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京郊的初冬不止雾霾,竟还有这样几座寒凛绝美的古乡村

 光影随行_1 2016-11-10

 

内容来源:杨磊

本期编辑:杨晶晶

本期栏目:掌北食堂

内容发布:掌上北京
微信ID:beijingchihe



文、部分图片/杨磊

现在的季节最难选择:刚刚入冬,泡温泉的兴趣不算太高,赏红叶已晚,那就去看郊区的古村落吧;北京的古村落以门头沟居多,房山、怀柔等区县也有一些。


很多人喜欢夏天访古踏今,古村落被青山绿水包裹着,也是一次纳凉之旅;但在我看来,初冬时节的古村落在寒凉中透着一丝亲近;尤其是在飘零彩叶的映衬下,显得这里更加的静谧,透露这一丝“寒美”,在这里统一整理呈现给大家。


图片/部分图片由房山旅游委、门头沟旅游委提供。

部分图片来自于网络。


千军台村


在2013年,曾到访过千军台村,整个村落是灰色的,每一砖每一瓦都蒙着灰灰的颜色;北京的秋雨将这颜色洗刷的十分清晰。站在村头远望,只有一片片青山,这就是千军台村。


古村落的骄傲  


一路驱车先到达大台街道办事处近,然后又开了10多分钟经过了庄户村后就到了千军台村。我们把车子开到村口的土坡上,从车里出来,就看到十几位村民在看着我们。千军台社区党支部书记热情地把我们带到了办公室内,刚一进屋,一个裹着红布的话筒立刻吸引了我的注意,以前看老电影里村里向村民通知信息正是通过它完成的,没想到这里仍然延续使用。



在千军台村说起古幡会那是全村值得骄傲的事情,这个习俗自明清时期流传至今有数百年的历史,就连天子归西,这个习俗也仍照常进行。


石板房内的京西古事  


居委会就在千军台村口,从居委会出来右转转约50米的地方,一个身姿奇特的古国槐出现在这条小路上,树上挂着一个小牌,上面写着“北京市园林绿化局2007年制”,“一级古树”等字样,虽没标明更多的古树信息,但听这里的老人讲,这个树已经在这个村落存在多年,他们小时候就常在树下玩耍。




千军台的村里很安静,这里的房子很多,村民却很少。村子里保留的四合院里有除了有二进院、三进院还四进院等;有些院内早已没人居住;而有的院内,即便人居住,也不像电视剧中那么热闹,基本上都空着好多房间,砖瓦的缝隙夹杂着花花草草。


但院内院外种植植物的传统还依旧保留着:桃树、樱桃树、柿子树、瓜藤……让我印象最深的是房间的屋顶,整个屋顶是一个凹进去的弧度,而不是平平的屋顶;若不是屋顶上贴满了墙纸,真有一种走进窑洞的感觉。




千军台村的房子都是石板房,而且地基打的比较高,可以防水防潮。在走进一个四合院内,正方屋内有5位大姐正在秀今年古幡会使用的大幡,而墙上居然贴着中国民间传统的记谱法——工尺谱,这简直让人大开眼界,要知道,在北京的近郊基本都找不到这样的传统了!


走在路上,我抬头看了远方,才意识到这一路的山路,让我已经置身于深山之中,而这个古村落一直都被青山拥抱着,拿起相机,在镜头之中会出现一个灰色的瓦片,那正是这片村落的房子;村落与高山、千百年来的历史一直在镜头之中。

 


村落地址:门头沟区清水涧沟西端

自驾线路:上西四环走阜石路到六环后进入涿鹿入口方向,进入国道109,在下安路驶入木城涧路,到达大台街道办事处,继续沿着木城涧路前行,经过庄户村,就到千军台村。


村落履历

村落建成年代:据说是在元代以前就已建村,但由于缺少文字记载,具体建成年代不详。

传统建筑比例:听当地人介绍,传统建筑比例约为80%左右。

非遗项目:京西古幡会。千军台村、庄户村每年正月十五、十六两日都会举办古幡盛会,充满了明清古代遗风。其热闹程度不亚于春节,两个村的村民都会参与其中,如今也有越来越多的非本地人闻讯前往观察此盛会。

老山羊1119 /摄

(古幡会 )

三问传统

>>>>

传统美食

1、压肘子:买完肘子,在自己家里煮熟了,然后就压制,压制后的肘子肉质瓷实,非常好吃。

2、炸豆腐片:将卤水豆腐切成片放入油中炸,然后再凉拌配入其他小菜,绝对是爽口的下酒菜。

3、木兰芽(野菜),先将木兰芽过一遍热水,然后放点辣椒油等配料进行凉拌。





>>>>

传统习俗


肖殿昌/设

古幡会算是这里最大的习俗了。此外,听当地老人讲,以前盖房子都要请“阴阳先生”告诉如何盖房等,并在盖中心的梁子的时候挂鞭炮庆祝。


>>>>

传统建筑

传统的房子都是100%石板房,因为当地主要出石板,所以就地取材,如今后来翻盖的才是瓦房。




周边玩乐

>>>>

妙峰山


妙峰山风景名胜区内最久负盛名的就是始建于辽代娘娘庙了,三处庙宇群依山取势,参差错落,高低有致,14座殿宇分别供奉着道、儒、释、俗各路神灵,是明清时期华北地区的民众信仰中心。


地址:门头沟区妙峰山镇

电话:61882936


>>>>

龙门涧景区



位于京郊门头沟区西北部东灵山东麓。由于亿万年前的地壳运动,形成了北方罕见的溶岩地貌,峡谷沟壑,石林山涧,千姿百态,被誉为“燕京喀斯特之花”。


地址:门头沟区清水镇燕家台村

电话:61828185



马栏村


石头村的红色记忆




一路弯曲的山路,几个急转弯终于到了马栏村。马栏村在一个幽僻的山上,这里不仅是寻访历史之地,更是京西“红色之旅”的圣地,村落的每一处都留下了峥嵘岁月的传奇印迹。

老砖墙里的新生活


眼前弯曲的山路让人摇摇欲睡,总觉得这山高的走不到尽头,而且一路上也没有人烟;若不是有导航指引着方向,显示着剩余的距离,否则真的以为自己走错了路。终于再一次转弯、上坡,眼前有一个岔路口,岔路口旁有个指示牌,左转就进入了马栏村。




据当地人讲,以前这里种植核桃、梨等果树非常有名,后来村民们加入到采矿行列中,直到2000年左右,门头沟区开始修复生态,大范围关停矿山,3年后,马栏村的二十多个小煤窑全部关停。老百姓本想回到种植业的老本行,可以土质已经遭到破坏,种植业已不能向以前那么繁盛了。



再往前走一个土坡上有一个金元时代的古建筑——龙王观音禅林大殿;正对着大殿的下方则是戏台,老戏台已经塌了,这个是2009年开始修建的。据说马栏村以前有个戏班子,在五六十年代非常火,经常到邻村演出。听当地的老人讲,这个戏台子还闹过鬼,只要一唱鬼戏,台上就莫名其妙地多了好多人……当然,这只是个传说,很多人都没有见过,毕竟以前唱戏的年轻人都变成了白发苍苍的老人,现在再也没有人在这里唱戏了。如今在戏台旁边的小广场上,每天晚上都有村民在这里跳舞,从下午七点半到晚上九点。


一条红线穿记忆  


马栏村有个奇特的地方就是地上的用砖铺成的红线,这个不是为了好看,而是因为红线指引着一个个遗址,每到一个遗址,红线就会出现一个箭头,跟着箭头走就能看到村内的遗址。马栏村作为一个抗战旧址,村内散布着很多有历史故事的老房子,它们点缀着这个古村落。


在村民们的保护和爱护下,马栏村至今还保留着抗战时期挺进军十团团部、弹药库、枪械所、通讯站、供给站、伙房、医院等旧址。在1997年的时候,马栏村的全体村民更是捐款修缮旧址房屋,还有不少村民送来萧克将军使用过的用具,以及村民自己祖上留下来的老物件等等。



一边沿着红线前行,一边欣赏着一个个古老的房屋。马栏村的传统建筑都是用石头砌成的,这些石头有紫色、青色等,颜色不一。房屋、小桥都是用这种石头与泥土砌成,后来在村子里修缮的时候,村里的干部都没有使用洋灰,为的就是保留传统和原貌。石头不仅透着小山村的自然之美,更是历史文化的传承。


乡情村史陈列室内其实是一个传统四合院,这里也是冀热察挺进军司令部旧址之一。院子门口的指示牌上写着“此院落为萧克故居。1939年挺进军司令部社在马栏后,萧克在此生活和休息。”




虽然木门退去了原有的颜色,但门框上的木雕花仍然精美,进入院内影壁装饰也十分讲究。在室内可以看到文件柜、马灯、八仙桌、太师椅等萧克将军曾实用过的用具。据说在1997年时,马栏村全体村民捐款,修缮旧址房屋,村民纷纷送来萧克将军等使用过的文物和用具,建起了全国第一个村级抗战陈列馆。这些文物能完好的保留至今,得益于马栏村村民的爱护。


沿着红线继续前行,我们来到了冀热察挺进军司令部旧址之二,其门口旁立着一个石碑,上面写着“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旧址的门上有村民们贴着的福字和对联。这个偏远安静的小山村,作为红色记忆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都会有学校等教育单位前来学习,2011年6月,北京市红色旅游景区评定委员会还将这里评委“红色旅游景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门头沟斋堂中旬等等学校企业也都曾到这里学习。


村落地址:门头沟区斋堂镇马栏村

自驾线路:走阜石路或莲石路到门头沟,再沿109国道到斋堂镇附近85公里处,见马栏村路牌向左行使即可到达。


村落履历

村落建成年代:明代

传统建筑比例:70%左右

1、龙王观音禅林大殿(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始建于金元时期,明成化、嘉庆年间重修,是佛教建筑,老百姓称其为龙王庙或者大秒。



2、挺进军司令部旧址(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列馆展览面积100平方米,分4个展室。院内西北角有一座当时的防空洞。

3、挺进军十团团部的旧址(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挺进军十团团部旧址现在是马栏村48号宅院。挺进军十团团长白乙化曾在此办公。后院倒座房三间,厢房各两间。建筑均为硬山清水脊,板瓦合瓦,勾头滴水,方格窗棂。院内方砖铺地。


三问传统

传统美食:豆饭,米饭加上大豆,要不山药,用土豆、南瓜放在米饭里面做。

传统习俗:过年过节放鞭炮,跟城里习俗差不多。但在五、六十年代,马栏村的戏班子正是在鼎盛时期,每年都会唱大戏,但现在年轻人都出去了,传承的越来越少。

传统建筑:石头与泥土砌成的房子、小桥等等,非常有特点。


边玩乐

>>>>

双龙峡风景区



双龙峡风光景区水资源丰富,小流域气候温暖潮湿,林木繁茂,动植物物种丰富。整个景区植被覆盖率达到 95%。


地址:门头沟区斋堂镇火村南2.5公里


杨树底下村


“据怀柔地名志记载,清嘉庆、道光年间,霍、靳两姓陆续迁来,暂居在一棵枝繁叶茂、遮天蔽日、粗壮高大的杨树下。先人们对这里郁郁葱葱的山林,奔流不息、清澈透底的河水及两岸的沃土等自然环境留恋不舍,便决意在此定居,故而得名杨树底下村。”村子大部分是缓坡之地,它是连接怀柔、延庆北部山区的主要通道之一。



(敛巧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