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与众多太极大师“亲密接触”

 宗放 2016-11-12

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很早以前就有见面先鞠躬的传统。鞠躬作揖寒暄几句,表示对长辈的敬仰和对朋友的问候。随着社会的发展,西方的文明逐渐进入我国,握手便成为现代人最平常的交流方式。正是由于这么一个转变,才让我们有了与名人“亲密接触”的机会。

但是与不同人握手会获得不同的感受,尤其是对于十分讲究“听劲”的太极拳行家来说更是这样。记得前几年有一段低俗的坊间民谣形象地描绘出与不同人握手会产生不同感觉:“握着老婆的手,好像左手握右手;握着情人的手,好像回到十八九”。尽管我不主张将这种感觉的差异用于个人感情生活上,但是我喜欢把这种感觉差异与太极联系起来,也许是因为我痴迷太极所致吧。本人曾是是职业记者,有机会接触了许多武术大师,对于与他们的“肌肤之交”印象颇深。现将我接触过的部分陈式太极大师的感觉告诉大家(因为时间关系,就容我不说其他门派武术大师了,也不提其他太极拳派的老师了),算作和网友资源共享。

与众多太极大师“亲密接触”

冯志强的手:轻灵、易变

遇见冯志强老师非常偶然。那已经是1989年的事情了,当时我去北京出差,事先打听到冯老师每天早上在北京天坛教拳,就想趁着那次出差的机会拜访他一下。望着天坛里面的苍松翠柏,我真感觉自己在寻找“绿野仙踪”。结果几天过去都没有找到冯老师,眼看出差返程时间就要到了,我在失望中来到天坛东面一家小书店去转悠,那是一个很小的书店,两间房子,每间不到15个平方,我进去的时候,只有一个人在书架旁翻看。我看见一本《陈式太极拳精炼48式》,便随口询问售货员是否有冯志强老师的录像带(那个时候还没有VCD、DVD这玩意儿)。结果售货员没有给我正面回答,但他的那句话让我血往头上涌:“冯老师就在你身边”。我这是才注意到身后站着一位身材不高的老人正在注视着我。哈哈,正是冯志强老师!冯老师主动把手伸过来,问我是哪里的?跟谁学的?我告诉他我是西安的,跟陈全忠老师学习陈式太极拳。他告诉我,他认识陈全忠老师,并说陈式太极拳是祖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勉励我好好学云云。言语之间,我才感觉到冯老师的手与我的手接触的那么轻,他的全手掌轻轻地握着我手四个指头的前半部分,很轻、很灵,好像随时可以做出反应一般,可进可退,又不失礼节。很是到位!

与众多太极大师“亲密接触”

陈小旺的手:坚韧、饱满

首次看见陈小旺老师,是1993年的事情了。在此之前,我对陈式太极拳的强烈好奇和巨大的兴趣就来自于中央新闻纪录片厂给陈小旺拍摄的纪录片。93年秋,在第二届陈家沟国际太极拳年会前夕,陈小旺老师从澳大利亚回陈家沟途径西安,与西安陈式太极拳爱好者欢聚一堂,共话太极。当时我握着陈小旺老师的手感觉很实在,甚至可以用粗壮有力来形容,当时的状态,让我立刻联想到憨厚的他曾经是一位健壮的庄稼汉子,我后来才知道到这种短促有力地握手是外国人的礼节,西方一些国家男人之间的握手要求短促有力。陈小旺老师在澳大利亚呆的时间长了,已经惯用短促有力的一握。我想这里面还有一种因素,就是陈小旺为人厚道实在,有力的一握是其个人秉性使然。再次见到陈小旺老师已经是几年后的事情了,那个时候他已经在澳大利亚呆够了5年拿到了绿卡了。再握手的时候,已经明显感觉到更坚韧绵长的味道,就像有力的皮筋,筋道厚实、韵味深长。

与众多太极大师“亲密接触”

陈正雷的手:灵活、柔韧

陈正雷老师对我留下的印象比较儒雅,一派儒将风度。我多次见他,也曾电视采访过他,并在西安电视台播放过。节目刚播出去不久就有观众打电话到电视台,问陈正雷老师是不是来西安讲拳了。由此可见,陈正雷老师在西安的知名度很高,人缘也很好。我多次与陈正雷老师握手,觉得陈正雷老师每次出手都比较轻(相对于陈小旺老师而言),这究竟是因为出于礼貌?体质上的差异?还是别的?我还不能分得清楚,但是我明显可以感觉到他的劲道里面有韧性,同时也属于灵活易变的那类。

与众多太极大师“亲密接触”

王西安的手:柔韧、无骨

王西安与西安市很有缘分咯,从他的名字就可以知道,他生于西安。所以当他遇见我们西安电视台记者一行时显得格外亲切。通过接触,我认为王西安老师功夫很好口才也很好,我对他的采访进行得非常顺利,地点就选在温县灯光球场的交手擂台旁边。与他握手有一种特别的感觉,几乎找不到他的骨头,可以说他柔若无骨。就连同行采访的电视记者后来也给我讲,“王西安的手就像猪尿匏,软软的,但却往外胀”。我理解这是一个极为高深的太极真境界,虚灵通融,一触即发。我还发现王老师在接受采访时,眼光总是警惕地扫视四周,流露出警惕、犀利的眼神,这可能与他个人性格和习惯有关吧。

与众多太极大师“亲密接触”

朱天才的手:浑厚、灵巧

与朱天才老师见面是在他的家里,大约是在96年秋,当时他刚从国外回来参加温县国际太极年会,因为很多学生要去拜访他,所以他没有到比赛现场来。朱天才老师非常平易近人,家长里短都可拉,当我提出来要拍摄一段视频在西安电视台播放的时候,他二话没说,脱掉上衣就在自己的房子里面打了一套。后来因担心室内的光线不好,接着在院子里面又练了一套,直到我们满意为止。我对朱天才老师做了十多分钟的访谈,采访到了他对太极拳的独到观点,料定能做一部很好看的片子。遗憾的是,我们后来发现当时的摄像师没有打开话筒开关,竟然没有录上音,最后导致朱天才老师的节目没有办法在电视上正式播出,实在遗憾。我在这里也向朱天才老师道歉了。与朱老师握手,觉得他的手也有着庄稼汉的厚实与粗大,也同时兼备太极高人柔韧灵巧的一面,想必他是一个擒拿高手。

与众多太极大师“亲密接触”

陈全忠的手:柔韧、圆活

陈全忠老师是我的恩师,从85年至今我们在一起已经20多年,情同父子,无所不谈,我习惯上称陈全忠老师为“陈伯”。我的太极拳技艺绝大部分是陈伯教我的,我在拳术上的一点一滴陈伯看得很清楚,也给我传授也很到位。和接触别的太极大师不同,我与陈伯的接触不仅仅是握手那么简单。陈伯经常给我捏架子,我也经常与陈伯推手。这种深度接触让我我更多地看到了、感觉到了他身上那股子醇厚古朴、地地道道的陈氏老架的味道,还有一股子与现在陈家沟不大相同的朴实劲道。所以要想让我用简单的语言准确描绘出我对陈伯的感觉,我觉得还有些困难,但是最大的感觉是,陈伯同样具有其他太极大师柔韧的太极劲,他更突出的特征是其纯朴、圆活的劲道。与他交手,如同遇见胀满气的皮球,不仅仅是柔韧有弹性,还有圆活灵巧的旋转。活泼泼的,胀呼呼的,很好玩。

与众多太极大师“亲密接触”

马虹的手:文润、温良

马虹老师一看就是位文人。我第一次接触他是在93年温县太极拳年会上,当时我们同时坐了一辆车,座位前后排。我问候说“马老师气色很好啊”,马老师笑着答道“和你们年轻人比不上咯,你们年轻有的是精力,我就剩了一口(内)气撑着咯”。几年后,我在温县年会上采访他的时候,发现他十分健谈,他能站在原地站讲理论,一口气让我们拍摄了一盘带子(63分钟啦,还没有练拳)。每次见面和他握手,都觉得他的手更象书生的手,可以用玉手来形容。他说话节奏不紧不慢较为温良,也许武侠小说里面描绘的玉面书生就是他这样的。

与众多太极大师“亲密接触”

陈立清的手:孱弱、慈祥

陈立清老师住在西安,我要见她很容易,但是我“害怕”见她,因为每次见到她,她都要给我讲一大摊陈年老史,要我如何如何样练拳,要求甚高,最后免不了再“数落”几句。我想她的教诲是善意的,只是因为她当了几十年的人民教师后习惯于训人的缘故。但是不管我去不去看望她,我都很敬重她,除了像对待其他老武术家一样的尊重外,我和她之间还有一种亲情,我毕竟叫她20多年的“师姑”啊。最近一次见到立清姑,是在今年正月十四我代表陕西省武协看望在陕老武术家的时候。当时她一个人坐在一个陈旧的沙发里,由保姆伺候着。她满头银发,脸色皎白,明显显得苍老了许多。她拉着我的手,反复叮咛我要来看望她。我感觉到一位老人内心深处的孤独。我注意到老人家的手掌已经有些干瘪,轻轻放在我的手里,凉凉的、有些冰意,手上的劲力很小,全然没有当年披荆斩棘的锐气;说话也慈祥了很多,昔日叱咤风云、慷慨激昂的气势已经难以寻觅,毕竟88高龄了,岁月不饶人啊。写道这里我有点心酸,算了不说了。我再次祝老人家健康长寿!

......

我还接触过许多名家,但因为我肚子饿了就不一一列举了。反正千人千手,各有各的味道。有兴趣的朋友不妨自己去体验。

感受大家,等于领略精髓!

吴颖锋2006年4月29日20:45于西安电视台。

同一太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