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南社文人与乡里文化

 圆角望 2016-11-11

    文 彦

    南社是中国近现代曾产生过重要影响的文化团体。南社1909年11月13日成立,活动中心在上海,延续三十余年。

    南社初创时只有17人,以后迅猛发展,会员遍及全国,发展到千余人,网罗了当时文化界和知识界的很多名人。南社文化人取得的成就是多方面的,这里仅就鲜有人谈及的乡里文化,来说说他们的贡献。

    乡里文化,是以文人的家乡为根基的文化。乡里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尤其是一些文化氛围比较浓厚的地方,乡里文化发达。中国许多地区的地方志,设有专门篇章,记录当地的文化名人和文化成就,这表明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地方文化的重视。

    在众多南社文化名人中,柳亚子、范烟桥、王大觉3位,对乡里文化抱持着较高热情,并且做了很多实际工作。

    柳亚子 (1887-1958) 是南社创始人,诞生于江南水乡苏州市吴江区汾湖镇北厍大胜村,12岁随家人迁居吴江黎里镇。吴江在历史上是著名的文化之乡,文化底蕴深厚。以吴江县志而言,就有多个不同版本。不仅县志如此,就连吴江县的黎里、平望、震泽诸镇,也都有镇志留存于世。此外,还有 《儒林六都志》 《屯村志》 《汾湖志》 《黄溪志》 等乡村小志。

    1918年,柳亚子主持南社时期,因人事纠纷,自请辞去主任职务,回到家乡,将更多精力转向搜集本土地方文献。他将几代所搜集的书籍目录 《养余斋书目草本》 《养余斋书目》 重作调整、核对,并自辑 《养余斋松陵书目》 《养余斋书画目录》。与此同时,他开始有目的地搜集、整理吴江地区乡邦文献,与同乡、图书目录学家薛凤昌发起建立吴江文献保存会。他说:“此时我又在发狂地收买旧书,凡是吴江人的著作,从古时到近代,不论精粗好歹,一律收藏。”为此,他还编了 《吴江文献保存会书目》,共收集吴江人著作740种。

    上海图书馆存有不少吴江地方抄件、稿本,留下柳亚子所写的题跋。这些题跋,有的记述文献来源、流传始末、收集经过;有的涉及撰著年代、著者、辑者及收藏者情况;有的交代校勘、增补、参订缘起等。

    南社文化名人范烟桥 (1894-1967),是吴江同里人,也曾积极从事乡里文化的搜集、整理与编辑工作。他的父亲范葵忱是江南乡试举人,范烟桥年幼时,其父嘱其读经书,范烟桥不喜经文,却爱读母亲珍藏的弹词和小说,他于夜间偷读,因光线不足,视力受损较为严重。

    1914年,范烟桥担任当地小学国文教员时,就曾专门编撰 《吴江县乡土志》,作为该校的国文教科书,内容涉及当地的历史沿革、天文地理、文化教育等等,充分体现了他对家乡的热爱,此书也深受学校师生的喜爱。他还在家乡创办 《同里报》 《吴江报》,编辑发表的文章内容涉及家乡的风俗、民情、文化等诸多方面,可惜后来因经费不足,报纸被迫停刊。

    另外,王大觉 (1897-1927) 也是乡里文化的积极践行者。他是上海青浦区商榻镇渔荇村 (今前荇村) 人,王大觉的祖辈和父辈擅文学,幼承家教,年少能文,曾将其先人的著作辑刊,取名《青箱集》,有清芬世泽、传之不替之意。

    王大觉钟情于乡里文化的创作,著有 《琅琊碎锦》 《乡居百绝》 《咒红忆语》 《鸳鸯湖即事》 等作品。他还应邀参与 《青浦县续志》 的编纂工作。他为本书提供了大量素材,并提出很多有价值的建议。王大觉民国16年因病去世,去世时只有30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