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个“文艺男青年”执着的期市情缘

 只有读书香 2016-11-10
2016年10月13日 07:58
来源: 期货日报
编辑:东方财富网

  引言

  就国内期货公司高管年龄结构而言,姜学红堪称新生力量的“代言人”。有目标、爱挑战,拒绝安逸,既偏执又努力,经历过强烈的自我斗争,却不忘初心,将十数年的青春光阴献给了期货这个普遍视之为小市场的大世界。

  十年前,他自嘲是一名“文艺男青年”,流连博客、醉心诗歌、愤抨社会不平事等,处处彰显文艺青年色彩。离开摩根大通期货后,他用三年时间将平安期货的各项业务带上高速道,眼看又一个三年任期展开在即,倚赖强大的平安系资源,他脑海里萌生出更多鲜活的小目标。

  从小县城到大城市,涉足金融不单靠缘分

  初见姜学红,感受到他特有的气场:年轻却非稚嫩,举手投足专业干练,谈吐交往亦不失亲切幽默。后来思考才深知,凝聚这一切的背后,不仅是命运的机缘巧合,更多来自于这个男人对“制高点”一如既往的偏执与追求。

  姜学红来自安徽省安庆市的一个小县城,身为家中长子,他对于学业和人生规划都有着自己独立的思考。像大多数人一样,他并不知道自己能爬多高,而使其出类拔萃的特别之处,在于他总抱着一颗努力的心,为那未知的美好、神秘的风景而不停地翻山越岭。

  “高中毕业之后填报大学志愿,父母想让我留在家里,但我立志一定要到北京读大学!包括小我两岁的弟弟,我后来也鼓励他到北京读书。”国庆节前,姜学红在深圳接受期货日报记者专访时说,自己在北京工商大学读本科和研究生的七年时间里,几乎没怎么花过父母的钱,每年拿奖学金、平时做家教、暑假做促销的收入,足以支撑他及弟弟的学费。

  那时候,他做一个暑假的促销能挣1万多块钱,一个月卖出近300部滑板车让他成为店内业绩最佳的销售员。归结原因,他觉得自己可能是学得比较快,比较勤奋。课堂内外,他游刃有余,大学四年八个学期里,七度揽下一等学业奖学金。剔除奖学金不提,本科毕业时,他的荣誉证书就有43本之多,所涉领域非常广泛,文有话剧表演、创业大赛,武有体育短跑、足球比赛等,他享受着征服一个个陌生领域,犹如征服一座座人生巅峰的成就感。

  就读计算机专业研究生期间,他干过公关公司的项目经理,也当过IBM的支持工程师,除了偶闻电视报纸的消息,他与金融其实并无太多交集。“我们那个年代的人觉得高分子化学是一门特别伟大的学科,高考数学几乎考满分以后,我立志要当一名科学家,那时候最瞧不起的就是经济,觉得那就是一帮无聊人的游戏,没想到自己也加入了。”姜学红笑言,现在自己反倒是对金融、对期货有了特殊的感情。

  2005年7月研究生毕业后,他放弃了读博的路径,在博导教授的游说下,加入摩根大通。在此顶尖国际投行的平台上,他的首项任务就是负责设立摩根大通在中国的期货业务分部,在CEPA框架下收购中山期货49%的股份,本以为是一季度或半年就能告捷的项目,却出乎意料地让他历经了“八年抗战”,并从此与期货结下了不解之缘。

  十几年来,在求知的道路上,他并没有放弃,虽然由于时间原因一直没能如愿攻读博士,但一直以来坚持跟导师教授在量化方面做深入研究,并在今年年初被中国人民大学聘任为量化投资专业兼职导师,也算圆了一半的学术梦。在求学求知这条路上,他坚持的是“活到老,研到老”。

  摩根大通并购中山,邂逅期市免不了辛酸

  “当时我以为事情能很快解决,就住在中山市的一个小酒店,楼下是酒店KTV,夜夜震耳欲聋的音响严重影响了睡眠。等了三个月不批、半年不批,我曾多次考虑放弃回北京,但心有不甘就这么败了,最后还是坚持了下来。”回想初入期市的由头,姜学红感慨道,并购的过程很辛酸,证监局迟迟不批合资,公司也处于没有收入的真空期,生死存亡就在一线之间。

  用姜学红自己的话来说,他年轻时常常多愁善感。因面临公司经营难题而倍感压力,这个彼时年仅26岁的青年很是挣扎。“我一向把生活和工作分得很开,希望在不同的角色之间轻松地转换。可是人在异乡,也没有什么朋友,我常常在博客里写很多诗歌,写一些对社会的感悟、对伦理的判断,但也难以纾解这种压力。我开始常常半夜睡不着,以至于去咨询心理医生,后来在医生的建议下,慢慢通过运动、扩展社交圈的方式,睡眠才逐步有了改善,不久后也获得了证监会合资的批文。”姜学红回忆说。

  2007年9月,摩根大通外派新加坡、澳洲、伦敦等地外籍员工到中山市检查合资公司工作,时任公司技术总监的姜学红还没来得及享受多看几眼批文的喜悦,一场着重电子交易及信息技术的能力考核便骤然来访。主导设立在中国的外资股份最大的期货合资公司不是一个美差,专业过关,语言却是个大问题。“因同事涉及世界各地,天天电话会议很难听得完全明白,比如印度同事说的话就完全听不懂,只能硬着头皮应付。”姜学红笑言,经过半年时间,总算是克服了各种难关,语言上经过努力也提高迅速,一口流利的英文总让人以为自己在国外工作过,工作上也逐渐获得股东高层的认可。

  当然,管理中外合资期货公司的难关不止一二,特别是中间的变革融合过程可谓事无巨细。姜学红作为公司副总经理和项目的主要负责人,一方面,帮助摩根大通对各个交易所进行尽职调查,沟通了解国内法律法规,同时准备合资报批材料,协助股东方跟踪报批过程;另一方面,在摩根大通和中山期货之间来回沟通协调,使双方在公司财务、交易、清算和技术细节等方面达成一致协议,并共同组建新的前台、中台和后台部门。

  “公司获批以后,我带人到中山市的各个小镇跑客户,有半年时间一直在为养活公司而奔波,加上对接引入了很多国外的大机构客户,才把业务慢慢做起来。”姜学红向期货日报记者表示,2008年,摩根大通期货的客户权益规模突破20亿元,这在当时全行业保证金规模总计约千亿元的背景下实属罕见。

  在中山市五年多的时间里,姜学红与摩根大通亚洲总部(新加坡)的规划团队合作,建立了符合摩根大通标准的系统平台和技术管理体系,受到了国内监管部门的大力肯定,后续更是吸引了业内多家期货公司来到公司参观,他也于2010年被聘任为中国期货业协会技术委员会委员,后来还参与制定了期货行业技术指引、管理规范及后续修订工作,同时作为证监会证券期货行业应急顾问,参与了行业证联网建设、软件正版化管理等项目。

  作为分管信息技术部和电子交易部的副总经理,他需要根据客户的需求和摩根大通的规范来建设技术系统和管理制度。协助实施公司经营战略,通过客户交易平台建设、客户上线、客户进入中国市场方案制定等手段完成公司业务目标,是他身居其位的多项任务。一切并没有什么预演或前车之鉴,外籍高管也算不上军师,他只有摸索着如何做得面面俱到,做得更好。

  2011年年底,为满足海外客户的要求,他到上海主导构建了摩根大通中国公司的FIX交易平台,使得摩根大通全球的客户都可以通过任何一个摩根大通的接入点接入到中国市场交易。然而,在中国最繁华的金融之都里,这个热血沸腾的男青年开始反思其在小城市的安逸、在大机构的稳当,一切都好似与国内的发展脱轨。于是,为摩根大通期货“抗战八年”以后,2013年他选择了告别。

  众橄榄枝独选平安,立足大宗商品投资服务平台

  正如姜学红所言:“只要有一个目标,我可以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有希望、有激情地工作生活,但无论环境多么舒适,一旦失去了目标,我是一刻都坚持不下去的。”可能很多人会出乎意料,看似不停地“找虐”就是他的职业追求和人生态度。

  “摩根大通期货有一种很浓厚的国企氛围,里面有很多追求稳定的员工,但这种日子我过得害怕,总觉得应该做点什么。”在此职业生涯的转折点上,诸如汇丰、瑞银、国内大型券商、期货公司等多家机构都对姜学红抛出过橄榄枝,而这个不甘平淡的男人却选择了传闻素来遵循“丛林法则,优胜劣汰”的中国平安

  在姜学红之前,平安期货曾有过五任总经理,三年为一任期,无一连任,有的甚至没做满三年。然而,在平安期货这个舞台上,姜学红却带领着他的团队刷新了许多历史纪录,净利润逐年实现翻倍增长。2014年,公司净利润增至1000万元左右;2015年,公司各项数据均取得历史最佳成绩,保证金规模达到22亿元,年度营收突破7000万元,净利润接近2500万元,同比增长141%。资管业务更是从零开始,而且他自主培养的交易管理团队研发的首只产品发行在即。

  “今年的净利润预计能达到4000万元。”姜学红很自信地对期货日报记者说,自己刚跟集团新签了一个三年连任合同,回想起刚进平安期货的时候,他无法预料会走到哪里,但之所以走到这里,也不算一段无迹可循的旅程。

  最初选择成为平安期货的掌舵者,一是考虑到妻子在深圳,二是“冒着必死的决心”想要一睹优胜劣汰的丛林风光。姜学红比喻说:“在平安期货的三年就像放电影一样,第一年非常艰难,担着扭亏为盈的任务,主要是处理人事、平台和团队,协助我的分管副总经理就换了三个。当时平安期货在整个集团的形象极差,集团内部很多人都觉得期货是个名不见经传的、不起眼的小团队,只能不断地往外跑找资源,要得到一点支持都非常不容易。”

  在姜学红看来,一个平台的高度决定了看事情的角度和做事情的力度,有效地做事必须要有相应的资源予以匹配,有了资源还要看能否有效地运用和发挥。背倚中国最大的综合金融服务集团,他的蓝图是支撑起沦为集团边缘产业的平安期货。

  作为平安证券的全资子公司,姜学红紧跟股东打造“有券商牌照的互联网银行”战略,积极对接券商资源,协同转型发展零售业务,于内部重整部门架构,使零售客户获得线上化、智能化、全面化的综合金融服务。在证券母公司的大力支持和互联网开户的潮流趋势下,今年平安期货的新增零售客户数接近过去二十年的总和。同时,他主导在风险管理和资产管理两大业务平台上全面深化发展机构客户,资管业务与股东深入融合,增大技术系统投入,风险管理子公司平安商贸以搭建银行与融资方的桥梁为己任,基本完成产业布局。

  如今,平安期货的经纪业务绝大多数为零售客户,日均新增开户数量从三年前的五六个增至上百个。内部整顿、调配流程、精耕细作,为有各种寄托、各色梦想的个人客户做好投资教育服务,帮助其达到目标是姜学红的执业理念。又一个三年任期在2016年的尾巴展开,这一次,他要用更多时间和精力,为平安期货赢来“大宗商品专业投资商”的专业品牌。

  发展散户,可能不是大多数期货公司的战略,姜学红从业期货十余年,也深谙散户不懂期货却非要入市,最终往往迎来血淋淋结局的道理。“个人金融是一项非常伟大、范围广阔的业务,不仅是中国,可能从整个亚洲地区来说,客户相信自己的程度都远远超过欧洲。客户常常会问一些非常简单的问题,明明亏死了还要硬挺。”姜学红自己也一度怀疑是否应该为散户服务,但思量着确实有20%左右的个人账户是盈利的,既然无法改变散户的入市决心,倒不如好好培养、耐心服务他们。于是,他选择了借助集团的资源,为零售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而努力。

  让他十分欣慰的是,如今大宗商品业务在集团内部渐渐受到重视。展望未来,他的脑海里有一个短期目标,即在新的任期内争取年净利润达到1亿元,长期则是将平安期货打造成最专业的大宗商品投资服务平台,无论是个人、高净值户,还是私募、机构,只要想起或提起平安期货,就能知道“大宗商品专业投资商”的牌子。

  要在业内打响“大宗商品专业投资商”这一品牌,姜学红计划在未来三年做好三件事——投教增加客户的黏性,对冲服务客户的需求,平台打通客户的界限。

  其一,为践行集团综合金融3.0战略,打造“移动化、专业化、社交化、场景化”的开放平台,他准备与平安游戏合作,结合VR技术开发一款将金融场景游戏化的APP类投教产品,使个人客户能以更简捷的方式,体验金融的意义和交易的乐趣。

  其二,为迎合国内期货市场创新发展,他致力于带领团队做好对冲业务,在了解金融、现货两个市场的各类风险对冲需求后,以商贸公司、资管产品设计(如产业基金、PE并购类基金)等平台途径来使创新深入落地。

  其三,中国平安作为国内以保险为核心的龙头综合金融服务机构,他计划打入规模庞大、潜力无限的寿险客户群体,在集团内部打通产品准入等相关流程后,乘借互联网的强势东风以及国内现货交易平台的火热,打造平安期货零售业务更加繁荣的未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