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史上最全杂草图谱全攻略!(连载二)

 文摘记录ouzsud 2016-11-10


中文名:菵草

中文其他名称:水稗子、菵米

拉丁名:Beckmannia syzigachne (Steud.) Fernald

英文名:American Sloughgrass

生物学特性:一年生草本,幼苗的形态外观和看麦娘相似,但也有区分之处,菵草幼苗的第一片真叶的宽度比看麦娘阔一倍;前者的叶舌顶端有1深裂,而后者叶舌呈剑形。第二片真叶叶脉菵草具有5条直出平行脉,而看麦娘仅有3条直出平行脉。在8月中,下旬遇雨即开始发芽,如干旱则推迟萌发,10月份为发生的高峰期,翌年春天还能有少量发生,种子在土层中的深度常影响到种子的发芽率。

生境、危害与分布:适生于水边及潮湿处,为长江流域及西南地区稻茬麦和油菜田主要杂草,尤在地势低洼、土壤粘重的田块危害严重。由于生长迅速,可抑制其他草类的生长。因此,有时形成小片纯群落,它也是其他水湿群落常见的伴生种,具有耐盐性。又是水稻细菌性褐斑病及锈病的寄主。分布遍及全国。

防治策略:冬小麦田可以使用异丙隆进行土壤处理。冬油菜田中据反映对于芳氧苯氧羧酸类除草剂有较强的“抗药性”,一般使用吡喃草酮或烯草酮做茎叶处理。


中文名:野燕麦

中文其他名称:铃铛麦、香麦

拉丁名:Avena fatua L.

英文名:Wild Oat

生物学特性:一年生或二年生旱地杂草,适宜发芽温度为10-20℃,发芽深度2-7厘米发芽率最高。西北地区3-4月出苗,花、果期6-8月;华北及以南地区10-11月出苗,花果期5-6月。 种子有再休眠特性,一般第一年田间发芽率不超过50%,在以后3-4年陆续出土。野燕麦在冬麦区主要集中在10-11月份出苗,部分地区在次年3月份、麦苗返青后形成一次出草小高峰。

生境、危害与分布:野燕麦适应性强,在各种土壤条件下都能生长,旱地发生面积较大。主要在麦田危害,与麦争夺水、肥和阳光,导致麦生长不良、减产,危害麦田最为严重,在麦田中常成单优势种杂草群落。除危害小麦外,也危害大麦、青稞、燕麦、豌豆、油菜等作物。直接影响作物的产量与质量。并为麦类赤霉病、叶斑病和黑粉病的寄主分布于我国南北各省区;以西北、东北地区危害最为严重。

防治策略:据报道,精噁唑禾草灵已经被确认对于野燕麦产生了很强的耐药性,西北各地野燕麦在近年来密度大幅度回升与此有关。绿麦隆对于野燕麦的土壤处理效果很好,但由于其土壤较长的残留性,在南方的使用受到很大限制,且长期使用绿麦隆会导致田间阔叶杂草的种类与密度较快上升。目前茎叶处理该杂草的可选药剂包括氟唑磺隆、环氧嘧磺隆,炔草酸(酯)对于野燕麦的防除效果经这几年实际观察属于一般水准。



中文名:棒头草

拉丁名:Polypogon fugax Nees ex Steud

英文名:Common Polypogon

生物学特性:一年生草本。秆丛生,披散或基部膝曲上升,有时近直立,高15-75cm,具4-5节。叶片长5-15cm,宽4-9mm;叶鞘光滑无毛,大都短于或下部者长于节间;叶舌膜质,常2裂或先端不整齐地齿裂。圆锥花序直立,分枝稠密或疏松,长可达4cm;小穗含1花,长约2mm,灰绿色或部分带紫色;两颖近等长,先端裂口处有长1-3mm的直芒;外稃中脉延伸成长约2毫米的细芒。颖果椭圆形。4-6月开花。种子繁殖。

生境、危害与分布:多发生于潮湿之地。夏熟作物田杂草。危害不重。除东北、西北外几广布于全国各省区。

防治策略:常规方法均可防除。


中文名:硬草

拉丁名:Sclerochloa kengiana (Ohwi) Tzvel.

英文名:Keng Stiffgrass

生物学特性:一年生或越年生禾本科杂草,秆直立或基部偃卧,具3节,节较肿胀;叶鞘平滑、有脊,叶舌膜质,叶片宽条形;花序圆锥状,密集紧缩,坚硬直立;小穗含2-7个花,穗轴节间粗壮;颖果纺锤形;分蘖力强,单株分蘖6个左右,分枝双生,一长一短。稻茬麦田出现在播后20-25天,次年3月份出现第二个出草高峰。秋冬季或迟至春季萌发出苗;花果期4-5月。

生境、危害与分布:适生在pH值7-8.5的沙壤土上。为夏熟作物田杂草,在稍盐碱性的土壤发生数量较大,淮北地区为其危害的重发区。田间分布在田边地头和田间地势低洼处,密度高、危害重。稻麦连作田块的发生量显著高于水旱轮作田块。秋播时阴雨天多或田间湿度大,杂草发生量大。分布于安徽、江苏、江西、广西等省区。

防治策略:硬草对于很多药剂都有比较强的忍耐力,尤其冬小麦田中的硬草,是个防治难题。可以采取冬小麦与冬油菜倒茬的方式,将硬草种子密度大的地块改为种冬油菜,待冬前硬草出齐之后,用环己烯酮类的吡喃草酮或烯草酮进行茎叶处理,压低次年的种群基数。


中文名:泽漆

中文其他名称:漆茎、猫儿眼睛草、五风灵枝、五风草、绿叶绿花草、凉伞草、五盏灯、五朵云、白种乳草、五点草、五灯头草、乳浆草、肿手棵、马虎眼、倒毒伞、一把伞、乳草、龙虎草、铁骨伞、九头狮子草、灯台草、癣草

拉丁名:Euphorbia helioscopia L.

英文名:Sun Euphorbia

生物学特性: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茎直立,基部常呈淡紫红色;叶互生,倒卵形或匙形,先端圆钝或微凹,基部渐窄,叶缘中部以上有细齿;下部叶小,开花后逐渐脱落;杯状花序,顶生;蒴果球形,光滑,3瓣裂。麦田化除的临界期在2月25日至3月25日。田间发生量达到防除指标时,应在2月25日小麦返青后及时采取措施防除,到3月25日后及时才采取措施防除为时已晚。稻茬麦田,杂草在小麦播后7-12天出草,播后15-20天出现出草高峰,冬前出草期持续40天左右。

生境、危害与分布:适应性强,喜生于潮湿地区,多生于山沟、荒野、路旁、胶园、桑园、茶园及蔬菜地,危害较重。除新疆、西藏外,分布几遍全国。

防治策略:泽漆为区域性冬麦田恶性杂草,安徽北部的宿州、萧县、山东南部的滕州,为重灾区。苗期叶片上被有较厚的腊质层,不易粘附药液,成为药剂防治的难题。可以在配制药液时,加入3000倍有机硅以增加药液的附着。可以使用的有唑草酮、吡草醚、乙羧氟草醚等触杀型药剂。但加入有机硅之后,往往在冬小麦叶片上出现大量灼烧型白色斑点,成为影响农民用药的不良心理因素。


中文名:野老鹳草

拉丁名:Geranium carolinianum L.

英文名:Carolina Cranesbill

生物学特性:一年生草本。全株被柔毛;茎直立或斜生;叶对生,心形,5-7深裂;花成对集生于枝端或腋生,淡红色;蒴果顶端具喙;单株结籽500余粒,种子椭圆形,棕褐色。幼苗耐寒、耐旱能力强,成株后4-5月开花,7-8月结果。多生于荒野、山脚、田园及水沟边,是油菜田、麦田等旱田的常见杂草。以种子繁殖。种子成熟后脱落,通过风力、水力传播落入土壤中。野老鹳草冬前出草量占总出草量96%,11月下旬至次年3月上旬时是野老鹳草木质化前的“绿茎期”,也是用药化除的关键时期。应在气温稳定在5-7℃以上时及时用药,至“红茎期”再化除,杂草蜡质多,木质化程度高,药效差。因野老鹳草耐药性强,茎秆坚硬,纤维素多,木质化程度高,除草剂用量要高出防治阔叶杂草猪殃殃、大巢菜剂量的2倍。


生境、危害与分布:喜生于荒地、路旁草丛中,为夏收作物田中常见之杂草。对麦类及油菜等作物轻度危害。分布于江苏、安徽、浙江、江西、山东、河南、湖北、云南和四川等地。

防治策略:个体较大,一般农事作业时人工拔除即可。部分密度极大的地区如南京周边地域,可以选用唑草酮或吡草醚茎叶处理。


中文名:稻槎菜

中文其他名称:田荠

拉丁名:Lapsana apogonoides Maxim.

英文名:Common Nipplewort

生物学特性:一、二年生细弱草本,高10-30cm,多少有细毛。叶多在根部丛生,有柄,羽状分裂,长40-10cm,宽1-3cm,顶端裂片最大,近卵圆形,顶端钝或短尖,两侧裂片向下逐渐变小;茎生叶较小,通常1-2,有短柄或近无柄。头状花序果时常下垂,通常再排成稀疏的伞房状;总苞椭圆形,长约5mm,外层总苞片卵状披针形,长约1mm,内层总苞片5-6,椭圆状披针形。瘦果椭圆状披针形,长4-5mm,等于或长于总苞片,多少压扁,成熟后黄棕色,无毛,背腹面各有5-7肋,顶端两侧各有1钩刺,无冠毛。在长江流域,于秋、冬季出苗,花、果期翌年4-5月,果实随熟随落。以种子繁殖。


生境、危害与分布:生于田野、荒野及沟边,为夏熟作物田杂草。多发生于稻、麦或稻、油菜轮作田,在初春,当麦类和油菜等作物生长前、中期时,大量发生,危害重,是区域性的恶性杂草。田边路旁普遍野生,略似蒲公英而叶多缺刻,头状花序小,民间常采作野菜。分布于华东、华中、华南、河南、四川和贵州等省区。

防治策略:冬油菜田中的稻槎菜可以使用草除灵茎叶处理。


中文名:波斯婆婆纳

中文其他名称:阿拉伯婆婆纳

拉丁名:Veronica persica Poir.

英文名:Iran Speedwell

生物学特性: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全株有柔毛,茎自基部伏地,着生分枝,上部斜生;茎基部叶对生,上部叶互生,卵圆形,边缘有钝锯齿;花淡蓝色,单生于叶腋,花期在2-5月份。8月底9月初开始发生,9-10月大量出苗。有两次萌发高峰,分别在11月底和3-4月。波斯婆婆纳有很强的无性繁殖能力,茎着土易生出不定根,重新形成植株。  


生境、危害及分布:多生于湿润的路边、宅旁、旱地夏熟作物田,特别是麦田中,对作物造成严重危害,同时成为黄瓜花叶病毒、李痘病毒、蚜虫等多种微生物和害虫的寄主。分布于安徽、浙江、江苏、江西等省区,是早春常见杂草,主要危害小麦、油菜等作物,沿海及徐淮旱茬麦田发生重。

防治策略:由于该种处于作物的下层,通过作物的适度密植株,可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这种草害。将旱旱轮作改为水旱轮作,可有效地控制这种杂草的发生。药剂防治可选用异丙隆做土壤处理,也可以使用唑草酮、吡草醚等触杀型除草剂茎叶处理。另据报道,刺盘孢属(Colletotrichium)某些真菌可使该种染炭疽病。


中文名称:狗牙根  

中文其他名称:绊根草、爬根草  

学名:Cynodon dactylon (L.) Pers.  

英文名称:Bermudagrass  

生物学特性:为果、桑、茶、橡胶园主要杂草之一。经营粗放果园,危害尤为严重,由于其植株的根茎和匍匐茎着土,即又生根复活,难以防除。它既喜湿润,又耐干旱,耐盐成,生长势又强,是杂草中的强者,常混杂生在其他种类的草坪之中,和栽培种争光、争肥、争水,最终将其淘汰。为世界性的恶性草之一。也有将它作为草坪栽培。为锈病和纹枯病的寄主。亦生于路边、宅旁。分布于黄河流域及以南各省区。  

防治策略:果桑茶园中的狗牙根,可以使用草甘膦加保护罩定向喷雾防治,当年可以消灭地上部,但是对于地下的部分难以达到很好的效果,需要采用两次用药的技术,即在第一次用药后25-30天左右,对于再次萌发出来的地上部使用草甘膦进行第二次用药,这样可以在较大程度上对地下部进行杀伤。甘蔗田中的狗牙根,可以使用莠灭津直接处理,进口的阿灭净是我目前见到的效果最佳的莠灭津商品。阔叶作物中的狗牙根,可以采用精喹禾灵或高效氟吡甲禾灵或烯草酮直接处理。其他禾本科作物田中的狗牙根,必须在作物种植前或收获后,对地表已经萌发或残存的部分使用草甘膦进行处理。


中文名称:白茅  

中文其他名称:茅针、茅根  

学名:Imperata cylindrica (L.) Beauv. var. major (Nees) C. E. Hubb.  

英文名:Lalang Grass  

生物学特性:多生于路旁、山坡、草地,为果园、桑园及茶园的恶性杂草,亦发生于耕作粗放的秋熟旱地。尤以亚热带及热带地区果园、茶园、橡胶园危害严重,发生严重的不仅引起减产,而且使整个果园、茶园退化,丧失生产能力。适应性强,耐荫、耐瘠薄和干旱,喜湿润疏松土壤,在适宜的条件下,根状茎可长达2-3米以上,能穿透树根,断节再生能力强。常一片一片形成密集的群落。是褐飞虱和灰飞虱的寄主。分布几遍全国,尤以黄河流域以南各省区危害较重。  

防治策略:采用草甘膦、百草枯等灭生性除草剂,在枝节抽穗期进行叶面喷雾效果较好。药剂选择上,还可以使用甲咪唑烟酸,但仅限于非耕地场所。药液对水量采取高限,以便于群体能充分接触到药剂。对于个体高大的,茎叶喷雾难以达到足够的效果,在用药技术上可以考虑采取草甘膦浓药液涂抹的方式进行。也可结合种植绿肥覆盖地表,进行综合治理。


中文名称:两耳草

学名:Paspalum conjugatum Bergius

英文名:Sourgrass, Caraboagrass  

生物学特性:适生于开旷的或稍荫闭的湿润环境,生长于田野潮湿之地,常成片覆盖地面,在海拔2000m以下的林缘湿地常有成片生长。多生长在稻田边、旱作物地和果园、茶园、桑园中,在荫闭的橡胶林下,常成片生长。也生长在路旁和河堤上。它的匍匐枝蔓延很广,对坝地和坡地作物、果园、橡胶园等都有为害。成片生长时,一方面消耗土壤肥分,同时也起着覆盖地面和保持水土的作用,事实上很多地方也是将其种做草坪草。分布于广东、广西、台湾等省区。  

防治策略:参见 “狗牙根”项下。


中文名称:双穗雀稗  

中文其他名称:红拌根草、过江龙、游草、游水筋  

拉丁学名:Paspalum distichum L.  

英文名:Knotgrass Ft. Thompsongrass  

生物学特性:性喜水湿环境,生长于水旁、水沟边和水田边,海边也有生长,为水田及湿润秋熟旱作物地的主要杂草之一。常成单一的群落。生长势很强,很难消除。多从沟边、埂边逐渐侵入农田的方式,形成草害,直至草荒。是叶蝉、飞虱的越冬寄主。分布于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各省区。  

防治策略:双穗雀稗在四川是让人非常头疼的杂草,尤其侵入水稻田之后,防治成为很大的难题。目前水田能使用有效的化合物有五氟磺草胺、环苯草酮,氰氟草酯据反应耐药性上升得特别快。空闲地与果桑茶园里的双穗雀稗可以使用草甘膦或百草枯来防治当年的地上部分,要防治地下部分需要两次用药(可参见“狗牙根”项下相关部分)。阔叶作物田中的双穗雀稗可以使用环己烯酮类除草剂直接处理,需要加大用药量,最好也是采取两次用药以压低来年的危害。


中文名称:芦苇  

中文其他名称:苇子、蒹葭(古汉语)  

拉丁学名:Phragmites communis Trin.  

英文名:Common Reed  

生物学特征:生于湿地、浅滩、盐碱地,新垦麦田或其他水田、旱田易受害。对水分的适应幅度很宽,从土壤湿润到长年积水,从水深几cm至1m以上,都能形成芦苇群落,常与荻混合生长形成大片芦苇荡。在水深20-50cm,流速缓慢的河、湖,可形成高大的禾草群落,素有“禾草森林”之称。北方低洼地区农田发生普遍,内流域及黄河流域地区局部地区尤以新垦农田危害较重,分布几遍全国,其中以东北的辽河三角洲、松嫩平原、三江平原,内蒙古的呼伦贝尔和锡林郭勒草原,新疆的博斯腾湖、伊犁河谷及塔城额敏河谷,华北平原的白洋淀等苇区,是大面积芦苇集中的分布地区。  

防治策略:单纯药剂防治在技术上是不太可能的,只能对于田间的个体单株进行挑治。由于新叶刚长出时是包裹成一体的,茎叶喷雾的适宜时期已经错过了对芦苇新生地上部防治的最佳时期。一般情况下采取草甘膦高浓度药剂涂抹或直接在人工砍伐产生的切口中灌药。也有使用精吡氟禾草灵、高效氟吡甲禾灵、精喹禾灵或烯草酮做茎叶处理的,效果都非常不理想,只能短期抑制新出土地上部的生长,同时会促使地下横走茎发出新的枝条。除非采取高浓度的草甘膦加前述4种化合物的混合药剂,并按照“狗牙根”项下所提到的当年二次用药、连续使用2-3年的多次用药技术,才有可能在最大限度上造成对地下营养体储存营养的反复消耗,进而压低农田中的芦苇发生强度。人工砍伐目前仍是多于药剂处理的防治手段。


中文名称:香附子

中文其他名称:莎草、香头草、回头青、三棱草、旱三棱、三棱子

拉丁学名:Cyperus rotundus L.

英文名:Nutgrass Flatsedge  

生物学特性:花果期6-11月。种子发芽的温度为15-35℃。实生苗当年只长叶不抽茎。每一株新生的植株.当长到6-7叶之后,新的块根也就逐渐形成和长大,越冬的块根是次年主要的繁殖体,每个块根有10-40个潜伏芽,当10厘米处的土温到达10℃以上时,潜伏芽开始萌动,萌芽的数量往往和休眠前积累的营养有关。  

生境、危害与分布:为秋熟旱作物田杂草。喜生于疏松性土壤,于砂土地发生较为严重,常于秋熟旱作物,如棉花、大豆、甘薯等苗期大量发生,严重影响作物的前期生长发育。也是果、桑、茶园的主要杂草。但以棉花种植区危害性大。常成单一的小群落或与其他植物混生与之争光、争水、争肥,致使其他植物生长不良。它还是白背飞虱、黑蝽象、铁甲虫等昆虫的寄主。是一种世界性危害较大的恶性杂草之一。分布几遍及全国各地。其块茎可供药用。  

防治策略:在药剂防治上,尽管有不少人从商业利益的角度出发,鼓吹苯达松或二甲四氯对香附子有很好的防效,包括新推出的甲基磺草酮。但我本人在田间通过挖掘受害香附子植株发现,苯达松、二甲四氯与甲基磺草酮都只是对地上部造成了比较明显的抑制作用,如白化变色或植株生长不良,地下块根部分基本不受影响。目前看到对香附子的确有比较优秀防效的化合物是咪唑啉酮类,典型的如甲咪唑烟酸与咪唑乙烟酸。但咪唑啉酮类除草剂的共性是,土壤残留特别长,很多敏感作物如甜菜、棉花、油菜、西瓜、十字花科蔬菜等,在用过这类除草剂的地块上无法生长或是生长不良。


中文名称:扁秆藨草  

拉丁学名:Scirpus planiculmis Fr. Schmidt  

英文名:Flatstalk Bulrush  

生物学特性:多年生草本。以种子及块茎繁殖,当年种子处于休眠状态(第二年发芽),寿命约5-6年。通常每一植株产生种子70-150粒左右,随风、流水或混杂粪肥和稻种中传播。在连作的稻田中,由种子形成的实生苗仅占2%左右,而98%是由块茎形成的再生苗危害。  


生境、危害与分布:扁秆藨革是湿生植物,散生于水边草地、沼泽地、稻田、河岸积水滩地;湖泊、挂淀以及碱性草甸的低洼湿地,常与芦苇(Phrnagmitescommunis)、水葱(Scirpus tabernaemontani)、香蒲(Txpha angustifolia)等伴生。它是一种广布种,在森林带、草原带和荒漠带均可见到。本种是稻田的恶性杂草,危害严重。除侵入水稻田外,常生长于湿地、河岸、沼泽等处。广泛分布在东北、内蒙古、华北以及江苏、浙江及云南等地区,以及新疆的南北疆平原绿洲上。  

防治策略:近年来在南方水稻田发展迅速,成为水田中与丁香蓼一样多发的水田杂草。药剂上可选用苯达松与二甲四氯的复配剂防治,效果各地反应都较好。


中文名称:眼子菜  

中文其他名称:水板凳、金梳子草、水黄连、压水草、鸭子草、水案板、水上漂    

英文名:Distinct Pondweed  

生物学特性:多年生草本。花期5-6月,果期7-8月。以果实、根状茎及根状茎上生长的越冬芽繁殖;当果实成熟后,果实散落水中,由于外果皮疏松贮有空气,因之浮于水面,借水田排灌时传播果实;在眼子菜营养生长前期,主要由根状茎上的芽,发育成新的根状茎及地面的茎叶。  

生境、危害与分布:生于地势低洼,长期积水、土壤粘重及池沼、河流浅水处,是水稻田中一种恶性杂草。在北方和西南水稻产区,危害严重。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由于连年耕作,尤其是水旱轮作,其危害性降低,但在局部地区,仍有危害。由于叶片覆盖水面后,降低水温及土温2-2.5度,且根状茎及不定根分布于耕作层内,与水稻争夺营养,使水稻生长不良,严重减产。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西南、华中、华东各省。  

防治策略:多供选择的药剂很多,常用的如吡嘧磺隆、苄嘧磺隆、双草醚等等。网上资料很多,此处不一一赘述。


中文名:问荆

中文其他名称:笔头草、土麻黄、马草、接骨草、马虎刚

拉丁名:Equisetum arvense L.

英文名:Bottlebrush, Field Horsetail

生物学特性:多年生草本。高30-60厘米。根状茎横生地下,黑褐色。地上气生的直立茎由根状茎上生出,细长,有节和节间、节间通常中空,表面有明显的纵棱。有能育茎和不育茎之分。

生境、危害及分布:陆生,喜潮湿多肥的黑土,微酸性至中性土壤地带普遍生长。生于田间、果园、沟旁、荒地、路边;因根茎甚为发达、蔓延迅速,难以清除,为害小麦、油菜、马铃薯、甜菜等夏收作物与果树的恶性杂草,发生量大,危害重。分布于我国浙江、山东、江苏、安徽、新疆、西藏、东北、华北、西北、西南等地。


防治策略:为东北平原尤其三江地区、黑河地区越来越令人不胜其烦的恶性杂草,目前没有对症的有效药剂,一些地方采用异噁草松+氟磺胺草醚等触杀型药剂喷雾,只能在问荆刚刚出土时期使用,有一定的抑制效果。一旦地上部展开,基本上无药可治。

备注:温带寒温带地域性主要杂草。全草药用,具利尿、清热消肿、止咳等功效。为有毒植物,其毒性为全草有毒,马多食后引起反射机能兴奋,步行踉跄、站立困难、后肢麻痹等运动机能发生障碍,但食欲和神经活动仍能维持正常,到末期才受影响。急性中毒数小时至1日即倒毙,多则2至8日。牲畜如少量长期误食则呈慢性中毒,出现消瘦、下痢等。解剖发现小脑和脊髓充血、水肿。


中文名:节节草

中文其他名称:土麻黄、黄麻黄、木贼草

拉丁名:Equisetum ramosissimum Desf.

英文名:Branched Horsetail

生物学特性:多年生草本,具黑褐色根茎。茎一型,直立或斜上,高18-100厘米,基部分枝,各分枝中空,灰绿色或绿色,有棱脊6-20条,粗糙;叶鞘齿短三角形,黑色,基部具狭膜质白边,先端有易落的尖尾;每节有轮生分枝2-5个,有时上部不生小枝或仅有一小枝。孢子囊穗生于枝顶,长圆形,常有黑色小尖头。以根状茎繁殖或以孢子繁殖。

生境、危害及分布:土生,喜近水生,长溪边、河边、海边、水田边。生于湿地、溪边、湿砂地、路旁、果园、茶园,为麦类、油菜等夏收作物和棉花、玉米、甘薯等秋收作物以及果树、茶树的常见杂草,发生量小,危害轻。广布我国各省区。

防治策略:与上一楼问荆一样,也是没有什么对症药剂可言。

备注:很多地方将问荆与节节草混为一谈,2006年我到四川,当地就说问荆的危害很重,到田间仔细检视,发觉是节节草。此2者很容易混淆,尤其地上部刚刚出土未展开的时候。两者在地上部的形态上还是存在较大差异的,即问荆的枝条是轮生,节节草不是那么整齐的轮生状。可以参照两者的地上部枝条的照片进行对比。


中文名:萍

中文其他名称:四叶菜、田字萍、夜合草

拉丁名:Marsilea quadrifolia L.

英文名:Pepperwort

生物学特性:多年生或湿生草本;根茎细长而葡匐,横走泥中或生地面,二叉分枝,能无限生长,每节上生1叶或数叶,节下生须根不定根数条。叶柄细长,幼时拳曲;叶片生长在叶柄的顶端,由4片小叶组成,成十字形排列;小叶倒三角形或倒卵形,成熟的叶片光滑无毛。

生境、危害及分布:水生,喜生水田与浅水水体。生于水田、池沼、沟渠及低洼水湿地;匍匐茎蔓延迅速,孢子果抵抗力极强,为稻田、空心菜田的恶性杂草,发生量大,危害较重。分布于我国长江以南、华北、辽宁、陕西各地。

防治策略:水稻直播或移栽前,可以使用晶体硫酸铜进行土壤处理。也可以在苹萌发之后进行茎叶处理,适用的药剂很多,如五氯酚钠+2甲4氯、敌草隆、捕草净、苄嘧磺隆、吡嘧磺隆、苯达松、噁草酮等,具体用法用量参照各化合物商品说明。


中文名:槐叶萍

中文其他名称:蜈蚣萍、边箕萍、水百脚、槐瓢、水舌头草、大浮萍、包田麻、马萍、大鱼萍、蜈蚣漂、草鞋苹

拉丁名:Salvinia natans (L.) All.

英文名:Duck-weed

生物学特性:一年生漂浮水生杂草;茎细长,横走,无根,密被褐色节状短毛。叶3片轮生,二片漂浮水面,一片细裂如丝,在水中形成假根,密生有节的粗毛,水面叶在茎两侧紧密排列,形如槐叶,叶片长圆形或椭圆形,长8-13cm,宽5-8mm,先端圆钝头,基部圆形或略皇心形,中脉明显,侧脉约20对,脉间有5-9个突起,突起上生一簇粗短毛,全缘,上面绿色,下面灰褐色,生有节的粗短毛,叶柄长约2mm。孢子果4-8枚聚生于水下叶的基部。有大小之分,大孢子果小,生少数有短柄的大孢子囊各含大孢子1个3小孢子果略大,生多数具长柄的小孢子囊,各有64个小孢子。秋末冬初产生孢子果,翌年春季孢子囊散出,孢子在囊内萌发。以孢子繁殖,或以植株断裂进行营养繁殖。


生境、危害及分布:生于池塘、水田、静水溪河;为稻田常见杂草,发生量少,危害小。分布于我国长江以南、华北、东北、秦岭等地区。

防治策略:参见“萍”同条项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