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少卿先生对青年张君秋的评价

 阳道明 2016-11-12
苏少卿先生对青年张君秋的评价

张一帆



青年时代的张君秋


张君秋先生在 1930 年代中期起在南北京剧舞台上崭露头角,自然少不了受到报刊杂志的关注、追捧,限于时间与材料,笔者主要选取苏少卿先生对青年张君秋的几段艺术评论来加以分析。

笔者目前所能检索到的,最早见于报刊关于张君秋先生艺事的文章是《介绍后起 名旦张君秋》,内容主要是对张先生从艺简况的介绍。而著名戏曲评论家苏少卿自 1937 年张君秋首次赴沪演出时起,即给予其以密切的关注,在《观黄金戏院三出戏记》一文中谈到马连良与张君秋的 《打渔杀家》时这样写道:

扮桂英者为张君秋,初次来沪,甚受欢迎,扮相甚美,极合闺门身分,身材适中,嗓音甜润,唱白似梅派,闻彼今年十八岁,学戏只有二载余,为王瑶卿之再传弟子,将来大有希望,即此台风,不难大红,拭目俟之。


苏氏艺贯中西,腹笥渊博,能入他法眼,并对其艺术前景有所预测者,往往十九中的,从后来的发展情况来看,张君秋也毫不例外。值得注意的是,苏少卿的成名作 《现代四大名旦之比较》 一文中对名伶艺事首开分项评论之先河,在这段对张君秋短短的评论中,也贯穿了这个思路: 扮相、合身份、身材、嗓音、唱白、师承以至台风全面给予肯定,得出 “大有希望”、 “不难大红”的结论也是顺理成章的。然而,苏氏评剧评伶与他同时期其他富有见地的评论家一样,从来都是从客观出发,是非分明,即便是对四大名旦、四大须生这样的成名艺员,在肯定其优势的同时,也从不讳言其不足之处。

张君秋 1943 年赴沪搭更新舞台演出 《汉明妃》时,启用了如姜妙香、萧长华、刘连荣等梅兰芳先生的老搭档,大有继承梅派正宗之志,但苏氏却毫不客气地指出:

君秋汉明妃一剧,场子杂凑,昭君冷宫夜弹琵琶遇元帝一场,君秋唱来,编了许多新腔之外,表情毫不感觉凄凉,而且许多唱中,词句听他不清,只有两个 “我好比” 被我听懂了,其余便只听见耍腔,不听见字眼……出塞一场,换车乘马,只见昭君在马上与马童大玩其马戏,无非来个身段,一点满目牛羊黄沙黑水的凄凉情绪也无。加入了三十多个小孩的跑竹马,走骆驼,都是增加噱头,反而耽误宝贵的时间……


张君秋《汉明妃》


还总结道: “论张君秋的扮相、嗓音是有希望的,但唱法、字眼、表情还不成熟,似乎还不够第一流男旦地位,想继续梅博士坐第一把交椅还须再用一些工夫啦” “君秋天赋喉音颇佳,而练习工夫未练臻,唱出声音幼稚,……君秋唱念字眼,似少传授及工力,甚欠清晰明朗,此亦不能 ‘咬人’ 之原因之一,虽有极漂亮扮相,适中身材,若无好唱法好表情,只是半个唱戏的,不足为贵,焉能望袭梅兰芳之旦角王冠及博士方帽乎?

事实上,与数年前相比,不是君秋的艺术水平下降了,而是苏氏对其的品评标准大大提高了; 进而可以看出的是,苏氏对这位年过弱冠的青年演员已不像当年那样限于鼓励,而是提出了要向 “一流男旦”、 “继续梅博士坐第一把交椅”甚至 “袭梅兰芳之旦角王冠”进军的发展要求: 不能满足于 “耍腔”,还要在顾及戏剧情境的基础上对字眼、表情乃至场面调度等方面去粗取精,精益求精,虽然有批评之意,但更多的是对其寄予了厚望。

在随后发表的 《四小名旦论》中,仍然不难发现,苏氏对张君秋的青眼有加,他首先引用王瑶卿的话: “唱旦角者,非江南俊秀子弟,再过江到北方学戏不可” 并加以肯定 “此真经验之谈,君秋是也! ” 进而指出 “如 《汉明妃》 一类哀怨之戏,须用程派腔调嗓音演之,始能出色,君秋声带近于梅,而唱音不能由内心发出,此戏遂不得谓之杰作,用非其长,宜改弦更张,别编本戏之合于个性者,至唱法之练习,尤不可忽焉。” 不但再次重申了问题,分析了原因,还提出了建设性的方案,并在文末这样说道:

张君秋不惟有天然清真之音,且有雅秀之扮相,装束登场,绝似名闺好女,令人不辨雌雄,不可以票友外行轻之,在四小中现时宜列第一。其余三人位次,吾不敢信口月旦,俟三五年后,大考一次,再定甲乙不迟。四人均在壮年,各宜勇猛前进,以求登峰造极,实至名归,无让四大专美,则吾所罄香祝祷掬诚厚望者也!


张君秋《四进士》


相信读到这段话的人都会不禁感佩苏少卿先生的远见,三五年后,除了意外早逝的李世芳外,其他几位果然通过各自的努力,交出了 “无让四大专美”的满意答卷。

笔者无法向君秋先生求证当年是否读到过苏少卿先生的这些评论文字,但毋庸置疑的是,他在之后漫长的舞台生涯中,的的确确继续保持了自己嗓音、扮相的优势,还扬长补短,加强了对人物剧情的体会,提高了对行腔咬字的把握能力,更重要的是,的的确确创作出了一系列 “合于个性”的新编本戏,至今广为传唱。张君秋,竟把“现时宜列第一”保持了半个多世纪, “登峰造极,实至名归”,这不是偶然的。


节选自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16-05《张君秋先生从艺经历对京剧旦行表演人才培养之启示》,题目为编者所加


京剧道场


走进京剧,感受京剧

本平台以传播京剧艺术为宗旨,平台文章欢迎转载,在明显位置注明来源。“原创”稿件必须授权转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