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尹杭:乐水行是我公益路的启蒙 | 乐水行·十年

 常见野花2 2016-11-12



  尹杭,现青海省雪境生态宣传教育与研究中心负责人,英国肯特大学自然保护与社区发展硕士研究生。2007年中央民族大学毕业后开始入行环境保护,2009年到2014年在山水自然保护中心开展三江源地区的雪豹保护工作,2014年创办雪境。




  在微信上联系上了许久未见的张祥老师,他说“乐水行十周年”了,忽感时间的飞逝。今年是我在环境保护路上的第九个年头,而“乐水行”正是我公益路的启蒙。

 

  还记得2007年的3月,那时候刚刚开始在光明日报社实习的我,周六被“冯校长”(冯永锋)叫去“走水”,早上6、7点集合在北京某条河边,一走就是二三十公里,有时候伴着日出和日落,甚至走到晚上再从郊区坐公交回家。那时候的乐水行,又被我们自己戏称为“暴走一族”,但这帮人走的不是他人眼中的“蓝天碧水”,而多是“臭水沟”。从北京城市的一角出发,走到城乡结合带,再到近郊,如果那时候就有智能手机、手环记录步数,相信我们中的多数人肯定会长期占领封面。




  那时候“乐水行”刚刚开始,由北京的几家民间环保组织:自然之友、地球村、绿家园、大学生绿色营和自然大学共同发起。乐水行是一个没有任何经费支持的项目,一组组小队伍就这样轻装上阵,那时候我作为一个NGO的“菜鸟”,对水更是一窍不通,也正是这样的活动,从认识自己身边的环境开始,让出入环境领域的我感受到来自民间的点滴力量。

 

  当时的队伍中,有来自东北林区曾经是伐木工人的张祥老师,有自己独立行走考察北京水源污染的张峻峰老师,还有熟知老北京城水系历史和故事的老师,他们自然就成了乐水行的领队和智库。一支长线组,一支短线组,每周六早上出发。各家机构通过各自的网站发布每周通知,慕名而来的人有时候多,有时候少。大家都是风雨无阻,有几个家庭和朋友也把“乐水行”变成了他们周末环境保护和徒步相结合的常规“环境运动”,一次不落的参加。这种持续性的活动给人的影响是培养了一种生活习惯,走着走着就走出了惯性,去了不同的城市,就会故意跑到城市中的河流考察一番。有一次我去兰州玩也正好赶上周六,沿着黄河边走边拍,上传到自己的博客上,和同一天在北京“乐水行”的朋友们分享。




  就是这样,我一走就是半年的时间,也就是在这期间结识了很多NGO的工作人员,和他们边走水、边交流的过程中,让我对环境保护和公益机构有了更多的向往。其中有当时在自然之友工作的李洁,有一次活动中她问我未来的打算,有没有想过来环保NGO工作?对于刚刚大学毕业,有些迷茫的我来说,真的需要这样一个机会转换身份去做事情,但当时回到家和父母解释这个工作却成了一个难题。“NGO”直接翻译过来是“非政府组织”,父母却认定我打算做反政府的工作,对我一通教育。一字之差让他们很难接受,但感恩于他们的信任和愿意接受新的事物。后来他们清楚了我的工作是去实践环境保护后,又增加了另一层忧虑,一个公益机构光靠志愿者的事情,怎么维持我未来的生活?换做现在,公益机构已经成为很多年轻人大学毕业后的选择,想想当年的自己,要是没有一定要尝试做这个事情的决心,八成也就黄了。但“乐水行”似乎多年都是依靠志愿团队,这份公众“志愿”参与成就了十年的乐水行。回想这几年才开始盛行的众筹众包,乐水行似乎是国内公益界早期的践行者了。

 


       随后在自然之友工作的两年半时间里,我负责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民间网络推动活动,那时世界环境日的乐水行成为每年必推的公众参与活动。我们推动民间网络里的各地环境教育机构或者小组,在当地召集乐水行的志愿者组织公众活动,每年都有20多个地方同时开展各地的乐水行。

 

  不知道当时参与乐水行活动的小孩是不是都已经走进高校?不知道当时的大学生有多少走入了现在的公益机构?但那时的我们还都在坚持着自己的梦想,期待着一份碧水蓝天。


  (原文略有删改)

2016年11月11日



  PS:


  乐水行·十年编辑组正在招募志愿者哦,小伙伴们快到碗里来!我们一起去访谈乐水行大咖,一起整理资料,一起发文章,最后一起把它们集结成册,变成一本书。这个过程不用想,肯定爽爽哒,等你哦!微信后台骚扰乐水君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