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们该如何放飞学生的想象力

 瀞舒凝兰 2016-11-10

2009年教育发展国际评估组织对世界上21个国家的调查显示,中国孩子计算能力世界第一(可是计算机时代,这种能力已不那么重要),而创造力却排名倒数第五。(《教育文摘周报》2009年9月9日)。

想象力和创造力是孪生姊妹,中国学生创造力的匮乏意味着想象力的薄弱,因为想象力是创造力的核心,人一旦失去想象力,创造力也就随之枯竭了——可以说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

中外许多艺术、科学巨匠都对想象力推崇备至,有过精辟地论述,莎士比亚说:“想象力可以化不可能为可能。”康德说:“想象力是一个创造性的认识功能。”黑格尔称赞道:“如果说到本领,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浪漫大师雨果盛赞:“想象是人类思维中最美丽的花朵。”

 



一、想象力是创造力的重要元素
         不仅“艺术”需要想象,“科学”也需要甚至更需要想象。“科学和艺术是一个硬币的两面,谁也离不开谁。”(李政道语)法国作家福楼拜将文艺与科技比作“两座宝塔,它们在塔底分手,在塔顶牵手”,道出了文艺和科技的沟通与融合。 



单靠线性的逻辑思维是难以突破常规思维的框架实现创造的,否则人人都能依循简单的逻辑推导而轻易创造。计算机具有超人的逻辑推理能力,但却不能有任何发明创造就是证明。原因很简单:逻辑思维只是一种从已有前提出发的思维,得出的结论其实已隐含在前提中了,逻辑只是将原来隐含的东西发掘出来,挑明而已,从根本上说并无创新。要想真正创新,必须冲破旧的前提及其逻辑体系,这就需要直觉、灵感和想象,才会顿悟和突破。而文艺恰恰为人们提供了无尽的想象空间和不同视角,这种艺术想象完全可以沟通借用于科学思维中,以扩展科学发现的视角,增多科学思维的灵感,提升创新意识和能力。

爱因斯坦又说:“创造并非逻辑推理之结果,逻辑推理只能用来验证已有的创造设想。”他在创立相对论时,就是借助想象中的“追光实验”来完成的,爱因斯坦称之为“思想实验”(《文汇报·具象思维之妙》1999年7月15日)。钱学森也说:“科学上的创新光靠严密的逻辑思维不行,创新的思想往往开始于形象思维,从大跨度的联想中得到启迪,然后再用严密的逻辑加以验证。”牛顿的“牛顿定律”同样是借助想象完成的,化学上有机物苯的环状分子结构,也是在德国化学家凯库勒的迷幻想象状态下发现的。列宁指出:“在数学上也是需要幻想的,甚至没有它就不能发明微积分。”阿波罗尼阿斯说:“想象连它所没见过的事物也能创造,因为它能从现实里推演出理想。”

科幻之父凡尔纳有句名言:“科学幻想的东西,只要有人想得到,早晚有人干得出来。”当收音机还没发明时,他小说里的人物已经看上了电视,乘坐上直升飞机了。这个生活在19世纪的人,预见到20世纪的许多重大发明。




二、中国教育不利于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据美国媒体报道,2015年5月,宣布参加美国总统竞选的费奥里娜,评价中美国教育时说:“中国人没有创业精神,也没有创新意识,还很‘缺乏想象力’”,“美国人不应和中国人在通识教育领域竞争”。教会学生创新、冒险和想象才“是美国人所独有的财富,我们不能失去”。(丁刚:《费奥里娜错在哪儿》《环球时报》2015年5月29日)。

我们暂且不论费奥里娜对中美教育的认识以及“通识教育”(包括数理化、人文经典等在内的基本教育)和“创新想象力”关系的评价是否准确,仅从费奥里娜的话语中,我们起码可以解读到以下信息:一是“通识教育”不等于“创新教育”。二是美国人对“创新、冒险和想象力”的重视胜过“通识教育”;三是中国教育不利于创新想象能力的培养,已成为中外共识。事实表明,无论是科技还是人文创新,美国都远超中国。 

中国目前的教育,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很多幼儿和少年在本应培养想象力的最佳阶段却被要求大量识字、学英语、搞奥数等。这种把应试教育提前的方式可能会扼杀孩子的想象力。一个美国美术教师来中国进行教学交流,她发现中国孩子的绘画技术都非常高,描摹事物栩栩如生。她让大家以“圣诞节”为题创作一幅画。结果发现大多数孩子画的内容都惊人的相似——圣诞树。美国教师很奇怪,怎么大家思维都一样呢?原来教室后面的黑板上画着一棵圣诞树,孩子们正在照着描。于是,教师把墙上的圣诞树遮起来,要求大家根据想象,创作一幅“有个性的画”来表现主题。没想到,这些看起来画技高超的孩子却抓头挠腮,冥思苦想,无从下笔。最后教师只好又把遮布取下,学生们这才完成了作业。这个事例反映了中国学生想象创造力的薄弱。
  中国教师喜欢问画得“像不像”,美国的教师则喜欢问画得“好不好”。两者的价值取向、评价标准是不同的:“像不像”的标准有样板,培养的是模仿能力;“好不好”的标准是想象,培养的是创造力。我们总习惯用成人的思维、用固定的模式去要求孩子,这只能扼杀孩子的兴趣和快乐,抑制孩子想象力和独立思维的发展。许多画家说:“如果孩子想要画画,15岁以前最好别做任何技术训练。因为过多的技巧训练,会丧失宝贵的艺术想象力,使其日后成为画匠,而不是画家,艺术最重要的就是想象力。”清代竹禅大师应诏用五尺宣纸,画出九尺高的观世音站像——画一个弯腰拾取净水瓶中柳枝的观音,直起身来刚好九尺——靠的就是想象。 

正因为我们的教育缺乏对学生想象力、创造力的开发与培养,所以现在已难以看到像李白、李贺、吴承恩、郭沫若这样的“稍骛八极,心游万仞”的浪漫大师、想象大师。诗歌这种最需想象的文体也日渐衰微,中国的科幻小说及影视作品极度匮乏,几乎是零。像“指南车”、“木牛流马”、“四大发明”、“浑天仪”、“地动仪”……那样的充满灵气与想象、震动世界的科技首创成果更是缺乏。杨振宁教授心情沉重地说:“中国学生的基础知识是好的,但缺乏想象力,似乎只会考试。”我国人口世界第一,我们的大学生、研究生、博士生的绝对数量,恐怕在世界各国中也是最多的。中国学生又是最用功、最勤奋刻苦的,但我国的科技创新力、竞争力却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甚大,且连年下降。 “诺贝尔奖”这标志一个国家、民族文化水平、科技创新能力的国际大奖,更是与我们无缘。

我们有巨大的人口优势,却没有人才优势,这与我们悠久的文明史以及大国地位极不相称,已危及到21世纪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地位,危及到民族的前途与命运。于光远先生振聋发聩地指出,教育如果不改革,21世纪中叶中国将成为劣等民族。海湾战争,中国大使馆被炸,又一次给我们敲响了“落后就要挨打”的警钟。“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已不仅是停留在口头上的一句唱词。





三、教育理念陈旧制约学生想象力


我们的教育观念,一直是重知识轻想象,重承传轻创新,重求同轻多样……在这些陈旧观念的指导下,中国的教育多是对学生知识的灌输,强调对前人知识的掌握与积累,培养的仅是记忆力,模仿力,很少看到对孩子们的想象力、创造力的启发培养。电视台热衷搞的多是些机械记忆性的“知识竞赛”,很少看到像“青少年头脑奥林匹克竞赛”那样的“智力竞赛”、“创造想象力竞赛”——创造想象力竞赛的特点是,没有标准固定答案,而且需要手脑并用,看谁的答案最新奇、最富创造想象力、最与众不同、最巧妙,谁的分数最高。这当然对评委的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电视台应多开展一些像“超级变变变”“我爱发明”“发明梦工厂”等启发鼓励人们想象力、创造力的节目才好。

有时孩子们偶尔爆发出想象的火花,也被有些老师“及时”地浇灭。曾有一位著名少儿节目主持人问:“气球为什么会飞上天?小猫为什么要洗脸?”孩子们童趣十足地回答:“气球飞上天去捉小鸟;小猫用爪子洗脸是它没捉住老鼠害羞了。” 主持人煞有介事地一一否定:“答得不对,答得不好,气球飞上天,是因为里面的氢气比空气的比重轻、密度小,所以飞上天了;小猫洗脸,是因为它的皮毛里有一种物质被太阳一照就会变成对身体很有用的维生素D,猫通过舔毛来增加维生素D,强身健体,增加夜视力。”可以说,单从“知识”角度看,主持人给懵懂孩童们灌输的这些抽象“大道理”不可谓不正确,孩子们的回答是天真幼稚、不合“逻辑”的,然而又是那样充满幻想灵气、富有童趣诗意、含有创造因素的。问题是“知识”与“想象力”哪个更重要?哪个更有利于人的成长、人类的进步、社会的发展?这个问题早在半个多世纪前,科学巨匠爱因斯坦就给出了答案,他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而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鲁迅说过:“孩子是可敬佩的,他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下的情形,想到花卉的用处,想到昆虫的语言;他想飞到天空,他想潜入蚁穴……” 

想象力与知识的关系,犹如源泉与水流、树木与花果、黄金与点金术的关系。知识是已然存在的“现在式”,而想象力是不断存在的“将来式”。想象力是知识产生的动力和源泉,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就是扼杀了一切知识产生的源头和基础,是本末倒置。可在某些教师不断地否定、灌输下,孩子们还敢大胆想象、踊跃创新吗?学生们觉得弯弯的月亮像香蕉、像镰刀、像太阳公公笑眯眯的嘴巴……很形象,也很有情趣,可有的老师说答案只有一个,就是书上说的像“小船”。童言无忌,童思更无忌,童蒙时期是培养想象力、创新力的最佳时期,可是他们那轻灵善飞的想象的翅膀,在陈旧教育观念绳索的捆束下,失去翱翔的自由,渐渐地萎缩、退化,直至丧失功能。只会循规蹈矩,揣摩成人的用意,力争说一些与教师、书本一致的答案。学生们已习惯于用一个脑袋思维,用一张嘴说话,这是多么可怕的事情。

有脑研究专家指出:中国的教育对右脑非语言思维力、想象力的培养,随着教育层次的升高,反呈下降趋势,待获得博士学位后,就几乎全部“教育掉了”。难怪一位老教授在阅完1998年高考作文补写《妈妈只洗了一只鞋》之后,面对千人一面的续写,哀叹道:“中国孩子的想象力哪里去了?”传统观念认为有知识者即为人才,然而“一个人才的造就,单靠知识是不够的。”(陈衡哲语)。一批又一批掌握了大量“知识”,而缺乏灵气、想象力,木气十足的“两脚书橱”来到社会上,正像只能吸进了大量的水,却喷不出一丝清泉的沙漠一样,有何意义?我们民族还有什么创新力?我们的艺术、科技又怎能发达?





四、发达国家重视想象力的培养


与我们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发达国家十分重视保护、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有一所以培养儿童丰富的想像力为特色的“想象幼儿园”, 其中有“太空世界”的畅想,有“童话世界”的表演和新编,有“手工车间”的制作、缝纫、烹调等,有“艺术园地”的描绘诗歌或儿歌的意境、雕塑、雕刻等,有“乡村或往古生活”的想象再现……又譬如老师问:“花为什么会开?”孩子们的问答可谓百花齐放,异彩纷呈:“她睡醒了,想看看太阳。” “她一伸懒腰,就把花骨朵顶开了。” “她想和小朋友比比,看谁穿得更漂亮。” “她也长耳朵,想听听小朋友唱歌。”……老师的原本答案是“春天来了,花就开了。”可是面对孩子们神奇丰富的想象,充满灵气的象一朵朵亮丽的鲜花一般的妙答,老师放弃了原先准备好的“标准答案”,象保护眼睛一样保护孩子们可贵的“想象力”,微笑着一一予以肯定,并进一步启发道:“花特别懂事,她知道小朋友们都喜欢她,就仰起小脸,笑了。”这位教师的教育观念是先进的,她知道“想象”重于“知识”,她不用“唯一”来取代“多样”,放弃“标准答案”这束缚儿童情趣的绳索,放飞了一群可爱的想象的白鸽——多样化的教育才能产生多样化的人才,才能产生多样化的作品、产品,才能创新。

另有一篇美国小学生的作文是这样写的:“几个小男孩到郊外去玩,在芦苇中发现了一只蛋,有的说是蛇蛋,有的说是鸟蛋……争论没有结果。他们决定把蛋拿回去放到孵化箱中去孵……蛋壳快破了,大家紧张地盯着看——哈,蛋里孵出的是里根总统!”这篇充满童趣、结尾出人意料的文章,受到美国人民广泛赞誉,被多家报刊转载,反映了美国人富于幻想,浪漫幽默和宽容的国民性格。正因为美国人推崇想象,所以它是科幻大国,创新大国,文化科技及军事大国——“强大的美国来自于想象力和创造力”(《我是最懂创造力的人物》封底名言)。

试想那篇美国小学生作文若出现在中国,孵出的是一位中国领导人,会是什么情形?——恐怕不但得不到高分,还很可能被看作有政治问题。即使现在环境宽松了,不会乱扣帽子、抓辫子、打棍子,但被视为不合情理、胡编乱造,不给高分是可能的——我们太缺少幽默、浪漫和鼓励幻想的文化传统和氛围。可见不同的教育理念,价值取向,产生不同的教育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标准和不同的教育结果。





五、如何开发学生想象力:



(一)加强艺术教育,开发右脑,激发想象力

研究表明,人的左脑(意识脑)主管语言、逻辑;右脑(潜意识脑)主管灵感、想象。而美术、音乐、舞蹈、戏剧、书法等艺术项目,有利于开发右脑,激发想象力。鼓励小学、初中生等基础年级的学生至少涉猎、学习一门艺术,对培养想象力极为有利。古今中外很多著名科学家,同时又是艺术大师或精通文艺。李四光是地质学家,但他也是我国第一首小提琴协奏曲的作者。达·芬奇是画家又是杰出的工程师、科学家;爱因斯坦是个出色的小提琴手,爱因斯坦说他自己,如果不是音乐艺术修养,他将一事无成。

著名的科学家钱学森常说,他在科学上之所以取得如此的成就,得益于小时候不仅学习科学,也学习艺术,培养了全面的素质,因而思路开阔。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学习和工作期间,钱学森除了参加美国物理学会、美国航空学会和美国力学学会之外,还参加了美国艺术与科学协会。他曾多次感慨:“在我对一件工作遇到困难而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往往是夫人蒋英的歌声使我豁然开朗,得到启示。”“我们当时搞火箭时萌生的一些想法,就是在和艺术家们交谈时产生的。”

钱学森回忆说:“曾就读的以创新气氛浓厚著名的加州理工学院,还鼓励那些理工科学生提高艺术素养。火箭小组的组长马林纳就是一边研究火箭,一边学习绘画,他后来还成为西方一位抽象派画家。我本人懂得绘画、音乐、摄影这些方面的学问,还被美国艺术和科学学会吸收为会员。父亲钱均夫很懂得现代教育,他一方面让我学理工,走技术强国的路;另一方面又送我去学音乐、绘画这些艺术课。我从小不仅对科学感兴趣,也对艺术有兴趣,读过许多艺术理论方面的书,像普列汉诺夫的《艺术论》,我在上海交通大学念书时就读过了。这些艺术上的修养不仅加深了我对艺术作品中那些诗情画意和人生哲理的深刻理解,也学会了艺术上大跨度的宏观形象思维。我认为,这些东西对启迪一个人在科学上的创新是很重要的。”(中华网《钱学森最后一次谈话震撼国人》2009年11月6日)       

钱学森晚年所倡导的“大成智慧”(集大成得智慧),其核心理念就是:打通各行各业各学科的界限,把科学与艺术结合,把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结合,把哲学和科学技术结合……他说:“一个有科学创新能力的人不但要有科学知识,还要有文化艺术修养……它开拓科学创新思维。” “这些艺术里所包含的诗情画意和对人生的深刻的理解,丰富了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学会了艺术的广阔思维方法。或者说,正因为受到这些艺术方面的熏陶,所以才能够避免死心眼,避免机械唯物论,想问题能够更宽一点、活一点”。钱老经常说:“科学家不是工匠,科学家的知识结构中应有艺术。”他强调“大科学家尤其要注意‘性智’”(钱学森把智慧分为文学艺术的“性智”和科学活动的“量智”)


(二)不过早过度开发儿童智力,特别不要超前识字

过多学前教育破坏想象力。大脑的左半球控制着身体的右侧,包括语言、逻辑、细节、理性等功能。大脑的右半球则控制着身体的左侧,包括想象、空间、音乐、艺术等功能。过早单纯的知识学习、死记硬背的识字教育,表面上孩子早慧、识字率高,但对儿童的发展极为不利,会让儿童的大脑认知过早符号化、抽象画、模式化,可塑性大大降低,破坏想象力,而且是不可逆转的。过度开发孩子的左脑,右脑受到抑制,影响想象力、创造力的发展,也影响孩子的学习兴趣。中国孩子在幼儿园已经把小学一年级的知识基本上都学完了,表面上看中国的学前教育和基础教育似乎很扎实,但学生的想象力和思考力已被破坏,由此造成了中国儿童只是被动接受知识而弱于主动想象思考——“赢在起点,输在终点”。 

德国人故意让孩子输在起点。为什么8200万德国人分享了世界上一半的诺贝尔奖?秘诀是“不过早、过度开发儿童智力,让孩子输在起跑线”。有人担心欧美的儿童在起跑线上输给了中国的孩子,其实不然——“输在起点,赢在终点”。德国宪法禁止学前教育,禁止对孩子过早开发智力,避免将孩子大脑变成硬盘,留给孩子大脑更多的想象空间。孩子在小学前“唯一任务”就是快乐成长。德国不只幼儿园的孩子不允许学习专业知识,上小学的孩子也不能学习额外的课程,即使这个孩子的智商超过同龄人。有一位家长的儿子5-6岁的时候就自己在家学会了基本阅读、书写和简单的数学计算。7岁上学,家长向学校老师提出,能否额外教他儿子一些东西。德国老师反对说:“您应该让您的孩子与其他孩子保持同步。” 

德国人把孩子看成一粒种子。  欧美人普遍认为,孩子有自身成长规律,他们在相应的阶段要做相应的事情。他们需要自然的生长环境,不可过于人为操控,给孩子留下尽量多的自由发展空间。托马斯·苏德霍夫说:“不要把孩子训练成机器”、“年轻的孩子有很多发展方向,不要让孩子做一件事情而定性。” 

德国人认为,如果学前非要对孩子进行“教育”的话,那“教育”的重点只有三个方面:①了解基本社会常识。比如不允许暴力、不大声说话等。②培养孩子的动手参与能力。所谓“心灵手巧”,让孩子根据自己的兴趣参与手工制作,让他们从小就主动做具体的事情。③保护孩子情感胚胎,培养情商,培养领导力。


(三)立足教材,培养想象力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是一位知识渊博的伟大学者,他的“物体下落速度与物体重量成正比”的理论——即物体越重,下落的越快,物体越轻下落越慢——在十六世纪被奉为经典,没有人质疑。

但是伽利略通过“想象试验”推翻了这一理论:按照亚里士多德的理论,一块比较重的石头要比一块比较轻的木头下落得要快。但如果把石头和木头捆在一起,这个“组合体”下落的速度就会产生两个不同的结论:

结论1:如果把石头和木头捆在一起,组合体比石头重,下落速度应该比石头快。

结论2:如果把石头和木头捆在一起,独自下落较慢的木头就会拖慢独自下落较快的石头,最终这个组合体下落速度应该比独自下落的石头速度慢。

矛盾的结论证明了延续了1800多年的亚里士多德理论的错误。

又如物理课爱因斯坦著名的想象“追光试验 ”证明“相对论”。

化学课《有机物概述》,为了使学生形象生动地认识有机物种类和数目繁多的原因,教师向学生提供了水果粒(或萝卜块)和牙签,让他们亲手拼装有机物的分子,拼装形式多种多样。学生亲手去拼装含有四个碳原子和若干个氢原子的分子模型,并鼓励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只要符合“规则”,什么都可以做出来。在轻松的活动中,学生可以理解有机物种类和数目繁多的原因,并且有了亲身的体验,学生发现有些结构不相同的有机物,居然有相同的分子式,老师就可以简单介绍这种现象叫做“同分异构现象”,具有“同分异构现象”的有机化合物互称为“同分异构体”。 从这样一个“游戏试验”中找出问题的答案。尤其是学生现在仍没有学习立体几何,所以这样的活动,还有利于锻炼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小说《等待散场》引导想象:“小伙子在等待散场时是怎样的心情?他都想到了些什么?想象着描述一下?”(应该是幸福甜蜜的心情。小伙子可能想到女友在观看《天鹅湖》时沉醉的表情,甜美的笑容;想象着散场后他和女友相会后“执手相看”的幸福时刻,女友那感动迷人的眼神;想象着女友嘘寒问暖、软语温存的问候;想象着女友对他敞开芳心、吐露心迹,对爱情的憧憬……)

又如《沁园春 ·长沙》引导想象:“现在请同学们把自己想象成诗人,独立橘子洲头,饱览大好秋色,把诗人描绘的绚丽秋景在‘大脑荧屏’上放映出来:第一步‘勾勒形态’,将群山、层林、船只、雄鹰、游鱼……的轮廓勾勒出来;第二步‘染上色彩’,把‘黑白荧屏’变为‘彩色荧屏’,火红的枫林、蓝天白云、青山碧水……;第三步,‘使画面动起来’,秋风送爽,枫叶舞动,江水流淌,船只竞发,雄鹰翱翔,游鱼嬉戏……;第四步,在脑海中来几个特写镜头,譬如精美的枫叶、耀眼的白帆,明亮的鹰眼、游鱼的细鳞,水底的沙石……同学们在‘大脑荧屏’上看到美好的秋色了吗?嗅到秋的气息了吗?”生:“看到了,嗅到了!”

如教学《菜园小记》引导想象,教师说:“咱们这一课要体验劳动的乐趣,田园的乐趣。怎么体验?先请同学们看书,看书之后,在大脑中放映菜园的图像。这图像越来越鲜艳,越来越逼真,越来越大,好像不是平面的,而是立体的,不是在脑海里,而是在我们四围。一行行果树下面是一片片菜畦,我们站在菜园里,站在畦垄上,前后左右都是碧绿的菜苗,空气中飘来泥土的芳香,青菜的芳香。同学们踩到畦垄了吗?闻到土香、花香、菜香了吗?”学生们闭着眼睛,笑眯眯地说:“踩上田垄了,闻到土香、花香、菜香了!”“那我们就间一间苗吧!”同学们弯下身子间苗,课堂上洋溢着轻松愉悦劳动气氛。


(四)巧设问题,启发想象力

如一节地理课《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学习洋流的冷流和暖流,人们利用洋流航船等知识。最后教师联系历史上著名的“泰坦尼克号” 海难,航船撞上冰山,乘客落水后多被冰冷的海水冻死的。请学生运用学过的洋流知识为“泰坦尼克号”重新设计一条怎样的航行路线,就能避免此类悲剧的发生?这一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将书本知识和生活实际相联系的教学环节给听课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又譬如《卖炭翁》想象:“谁能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述卖炭翁被抢之后是一副什么子?”“他回家如何面对缺衣少食、嗷嗷待哺的妻儿老小?”(有学生说:“他两眼含泪,眼巴巴望着被抢远去的炭车,寒风吹起他单薄破烂的衣衫,在寒风中他又冷又气,瑟瑟颤抖。”有学生说:“他双手抱头,蹲在地上,呜呜地痛哭,周围的百姓也都掉下了同情的眼泪。”有的说:“回家后,两天没有吃饭的一家人蜷缩在冰冷的炕头上抱头痛哭。”)。

 《项链》想象:“如果不丢项链” 玛蒂尔德可能会有怎样的人生“际遇”?生活会不会幸福?一种境况是,舞会后把项链还给女友,事情就这样过去了,她还象原来那样生活。这样她当然无需受十年的磨难,但这样她会幸福吗?她的灵魂会安宁、平静吗?舞会的成功使她更觉得有负自己的花容月貌,心理会更加失衡,更加想入非非,更加痛苦。可见即便是没有丢项链,她也会在郁郁寡欢中,在更加痛苦的煎熬中,在无休止的的抱怨中,痛苦度日或夫妻离异,毫无幸福可言,这比丢项链更糟糕。

若不丢项链,她也可能凭着一夜的成功和结识的上流人士,通过非常手段和特殊渠道(譬如做别人的情妇,离婚,私奔等),爬上上流社会。可这样她就会幸福吗?莫泊桑通过另一篇小说《珠宝》的朗丹夫人的遭遇,给出了这种假设的答案:《珠宝》里的位朗丹夫人,也是很美貌嫁给了一个小职员的平民女子,也是不甘心过这种基层平民生活,整日和上流人士看戏调情,靠出卖色相,换取珠宝,结果染病夭亡,下场可怜又可悲。玛蒂尔德如果步位朗丹夫人的后尘,她就彻底丧失了人格和尊严,成了一个高级寄生虫和供人玩弄的花瓶,其境遇也绝谈不上幸福。

所以说,没有丢项链的玛蒂尔德,生活是可以预见的:要么是在更加痛苦的煎熬中郁郁度日,要么是堕落毁灭。

又如《天上的街市》设问:诗中写道:“街市上陈列着一些物品,定然世上没有的珍奇。”请同学们想象,街市上究竟有那些珍奇异宝?。

安徒生《皇帝的新衣》想象:“皇帝赤身裸体游行大典之后,想起那个天真小孩的话,他会怎样?”

《孔雀东南飞》想象:“假如刘兰芝、焦仲卿没有‘举身赴清池’‘自挂东南枝’他们还有什么结局?”


(五)写作实践,发展想象力

想象力作文大赛,作文题目:“当你乘坐的轮船沉没了,你漂流到一个荒岛上,你将怎样生活?”、“描写一场你想象中的音乐会”“穿越时空的对话——与古人或未来人的一次对话”等。半命题作文《假如我是_________》,命题作文《二十年后的我》。教学《等待散场》,想象散场以后的情景,以《散场以后……》为题,写一段200字左右的情景描写文字。


 (六)利用中外故事典故发展想象力

如宋代命题绘画“深山藏古寺”“竹锁卖酒家”“踏花归来马蹄香” 清代竹禅大师应诏用五尺宣纸,画出九尺高的观世音站像——画一个弯腰拾取净水瓶中柳枝的观音,直起身来刚好九尺——靠的就是想象。 
    有机物苯的存在已经得到了普遍承认,但化学家就是找不到苯的分子结构式。德国化学家凯库勒为寻找答案进入了着迷状态。一天他坐马车回家,由于过度劳累,迷迷糊糊地进入了幻想状态。他发现自己所设想的种种苯分子结构正在翩翩起舞,其中一个分子结构式忽然变成了蛇,这蛇首尾相衔,成了一个环。就在这一瞬间幻想的启发下,他终于画出了能够合理解释苯分子化学性能的环状分子结构。


   (七)动手操作发展想象力

多位专家指出,孩子的想象力多在幼儿时期开始养成。观察小虫、动手制作、绘画、往水里扔石头、拆开小闹钟……这些看似平常甚至有破坏性的行为背后,往往隐藏着孩子想象探索的本能

众所周知,教育是兴国强国的基础,但并非任何教育都可以兴国强国,私塾教育、八股教育、应试教育就不能兴国。只有致力于培养学生想象力、创新能力的教育才可以兴国。所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对于民族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强盛至关重要。21世纪是激烈竞争的世纪,各国之间的竞争,说到底是国民想象力、创造力的竞争,是教育的竞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