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北京天桥“桥”史百年图考

 智者1111 2016-11-12

北京天桥“桥”史百年图考


      北京正阳门外是条南北大道,明永乐年间在大道与龙须沟交叉处修建了一座石桥。明清时期每年冬至、祈谷、祈雨时,皇帝从此经过前去天坛,因是“天子”祭天必经之桥,故名曰“天桥”。算下来这座桥至少有五百年以上历史了。  
[转载]北京天桥“桥”史百年图考【1906年天桥遗照】
 
    天桥的准确位置,在今天的天坛路西口、天桥南大街北口、前门大街南口、永安路东口的四条交通要道的汇合处。天桥南大街即天桥大街,因在当年的石桥之南,成以叫天桥南大街。 
 
[转载]北京天桥“桥”史百年图考
 
    据有关方面的资料记载,桥长约8米,宽约5米,石桥有三梁四栏,汉白玉雕成,东西两侧各5根栏柱,柱顶雕成莲花骨朵儿形,桥儿孔券洞上中心部位雕有螭头(古代传说中没有角的龙)以镇水。桥面有石铺就,石板纵横相接处嵌有形铁锭以连接石板,起加固作用。石桥两边各搭一木板平桥,中间的石桥平时用木栏封挡着,不许闲杂人等靠近。
 
[转载]北京天桥“桥”史百年图考
 清道光、咸丰年间(1821—1861),天坛的西坛根、北坛根与先农坛的东坛根、北坛根涌现一批流动摊贩,由于朝廷不向他们征收捐税,促进了这一地区商业及游艺业的发展,遂有各门艺人在此辟地献艺,各类曲艺演出场所伴随茶肆、酒楼、饭馆、商摊、武术杂技场地蜂拥而起,成为北京人欣赏民间技艺及曲艺艺术的一个集中场地。
[转载]北京天桥“桥”史百年图考

    清后期,由于城市的发展,北京城南的水系萎缩,天桥变成有桥无河的旱桥,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为了整修前门到永定门之间的马路,北京市政当局将天桥改为平面矮桥,并桥面上铺设的石板拆除,改铺碎石;1929年,为铺设有轨电车轨道,进一步减小天桥的弧度,使之成为与地面水平的平桥,1934年拓宽正阳门和永定门之间的马路,天桥的汉白玉桥栏板被拆除,从此天桥作为一座石桥彻底消失,天桥地区开始了有名无桥的历史。
[转载]北京天桥“桥”史百年图考
《北京市宣武区地名志》中说:“清光绪三十的(1906)整修正阳门至永定门的马路,将这条路上原来铺的石条一律拆,改建成丈碎石子的马路,天桥也改建成矮矮的石桥。1929年,因有轨电车行驶不便,就将天桥的桥身修平,但两旁仍有石栏杆。1934年展宽正阳门至永定门的马路,就将天桥两旁的石栏杆全部拆除。天桥的桥扯不复存在,而天桥作为一个地名,一直保留下来。”
 
[转载]北京天桥“桥”史百年图考     【1959年拍摄的天桥十字路口,远处是永定门城楼。】

      天桥进入了“有名无桥”的时代。
 
[转载]北京天桥“桥”史百年图考

[转载]北京天桥“桥”史百年图考

  时隔近80年,天桥“归来”。在处于中轴线上的绿化带正中,一座南北向的单孔孔桥让中轴线有了微微起伏。虽然桥两侧拉着绳索,行人不能上桥,但还是能看出来桥顶最高处有一人多高。为了不影响交通,这座历史文化景观桥与原桥相比,往南挪了四五十米左右。

[转载]北京天桥“桥”史百年图考

 天桥历史文化景观桥桥长14.4米,最宽处8米,桥体内径宽4.48米,御道宽2.92米。位于桥北,南望不见永定门;位于桥南,北望不见正阳门。

[转载]北京天桥“桥”史百年图考
     新复原的两通石碑从材质选择、文字到浮雕、图案,都是按照天桥两侧的石碑天桥两侧的石碑已经先期复建完工。一米四五见方的碑身,七米高,四角攒尖式碑首,束腰须弥式底座,精美浮雕镶嵌其上。碑身表面,只见满文钩钩弯弯、细腻婉约,汉文齐整排开,两种民族文字“和谐共处”。

     东侧碑文为《正阳桥疏渠记》,西侧碑文为《帝都篇》、《皇都篇》。
[转载]北京天桥“桥”史百年图考

    《正阳桥疏渠记》原碑面的部分碑文由于年代久远,风吹日晒,部分满文字迹已经风化,复原难度很大。王世仁告诉记者,一开始为了将此部分碑文复原,特意从全国各地请来了知名满学家,但是再三考虑后,还是决定维持原碑文空白的现状。

[转载]北京天桥“桥”史百年图考
    重现的“桥”,会不会被人说成假文物?
 
       文物古建专家王世仁表示,对于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应分3个层次,首先是文物古迹的修缮;其次是历史街区的修复;最后是名城的恢复,而这就是恢复人们的记忆。王世仁先生说:“天桥历史文化景观不是再做假古董,而是寻找北京的记忆与乡愁。”
      作者:黄城根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