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藏象学说——心(含:手少阴心经)

 好吃的青苹果 2016-11-11



“藏象学说”。

“藏象”:藏(zàng) 字通脏(zàng) 字 ,是指藏(cáng)在体内的脏器。“象”是指表现、现象。

“藏象”就是指的藏在体内的脏器反映在体表的各种现象。这与西医的内脏解剖理论所指是截然不同的,现代解剖重在形体结构,中医藏象学说重在内部脏器反应于外的各种征象。

藏象学说是中医学理论基础理论的最重要部分之一,其核心内容为“以表知里,以象测脏”,理论依据如《黄帝内经》所言:有诸内必形于诸外。

藏象学说的主要内容:

(一)脏腑的生理和病理;

(二)五脏与经络、形体、五官、九窍的关系;

(三)脏腑之间的关系;

(四)脏腑与气、血、津液的关系。

“脏腑”是内脏的统称,按照脏腑的生理特点可以分为三大类:脏,腑和奇恒之腑。

心、肝、脾、肺、肾,合称为“五脏”,属于实体器官。他们的功能是生化和储藏精、气、血、津液等物质。

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合称“六腑”。属于腔体脏器,他们的功能是收纳和腐熟水谷,传化或排泄糟粕。

奇恒之腑: 包括 脑、髓、骨、脉、胆、女子胞6种器官。

这六种器官,形状中空,像六腑一样。但却内藏精气,又像是五脏一样,所以似腑非腑,似脏非脏,所以称之为“奇恒之腑”

注意:这里面“胆”既属于“六腑”,又属于“奇恒之腑”。

一、五脏:

1. 心:

心位于胸腔之内,隔膜之上,圆而尖长,形似倒垂的未开莲蕊,有心包卫护于外。他主宰人体的生命活动,在五脏六腑中居于首位,《素问》称其为“君主之官”。

心的生理功能,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主血脉,二是主神志。心开窍于舌,其华在面,在志为喜,在液为汗。五行属火,在德为礼。心与小肠在经络上相互络属,故心与小肠相表里。

(一)主血脉:

主即主宰,主管的意思。

心主血脉,就是指的心气推动血液在脉中运行,流注全身,发挥其营养和滋润的作用。故《素问》说:“诸血者,皆属于心,心主身之血脉”。

心的功能正常时,表现为心搏和脉象节律力度均匀和缓,舌色淡红,面色红润而光泽。

若心发生病变,则会通过面色、舌色、脉象、和胸部的异常感觉等表现出来。

如心火旺(心阳过盛)可以表现为面色红赤(红为热),口舌生疮(诸痛疮痒皆属于心),脉搏快速(快为阳),心烦不易入眠(热扰心神,所以不得入眠)。这些表现属性,都是为“阳”的热象。

心血虚则表现为:面色苍白无光泽,舌淡白,脉细无力,心慌等,如贫血患者,眼睑,甲床,口唇皆现苍白之色。

心血瘀阻,可以见到面色晦暗,口唇青紫,甚至发黑,舌上可见瘀点,脉涩或脉结代,胸闷痛,轻者很快缓解,重者可胸痛彻背,背痛彻胸,唇紫大汗,甚可危及生命(相当于冠心病,心梗)。?

(二)心藏神,主神志:

“神”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神 ,是指的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侠义的神,指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

《素问》曰:“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藏象学说认为 ,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与五脏有关系,但其主要是属于心的功能,因为血液是精神活动的物质基础,现代医学认为脑主思维意识,但脑的活动有赖于心血的濡养,例如心血不足,就会导致脑组织缺血,导致失眠健忘,头晕耳鸣,思维迟缓等改变,所以心功能正常,脑功能才能正常,在经络上,脑也络属于心,故历代医家皆称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

在脏腑命名中我们就可以看出来,“心、肝、脾、肺、肾”,除了一个“心”字没有“月”字旁之外,其他脏器均有“月”字旁,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要知道中国的古人无论是给人起名字,还是穴位、药物起名字都不是随意起的,古人所起的名字都别有用意,只有深究其理,才能领悟真谛。

在慧观下,生命体中只有心才会自身产生一种生物光场,自燃而明,故心属火,就像太阳一样。

而其他带“月”字旁的组织器官,全部像月亮一样,需借助心光而发出浅淡的光明,他们本身不具有产生光的能力。

皓月当空虽亮,却需借助于太阳以明。各种生物的生存生长,都有赖于阳光和温度,人体的五脏六腑也是一样,要想脏腑协调,正常工作,必须要心脏功能正常,才能保持身体的体温调节,冬天不冷,夏天不热,还有心脏这颗太阳的日光照射,心血的濡养,所以心为君主之官,五脏六腑之大主,治病先治心,所以《黄帝内经》中说:心者,五脏六腑之主也,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不通,形乃大伤。心安则五脏皆安,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

另外《黄帝内经》中也说:“经络者,决生死,处百病,不可不通”,而心主全身之血脉,是经络的重要主导者,所以心功能正常,血脉流通,经络通畅,经络通则无病,经脉通畅,气血调和无阻,津液输布正常,则痰不生,瘀不成,脏腑机能日趋正常,正气足,邪气除,病何从生焉?!所以心就像一国之君一样,关乎社稷之安危,国家之存亡,换做人体也是一样的道理。

离阳当空,阴霾乃散,主明则下安。如果君主英明,群臣百姓都会廉政守己。如果皇帝昏庸无能,群臣腐败,民不聊生,国家迟早灭亡,身体迟早崩溃。

《灵枢》中曰:“所以任物者谓之心”。 任乃担任。意思是说接收外来事物而发生的思维意识活动,是由心来完成的。

心主血脉和心主神志这两种功能相互影响。血液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精神活动能调节和影响血液循环。

心的气血充足,则精神充沛,思考敏捷,对外界反应灵敏。

若是心血不足,则可以导致心神病变,精神意识障碍,如失眠,心烦,多梦,若邪热在心,还可以出现昏迷,不省人事等。

(三)在体合脉,其华在面:

心在体合脉指的是全身的血脉都属于心的。心其华在面,是指心的功能正常与否会在面部显现出来。

由于头为诸阳之会,全身气血皆上注于面,所以面色变化能反映出心气的盛衰,心血的多少。

心的气血充沛,则面色红润光泽,神采奕奕;若心的气血不足,则面色苍白,唇舌指甲等处也淡白无光泽;心血瘀阻,则面色青紫发暗。正如《灵枢》中说:“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心之合脉也,其容色也。”

(四)开窍于舌:

是指舌为心的外侯,又称“舌为心之苗”。

舌的生理功能与心主血脉,心主神志功能紧密相联,所以通过舌相我们也可以判断心有无疾患和何种疾患了。

舌的后天功能是主司味觉和表达语言,所以《灵枢》说:“舌者,音声之机也”。舌的味觉和正确的表达语言,有赖于心主血脉和心主神志的生理功能。如果心的生理功能异常,可导致味觉的改变和舌强语謇、口吃等病理现象。所以《灵枢》说: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

由于舌面无表皮覆盖,血管极其丰富,因此,从舌质的色泽可以直接查知气血的运行和判断心主血脉的生理功能。

古代医家通过长期对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同样也验证和丰富了心开窍于舌的理论。《黄帝内经》中说:心主舌,手少阴之别,循经入心中,系舌本。

心的气血充足,舌红润而灵活,味觉灵敏,语言流利;

心血不足时,则舌头淡白;

心阳不足,则舌质淡白胖嫩;

心阴不足,则舌红瘦;

心血瘀阻则舌有瘀斑瘀点;

心火上炎则舌尖部位多红赤色郁点或舌体糜烂生疮等;

邪热扰心,或痰迷心窍,影响心神则可见舌头强硬,发音困难。

我们学习了“藏象学说”的概论和心系统的生理病理特点,今天我们学习心的经络,即手少阴心经。

中医的心、肝、脾、肺、肾五脏与现代医学的心脏,肝脏,脾脏,肺脏,肾脏不同,他们并不是一个单独的脏器,而是代指的一种功能,一个系统的名称。

比如心系统包括心脏,小肠(心与小肠相表里),心主血脉,心其华在面,五行属火,方位为南,节令为夏,时令为午,经络为手少阴心经,手少阳小肠经(心与小肠相表里)。在色为赤(红),在味为苦等等,都是心系统的组成。

所以我们遇到静脉曲张的患者,是血脉(血管)问题,那就是心(系统)出了问题,就从心(系统)来治疗。

心开窍于舌,舌出了问题,口舌生疮,我们也从心(系统)来治疗。

所以西方人认为舌头有病是心脏的问题,是怎么想也想不明白的,因为在中医中的“心”指的是一个系统,一种功能,一种“象”,而不是一个脏器。

所以很多时候中医诊断说你肝火太旺,你肝郁了,你肝血不足了,患者去医院做肝胆B超,查肝功能,啥事都没有。

问题出在哪,中医诊断有误?

非也,这就是把中西医的概念混淆了,中医说的肝郁,不一定就是你肝脏出了问题,而是肝系统的功能和连属的器官组织出了问题,都归为“肝(系统)”里面了,因为中医是以五脏为中心的,不管什么病,最后寻根捣源还是要找到五脏(系统)上去。

今天我们讲的手少阴心经呢,就是联络心系统连属的各个组织器官的通路。

就像我们为什么说舌头和心有关系?大脑为何与心有关系?他们之间靠什么相互影响和联系?就是经络。

经络是一个中医里面的概念。经络是运行气血、联系脏腑和体表及全身各部的通道,它们纵横交贯,遍布全身,将人体内外、脏腑、肢节联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黄帝内经》有:“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经络者,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的记载。

经络由于是中医概念,是西医所无法理解的概念,并且认为是子无虚有的,这是一种极为无知的表现。

经络是有实质基础的。

比如我们人体五脏六腑各有一条经脉,加上心包经和三焦经,总共12条正经。其中分布在上下肢的经脉均按照里中外,或者前中后的顺序分布着三条阴经,和三条阳经。

没有找到非常合适的经络图

上图就是手内侧的三条阴经,自左向右分别是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

和内侧相对的外侧分布着与内侧相表里的三条阳经,分别是手阳明大肠经(大肠与肺相表里),手少阳三焦经(三焦与心包相表里),手太阳小肠经(小肠与心相表里)。

我们看血管分布

前三后三,正是三阴三阳的实质基础(但不等同于经络的全部,因为经络是运行气血的通道,我们知道血管就是运送血液的通道,他是经络组成的一部分,但不代表全部)。

无论是上肢还是下肢基本都是前后各三条大的血管分支来分布的。

与经络之“象”不谋而合。

包括神经的分布,淋巴系统的分布,都是以这种三阴三阳的规律进行分布走向的。

我们看一下手少阴心经的经络走向图。

为了叫大家看得更明白,印象更深刻,我将解剖图和经络图融合在了一起,给大家制作成此图,便于学习。

《灵枢·经脉》记载:心手少阴之脉,起于心中,出属心系,下膈,络小肠。其支者:从心系,上挟咽,系目系。其直者:复从心系,却上肺,下出腋下,下循臑内后谦,行太阴、心主之后,下肘内,循臂内后廉,抵掌后锐骨之端,入掌内后廉,循小指之内,出其端。

循经分布:

上面的意思就是说手少阴心经起于心中,出属心系(心脏的系带,就是心脏和肺脏相连接的组织),向下通过横膈(膈肌,横膈膜),联络小肠。


另从心系分出两支脉,从心系向上,挟着食管至咽喉两旁上行,连于目系(指眼球与脑相连的组织)。

就是这样一种“象”。

挟食管与咽喉上行,连于目。

另一直行的主干经脉,从心系上行,绕过肺脏,向下出于腋窝(也是心经的起始穴:极泉穴)。

升主动脉上行绕过肺,出于腋下。

我们看蓝色的静脉和红色的动脉的走向与手少阴的循行方向是一致的,这就是手少阴心经的实质基础。

出于腋下。

出于腋下之后,沿着上臂内侧后缘,行走于手太阴肺经和手厥阴心包经之后(青灵穴),向下走向肘内(少海穴),沿着臂内侧后缘(灵道,通里,阴郗,神门),到掌后尺骨茎突部进入掌内侧后边(少府穴),沿小指的桡侧出于末端(少冲穴),联络手太阳小肠经(心与小肠相表里)。

手少阴心经联系的脏腑和器官。

手少阴心经属于心,联络小肠。并与肺、食管、咽喉、眼睛、脑、肾脏有联系。(其与肾的联系呢,并不是本经脉循行所过,而是通过足少阴肾经通往肺部的支脉,从肺出来后,联络心脏,流注于胸中的缘故)。

手少阴心经的生理功能。

这部分内容和前面藏象讲的基本一致,可以相互参考,心居胸中,隔膜之上,被心包所围护。心主血脉,血液在脉管中运行,全身的血液均赖于心脏的搏动才能输送全身,以发挥其濡养作用。

心主神明(心藏神),是情志思维活动的中心部位。五脏之中,心的生理功能又起着主导作用,故《黄帝内经》指出:“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其华在发,开窍于舌。与小肠结为表里。

手少阴心经的主要病症:

脏腑病候:心胸痛,咽干,口渴,目赤等。

经脉病候:上臂内侧痛,手心发热等症。

手少阴心经主治概要:

本经经穴主治心、胸、神志疾病,血症,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症。

手少阴心经经穴分布概况:

本经经穴分布在腋下,上肢掌侧面的尺侧缘和小指的桡侧缘。起始穴为极泉穴,末穴为少冲穴,左右各9穴。

穴位具体的位置,取穴方法和治病方法,暂不赘述,以后有时间可以多给大家讲解一下奇效穴位的主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