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武王灭商的证据——利簋(上)

 汐钰文艺范 2016-11-12

历史没有真相,

可是在国宝文物上,记录着真实的历史;

历史无法穿越,

可是在国宝单位中,遗存着鲜活的历史参观名胜古迹;

凭吊怀古,即为巡礼

发现文化艺术价值,悟道人生哲理,就是寻理……



感谢您阅读“博物馆看展览”和“历史讲坛”联合推出的顶级国宝系列文章——《国宝寻理》

 

利簋 (上)


周末休息,不想看文章?点击下方音频,听白老师为你亲情讲述:


当前浏览器不支持播放音乐或语音,请在微信或其他浏览器中播放 11:18 国宝寻理 利簋 (上) 来自博物馆丨看展览


(中、下两集内容在下面两篇文章中)


利簋,又名“武王征商簋”或“檀公簋”。




咱就先说说这个名字,利,是指一个人名。簋,是一种盛放食物的餐具。


讲到这,我得先说一下,我们国宝巡礼必须首先按照目前国内学界公认的结论,来讲述。为什么这么说呢,难道除了公认的,还有其他结论吗?是的。考古这件事,就像破案一样,需要一个严瑾的论证过程,以及缜密逻辑推理。而且这还得在知识储备异常丰富的基础上。




那么这个利簋上,30多个字铭文,那推论起来就复杂了去了。




大家都知道,青铜器上的铭文可不是铸造上去的简体字,青铜器,用的字叫做金文。金文,不是金代的意思,是金属上的文字。


所谓“金石学”,就是当时以传世或出土的商周以来有铭文的铜器和秦汉以来的石刻文字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学问,偏重于著录和文字考证,以达到证经补史之目的。


这个学问最迟的说到了宋代就有了,而北宋正是中国金石考古学的第一个高峰。



马远,《西园雅集》局部,南宋,美国纳尔逊?阿特金斯艺术博物馆藏



《西园雅集》局部,堆满青铜器的山洞


宋徽宗喜欢古董,他手下的人,就到处找这玩意给他玩。所以中国考古学的开端,可以算始于徽宗时期。考古这个词,也是这个时期出现的。北宋金石学家吕大临写的《考古图》一书,最早出现了考古这个词。




所以大家可知,考古是一个知识从少到多,证据也从少到多的逐渐积累的过程。过去知识储备少,很多事情论证出来的,就不是那么正确。


比如青铜器的名字,古书上是一直有写一系列的字,但是,因为没有图片,所以到底哪个名字,说的是什么器物,其实并不十分清楚。


鼎,这是最好识别的。从字的外形上,就很好分辨。但是簋啊,卣啊,觥筹交错的觥啊,等等这些名字出现在古文中,根据上下文的意思,可以知道他们知道他们是干嘛的,但是实物到底是什么样子,这个并没有古书的传承。


所以,现在这些青铜器的名字都是从宋代开始人们一点一点的推测出来的。这里实际上,很有可能存在着不准确的情况。



宋代金石学家赵明诚与妻子李清照


连个名字都这么难准,那么铭文到底是什么意思,那就更难断定了。所以一件有铭文的青铜器,铭文到底是什么意思,很多时候,是不能说的很死的。比如利簋。


所以,就有我刚才说的那句话,我们讲国宝文物时,能够准确判断的资料,我会确定的讲述出来,还不能准确断定的,我先讲国内学界公认,然后再讲一些国际学者的不同意见。


当然,这些意见我个人也有倾向性,这个就应了那句话“一切历史都是个人史”,我不是说我说的就是对的,就是真理,只代表我个人的意见。而且随着知识的不断增加,我个人的意见,还会变化的……


说完这些铺垫,让我们来说这个利簋。


利,普遍认为,是制作这件器物的人,他是武王手下的一个“有司”。这个有司是一个官职的名字。他的人名叫“利”,他跟着周武王,也就是姬发参加攻打商国的战争,在胜利后,利受到奖赏,铸造这件金器,以记载功劳并祭奠祖先“檀公”。




商周时,管铜叫金。道理也很简单,青铜器刚刚铸造出来的新的,就是金黄色的。我们现在看到的绿色,是时间长了,氧化生了铜锈的颜色。


由此,利簋既然是纪念武王灭商的器物,那他就是迄今能确知的最早的西周青铜器。


咱们再说这个簋字。


簋这个字,最常用的有两种写法。一是古书上的,就是北京那个簋街的簋字,上面一个竹字头,中间一个艮,下面一个皿字底。这个字比较常见。




但是如果是写在青铜器上的金文,不是这么写,他是一个没有的没字,把左边的三点水,换成上下结构的一个字,上面是老白的白,下面是匕首的匕。也就是青铜器自作铭时,这么写。所以您去国家博物馆,看利簋时,您发现,国家博物馆的说明标牌上的簋字,都改成后面这个字了。


簋啊,是古代中国用于盛放煮熟饭食的器皿,相当于,我们现在常用的一个饭盆,跟饭盆一样,簋也是圆口的,早期的连把手也没有,后来逐渐出现两个把手,叫做双耳,再后来又多了两个耳朵,就变成四只耳的。




这种器物,早在陶器时代就有,即青铜簋之前曾出现过陶簋。


而青铜簋从商代开始出现,延续到战国时期都还有。秦汉以后就几乎看不到了。


它的形状,除了圆口以外,身体有圆、有方,还有上圆下方的。


根据现代的考古发现可知,簋常以偶数出现,而且很多时候,跟鼎组合。天子用九鼎八簋,诸侯用七鼎六簋,卿大夫用五鼎四簋,士用三鼎二簋。




簋一般多是侈口,这个侈就是奢侈的侈字,其实就是那种撇着口。通常为深腹,圈足,两耳。这个圈足,就是不是像人腿一样,一根一根的,是一圈连着的腿。


簋身上多数装饰着的有兽面纹,有的呢,把双耳做成小兽状。


到了西周,除商代的式样以外,又出现了四耳簋、四足簋、圆身方座簋,利簋就是这样的。甚至还有三足簋等形式,很多簋上是有盖的。



-西周伯作乙公簋-


簋除了盛饭这种实用功能以外,我们见到的多是从陵墓里出土的,一般是冥器,或者准确的说,是礼器,就是祭祀时,使用的。


利簋这件器物,高28厘米,簋口的直径是22厘米。左右有双耳,这个耳说通俗了就是把手,利簋的耳,比较有特色的是垂下来的两个想耳坠一样的装饰。




耳朵的上部,是兽头,嘴里衔着鸟头,圈足下有方座跟簋身连在一起。


整个利簋的重量是7.95公斤。


利簋的主要部位,簋腹上,用饕餮纹来装饰。饕餮纹与夔纹、龙纹、凤纹等一样,都属于幻想的神话动物的纹饰。从艺术的角度来看,饕餮纹的形象被刻划为以鼻梁为中心,眉、眼、耳、角分别以对称形式排列在左右两侧。





饕餮纹所呈现出的狰狞恐怖具有一种神秘的威严感,体现了奴隶主上升阶段时的历史必然力量,是一种“狞厉之美”;但也体现了兽性的残忍,也就是丑中有美。


饕餮纹一方面是统治阶级为了张扬其威严的权利,以之镇慑邪魔和愚弄平民;另一方面是为了告诫自己的子孙臣仆们不可过于贪暴。


夔纹的形象是头大嘴长,张口,身细尾尖作卷曲状,均为一足,一角。夔纹和饕餮纹具有同样的装饰作用,所以夔纹也常被饰于器物上。





-夔纹-


云雷纹是青铜器上的一种最常见的典型纹饰。基本特征是以连续的回旋形线条构成的几何图形。有的作圆形的连续构图,也单称为云纹;有的作方形的连续构图,也称雷纹。



-云雷纹-


云雷纹常装饰在青铜器纹饰的空白处作为底纹,用以烘托主题纹饰,这件利簋上的云雷纹就是被用来烘托饕餮纹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