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雷州籍广东著名画家莫各伯作品选

 自然无不为 2016-11-10




莫各伯


莫各伯近照


艺术简介


莫各伯,1950年生,广东省雷州市纪家镇人,画家、书法家、雕塑家、文艺评论家、诗人。早年就读于广州美术学院,受业于黎雄才、杨之光、陈金章、王肇民、恽圻苍、刘济荣、陈章绩、麦华三等书画名家。毕业后曾问艺于关山月、娄师白、王学仲、王子武、秦咢生、李曲斋等前辈。后又重返母校研修研究生课程。


广东省文联艺术馆首任馆长。现为广东省政府文史馆国画院副院长、《书画评鉴》总编辑、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广东省美术家协会理事、广东省政府文史馆馆员、广州市国画协会常务副会长、广东省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理事。曾在英国、美国、加拿大和国内各城市举办个人书画展六十余次,遍游国内名山大川,出访过十余个国家和地区。国内外报刊对其艺术创作登载评论报道文章200多篇,出版著作、画册有《诗词写作》、《墨竹教程》、《莫各伯诗词选》、《书法自修指南》、《莫各伯书法选》、《莫各伯中国画人物选辑》、《莫各伯山水画选》、《中国画构图》、《中国画造型》、《兰竹石画法大全》等20余种。全美电视台、广东电视台、广州电视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等曾制作、播放其艺术专题片。


书画作品多次入选国内外各类展览,曾被多家博物馆、美术馆、国家驻外使馆和个人收藏。书法被镌刻于全国多处碑林,雕塑、壁画被安放于广州、番禺、南海、连平、湛江、雷州等多处城市广场和大学校园。曾获广东省第四届鲁迅文艺奖。


莫各伯:倔峭深处见真机



国画    晚归    68cmX68cm     2015年



在广东书坛,莫各伯是一个人们既熟悉又陌生的人物。熟悉者,是因为他曾经就是当代广东书法许多重大活动的策划者、组织者,广东书界中年以上的书家,几乎没有不认识他的;陌生者,则因为他辗转出入各界,活动家、策划人、诗人、画家、书法家,“角色”的不时转换以及在他涉及的“界”中几乎都成果丰硕,似乎使得他“书法家”的单一身份并不凸显,他的“综合价值”可能也要大于他的书法家的价值,而且,近些年,他自身刻意强调“画家”的身份,又半隐居地在花都“乡下”营造他的“临湖画馆”,自觅天机,自得其乐,书坛中的年轻人已难得一见他的真容——所以,真正了解并理解莫各伯书法的“真机”和价值者,并不是太多。


莫各伯是我敬重的广东重要书家之一。在我的印象中,莫各伯是广东书家中较早对接“北方书风”的少数几个“精明”人物之一,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我第一次在展厅中见到莫各伯的作品,就有“惊艳”之叹,他的那种“明清格调”,以及明晰的构图意识、空间建构意识,以及由此而生成的“视觉冲击力”,在当时的广东书坛无疑是“鹤立鸡群”的,我以一个“南下”的书法评论人的视线,很自然地“连上”了他的创作,也就一直关注他的笔下表现,虽然与他并没有特别多的私交,但因为这种关注,我也自认为我是他的创作的“知者”。


一个书法家的价值,固然要看他的“未来”,但有时做一些回顾,可能反倒也能“拨沙见金”,特别是在当今“风起云涌”、流行的东东一波波夹裹而来的时势中,许多“失去”的会让人倍感珍惜!当年的广东书坛,事实上是有些固步自封的,某种“历史的积淀”,在书法复兴的浪潮中,因为“传承”大于“变革”,使广东许多书家笔下呈现出过于稳重的暮气,基本无法面对“中原风”“江浙风”“辽沈风”“齐鲁风”的涌动(其实,他们也只是对传统重新进行梳理而已),所以,在国家级的展览平台或能在“全国”这个概念被认可,广东书家可谓人影闪烁,无法形成力量,所以,当年涌现的庞国钟、李小如、蓝广浩、莫各伯等少数可以对接“全国”的书家,是多么的“不容易”!他们的眼光、视野、勇气、毅力,以及开拓意义,实际上是远远超出现在的一大众“国展书家”的。对于这一段广东书法的“当代史”,我们是铭记的!更何况的是,这些书家,其价值从未失却,他们所表现的书法复兴时期广东书家的探索锐气,依然是甚至更加是现在年青一代书法人需要补缺的内核!


就莫各伯来说,当年他对“明清调”的选择,在“气场”上就直接对上了“中原书风”,他在王铎、祝允明上的用力,在笔墨语言上获得了雄健的基调,在空间、气势上获得了“展览”的视野,所以,自然能形成在广东书坛上的“不凡”;而更为可贵的是,他通过自己对“史”的辨析,上溯苏轼、米芾、甚至黄庭坚,在“雄”的层面上摒弃“疏野”,修炼内蕴,增加文质,形成了自己锤炼出来的峻拔而又倔峭的面相和形意,这种已融合了其自身性格特点和审美追求的“莫氏”语言,在广东书坛一望而知。我们虽然并不能说莫各伯已形成了自身的风格,但他已然具有的个性化表达,就可以不折不扣地体现他的探索价值——我一直认为,莫各伯是广东书坛近二十年将明清书法和宋人书法综合表现得最好的书家。


莫各伯探索的力度,在隶书上也让人赞叹。从体相上看,莫各伯的隶书无疑是立根于《张迁》《衡方》之上的,但他显然又在近人林直勉、吴子复,甚至更近的关晓峰笔下的“墨迹”中借鉴了“笔墨意趣”,同时又摆脱了前辈们过于“认真”的那种写法,通过“书写性”和“空间感”的强调,打通了“古今”的界限,将隶书写出了一种通透感和趣味感——这在当初是相当“时尚”的,回头看看,其实,我们可以惊讶地发现,莫各伯制造“时尚”的实践走在当今制造“时尚”的刘文华、张继、张建会诸人之先,且能力也并不在他们之下,只不过咱们的莫先生跨界太多,没有认真“玩”下去而已!只要你仔细的去梳理一下那些脉络,你会发现我之所言并不虚妄。


将莫各伯的行草书和隶书放在一起品鉴,我们很容易发现,它们的“趣”和“味”相当的一致,即共同具有一种刚健、倔峭之韵、之气,也就是说,它是以一种成熟的审美态度和人生体验去把握、融通的。如果稍稍了解莫各伯的经历和心性,我们也容易发现,莫各伯确实是在笔墨中表现了自己,他的那种自强、倔傲甚至有些孤愤的个性,在他早些年的作品中是时时显露的,现在的创作,自然平和了很多,宋人之“韵”在沉淀多年或重新理解后又更多地弥漫而出。从这种意义上说,莫各伯一直都可以称为一个成熟的书家,不过,每一个阶段有每一种“成熟”而已。


如莫各伯这一类的书家,属于那种“自主性”更为明显的书家,这类书家,比较容易形成自己的个性。如前所述,莫各伯的个性,就在“倔峭”二字上。从艺术的审美评鉴上看,这种个性,要形成真正的成熟度,是比较艰难的,因为,在审美形式上强化“倔峭”,可能会走向“疏野”,在审美趣味上强化“倔峭”,则往往会偏于“狂怪”,而不“强化”,风格又从何而来?而且这一类的风格,很容易类化于史上著名的“扬州八怪”之属,当代的书家往往是不愿意选择的!这无疑是巨大的矛盾!化解这一矛盾的钥匙,只在于书家自身的选择。


从目前的状态看,莫各伯并不在做“强化”的工作,他在进行某种转换,前文已经提及,他似乎希望在宋人的意境中化解之前的“锋芒”,从苏黄的横移、宽博、疏朗处缓和之前有些紧折、峭拔的书写。这样的转换,结合目前莫各伯的悠闲、写意的生活状态,是颇为自然的,在莫各伯的绘画作品中,我们可以发现一种更宽广的视野,或许此中会告诉你,他将在某个风格领域中最终造就自己!


刚健、倔峭,这样的莫各伯,其实已经实现了一个艺术家的主要价值,至于风格不风格,还是交由时间和后人去解读吧!


书法作品



杜牧诗    138cm×70cm    2016年



清虚淡泊    归之自然    138cm×70cm    2016年



咏笔    180cm×65cm    2016年




文以达吾心    画以适吾意    70cm×138cm    2016年




自书诗    登泰山    197cm×49cm    2016年



写竹三竿遗钓叟    移花一径醉诗朋    138cm×35cm×2    2016年




(越调) 天净沙 ·莲花山庄    230cm×49cm    2016年

来源:腾讯视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