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完美的遗憾——斯图加特芭蕾舞团《罗密欧与朱丽叶》

 街心舞苑 2016-11-10

2016年隆冬将至,中国的舞台终于迎来了两个在世界上极具影响力的芭蕾舞团,一个是德国斯图加特芭蕾舞团,另一个是俄罗斯马林斯基剧院芭蕾舞团。无独有偶,他们都选择了《罗密欧与朱丽叶》作为演出剧目,但各自有不同的版本。这很明显是在莎翁逝世400周年之际,向这位人类史上最伟大的剧作家致敬。

        这场爱情悲剧的故事内容想必就不用多做介绍了,莎翁用这样一个故事,将“爱情”两个字印刻在全世界人的心里,让世人对“爱情”产生无限遐想。莎翁的艺术所呈现的只是现实世界的其中一种可能,却可以通过这一种可能打开世人想象的大门,这就是他的伟大之处。当你还在“爱情”世界畅游时,却莫名其妙地被注入了一种悲哀的情绪,而且是想的越深入就越悲哀,直到这悲哀成为永恒。

       或许每个人都会从故事里获得对“爱情”的认识,与我而言,我读出的是,得不到亲朋好友祝福的“爱情”往往都是以悲剧的形式结束的。反过来讲,当你的“爱情”经历重重考验后依然坚定,那一定是珍贵的,值得用生命去捍卫的。莎翁也实在够绝,想要收获这样一份爱情吗?那就拿命来换!于是他让两位年轻人在马上就要翻越障碍之时,让命运给他们开了个玩笑,双双殉情似乎成为了一个必然的结果。

       带着这样的理解和感悟,我走进剧场,在观赏之前,对这部舞剧还是很期待的,其中更多的是对约翰·克兰科的期待。这位英年早逝的编舞奇才为芭蕾世界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他一生创作了44部作品,《驯悍记》、《奥涅金》、《罗密欧与朱丽叶》等等每一部都分量十足。在我欣赏过的作品中,舞剧《奥涅金》给我留下的印象最为深刻,剧中戏剧铺排和多段美妙又富有感情的双人舞,让人看得心醉沉迷。都说约翰·克兰科是一个注重戏剧性的编舞家,对于这样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他会有怎样独到的认识和解读?又会做怎样的戏剧铺排?这些问题是我的关注点之一。

       当然还有对舞团的期待。四百多年的创团史,辉煌的演出经历,芭蕾大师们的倾情加盟,以及众多世界顶级的芭蕾舞者,都是斯图加特芭蕾舞团身上的光环。说来很不好意思,虽然这部剧早在1962年就创作完成了,但仅在观演前一天,我才找来了录制于上世纪70年代的影像资料,其中多段双人舞呈现出的自由、轻灵的动作质感几乎到了完美的程度,所以特别期待可以在现场一睹真容。2012年他们还曾带着舞剧《茶花女》来到中国,那次现场的观演经历至今仍然是我津津乐道的话题之一,诺伊梅尔对人物内心情感的挖掘真心让人叹服。

       基于以上两点,让我对这部《罗密欧与朱丽叶》寄予了极高的期望,也正是这种期望,让我在走出剧场后,感到些许遗憾。原因是觉得从整体的戏剧发展和结构安排来看,这部剧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期望,尤其前两幕,故事讲得有些简单了。真正走入人物内心世界的桥段相对较少,更多的是在平铺直叙地讲故事,并没有看到期待中克兰科对这个故事独特的解读。

       大幕拉开,罗密欧在朱丽叶的阳台下轻轻呼唤她,转场是一凡热闹的街头景象,积怨已久的两大家族在此相遇,冲突在所难免。一开场就把两人的关系以及两大家族的关系作了一个明确的交代,这种直接的方式我很喜欢。但是接下来的戏剧呈现在我看来就有点套路化了,单单前两幕,大聚会的场面就出现了四次,虽然每次出现都承担了不同的戏剧任务,可感觉每一次都没有突出重点。例如第二幕一开场,本来一个热闹的街景想要衬托的是罗密欧对朱丽叶的思念,呈现出来的场景却是罗密欧一旁呆坐,街景上是一段接着一段热烈、滑稽的舞蹈。这样就导致将观众的视角完全吸引到街景上,而无法走入罗密欧的内心。而且重复出现的大聚会场景,也让人看得有些重复和单调。

       全剧最出彩的部分无疑是第一幕,罗密欧与朱丽叶幽会的一段双人舞,以及一幕尾声的一段阳台双人舞,这两段舞蹈美极了!舞团的势力还是毋庸置疑的,在这两段双人舞中,两人都将动作延伸到极致,在大开大合之间保持了极高的流畅度,尤其在托举动作中,将芭蕾舞轻灵飘逸的审美追求几乎做到了极致。但遗憾的是,像这样精彩的舞段放置在全剧的结构设计中,似乎有些被埋没了的感觉。

       还记得舞剧《茶花女》中经典的“戏中戏”的处理,舞剧《曼侬》的部分段落穿插于《茶花女》始终,编导诺伊梅尔反复以同是“交际花”身份出现的悲情女伶曼侬,来影射茶花女玛格丽特的悲惨命运,并参与到剧中男女主人公的爱情纠葛中,虚实结合的处理方式,既表露出玛格丽特不愿重蹈曼侬悲惨命运的期盼,又清晰地折射出她无法逃脱悲剧命运的宿命。类似这样的处理在《罗》剧中几乎没有看到,从舞剧的角度来讲,这部剧确实有点过于写实了。

       用现在的眼光来评价一部54年前的作品的确有失公允,而且也没有哪一个编舞家的全部作品都可以被奉为经典,有时候,一些遗憾和不完美反而更容易唤起我们对大师的怀念。如果说《罗》剧不够完美,那么在该剧首演三年后诞生的舞剧《奥涅金》,则完全可以被列入经典的行列。从时间轴上来看,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了一个艺术家的成长。约翰·克兰科年仅45岁就离开人世,让人唏嘘不已,相信如果上帝能够给他更多的时间,他一定会创造更多的经典!

翼舞工坊一个有态度的公众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