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商业保理机构缘何纷纷“冬眠”?

 jasonyejun 2016-11-11


商业保理的理想与现实
  在赊销逐渐成为主流商业模式的今天,通过保理业务来缓解自身资金压力已逐渐成为商家的共识。保理方按比例给予供应商应收账款的保理融资,供应商获取补充营运及新订单采购的流动资金,保理方从中赚取保理佣金和融资利息,这样的保理业务能帮助中小企业解决融资难的问题,对中小企业的资金困境来讲,无疑是引进了一池活水。

  作为近几年来国家创新金融的重点扶持对象,保理产业发展十分迅猛,尤其是商业保理业务——能够与银行保理业务相辅相成,共同惠及大众小微各种企业机构,因此受到了地方政府的热烈欢迎。

以深圳市为例,前海自贸区就率先对商业保理企业提供了“税收优惠”、“外资准入”等多种优惠政策,以吸引商业保理企业入驻。吸引商业保理企业入驻。截止去年年底,深圳前海自贸区注册成立的商业保理公司数量已经突破1600家,位列全国第一,企业的注册资本总额超过1248亿元人民币,业务总额约为510亿元。


  不过,在一片“大好”的数据下,商业保理业务的发展似乎并不如预期般顺利:根据深圳市商业保理协会对前海商业保理企业调研工作的数据显示,2014年开展业务的企业接近100家,2015年开展业务的企业超过300家。然而,实际开展业务公司数量占总注册数量不足两成。

谁阻碍了商业保理的发展?

红叶金服分析认为,目前商业保理业务的开展的困难主要表现在下面三个方面。


  1.市场信用环境

商业保理不同于银行保理的地方在于:商业保理业务更注重于提供调查、催收、管理、结算、融资、担保等一系列综合服务,看重的是应收账款质量、买家信誉、货物质量,而非卖家资质,这就意味着商业保理业务的正常开展将高度依赖于整个市场的信用环境。以保理业务发达的西欧为例,由于征信系统的完善,当地中小企业大多对企业信用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所以市场整体违约率较低,而国内由于征信体系和信用环境的相对落后,企业的违约成本太低,商业保理企业很难放心地为他们提供融资。

  

2.风险控制手段


  对于商业保理机构而言,风险控制是机构的核心竞争力,也是保理业务得以顺利开展的主要难点。中小企业的情况都不尽相同,所以无法制定统一标准的保理产品,每个企业都要单独研究、单独制作保理产品,而实际上,任何金融业务的风控模型都是需要数年时间的检验与完善的,这就导致每一笔保理业务的周期较长,业务风险也很大。

  3.扶持政策力度不够

  从目前的全国市场现状来看,除了深圳前海等少数地区,大部分地方政府对于商业保理的具体业务模式理解并不是特别到位。大家都知道商业保理对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意义重大,但是却没有切实可行的相关扶持政策(这也是全国商业保理机构扎堆深圳的原因),如果有关部门能研究出台商业保理业发展中长期规划和相关配套政策,将更有效地推动保理业在国内的发展。
红叶金服见解
   红叶金服在发展过程中,一直以银行级别的风控体系做自我要求,但是,单纯一家企业的影响力毕竟有限,我国商业保理业务还有很长的一段路需要走。对于整个商业保理行业,红叶金服现做出以下号召:

  1.成立支持商业保理业发展的股权投资母基金;

  2.出台商业保理行业的管理办法和行业规范;

3.建立统一的信息交换系统,将所有保理业务都进行网上登记,通过信息共享的方式来加强行业监管,优化市场信用环境。

      4.探索建立标准化的、面向境内外的商业保理应收账款产权公示和交易转让平台;


  5.依托深交所、金融资产交易所等要素交易平台来加大资产证券化创新力度。


 

 来源:惠融金控集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