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动物世界-海雕

 RK588 2016-11-12

海雕(学名:Haliaeetus)是隼形目鹰科的一属,可能是最古老的一类鸟。其大小差异较大,所罗门群岛海雕(Haliaeetus sanfordi)平均体重1-2千克,而最大的虎头海雕(Haliaeetus pelagicus)的体重则可以达到12千克。

分布几乎遍及全球,共8种。

中国境内已知有4种:虎头海雕、玉带海雕、白尾海雕和白腹海雕。


一分钟学会分辨8种海雕


常栖息于水域附近。迁徙期间,在远离水域的草原或高山地区亦可见到它们的踪迹。食物主要是鱼类、各种鸟类、啮齿类动物,有时亦取食腐肉或少量海藻。繁殖期间,多在海岸峭壁顶端的凹处或高大乔木树干的顶端营巢。巢以枯枝堆积而成,厚而高成皿状。


开始详细介绍8种海雕




中文名:虎头海雕

英文名:Steller's sea eagle;
学名:Haliaeetus pelagicus
虎头海雕,是鹰科中的一种大型的猛禽。虎头海雕是现时所知全世界平均最重的鹰,平均每只重约6.8公斤。虎头海雕在堪察加半岛、鄂霍次克海沿岸、中国黑龙江、库页岛北部及俄罗斯尚塔尔群岛(Shantar Islands)一带进行繁殖。大部分虎头海雕在冬季来临时都会往南迁至日本千岛群岛和北海道越冬。这说明了虎头海雕比白尾海雕更不具流浪性,分布的范围亦不及白尾海雕广泛。虎头海雕主要的食物是鱼,尤其是鲑鱼和鳟鱼。

虎头海雕体长90—100厘米,翼展203到250厘米,雌性的体重介乎于6.8到10千克之间,而雄性的体重则仅介乎于5到6.5千克。根据有关的记录,身体最重的一只虎头海雕重达12.7公斤,翼展2.6米。


因头部为暗褐色,且有灰褐色的纵纹,看似虎斑,因而得名。体型硕大,特征为有一黄色的特大鸟喙,它的体羽主要为暗褐色,虹膜、嘴、脚均为黄色,爪黑色。前额、肩部、腰部、尾上覆羽和尾下覆羽以及呈楔形的尾羽全部为白色。它的尾羽有14枚,比同属的其他海雕多2枚。飞翔时从上面看,腰部、尾羽和两翅前缘的白色与黑色的两翅以及其余上体呈鲜明的对比;从下面看,白色的翼缘,白色的尾下覆羽和尾羽与黑色的下体的对比也很强烈。虹膜-褐色;嘴-黄色;脚-黄色。 飞翔时,翅膀伸展,可见到双翼缘、尾下覆羽、尾羽的白色羽毛,与深色的身体形成强烈对比。他们锐利的双眼虹膜、强而准确的爪,以及威猛有力的喙,都呈现鲜艳的橘黄色。 叫声:粗哑吠声kyow-kyow-kyow,争夺食物或停歇时发出强烈的kra, kra, kra, kra叫声。

虎头海雕主要栖息于海岸及河谷地带,有时也沿着河流进入到离海较远的内陆地区。叫声深沉而嘶哑,能使人联想起猛虎的狂啸。飞行缓慢,常在空中滑翔、盘旋或者长时间地站在岩石岸边,乔木树枝上或者岸边的沙丘上。冬季成群活动。是海湾上空中最大型的猛禽,时常滑翔、盘旋于天际,行动极为机警。



虎头海雕主要的食物是鱼,尤其是鲑鱼和鱒鱼,除了鱼类外,它们亦有时会捕猎一些鸟类和哺乳动物,也吃腐肉。它们也会捕猎年轻的海豹。虽然很少有人对其觅食的习性进行研究,但它们的食物大致跟它们的近亲白头海雕和白尾海雕相同。但不象渔雕、鹗等那样食性比较专一,也吃野鸭、大雁、天鹅等大中型鸟类和野免、鼠类、狐等中小型哺乳类,以及甲壳类动物、幼海豹和鱼、海兽等动物的尸体等。


虎头海雕繁殖于西伯利亚东部沿海、堪察加半岛、萨哈林岛、朝鲜及库页岛、阿穆尔河三角洲、堪察加半岛。越冬于日本北海道、琉球群岛,阿留申群岛、科迪亚克岛和朝鲜。中国产于黑龙江、辽宁、河北、山西、台湾。本种在黑龙江洪河沼泽自然保护区有分布,但无繁殖确证。其余大部地区均为旅鸟,偶在台湾越冬。


虎头海雕属于易受害种,分布区狭窄,全球性易危。种群数量稀少并仍在下降,主要原因为环境污染导致渤海鱼类死亡。估计在全世界仅有6000~7000只,在中国更为少见,在辽宁及河北曾有记录。中国1986—1990年秋季对北戴河候鸟的观察,已不再遇及。最主要威胁到它们的是栖息地的改变、工业造成的污染及过度捕捞鱼类。最近录得的虎头海雕数量仅约为5,000只,且数量仍在下跌。




中文名:白头海雕

英文名:Bald eagle;
学名:Haliaeetus leucocephalus
白头海雕,又被称作白头鹰、秃头雕、秃头鹰,是北美洲的一种猛禽,是美国的国鸟,也是代表美国最主要的标志之一。它们分布于加拿大大部分的版图、整个美国大陆以及墨西哥的北部。它们的活动区域通常在开放水域,因为有着很丰富的食物资源。它们一般会在老树上筑巢。白头海雕的食物主要是鱼,有时它们亦会进食腐肉、小型的哺乳动物和其他鸟类。

白头海雕是一种大型的鸟类,身长达71到96厘米,翼展为168到244厘米,重量为3-6.3公斤,雌性体积比雄性大百分之二十五左右。成年的白头海雕的身躯呈棕色,尾部和头部均呈白色,其虹膜呈鲜黄色,脚呈爪状,嘴部呈钩状。 白头海雕是外形美丽、性情凶猛的大型猛禽。嘴、爪十分锐利而钩曲,目光敏锐。在展开双翅,搏击长空,凌空翱翔时,总是那样英姿威武、威风凛凛。  


白头海雕有时候会被人们从英文直译为秃鹰,这会让人以为白头海雕像秃鹫一样头上没有羽毛。白头海雕之所以被叫做“秃鹰”是因为白头海雕的头部为白色,并且一直覆盖到颈部,闪闪发光,同身上的羽色形成鲜明的对比,远远望去,常给人以没长羽毛的“光秃秃”的感觉,所以俗称为“秃鹰”。其实,秃鹰的叫法是不科学的,因为它全身羽毛丰满,无秃可言。白头海雕为北美洲所特有,是一种大型猛禽。和大部分食肉猛禽一样,雌雕比雄雕个头要大,其中的原因有许多种可能。有些生物学家认为,雌雕的大个头能让它们更好地守护自己的巢、蛋和小雕。个头较小的雄雕翱翔起来更为轻松,因此它们更能守护好自己的地盘。 白头海雕的大小随着年龄、性别和生活区域的不同而变化。


未成年的白头海雕:



未成年的白头海雕往往比成年白头海雕个头还大,这是因为年轻的白头海雕会有较长的尾羽和翅羽,尽管有这些较长的羽毛,未成年的白头海雕体重却不及成年白头海雕。未成年的白头鹰,通体羽毛是深棕色的;4到6岁成年后,白头鹰头部、颈部和尾部的羽毛逐渐变成白色。


白头海雕较喜欢栖息在海岸、河流、大湖泊附近,因为这些地方有很多鱼类,对它们来说是极丰富的食物资源。研究显示它们较喜欢周长超于7英哩(11公里)的水源,而面积大于3.8平方英哩(10平方公里)的湖泊就最适合要繁殖的白头海雕。白头海雕会在较老的松柏或硬木树栖息和筑巢。它们会选择结构开放和方便捕猎的树木,但选择的树木的高度或种类并不及水源的重要,若环境许可的话,它们宁可选择在水源附近的大树。白头海雕对人类的行为极为敏感,也许是因为人类有时对它们作出骚扰的行动,才会令它们如此不安。它们会选择距离少量人类骚扰的地方的0.75英哩(即1.2公里)之外的地方,若该地人烟稠密的话,刚距之1.2英哩(1.8公里)之外。白头海雕是飞行的能手。

它们在滑翔和鼓翼时的飞行速度可达时速35到44英哩(即时速56至70公里),若飞行时抓着鱼,其飞行速度仍可达时速30英哩(即时速48公里)。它们并不常迁徙。若它们的领地接近水源的话,它们就不会迁徙,整年待在那里,但是如果它们的领地不接近水源的话,它们就会在踏入冬季时往南迁,或是往海岸的那一方迁徙,让自己在冬季期间仍可方便地觅食。白头海雕选择的迁徙路线要视乎该路线的暖流、上升气流(updraft)及食物资源是否有利。在迁徙期间,它们会靠暖流往上攀升,而后往下滑翔,就这样使用暖流前进,而当遇上断崖和一些峭壁时则使用上升气流,掠过这些地带。一般而言,它们会在日间进行迁徙,因为那时太阳才能造成暖流,帮助它们飞行。



白头海雕一般只会吱吱嘎嘎地叫,而不会像电影中的鹰那般大声尖叫,白头海雕的食物有很多,它们会因应当时的时机而作出对食物的选择,但它们在大部分时间仍是会像很多海雕那般捕食鱼类。在太平洋西北地区,鳟鱼和鲑鱼是它们的主要食粮。一些地区的白头海雕的主要食粮为腐肉,尤其是在冬季时,它们会吃掉任何找到手的尸体,甚至那是鲸般大的尸体它们也不在乎,但若环境许可的话,它们的首选仍是有蹄动物和大型鱼类的尸体。它们有时亦会捕猎哺乳动物,包括兔、野兔、浣熊、麝鼠和鹿等。它们首选捕猎的鸟类有鸊鷉、海雀、鸭、鸥、大鷭、白鹭和鹅。


白头海雕的分布于北美洲,包括加拿大、美国本土和北墨西哥。


美国的国鸟 白头海雕是美国的国鸟,它是美国其中一个象征,很多徽章上都有它的肖像,美国总统纹章就是一个好例子。


1782年6月20日,大陆会议(Continental Congress)获许可采用部分为美国设计的国徽,包括:一只白头海雕正在抓住箭和用它的爪抓住橄榄树枝的国徽。

1784年,美国独立战争结束之后,本杰明·富兰克林在巴黎写了一封信给他的女儿。在此信中,本杰明·富兰克林极力反对用白头海雕作为美国国徽,认为它的品德及性格很坏,并把它形容为一种“很懒惰且胆小”的动物,更推荐火鸡成为美国国徽。尽管本杰明·富兰克林反对用白头海雕作为美国国徽,但白头海雕仍然在美国国徽列表中。现在,我们还可以在美国国徽和几种美国硬币的背面(包括25美分硬币)找到白头海雕的肖像。

在1916年到1945年之间,美国总统旗(Presidential Flag)中的白头海雕是朝着左方即箭枝方向的。有一种说法是,在世界和平时美国国徽中的白头海雕会被改成脸向着橄榄树枝,有战事时美国国徽中的白头海雕则会被改成面向箭枝,这种说法事实上并不正确:在杜鲁门执政期间,海雕被改为一致朝向橄榄枝方向。

白头海雕与美洲原住民文化 在一些北美洲人的文化中,白头海雕是一种神圣的鸟,它们的羽毛像金鹰一样,在美洲土著的很多宗教和习俗中扮演着极重要的角色。这些美洲土著认为白头海雕是神和人之间传递信息的使者。在美洲原住民的印第安歌舞庆典(Pow wow)中舞者都是用白头海雕的爪子作为他们标志的一部分。通常在传统庆典中,人们都会用白头海雕的羽毛来作王位的标志、扇子、腰垫和头饰。拉科塔族的印第安人会把白头海雕的羽毛赐给完成任务的人作为奖赏。现在,白头海雕的羽毛可用于其他大场面中,就像是大学毕业典礼那般,就很可能会用得上白头海雕的羽毛。

此外,拉科塔还会在Sun Dance上用白头海雕骨头制成的笛子奏乐。对波尼族印第安人来说,白头海雕象征着繁殖力,因为它们的鸟窝建在高处,且它们在受到攻击时会奋不顾身的保护它们的幼鸟。另外,瓜基乌图族印地安人会用白头海雕来欢迎重要的客人。 在海雕羽毛律法(eagle feather law)中列明,只有个别获得许可的美洲原住民才可以取得海雕或金鹰的羽毛,且仅可用于宗教用途上。

白头海雕在1782年被定为美国国鸟的时候,美国本土除了阿拉斯加州以外,一共大约有10万只白头海雕。但是美国建国后持续不断的国土开发,使白头海雕的栖息地迅速减少,过分捕猎更导致白头海雕数量进一步下降。1940年,美国国会通过了白头海雕和金雕保护法案,禁止捕杀和买卖白头海雕,并在民间加强了保护白头海雕的宣传。这项法律颁布后,白头海雕的数量在40年代初在很多州都有所回升。   

二战结束后不久,美国在农业生产中开始大量使用DDT和PCB等农药。这些农药通过食物链进入白头海雕的体内,使白头海雕的蛋壳变软,因此无法孵出小鹰。另外,人类活动造成的白头海雕栖息地缺失更加重了对白头海雕的威胁。到了1963年的时候,美国大陆地区仅剩下417对筑巢的白头海雕。   

白头海雕的厄运不止于此,近年来科学家们发现,白头海雕血液中有毒化学物质的含量明显高于其他猛禽。这是因为白头海雕位于一条很长的食物链的顶端,更容易受到和种环境污染的危害。许多白头海雕的生殖器官和脑组织都因而受到损伤。更为严重的是,大量的胚胎常死于母体内过量的有毒化学物质。白头海雕的数量因此而急剧减少。目前,美国正在大力拯救濒危的白头海雕,并已卓见成效。





中文名:白腹海雕;

英文名:White-bellied sea-eagle;
学名:Haliaeetus leucogaster
白腹海雕,亦称白胸海雕,是鹰科的一种大型猛禽。它们为留鸟,活动于海岸及河口地区,居住在印度、亚洲南部及澳大利亚海岸。白腹海雕极为独特,成鸟有白色的头部、胸部及尾部。在飞行时,它们黑色的翅膀跟白色的腹部形成强烈的对比。像所有海雕属的成员般,它们的尾部很短,且呈楔子状。主要以鱼、海龟和海蛇为食。


成年的白腹海雕



亚成年白腹海雕:

白腹海雕是大型猛禽,体长为70—85厘米;翼展178-218厘米;体重约3000-5000克。

翼宽长型,尾短,头部、颈部和下体都是白色,背部为黑灰色。尾羽呈楔形,呈褐色,端部白色,是它与其他海雕相区别的主要特征之一。飞翔时从下面看,通体除飞羽和尾羽的基部为黑色外,其余全部为白色,黑白分明,极为醒目。

虹膜为褐色,白腹海雕蜡膜和上嘴为红灰色,下嘴蓝灰色,尖端黑色,嘴裂为红蓝色,跗跖和趾为淡肉色,爪黑色。头、颈及下体白色,背羽灰褐;尾楔形,基部l/3为灰黑色,其余白色;肩及翼覆羽与背羽同色,飞羽黑褐;翼下覆羽近白,飞翔时可见前白、后褐的翅。嘴铅黑色,脚黄。

幼鸟上体暗褐,下体棕褐而微具淡纹,尾近白。

白腹海雕为留鸟,活动于海岸及河口地区,有时也出现在离海岸不远的丘陵和水库上空,但一般不远离海岸,因此是典型的海岸鸟类,也是海上和陆地上出色的捕猎者。通常单只或成对沿着海岸在水面上低空飞翔,两翅煽动缓慢而有力,有时也在高空翱翔和滑翔。当在高空翱翔或滑翔的时候,两翅常上举成“V”字形。有时也栖息于开阔地区的树上或地面上较高的地方。它既在海上觅食,也在陆地上空寻找食物,常沿着海面飞行。

白腹海雕主要靠捕食水产动物维生的,这些动物包括鱼、海龟和海蛇,但它们亦会捕猎鸟类和哺乳动物。它们是捕猎的能手,可以捕猎大至天鹅的猎物。白腹海雕亦会吃腐肉,也会在飞行时攻击其他有猎物在手的鸟类,逼它们松开爪子来,再把猎物抢去。白腹海雕可以单独捕猎、夫妻一起出动或全家总动员。


白腹海雕主要分布在澳大利亚的海岸或近海地区,它们亦居住于新几内亚、印度尼西亚、中国、东南亚及印度。





中文名:白尾海雕

英文名:White talied Sea Eagle;
学名:Haliaeetus albicilla
白尾海雕,是鹰科中一种非常大型的猛禽,很多人认为它们是美国白头海雕的近亲,并深信它们在旧大陆居住在同一个生态位。叫声为响亮的吠声,似小狗或黑啄木鸟叫声。飞行时振翅甚缓慢。高空翱翔时两翼弯曲略向上,栖息地及习性主要栖息于沿海、河口、江河附近的广大沼泽地区以及某些岛屿。繁殖期喜欢在有高大树林的水域或森林地区的开阔湖泊及河流地带活动。非繁殖季节,有时可离水很远,活动于草原或海拔1000m以上的高山上。雄鸟和雌鸟的叫声明显不同。主要分布在欧洲、亚洲北部、中国及日本至印度、格陵兰。在波兰国徽中就可看到白尾海雕的形象。


白尾海雕大型猛禽,体长82-90厘米,体重3-6.5公斤。体羽多为暗褐色,后颈和胸部的羽毛为披针形,较长,头部、颈部的羽色较淡,为沙褐色或淡黄褐色,嘴、脚黄色。它的尾羽也呈楔形,但均为纯白色,与其他海雕不同,并因此得名。虹膜黄色,嘴和蜡膜为黄色,脚和趾为黄色,爪黑色。


显得懒散,蹲立不动达几个小时。白天活动。主要以鱼类为食,也捕食各种鸟类以及中小型哺乳动物,有时也吃腐肉和动物尸体。在冬季食物缺乏时,偶尔也攻击家禽和家畜。白尾海雕的食物很多,有鱼类、鸟类和腐肉,有时也会捕猎一些小型哺乳动物。很多鸟类只吃腐肉维生,有时去抢水獭和其他鸟类的食物,而白尾海雕亦是一个很强的猎手。有些白尾海雕会跟金鹰争夺野兔。在繁殖季节期间期間,每天需要500~600克的食物。冬季不大喜欢活动,此时的食量会降至每天200~300克。





它忍耐饥饿的本领也是猛禽中较强的,可以连续45天以上不进食。 常单独或成对在大的湖面和海面上空飞翔,冬季有时也有3~5只的小群在高空翱翔。飞翔时两翅平直,常轻轻地煽动一阵后接着又是短暂的滑翔,有时也能快速地煽动两翅飞翔。休息时停栖在岩石和地面上,有时也长时间停立在乔木枝头。


白尾海雕繁殖于欧亚大陆北部和格陵兰岛、越冬于朝鲜、日本、印度、地中海和非洲西北部等地。





中文名:吼海雕

英文名:African fish-eagle;
学名:Haliaeetus vocifer
吼海雕,为隼形目鹰科的鸟类,又名“非洲海雕”是一种中型猛禽,雌性比雄性大。雄性的翼展一般长约2米,而雌性的翼展一般长逾2.4米。它们的外型独特全身大多呈棕色,强有力的翅膀则呈黑色。头部、胸部和尾部呈雪白色,喙呈黄色,尖端有一黑斑驳。常会在淡水湖、蓄水池和河流附近,有时亦会出现在河口附近。原产地为非洲,它们分布于撒哈拉沙漠以南的大部分非洲大陆。主要的食物是鱼。野生吼海雕寿命在12-24年之间。 

吼海雕是一种大型的鸟类,雌性比雄性大。雄性的翼展一般长约2米,而雌性的翼展一般长逾2.4米。重量在2.4-3.5公斤。它们的外型独特全身大多呈棕色,强有力的翅膀则呈黑色。它们的头部、胸部和尾部呈雪白色,喙呈黄色,尖端有一黑斑驳。吼海雕不仅在眼珠中间有一个瞳孔,在旁边还有一个。所以吼海雕的视力是人类的8倍。


吼海雕常会在淡水湖、蓄水池和河流附近,有时亦会出现在河口附近。“吼海雕”这个名字得自这种鸟独特的生活习性,它们有时独自狂呼,有时夫唱妇随,“喔喔”的高唳声往往是初涉非洲的游人最早发觉的生命气息,因此人们把吼海雕的叫声称为“非洲的声音”。

吼海雕主要的食物是鱼。它们在树上看到鱼后,就会突然向下俯冲,在水面伸出爪子,把鱼抓牢,再拉出水面,带回自己正在栖息的树上进食。若一只吼海雕尝试捕捉一尾体重超于1.8公斤的鱼的话,它就很可能会因负荷不住鱼的重量,只好抓住鱼,用自己的一双翅膀充当桨往岸边游。它们亦会吃水鸟、小龟、幼鳄鱼和腐肉等。





中文名:玉带海雕

英文名:Pallas’s fish-eagle;
学名:Haliaeetus leucoryphus
玉带海雕,又称黑鹰和腰玉,是大型而全身呈棕色的海雕属成员之一。它们在由里海和黄海中间的地区、从哈萨克到蒙古国、从喜马拉雅山脉到印度北部等的亚洲中部地区进行繁殖。在中国大陆,分布于新疆、青海、内蒙古、黑龙江、西藏、四川、河北、山西、江苏等地,多见于沼泽、草原以及沙漠或高原。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俄罗斯乌拉尔河。主要以鱼和水禽为食,常在水面捕捉各种水禽,如大雁、天鹅幼雏和其他鸟类,捕鱼主要在浅水处,也吃死鱼和其他动物的尸体。 



玉带海雕,属大型猛禽,身长76-84cm,翼展200-250cm,体重2.5-3.7公斤。   

嘴稍细,头细长,颈也较长。空中展开双翅达2米长,张着一双凶狠发光的眼睛。雌鸟羽似雄鸟,但体型稍大。

上体暗褐色,头顶赭褐色,羽毛呈矛纹状并具淡棕色条纹;颈部的羽毛较长,呈披针形。肩部羽具棕色条纹,下背和腰羽端棕黄色,尾羽中间具一道宽阔的白色横带斑。下体棕褐色,各羽具淡棕色羽端。喉淡棕褐色,羽干黑色,具白色条纹。尾羽为圆形,特点也很明显,主要在暗褐色,但是在中间具有一个宽阔的白色横带,宽约10厘米,并因此而得名。飞行时黑色的次级飞羽翼下的浅色中覆羽并黑色楔型尾与浅色基部成对比。   


虹膜淡灰黄色到黄色,嘴暗石板黑色或铅色,蜡膜和嘴裂淡色,脚和趾暗白色、黄白色或暗黄色,爪黑色。   

体味浓烈,尖叫十分响亮,繁殖期甚喧闹。



玉带海雕栖息于高海拔的河谷、山岳、草原的开阔地带,常到荒漠、草原、高山湖泊及河流附近寻捕猎物,有时亦见在水域附近的渔村和农田上空飞翔,活动高度在海拔3200米至4700米之间。玉带海雕主要以鱼和水禽为食,常在水面捕捉各种水禽,如大雁、天鹅幼雏和其他鸟类,也吃蛙和爬行类。捕鱼主要在浅水处,也吃死鱼和其他动物的尸体,有时偷吃家养水禽和偷窃其他鸟类的食物。经常长时间地站在树上或岸边,一动不动的观察着猎物的活动,一有机会就立刻出击。

它特别喜欢吃身体肥硕滚圆、肉质细嫩、有“油条子”之称的旱獭幼仔。常在旱獭的洞口外面10多米远的地方等候,而且非常耐心,有时会一动不动地等上1—2个小时。一旦那些没有经验的旱獭幼仔从洞口中跑出来,就立即扑过去将其捕获。它们起飞时的声响很小,因此捕食的成功率很高。在外贝加尔地区生活的玉带海雕主要以鱼为食,兼吃一些鼠免和鸿雁。到了鱼类洄游产卵的季节,它就会成群地来到河流或湖泊的沿岸附近去捕食鱼类。 玉带海雕的另外一个特点是聒噪,这种鸟叫声响亮,翱翔云霄时几公里外都能听到它的高唳,繁殖期内更甚。

玉带海雕的尾羽是非常珍贵的羽饰,因此它常遭到人们捕杀,玉带海雕在中国很稀少。1963—1969年青海鸟类调查中在玉带海雕分布较集中的地区(如青海湖、玉树等地),尚能见到2—3只;但以后多年在青海、西藏的鸟类调查中,很难见到。 1988年8月12日,新疆阿尔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阿其克库勒湖东岸记录到3只玉带海雕。   

1995年,国家林业局(林业部)启动了首次全国陆生野生动物资源调查, 2004年公布的调查结果显示,玉带海雕仅发现几只。   

致危因素:草原大面积灭鼠灭虫以及玉带海雕赖以生存的自然条件的破坏,是玉带海雕的主要致危因素。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ver 3.1:2010年鸟类红色名录——易危(VU) 列入《华盛顿公约》CITES 附录Ⅱ濒危物种。 列入中国国家Ⅱ级重点保护动物。   

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鸟类》稀有物种。





中文名:马达加斯加海雕

英文名:Madagascar fish-eagle;
学名:Haliaeetus vociferoides
马达加斯加海雕,为属于鹰科的猛禽,主要居住在马达加斯加西海岸的干燥落叶森林里,以猎食鱼类为生。其身形在海雕里属中等,长七十余厘米,翼幅约二百厘米。


马达加斯加海雕其身形在海雕里属中等,长70厘米左右,翼展约200厘米,重量2.5-3.5公斤。身体及双翅均为深棕色,头部为黄褐色,尾部为白色,嘴部为黑色,尤以尖处为甚,而脚部则为浅灰色。 其近亲为非洲海雕,两者在生物学上称为复合种群,因其皆有祖传之黑嘴、黑爪及黑眼睛,而其他海雕属的动物则无。尾部有部份为白色。而与其他海雕复合种群一样,其中一类(注:在此情况下,即马达加斯加海雕)之头部呈黄褐色,另一类则呈白色。

马达加斯加海雕为马达加斯加之本土鸟,然而现今之存活量极少,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于一百零五个统计地里,只找到二百二十二只成年者,其中仅九十九对为正在繁殖的配偶(注:野生鸟类的数量很难统计,因为鸟类会在天空四处遨翔,故吾人常以在繁殖的配偶之数量来表示,此即英文之breeding pairs),故已被列为极危物种。 而其濒危至此,实因为人类之活动所致。森林日渐减少,以致水土流失;湿地日渐消失,变为农地;渔民大量捕鱼,夺取其食粮(注:即鱼类);土人更以其身体入药,并取食其蛋。凡此种种,皆使其几近灭亡。故此在环保团体之压力下,当地政府已改善其法律,务求尽可能保护之。





中文名:所罗门群岛海雕

英文名:Sanford's sea eagle;

学名:Haliaeetus sanfordi

所罗门群岛海雕,隼形目鹰科海雕属的一种,分布于所罗门群岛的海雕。所罗门群岛海雕的身体的长度可达到64厘米至90厘米,重量则可达到2.3-2.5公斤,它是所罗门群岛唯一的大型猛禽。

所罗门群岛海雕的繁殖时期处于每年的八月至十月之间,每次产两粒蛋。食物主要包括鱼、软体类、螃蟹、龟和海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