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林散之书法特色

 苏轼是吾师 2016-11-12

  远在六千年之前,线条已显示了表现抽象艺术的能力。而书法,抽象线条的王国,线条,书法艺术的语言。线条语言和书法艺术共存。

  康定斯基说:“线,是由点在连续并置或者运动而产生的,它体现了内在活动的性质及方向。”林散之书法,用新的艺术线条,“通古今之变”,从而构成了独特的书法风格。


  先简单介绍一下。林散之(1898-1989),名霖,又名以霖,字散之。当代名家,六十年代初入江苏省国画院任专职画师。曾为江苏省国画院一级美术师、省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

  林散之草书,线条运动中充溢着浓厚的诗的韵味,线条表现中溢满着画的意境,以他日臻完善的艺术追求,在现代书法家中,他被为“草圣”。他的书法特色,我以为如下:

  其一、用墨多变。

我观其草书线条,有王铎书法的涨墨,也有黄宾虹画法焦墨、渴墨与宿墨法。

  他以浓墨焦墨为之,涨墨处黑亮厚重。

  枯墨散锋处,正侧翻转,笔墨化作虚丝,似有若无。

  浓淡阴阳神奇,水墨五色淋漓。无为处,虚寂空灵,有墨处,神化灿烂。


  其二、执笔随性。

  他充分利用长锋羊毫蓄水多、下注慢,便于连续书写的特性,这种线条运动起来显得洒脱。

  他曾言“学书之道,无他玄秘,贯执笔耳”。 我想像,他悬腕悬肘,挥纤毫之笔,握笔并不紧,反而空灵。执笔用力,虚中见力,力量在笔尖上腾飞,纸上富有动感与律动。他运动臂力,快时迅猛,又停留翻转,拖泥带水,举重若轻,妙将神入,回肠荡气,看不透笔锋来来去去。

  提按顿挫,转折停留,墨色变化,线条丰润,意趣天成。


  其三、植入画法。

  古人言,书画同源。艺术语言是相通的。他把沉睡了的画法,移植于书法当中,力求做到书法的画面感,节奏感。

  林散之喜用长锋,长锋笔吸墨量小,若笔画多,则笔头便很快干枯,他以枯笔渴墨继续书写,以白带黑,甚至竭力至以笔根干蹭,如枯藤虬结,老柯横陈,墨色不见。观者视觉中,激活了我的想象力,他的最强表现在一幅书法作品的整体效果上,这不是绘画艺术中虚实相生的妙境?

  这也是佛教里的虚空智慧。


  其四、融合诸家。

  他融合诸家草书,将怀素与王铎加以变通。他曾言:“草书以大王为宗,释怀素为体,王觉斯为友,董思白、祝希哲为宾。”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六十岁后,他寻找到了最适合自己性情表达的书法语言,那就是草书。他比古人走得更远,他用他的线条,讲述着他晚年走到了不受笔墨章法限制,不受线条起笔行笔的限制,到达随心所欲,笔笔流动的艺术境地。

  他丰富了草书的线条表现力,但其草书,也有缺点。


  其一,缺少气势。

  晋卫铄言:“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 林散之基本上走的是帖学的路子,他太沉迷于线条变化,线条瘦弱干枯,即便有足够弹性,变化万端,与王铎草书相比,其整体缺少气势。


  其二、线条散漫。

  林散之的书作,后期甚至他前期的一些作品,字的结构处理难看,散漫无力,线条粗细不一,极不和谐。其中一部分作品虽然有王铎涨墨法,但林散之线条形式大密大疏,线条语言勇于变异,但有时运用不当,看上去是一塌糊涂,散漫无力。


  其三、只可欣赏。

  变化轨迹难寻,跌宕起伏散漫,提按翻转难以莫测,这是他的绝活。

  高到不可捉摸,自然不可效仿,因为林散之善于发现前人所未发,给人以不拘一格的视觉效果。他的书法线条纵横交错,翻转螺旋,引领后人不断上进。特别一些妙品,无以效仿矣。


↓更多书法佳作请看这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