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们如何才能做出让自己不后悔的选择?|导读:《选择的艺术》

 昵称J0kg9 2016-11-10


原著作者 / Sheena Iyengar

导读作者 / 隋真

编辑 / KY主创们


心理学家和社会理论家Erich Fromm提出,自由有两种类型形式,一种是“逃离式自由(freedom from)”,它指的是“人们逃离政治、经济和精神枷锁的自由”,是没有外力来干涉人们选择与追求目标的自由。还有一种是“实现式自由(freedom to)”,即实现成果和充分发挥自己潜能的自由(p.53)。


我们人类通往自由的方式,是不断做出独立的、接二连三的选择。但,选择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有的人找工作,列了长长的单子,把升职空间、工资、公司氛围统统考虑了遍,投了十几家公司,又从众多offer里挑出了貌似最好的一家,却在正式入职后觉得工作并不能让自己满意;


也有的人,在寻找伴侣时,认真地研究了自己和对方的依恋类型,衡量了外貌、兴趣、性格等种种因素,但是和对方在一起后却感觉双方并不合适,只好分手;


还有人在买房之前,仔细考察了周围环境、生活设施,花了几个月才做出决定,但是搬进去后又觉得总缺了些什么。

 

选择为什么这么难?是哪些东西干扰了我们的选择?为什么总是对自己的选择感到失望?

 

今天我们为大家导读来自心理学家席娜·伊加尔(Sheena Iyengar)的书《选择的艺术》,谈一谈为什么我们需要选择,为什么我们又总是做出令我们失望的选择,以及我们该如何更好地做出选择。




我们需要“有选择”


研究发现,人们天生有做出选择的欲望。研究人员曾经对只有四个月大的婴儿做过研究,他们把琴弦放到婴儿手指上,让婴儿明白只要能用力拉动琴弦,就会产生音乐,拉动不同的琴弦会播放出不同的音乐声。随后,研究人员将琴弦与音乐的链接断开,变为随机地播放音乐。

 

尽管婴儿听到的音乐和之前的音乐是一样的,但他们开始变得愤怒、悲伤,研究人员认为,这些婴儿不仅仅是想要听到音乐,他们更想要的是我能够选择不同的音乐(p.10)。

 

人们之所以生来喜欢做选择,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选择能给人带来主观上的控制感。研究显示,主观上的一种“我有掌控力”的感受,对人类的健康有益。

 

1976年,心理学家Ellen Langer和Judy Roden对美国肯塔基州阿尔丁养老院65~90岁的老人进行了控制感与健康的研究。她们将老人分为二楼的实验组和一楼的对照组(p.17)。


养老院的工作人员告诉控制组的老人,他们在一定的范围内被允许做一些事情,但是这些都是养老院替他们安排的。比如工作人员给老人发了一盆植物,告诉老人他们可以拥有植物,但是会有医护人员替他们照料。


随后,同一个工作人员告诉二楼实验组的老人:让养老院生活变得快乐是他们自己的责任,他们可以为自己做出选择。比如工作人员让老人自己选择自己喜欢的植物,并且让老人自己选择如何照料它们。


三个星期之后,两位心理学家发现,虽然给予实验组老人们的选择权微不足道,但是实验组里90%老人的健康程度提升了,对照组中70%的老人健康状况则恶化了。六个月后,她们又做了跟踪调查,发现30%缺乏选择权的老人们在六个月中去世,而在拥有过选择权的老人群体中,死亡率只有15%(p.17)。


相反,如果失去了主观上的控制感,会损害人们的健康。比如有调查发现,比起在困境中仍然相信自己有所选择的人,那些处于不幸中、并认为自己的困境由外力控制的人们,患抑郁症的概率会更高(p.15)。



 

为什么我们往往会对选择的结果不满意?

 

1. 从大脑构造上,逻辑就很难战胜欲望

 

在面对选择时,人类有两个互相联系但是又互相独立的信息处理系统——自动系统审思系统——它们彼此协同、做出最终判断(p. 102)。自动系统会下意识地运行。这个系统负责让人们能立刻进行感知或者行动。比如遇到疾驰而来的汽车,我们会直觉性地躲避。自动系统是追求即时满足的,当人们面对金钱、美食的诱惑时,自动系统会要求马上得到它。


相反,审思系统以逻辑与理性分析为基础来运行。凭借它,我们能清楚地知道自己行为的逻辑,比如“因为X,所以我做出了Y的选择”。比起自动系统,审思系统运作过程较慢,也更耗费精力。


在面对诱惑时,两个系统会发生冲突,让我们更难作出选择。我们可能非常清楚如果采用审思系统,选择出的结果会更好,但由于自动系统的欲望过于强烈,以至于人们甚至会觉得自己似乎被一股外界力量所控制,“我已经不是我自己了”,最终屈从于自动系统,而没有作出正确的选择(p.102)。

 

2. 我们会求助于经验来做选择,但经验并不可靠

 

当我们疲于做选择时,我们会下意识地求助于过往的经验来做出判断。然而这个方法并不可靠。我们倾向于去搜索那些证明自己的选择是合理的信息,这被称为“证实性偏见”,意味着我们更多用经验去证实自己做出的选择是正确的,而不是用来反驳自己。

 

比如,在股票下跌的时候,你选择买入股票,并在之后告诉自己,自己的选择没错,因为前几年每次股票下跌买入后,它的价值又会回升。你搜寻了很多相关的回忆来证实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却忽略了过去也有很多次,股票在第一轮下跌后可能会持续下跌p.109)。

 

3. 有一些选择是为别人做出的

 

人们会希望做出的选择能凸显出自己的个性。这种要求非常强烈,以至于有时候我们为了给人造成一种“我很独特”的假象,我们会做出违背自己真实意愿的选择(p.88)。比如,当iPhone新手机刚上市时,喜欢黑色的你决定买一个黑色款的手机,但是当你发现周围人都买了黑色手机时,你立刻决定换成白色的,而不顾自己原本的偏好,只因为你不希望自己被看作“盲目的跟风者”。

 

只不过人们很少意识到,那些为了独树一帜而刻意做出的选择,本身也是另一种盲从。比如说走就走的旅行,比如辞职创业等等。当某种选择被打上了“少有人走的路”的标签的时候,当你为了追逐这种标签而去做选择的时候,你已经偏离了为自己做选择的本质。



 

4. “利弊分析”可能会忽略一些更难量化的因素,而这些因素是影响幸福感的重要因素


在进行选择时,很多人会采用“利弊分析”的方法:在纸张中间画一条线,花上好几天进行思考,在思考过程中在左右两侧分别列上选择的好处和弊端,给他们打分,并最后计算分值,最后按照得分最高的选项进行选择(p.116)。

 

人们往往觉得像这样按照理性的方法做出的选择,一定是会让自己满意的决定,但结果并不尽然。Sheena Iyengar曾经与心理学家BarrySchwartz组成小组,研究大学生的择业选择与其结果。发现那些曾进行谨慎分析的学生的年平均工资是44,500美元;而随机找工作的毕业生年平均工资只有37,100美元。但是,谨慎作决定的学生比起随意找工作的学生,对工作的满意度较低。他们深思熟虑的决定并没有为他们带来更多的幸福感。

 

Sheena Iyengar对研究结果给出的分析是,利弊分析法存在缺陷,它会给人们一个错觉,让人们误以为自己在做最理性的思考,但是在过程中往往会忽略、或者低估影响幸福感的因素。例如,在衡量利弊时,人们可能会给工资太高的权重,结果到开始这份工作后才发现,每天上下班通勤带来的痛苦超出自己曾经的预期,对幸福感产生巨大的耗损(p.117)。

 

5. 人们更容易感到“放弃了的选项”带来的遗憾,而不是“获得了的选项”带来的快乐

 

人们往往认为,选项越多,我们选择的余地就越大,能通过比较选出其中最符合我们心意的选项。但研究发现,选项过多未必有利于人们进行选择。

 

Sheena Iyengar曾在一家超市做过实验,研究者们让顾客们试吃果酱。他们对一部分顾客提供6种试吃的口味,而对另一些顾客提供24种口味。最后发现,在试吃了6种果酱的顾客群体中,有30%买了果酱;而在试吃24种果酱的顾客中,只有3%买了果酱。

 

为什么选项太多反而令人难以抉择?因为选项较少时,我们很自信对于我们来说这是最好的选择。而当选项过多时,我们往往面临“双输”的局面:如果没有全面思考所有可能的选项就轻易地做决定,日后我们可能会为了错过最好的选项而后悔;但如果我们仔细考虑所有选项,我们可能会因为无法拥有所有美好的选项而感到遗憾。

 

选项越多,意味着做出选择时放弃的选项就越多,被剥夺感和失落感就越强。放弃选项带来的遗憾比选择带给你的欢愉更多(p.178)。



 

如何更好地做出选择?

 

1. 尝试协调自动系统与审思系统的冲突

 

首先,我们需要设定好目标,选择哪些诱惑是必须抵制的,哪些是可以适当放松要求的。不要强求自己抵制所有的诱惑,如果每件事情都视为必须抵制的障碍,你的日子会异常煎熬,反而不利于身心健康(p.105)。

 

其次,我们可以试图让自动系统与审思系统在面对诱惑时,给出不冲突的反应。例如,在那些必须抵抗的诱惑面前,我们可以训练自己,让理性的审思系统本身就成为一种自动系统。比如,可以在每次遇到诱惑时选择避开,直到躲避成为一种习惯,使得自动系统见到诱惑物时,与审思系统形成一样的反应:“不选Ta”。

 

2. 记录“选择日记”,成为你下次做选择时的依据

 

之前提到,记忆容易出错。因此,我们可以为自己建立更可靠的“选择资料库”,取代凭借记忆进行选择的方法。我们可以做一份“选择日记”,记录下几个最重要的选择:记下我们当时面临的主要选项、最终的选择及原因,还有你当时对这个选择的后期发展的预期(p.236)。

 

记录选择能让你更清晰地看清过去,可以准确对自己曾经的选择做出评估:哪些选择是错的,哪些是对的,事情是不是如我们所预期的那样发展,我们当时遗漏了哪些需要考量的方面。这样我们可以根据过去的评估结果,对自己当前的选择作出调整。当你长期地进行记录与评估后,你会建立一种信息完善的直觉性,能更快而又全面地对一些选项作出反应(p.236)。

 

3. 先尽量减少选项数量;如果不能,听取专家意见

 

在处理多个选项时,要将选项的数量减少到自己可以掌控的范围。如果你无法区分不同选项的差别,那么这些选项对你而言毫无意义(p.237)。

 

一种方法是,我们自己可以研究和学习简化、分类各个元素,并将这些元素进行分类、以及优先级排序。比如当你购车的时候,可以将自己“买辆车”的目标细化为“后座可以放下更多货物”、“车子能远程控制加热”等。然后决定这些目标之间的优先级排序——哪个要素对你来说更重要?

 

如果没有时间细想,一种更快的方法是求助于这个领域的专家。专家能帮助人们更细化地了解选项。根据一个人的专业水平,可以将同一个事物理解为“一辆跑车”还是“一辆带X发动机的Y款跑车”(p.168)。这些附加的细节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避开干扰项,更准确地定位到自己想要的选择。是否敢于、善于求助,是一个人选择能力的重要方面,那些能够找到资源帮助自己的人往往能做出更令自己满意的选择。

 

4. 排除自己潜在的偏见

 

人难免有偏见,我们很难完全避开潜在偏见的影响,但是我们可以试着更加清楚地认识自己潜在的偏见与喜好,看是什么使得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做出理智状态下根本不可能做出的选择(p.237)。


一种简单的方法是向和我们相异的人询问意见。很多人倾向于去询问和自己相似的人的意见,但由于和我们相似的人更有可能与我们有相同的偏见,所以他们的意见只是更加证实我们自己的想法,而不是客观的评价。相反,和不同的人比较,可以排除我们因为思维定势产生的偏见。


By the way, 希望亚美利坚人民不要为今天的选择后悔。


以下又到了广告时间:


就像和我们相异的人则容易帮我们排除偏见一样,世界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性。而了解你自己的独特性,你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你的基因——


WeGene个人遗传基因检测服务平台,可以帮你详细解读基因密码,获得超过200项检测结果。


主创们不久前也都肉身试用了他们家的基因检测产品,会拿到一份检测报告。你可以看看自己的祖源里是不是有日本人、韩国人甚至是非洲人的血统:



也可以了解你的运动基因怎么样,是耐力还是爆发力更好,运动容不容易减肥;以及吸烟是不是容易上瘾,更容易代谢酒精还是咖啡因。




还可以知道,自己可能有哪些健康风险和药物反应。也会有一些忧伤的可能性……(难道是因为我们胸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