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界首大黄古庙觅踪

 amberain 2016-11-10


采访时间:2014年7月29日

地理位置:安徽省界首市


筹划此次大型文化主题采访活动期间,淮阳籍伏羲文化研究专家李乃庆曾与我们提及位于安徽省界首市大黄镇的大黄伏羲古庙。

盛夏时节,当我们第一次走进大黄镇时,才发现,这里除有大黄伏羲古庙外,古风遗俗方面竟与百公里外的伏羲“都宛丘”之地淮阳县的习俗相近、语言相通、生活模式相似。

如今,大黄镇及周边诸多村庄仍秉承着6500年前伏羲“结网罟以教佃渔,养牺牲以充庖厨”的古风遗俗。


1.历史尘烟中的残留

  

踏足界首市,问及大黄伏羲古庙,乡人热情指路;问及古庙传说,村人一脸崇敬:“这里供着人祖爷伏羲……”

一个位于中原腹地的乡野小镇,每年农历三月,有成千上万的善男信女踏足此处。昔日黄龙坡,有何魅力,竟倾倒了众生?走进今日的古庙,仍可依稀窥见这里昔日的喧嚣……

关于大黄伏羲古庙的来历,界首民间流传着一个千古史话。6500年前,太昊伏羲氏统一各部落后,都于宛丘(今淮阳)。后因黄河泛滥,迁至今属安徽省界首市的大黄镇黄龙坡一带。这一带地势较高,视野开阔,土地肥沃,民风淳厚,伏羲有意在此设陪都。待淮阳大水退去,一切复于正常后,伏羲却在黄龙坡归位(中国传统小说、戏曲中写到重要人物离世时的一个代用词)。后头颅留葬黄龙坡,而遗体则葬于如今的淮阳县伏羲陵。因淮阳是太昊伏羲建都立政之地,后人为纪念太昊伏羲,便建淮阳太昊陵祭祀。而大黄镇因是伏羲设陪都之地,后人也建大黄伏羲古庙人祖陵祭祀。

不管百姓的传说是否真实,但他们对伏羲先民的崇拜和敬仰之情溢于言表,同时这个传说也与一些史实和传说相吻合。按史书记载,春秋时期,黄河确实决过口,淮阳也发过洪水,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巧合。

站在大黄镇政府所在地附近的十字路口,向北眺望,一条笔直的大路直通古庙正门。行至大黄伏羲古庙门前,黄色庙墙让人心生虔诚。高大壮观的门楼令人肃然起敬,门前一人多高的石狮,煞是威武。大门上方“大黄庙”三字遒劲、沧桑,旁边一块写有“界首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字样的匾牌见证了这里曾经厚重的文化。大门里左侧,一棵树龄130年的刺槐至今仍枝繁叶茂。

踩着厚实的砖路,穿过拱门,一路前行,便能看到新修建的人祖大殿。大殿背后,有一个10米高的大土堆,这就是当地百姓口中的伏羲坟。附近村民李存心今年85岁,幼时每至庙会,她总会和家人一起去逛庙会。古庙里的高大坟冢,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然而,1958年伏羲坟被挖成平地。李存心说:“现在的伏羲坟,是香客自发用手捧着土一点点添上的。”

62岁的村民唐素霞说,每年庙会期间,色彩艳丽的彩旗和店铺整齐有序地排列在道路两侧,一直延伸到大黄伏羲古庙正门。店铺里,泥泥狗、人面猴、人面鱼、猴头燕、布老虎、剪纸等商品,形态各异,大小不一,造型惹人喜爱,逛庙会的人们总要买上几个带回去。

《界首县志》(1995年版)也对李存心的记忆有所记载:古庙规模宏大,分东、西、中三院,前、中、后三门,其中有伏羲楼、神农楼、钟鼓楼、三关阁、关云长殿、岳武穆庙等共108间(房屋)。另有金桥、银桥、卧虎桥、奈何桥及点兵台等,面积达3000平方米,庙地占地480亩,每年农历三月初一至三月二十六日为传统庙会日。香客来自河南、山东、江苏及本省内10余个县市,朝拜者云集而至,日达数万人,极盛时每天达10多万人。

1985年10月23日,大黄伏羲古庙会经界首县(今界首市)人民政府批准,成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12月又被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为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2.荒诞不经的“狗儿元年”


那么,这座见证了历史发展和曾经辉煌的古庙,是什么时间建立的呢?我们试图从古庙的碑刻中,还原最早的历史印迹,以确定一座庙宇在历史长河中跌宕起伏的命运。但结果让我们失望。

相传此庙始建于“狗儿元年”。兴盛于唐,元代重修,原有碑记,今已不存。据现存中殿大梁上文字记载,最后一次重修为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闰四月初二日。  

我们查阅资料发现,在商丘市睢阳区高辛镇一带,至今也流传着帝喾(kù))“张榜招贤”的故事和“狗儿元年”的来历,说帝喾曾遭到强大的敌人攻击,无法破敌,便想了一个“张榜招贤”的办法,贴出榜文,说若有人能破敌,就将自己的女儿许他为妻。结果一条狗揭了榜,之后凭其能耐挫败了敌人。帝喾很讲信用,将女儿嫁给了那条狗。后来他的女儿和狗生了一个男孩儿,也极有能耐,帝喾死后他接替了王位,从此开始纪年,将其接替王位的那年定为“狗儿元年”。

这当然不会是事实,但这一神话传说不但说明了帝喾以诚信为本,而且反映了远古时期人们对图腾的崇拜。 

李存心说,二十世纪的三四十年代,古庙尚有和尚居住,新中国成立后因破除迷信,和尚便外出营生。文革期间,庙中人祖大殿及雕刻精致的门窗全部被砸毁。1998年,古庙进行大规模维修扩建,修复了四座殿堂及东西廊房,并重修人祖大殿及伏羲陵。

重修的人祖大殿及伏羲陵,被涂抹上了现代的油彩,给人以失真的感觉。能真切让我们触摸记忆的,只有一些遗留在民间的传说。


3.流传至今的古风遗俗


有庙就有人,有人就会形成庙日,有的形成庙会。中国的庙会大多是这样形成的,大黄伏羲古庙会也不例外。

在这个古老的庙会上,至今仍盛行着不少古风遗俗。而这些遗俗恰恰与淮阳县当地的古风遗俗大致相似,习俗相近、语言相通、生活模式相似,有的甚至完全相同。

比如,在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一至三月二十六日的大黄伏羲古庙会上,随处可见被专家誉为“真图腾”、“活化石”的泥泥狗,有再现“生殖崇拜”的“子孙窑”(“摸儿洞”)、“拴子孙”。

据当地村民介绍,每年庙会期间,大街小巷摆满了用黄胶泥捏制烧成的泥泥狗,泥泥狗烧制成型后,用颜料涂上黑色,再施上白、红、绿等色,配以纹饰符号,整个泥泥狗的形状酷似男女两性的生殖器,寓示氏族的图腾与旺盛。泥泥狗又称“灵儿狗”,人们说它是为人祖爷伏羲守陵的,把它奉为祭祀伏羲的神物。

太昊伏羲氏自实行“正姓氏、制嫁娶、通媒妁、以重人伦之本”的制度以后,每年的农历二月至三月,打破氏族观念,用“会”的形式,把各个部落的青年男女召集到一起,在庙堂前放一块带有“窑孔”的大石头,人们称为它是“神媒石”。男女之间如果互相有意,就用手摸一摸“石窑孔”,此习俗延续至今。庙会期间,青年男女争摸“石窑孔”,并在心中默默祈祷爱情美满,婚姻幸福。

此外,大黄镇及周边诸多村庄仍秉承着6500年前伏羲“结网罟以教佃渔,养牺牲以充庖厨”的古风遗俗。《抱朴子?对治》载:“太昊师蜘蛛而结网。”《广博物志》:“伏羲化蚕,结绳记事。”《易?系辞下》:“作结绳为网罟,以佃以渔。”《汉书》:“伏羲作网罟,以田渔,取牺牲。”

距离大黄伏羲古庙会不足5公里的大黄镇鸭王村人至今仍秉承着6500年前的先祖文化,大规模纺绳结网,可以说是中华文化绵延几千年存在的“活化石”,这在全国也不多见。此外,周边筛子李村、皮条孙村至今还保留着编筐、篮、工艺品、绳、网的手艺。

在今天我们看来,这些古风民俗,大都与远在百公里外的伏羲“都宛丘”之地淮阳县习俗相近、语言相通、生活模式相似,也与祭祀伏羲这一原始的主题有关,同时也为伏羲在黄龙坡一带建陪都、后人建大黄伏羲古庙祭祀人祖伏羲的传说提供了依据。


 


来源:《天下伏羲》

作者:杜  欣 郭  坤 金月全 朱海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