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越吼,孩子越差劲!不吼不叫管教孩子,学会这几招就够了(好爸妈用心读)

 水蕴楼1 2016-11-11


随着孩子自我意识的成长,大多数的孩子会出现一些任性的行为。当孩子犯了错误,你不要只是吼叫孩子,说教大道理,而是要给孩子另一个选择。也就是说,不要只说“不可以”,请指出一条可以的路来给他走。一味地大声吼叫,只会让孩子越来越差劲。

孩子为什么越吼越不听话?

  • (1)超限效应

心理学上有一个有趣现象,叫“超限效应”:当一个人接受的刺激过多、过强、时间过长时,内心就会滋生不耐烦、逆反的情绪。用一句俗语概括一下,就是: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


当我们第一次大声斥责孩子的时候,孩子确实很害怕,会表现得很老实、很听话。可是大声训斥的次数多了之后,孩子就会习惯这些大强度的“刺激”,看似在听你吼,其实注意力早已经游离到别处去了,根本不在乎你在吼什么。


时间一久,孩子发现你除了吼,并不能拿他怎么样,于是就大胆起来,敢跟你顶嘴对着干。




  • (2)大脑的逃生机制

当一个人感到强烈的恐惧、感到受威胁时,大脑会启动紧急逃生机制,精神紧绷,时刻准备逃避灾难。这是人类的本能,孩子当然也不例外。


有意思的是,当我们大声责骂孩子时,往往会触发孩子大脑的这种逃生机制。虽然家长在大声教育孩子,但孩子满脑子想的都是:“别骂了,别骂了!什么时候结束?”


最后,家长责骂完问一句:“以后还这样吗?”

孩子立马表现得很老实,回答:“不这样了!”


其实,孩子并不知道以后怎么做,只知道家长狂风暴雨般的责骂终于结束了,可以松一口气了。



怎样不吼不叫地管理孩子?

  • (1)对孩子的要求,简单干脆

为什么再刺儿头的孩子,到了部队里都服服帖帖?因为部队教官的指令干脆坚决,从不拖泥带水。越是冗长、繁琐的指令,越没有执行力。


很多家长都在抱怨孩子做事磨磨蹭蹭,可是我们有没有想过,我们的要求难道不是唠唠叨叨的吗?

  • 同样是让孩子自己收拾书包,一种要求方式是:

我跟你说过几遍了,自己的书别乱扔
一个小姑娘,整天邋邋遢遢像什么样子?
自己事情自己做不知道么?

  • 另一种要求方式是:

一会吃饭了,给你5分钟收拾书包,我看着你做!

家长们觉得哪种方式效果更好呢?

  • (2)对孩子的批评,就事论事

我们在大声斥责孩子的过程中,往往情绪会变得激动,于是常常会借着孩子这次的错误长篇大论,甚至把孩子之前的旧账翻出来。

  • 同样是批评孩子没做完作业就看电视,一种方式是:

你看你看,就是没记性,讲多少次都记不住
你是不是,就是管不住自己?

  • 另一种方式是:

5分钟后,我要看到你坐到书桌前写作业,不然这一周都没法看电视了。

对比一下,那种方式效果好呢?



  • (3)犯错时,给孩子一个指导性选择

斥责孩子时,我们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自己说,错在哪里了?……不对,重新想,到底错哪了?”


家长们的想法是好的,企图引导孩子自己发现问题。可问题是,大多数孩子由于生活经验有限,根本不知道自己犯错了,孩子眼中一件无所谓的事,竟惹得家长那么生气,孩子也很蒙圈!


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语气坚定地给孩子一个正确的选择。


比如还是不做作业就看电视这件事,不妨跟孩子说:


作业不做完就看电视,是不对的,现在给你两个选择,一是5分钟后坐到书桌前好好写作业,以后每天还能看一小时电视;二是今天随便看电视,但是接下来一周都不准碰电视了。自己选!



  • (4)最关键的:父母要学会平复情绪、放下身段

当我们对孩子大吼大叫时,恰恰暴露出了我们自身的缺点:


一是对孩子犯的错,拿不出更好的解决办法,只能仗着自己是大人去逼迫孩子承认错误;


二是我们情绪控制能力很差,一个孩子就能把我们惹得大发雷霆。


情绪是一种由内而外的影响力,具有极强的感染性,父母常常大发其火的话,孩子也会慢慢变得没有耐心,既对父母充满抵触、逆反,对同龄人也不太友好。所以说,父母的情绪稳定,对孩子非常重要。


另外,父母只有在控制住自己情绪的状态下,才有耐心去倾听孩子犯错后的解释,才能有足够的理智去开导孩子。



孩子犯错只需问8个问题

  • 第一个问题是:“发生什么事情了?”


    这个问题看起来不起眼,但是非常重要。许多成人碰到突发状况时,会习惯性的太快下判断:“一定是你先打他,他才会打你。”“一定是你做错事,老师才会处罚你。”如果我们不让孩子从他的角度说说事情的经过,很可能冤枉孩子。况且,让孩子有机会说话,即使真的是他的错,他也会因为有机会为自己辩解而比较甘心认错。


  • 第二个问题是:“你的感觉如何?”


    事情经过是客观事实,当事人心里受到的冲击纯然是主观的感受,无所谓是非对错。很多时候,我们只是需要把自己的感受说出来而已。一旦说出来,哭一哭,骂一骂,心情就会好多了。脑科学研究表明,当一个人情绪强烈的时候,外在刺激不容易被脑部吸收。也就是说,当一个人还有情绪的时候,别人说什么他都会听不进去。总要等到他心情平静下来,才可能冷静思考。所以如果我们希望孩子能够听得进去我们的意见,我们就需要先同理他的感情,让他的情绪有个出口。


  • 第三个问题:“你想要怎样?”


    孩子够冷静之后,可以问他“你想要怎么样?”这时不管孩子说出什么惊人之语,先不要急着教训他,而是冷静的接着问他有什么办法。


  • 第四个问题:“那你觉得有些什么办法?”


    在这个阶段,不妨跟孩子一起做脑力激荡,想各种点子,合理的、不合理的、荒唐的、可笑的、恶心的、幼稚的……脑力激荡的重点就是允许任何看似无稽的想法。这时候不论听到什么,都暂时不要做批评或判断。等到再也想不出任何点子的时候,就可以问他第五个问题。


  • 第五个问题:“这些方法的后果会怎样?”


    让孩子自己一一检视,每个方法的后果会是什么?你可能会很讶异的发现,大部分的孩子都明白事情的后果。如果他的认知有差距,这时候就可以跟他好好讨论,让他明白现实真相。这是一个很好的亲子沟通机会,但是要避免说教,只要陈述事实就可以了。


  • 第六个问题:“你决定怎么做?”


    孩子一定会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状况,如果他了解后果,通常会做出最合理、最明智的选择。即使他的抉择不是成人期望的结果,也要尊重孩子的决定。成人一定要言而有信,不能先问他怎么决定,然后又告诉他不可以这么决定。这样子,他以后再也不敢信任你了。何况,就算他选择错误,他从这个错误中也可以学习到更珍贵难忘的教训。


  • 第七个问题:“你希望我做什么?”


    接下来可以问第七个问题“你希望我怎么做?”这时如果表达了自己的期望,家长要首先表示支持,尽量按照孩子的意愿去做,但是也要给孩子看到事情的后果


  • 第八个问题:“结果怎样?有没有如你所料?”


    最后,可以问第八个问题“结果怎么样?”或者“下次你还会这样吗?”等到事情过去之后,让他有机会检视自己的判断。如此练习几次,孩子就会有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不需要我们操心了。


    父母若要孩子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就不能剥夺了孩子履行责任的机会。让孩子处理自己的事情,并为自己的决定承担后果,从而达到培养孩子责任心的目的。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养成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来源 | 文章  图片整理自网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