,在6月,毛奇考虑将军队沿易北河(Elbe)地区至西里西亚布防:右翼是易北河军团(下辖2个军,指挥官卡尔·希华夫·冯·比德费元帅),部署在易北河畔的托尔高(Torgau);中路是第1军团(下辖3个军,指挥官腓特烈·卡尔亲王),部署在卢萨蒂亚(Lusatia);左翼则是部署在西里西亚的第2军团(下辖3个军,指挥官腓特烈王储)。


■ 毛奇(1800-1891)。德国近代著名军事家。出生于梅克伦堡(Mecklenburg)。早年曾在丹麦从军,后转入普鲁士军中,作为德意志统一战争中的普军总参谋长而声名显赫。他的军事思想极大丰富了德意志的军事宝库。


当时由拉祖斯·冯·班尼迪将军(Ludwig von Benedek)指挥的奥军集结于奥洛穆茨(Olomouc),毛奇的目的是以中路军引诱奥军北上,然后另外两个军团从两翼包抄,将其一举歼灭。

由于与普奥两国相接壤的萨克森王国拒绝了普鲁士提出的中立要求,普军易北河军团首先发起攻势,轻易击败了25000名萨克森士兵,于6月22日迅速占领了萨克森首都德累斯顿(Dresden),并与第1军团会合。与此同时,一直警戒普军南下的奥军也将位于奥洛穆茨的主力向波希米亚挺近。

由于攻克了萨克森,毛奇认为如今3个军团间的距离缩短,如果迅速集中3个军团的兵力向正由摩拉维亚向西北方向开进的奥军发起攻势,这可以在短时间内结束战争。毛奇当机立断,提出了一个极为大胆的作战计划:命易北河军团和第1军团则沿厄尔士山脉(德语:Erzgebirge)向山南挺进;第2军团则翻越苏台德山脉,向西南推进。3个军团“分进合击”,目的地是伊钦(Gitschin),对奥军形成钳形攻势,将其一举歼灭。这一计划的冒险性在于当时普军阵线过长,部队的分头挺进很有可能被奥军各个击破,虽然反对者众,但最终威廉一世还是拍板了毛奇的计划。

6月22日,毛奇给3个军团下达“分进合击”的作战命令,命其分别向波希米亚进军。各军团遂开始了合击奥军的大进军。

6月26日,南下的普军易北河军团和第1军团与奥军左翼部队遭遇,在奥军犹豫是正面交战还是撤退与主力会合时,前卫部队被普军突破,只能被迫撤退。易北河军团乘胜挺进;同日,奥军主力共6个军28万余人在指挥官班尼迪的率领下,抵达易北河上游,意欲在此歼灭一部普军。27日,腓特烈王储率领的第2军团与奥军右翼部队遭遇,双方经过交火后,该部奥军居然被长时间行军而疲惫不堪的第2军团击败,奥军主力西撤。

6月29日,第2军团抵达伊钦并击败了由克拉门-格拉斯将军(Clam-Gallas)指挥的奥军第1军,与第1军团距离仅相差一日路程;而第1军团虽然遭遇了奥军的顽强阻击,但仍然抵达易北河畔的克尼真荷夫(K?niginhof)。7月1日夜,奥军撤至比斯特日采河(Bystrice)东岸的柯尼希格雷茨地区。两天后,19世纪规模最大的一场会战在此展开,这里成为决定普鲁士和奥地利命运的角斗场。


■ 毛奇预测在伊钦东北的易北河畔将与奥军遭遇,他计划派沿普鲁士与波希米亚边境线呈半圆形集结的三个军团“分进合击”,将敌军围歼。

柯尼希格雷茨大会战

战争初期,奥军已损失了近3万兵力,死伤人数是普军的3倍。班尼迪曾电至奥地利皇帝弗朗茨·约瑟夫一世(Franz Josef I),请求议和,将军队从“惨败”中拯救出来,他甚至撤换了要求主动进攻的参谋长。但这一建议遭到拒绝,皇帝要求的是一场决定性的会战。7月1日夜,奥军撤至萨多瓦(Sadová)至柯尼希格雷茨一线后,在柯尼希格雷茨西北正面修建防御工事,班尼迪的态度依然消极,他的目的是拖延战争,使之长期化,以等待法国的介入。

然而,在决战面前,由于兵力的严重损耗,奥军精神涣散,战斗意志、纪律、部队的机动能力都有明显下降,与士气高昂的普军呈明显对比。

■ 拉祖斯·冯·班尼迪(1804-1881)。奥地利帝国将军,具有匈牙利血统,普奥战争时期是奥军最高指挥官,奥地利在普奥战争中失败后,他被认为是导致战败的最大因素,被迫辞去总司令一职。


7月2日,毛奇已掌握奥军位置,从奥军的态势上看,毛奇寻找已久的围歼敌军的大好时机就在眼前。当时正值深夜,他依然唤醒一同随行的威廉一世,告知其作战计划。得到国王首肯后,次日凌晨2时,毛奇向手下的3个军团发布命令:左翼的第2军团迅速进军;担任正面进攻的中路第1军团继续向东南方向挺进,在萨多瓦北部展开;右翼的易北河军团,一部在第1军团南部展开,另一部迂回至萨多瓦南部,形成将奥军三面包围的态势。当时第2军团因线路问题接收不到毛奇的电报,两名传令官连夜策马狂奔32公里,在黎明前的4时方将作战命令传到第2军团。


■ 上图是普军的作战计划(7月2日的位置与3日的预定路线)。毛奇计划以第1军团攻击奥军正面,易北河军团夹击奥军左翼;而在此期间,第2军团从奥军突破右翼,包抄其背后,但由于第2军团和易北河军团行动的不彻底,全歼奥军的计划未能实现。


当时参战的普军3个军团总兵力224000人,火炮702门;其中第1军团有85000人,第2军团达10万人,易北河军团39000人。在柯尼希格雷茨地区的奥军215000人,此外还有25000人的萨克森军团;全军火炮650门。

站在奥军的角度来说,其地处高地,占有地利;而且火炮比普军的射程更远(当时普鲁士炮兵正处于换装阶段)。更重要的是,当时普军第2军团仍未抵达战场,奥军在兵力上占据局部优势。如果在普军左右两翼部队会合前,班尼迪尚有机会将普军逐个击破,但是对会战抱消极态度的班尼迪迟迟没有发起攻击,甚至面对普军发起的进攻,就连防御态势也没有准备好。

7月3日上午8时,担任正面进攻的普军第1军团渡过比斯特日采河,该军团的第3、第4、第8师在军团司令卡尔亲王的指挥下,向河东岸的奥军阵地发起进攻。负责右翼进攻的易北河军团也开始了行动。奥军部署在河岸高地上的炮兵猛烈开火,压制住第1军团的攻势,而部署在奥军左翼的萨克森军团有序后退,从高地居高临下以密集火力阻击易北河军团。面对优胜于己的敌军炮火,第1军团倒霉地发现自己寸步难行。


■ 上面这幅绘画展现的是柯尼希格雷茨战场,普军第1军团司令卡尔亲王命令部队投入战场。在此役中,第1军团担负正面进攻的任务。


在卡尔亲王的左侧,是由爱德华·冯·弗兰泽基将军(Eduard von Fransecky)指挥的第1军团第7师,该师的任务是掩护第1军团侧翼直至第2军团抵达。在第1军团主力进攻之时,该师也对斯维尔普森林(Swiep Forest)的敌军发起扫荡式的进攻。在这一地区,该师与奥军第2、第4军遭遇并展开激战。威廉一世曾命第4、第8两个师进行增援,但普军的火炮却难以越过比斯特日采河,在奥军的强大炮火下,两师的增援被阻断。

第1军团的攻势受阻,至上午10点,卡尔亲王下令暂停进攻,主力退回河岸,呈防守态势。此时若班尼迪发起反击,面对势单力薄的第1军团,不难有取胜之机。但班尼迪却放弃了这个可以扭转战局的良机。

在第1军团苦战之时,第2军团由于接到命令较晚等原因,未能及时抵达战场。卡尔亲王希望调集预备队进一步加强攻势。但毛奇不为所动,因为第1军团的攻势已在正面成功牵制住奥军主力,这有利于左右两翼的普军展开,对奥军实行三面围歼。

上午11时,战役进入决胜的关键时刻。奥军调集部队向第1军团第7师发起反击,计划将该师逐出斯维尔普森林。但就在这关键时刻,第2军团的先头部队终于抵达战场,猛烈的炮火将负责反击行动的卡尔·冯·帕卡上校(Carl von P?ckh)击毙。军心大振的普军逐渐转守为攻,将发起反击的奥地利人赶回了防御阵地。


■ 上图是一幅普军在斯维尔普森林激战的彩绘。斯维尔普森林是柯尼希格雷茨之战中最激烈的一处战场。


在下午14时30分,第2军团主力终于抵达战场并向奥军右翼发起了猛烈攻击。激战中,第2军团成功突破了奥军防线,该军团的第1近卫师在师长冯·盖尔特林根中将(Friedrich Hiller von G?rtringen)的率领下,重创了奥军的炮兵部队,并占领了奥军后方的库尔姆村(Chlum)。守卫在此的奥军第2、第4军仅作短时间的抵御便向东南方向撤退。当时威廉一世和俾斯麦、毛奇等在附近的一座山头瞭望战局,比斯特日采河谷血肉横飞、弹雨飞扬。当毛奇从望远镜中看到第2军团分割奥军部队时,兴奋地向威廉一世报告:“陛下,您不仅赢得了战役,而且赢得了整个战争!”


■ 这是另一幅表现柯尼希格雷茨战役的著名油画,由德国画家格奥尔格·布莱布特罗伊(Georg Bleibtreu)在1869年所绘,该画现藏于德国历史博物馆。画中央骑在马上的是威廉一世。战斗于7月3日上午8时开始,最初,普军的兵力与奥军相差悬殊,战斗的艰辛可想而知。


奥军左翼的萨克森军团也遭到普军易北河军团的猛烈反击,早上在此遭遇挫折的易北河军团一鼓作气冲上高地,将萨克森军团打得节节后退。此时的奥军中央阵地已经被第2军团攻陷,奥地利人每时每刻都承受着巨大的人员伤亡。就在普军发起全线进攻的时候,奥军一个骑兵旅在旅长杜尔威亚准将(Ferdinand Rosenzweig von Dreuwehr)的率领下,对近卫师进行了一次漂亮的反突击,将近卫师暂时赶回了库尔姆村。但随着普军源源不断地攻入,奥军阵线已宣告崩溃。


■ 上图是一幅柯尼希格雷茨之战中,奥地利轻骑兵与普鲁士胸甲骑兵之间的交战的木版油画。


下午15时,看到回天乏术,班尼迪遂下令全军撤退。在杜尔威亚骑兵旅的殊死掩护下,剩余的15万奥军才得以向柯尼希格雷茨方向退却,为此该旅付出了2000余人的伤亡。所幸的是,普军没有乘胜追击,让奥地利人逃出生天。这场战役就此以普军的胜利宣告结束。

此役双方投入总兵力达40多万。普军伤亡9000余人(其中阵亡1935人,负伤7237人,失踪275人),还损失了940匹战马;而惨败的奥军伤亡、失踪、被俘便达到44000人,同时还有116门火炮的严重损失。虽然只有战役只历时短短一日,但此役规模之大,投入兵力之多,直至一战前,还没有哪一次战争中的任何一场战役能与之相比肩。

柯尼希格雷茨战役是普奥战争的决定性一役。在这场战役中,普奥两军的兵力差别并不大,而且普军在火炮方面还不占优势。但普鲁士能迅速取胜,要归功于他们的参谋制度以及高素质的军官,在此役中,总参谋长毛奇“分进合击”的战术发挥得淋漓尽致。而且,普军在此役中广泛使用了新技术,如后装式步枪、铁路运输和电报通讯,这极大提高了部队的战斗力和机动能力,牢牢地掌握住战场主动权。


■ 上图也是一幅反映柯尼希格雷茨之战的著名油画,由德国画家埃米尔·欣滕于1885年所作:柯尼希格雷茨之战结束后,普军第2军团司令腓特烈王储(中)向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报告战况,其中左二是普军总参谋长毛奇。该画如今收藏在德国国家历史博物馆。


■ 上图是柯尼希格雷茨之战的过程。战线中央的普军第1军团和右翼的易北河军团持续进行了长达6个小时的激战,下午14时30分,第2军团主力方投入战场;15时,胜利无望的奥军被迫撤退。

迈向统一之路

柯尼希格雷茨战役之后的第二天,奥皇约瑟夫一世请求拿破仑三世干预战争,普军的速胜远超后者的预料。普军迅速逼近奥地利首都维也纳,奥地利被迫求和。威廉一世和将军们都迫切希望胜利之师尽早打进维也纳享受胜利者的荣光。但俾斯麦看到了其中的隐患:战争长期化会引起法国的干涉;将来对法战争必须保证奥地利的中立,加剧奥地利对普鲁士的仇恨会影响对法战争。为此,俾斯麦艰难地劝解威廉一世和将军们。最后,威廉一世勉强同意了首相关于普奥议和的奏章,但在奏章上,他愤慨写道:“在维也纳的大门前,我不得不痛心地在军队取得如此辉煌的胜利之后逆来顺受,接受一个耻辱的和平。”8月23日,普奥两国在尼科尔斯堡正式缔结停战协定——《布拉格和约》(Peace of Prague),为期7周的普奥战争结束。

普奥战争是德意志统一战争中的第二场大规模战争,获胜的普鲁士不仅将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汉诺威、黑森-卡塞尔、拿骚公国及法兰克福等邦国收入囊中,而且将松散的“德意志邦联”所摧毁,取而代之的是1867年以普鲁士为首的“北德意志联邦”,这个联盟囊括了美因河以北除拜恩(Bayern)以外的德意志诸邦国,德意志的统一进程迈出了最重要的一步。

至于另一个主角奥地利,在这场战争中,奥地利被逐出了德意志统一事务之外,永远失去了成为“统一德意志的盟主”的机会。德意志统一之路彻底由普鲁士主导,德意志帝国的崛起已不可阻挡,而摆在普鲁士面前的,只剩下法国这个最后的绊脚石。


■ 上图是德意志统一的最大功臣俾斯麦的纪念碑,矗立于德国汉堡(Hamburger),他在这里度过晚年并长眠于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