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周末阅读︱美人如同棉花糖 范蠡如何克制对西施的一见钟情

 博奥99 2016-11-12

开心阅读11   美人如同棉花糖

 

面对诱惑,人的天性就是立即满足自己的欲望。但是,人之所以为人,就是因为在人的心智中还存在着一种自我约束、自我控制的力量。否则,人类和兽类也就没什么区别了。

 

尽管西施之美,倾国倾城,尽管范蠡之心,如火如荼,但范蠡还是做出了一个非常艰难的决定!

 

他决定,将对西施的浓烈爱意深深地埋在心底,绝口不提!范蠡是一个可以为爱痴狂的至性至情之人,这绝不是他内心的真实想法。

 

那么,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在见到西施之前,范蠡已有妻室,但家室之累并不是范蠡抑制自己真情实感的原因。按照当时礼法的规定,贵族可以一夫多妻、一妻多妾。范蠡身为越国大夫,当然也拥有这项特权。所以,此前娶妻与否并不能约束他向西施表露爱意。

 

真正阻止范蠡放纵性情的是家国之重!

 

吴强越弱是不争的事实。兴越破吴又是必须要实现的目标。这两者间巨大的鸿沟,逼得范蠡与文种使出浑身解数,为之不懈努力。而让美女西施入吴,迷惑夫差的心志,则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

 

在肆意放纵情欲和毅然承担责任之间,范蠡最终还是选择了后者,尽管这是一个极其痛苦的选择!

 

古往今来,悠悠千载,多少一等一的汉子,都在“情欲与责任”这道选择题面前败下阵来。唯有真的英雄,才能强自抑制内心本能的冲动,抵挡住烈火焚身般的欲望。而这样的英雄,实属凤毛麟角,万中挑一。

 

能够做出如此决定的人,必定是一个具备强悍自控力的人。而上天从来不会亏待这样的人。具备强悍自控力的人,在经过痛苦的煎熬与等待后,往往能够成就常人不可企及的丰功伟业。

 

20世纪60年代,美国斯坦福大学的沃尔特·米歇尔教授设计了一个用于考量自控力的“棉花糖实验”。

 

实验在斯坦福大学校园里的一所幼儿园进行。研究人员找来数百名4岁的儿童,让他们每个人单独待在一个只有一张桌子和一把椅子的小房间里,桌子上放着孩子们最爱吃的棉花糖。孩子们被告知,他们可以马上吃掉棉花糖,但如果能坚持一会儿,等研究人员回来时再吃,就能多得到一颗棉花糖作为奖励。

 

这些年幼的孩子,面对棉花糖的诱惑表现出了不同的态度。有的孩子立即大口吃掉了棉花糖,有的孩子努力控制了一会儿后,还是没能抵制住诱惑。但也有少数孩子坚持到了最后,并获得了额外的奖赏。总体而言,大多数的孩子坚持不到3分钟就放弃了。只有约三分之一的孩子成功地控制了自己的欲望,等够了15分钟,直到研究人员如约回来。

 

这个实验如果就此结束的话,也就不可能成为心理学发展史上的一个经典实验了。幸运的是,主持这项研究的米歇尔教授的女儿,当时也在这所幼儿园上学。她有好多同学受邀参加了这项实验。

 

当米歇尔教授和其他人一样,将这项实验抛之脑后,开始其他研究时,他在无意中不断听到自己的女儿提到当年那些参加过实验的同学的近况。说者无意,听者有心。米歇尔注意到,那些在“棉花糖实验”中自控力不佳的孩子,似乎比其他的孩子更容易出问题,不管是在学校内,还是在学校外。

 

米歇尔立即开始了后续研究。他们翻找出当年的资料,重新联络上几百名当年参加过“棉花糖实验”的孩子,追踪考察他们的人生历程。结果发现,那些在4岁时就表现出了超强自控力的孩子,学习成绩较好。那些坚持了15分钟的孩子,长大后的学术能力评估测试(SAT,即美国的高考)成绩比那些坚持了不到半分钟就禁不住诱惑的孩子平均高出21分。

 

总体而言,那些自控力强大的孩子,长大之后,更受同伴与老师的欢迎,收入更高,体重更符合健康标准,更不可能沦为吸毒一族。

 

另一项长达32年的研究同样佐证了上述结论。研究者们在新西兰选取了1000名儿童,从他们出生开始,一直跟踪调查到他们32岁。结果发现,自控力强的孩子成大成人后,身体更健康,患肥胖症的概率更小,患性传播疾病的概率更小,连牙齿都更健康。自控力差的孩子长大后,经济状况更差,收入相对较低,银行没什么存款,更容易遭遇婚姻问题,成为单亲家长。更为甚者,自控力最差的那组孩子,超过40%的人在32岁之前犯了罪,而自控力最强的那组孩子,这一比例不过是12%

 

可见,一个人面对诱惑时表现出来的自控力的大小,与他的人生成功与否以及成功的程度存在正相关的关系。

 

对范蠡来说,在这一场“爱情测试”中,西施就是他的“棉花糖”。范蠡不是不想拥有这块“棉花糖”,他只是想等到兴越破吴,大功告成的那一天再来享用这块甜美的“棉花糖”。那个时候,范蠡就会以一个胜利者的傲然姿态,向自己的心上人细说情衷。只是,范蠡不知道,这一次别过头去,他所倾慕的心上人会不会从此再也感觉不到他的款款深情?

 

如果范蠡明白,他未来的成功,将要以牺牲自己一生的挚爱为代价,他还会不会做这样的选择呢?

 

在后世关于范蠡和西施的诸多传说中,很多人都想当然地以为这一对堪称郎才女貌的绝配,均是一见钟情,相互倾心。但事实根本就不是这样的。

 

范蠡确确实实是对西施一见倾心,但只不过是一相情愿的单相思。在金风玉露刚一相逢的时刻,西施姑娘压根儿就没对范蠡泛起一丝爱意。

 

这是为什么呢?

 

根据女性的择偶偏好,西施应该倾向于喜欢年长成熟、社会地位高、拥有丰富物质资源的男性,那么,范蠡应该是个很不错的人选。

 

范蠡正处于一个男人风华正茂、成熟稳重的黄金时期。但尽管他风度翩翩,谈吐不凡,位高权重,西施对他却根本不感兴趣。

 

这是因为西施的爱情之门被不期而至的坏消息死死地锁住了。而范蠡正是这个坏消息的传达者!

 

遴选美女以欢娱吴王,出这个主意的是文种,下这个命令的是勾践,而范蠡只不过是个具体的执行者。但是,人们往往不由自主地将坏消息的传达者视为坏消息的制造者而给予负面的态度。这就是“乌鸦效应”。与之相对的是“喜鹊效应”:人们往往不由自主地将好消息的传达者视为好消息的制造者而给予正面的态度。

 

俗话说,“老鸦叫,祸事到”。乌鸦一直被人们视为凶鸟,遇之不祥;如当头鸣叫,更是灾祸发生的预兆。乌鸦之所以身背骂名,并不是因为它做了什么坏事,而是因为它是杂食性动物,喜食死尸。乌鸦一来,意味着附近有动物或人的尸体。久而久之,人们倒因为果,将乌鸦的鸣叫视为凶兆,预示着人的死亡了。

 

对西施来说,范蠡不是“喜鹊”,而是“乌鸦”。范蠡一来,她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青春就戛然而止了。而且,她还要在猝不及防中直面与父母双亲的离别。就算西施及其父母再不懂政治,也知道西施被选中入吴,就很难再回归故国了。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一个弱小国家的弱小女子,又怎么可能主宰得了自己的命运?西施这个不谙世事的少女,不得不在“坏消息”中立即走向成熟,悲伤、哀怨、不甘、无奈等种种复杂的情绪一起涌向心情的天空,顿时令这曾经明媚无忧的所在,乌云密闭,惊雷阵阵!

 

在这样的心绪下,西施怎么可能爱上范蠡,怎么可能对这个带来了坏消息的“乌鸦”心怀好感?

 

西施原本是荆钗粗裙,不施粉黛的。范蠡随身带来了绮罗之衣。西施换上后,顿时更加明艳动人,不可方物。但是,随之而来的生离死别,却让西施泪眼婆娑。

 

挥手自兹去,女儿再不归。就在这挥泪如雨的告别中,范蠡看见了这世界上最凄美的一个画面。

 

这就是“西子捧心”。

 

西施素有心口痛,离别之际,撕心裂肺,心口剧痛,她不由自主地蹙起了眉头,伸手捧住了心口……

 

此情此景,足以让任何一个铁石心肠的冷血动物柔肠百结,足以让任何一个不解风情的榆木疙瘩爱意横生,但范蠡只能硬起心肠,用强行伪装出来的冷漠淡然处之。他只能在内心里发出泣血般的呐喊:夷光,我发誓,即便是粉身碎骨,这一生一世,再也不让你痛苦如斯!

 

西施郑旦身穿绮罗之衣,登上了重帷之车,在一片愁云惨雾中,告别了父老乡亲。这一别,即是永别。

 

心情沉重的范蠡默默坐在马车上,一语不发。一路上,车行辚辚,范蠡心潮翻滚,很难平静下来。但突然间,他矍然一惊!

 

在西施和郑旦的身上存在一个共同的致命缺点。如果不能克服或消除,送她们入吴,只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根本起不到任何作用……

 

心理感悟:也许,只有埋藏得很深的感情才能被称之为“深情”。


﹙未完待续,相约下周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