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什么是你的,什么是公司的,不要等离开那天才开始想

 Blueeye_2016 2016-11-13


本期供稿作者/刘谦


一家外资药企产品外包,全体销售队伍解散,一位工作多年很久的中层经理惆怅地写下了心头郁闷迷茫。也许是击中了很多人柔软的内心,文章一遍遍地在朋友圈出现。


离开熟悉的环境固然不舍,更多的焦虑还是来自不确定的未来。外企规矩多流程繁,你脑子每几分钟一次在中英文频道中切换,回到家你连话都不想说;看着工资不菲,实际都在交税,公司大了福利也越来越没劲,发盒月饼也要扣税;你以为努力工作就能得到提拔,没想到很快就碰到各种款式的玻璃天花板;就算这样,你还是喜欢外企。


外企在营造气氛上没说的,大家互相叫着英文名字感觉特别平等,同事也都友好客气地保持距离,做起事来有规有矩各管一摊,自在舒适的你很快就融入其中。久了以后公司就长到你的肉里,你听话努力,公司替你遮风挡雨,虽然公司跟你之间只连着一张每三年更新的合同。


我们就这样忘记了常识,以为公司是一辈子的托付。公司说不是要爱护每个员工么,何况是一个埋头苦干的好员工。


大公司为了管理需要,把流程做得细了又细,我们每个人都是自己小领域的专家,但我们谁都没有从头到尾做过业务。你想学也不行啊,那是别人的底盘和饭碗;我们干脆不操心,反正公司不会倒,自己的饭碗也不会砸。我们整了好多国外的概念,把PPT和EXCEL捣鼓得倍熟,至于这些多少能到达客户,最终带来多少销量没人知道。公司花了大钱做培训进修,我们以为自己的本事就应付下半生了。回头一看,这些还是为了我们当好螺丝钉,离开公司就成了花拳绣腿。最误导的就是我们做的产品都是几亿几亿的销量,每年还都蹭蹭地涨。现在想想,厉害的是公司的牌子、产品的质量和大把大把地投入。我能做,可能换个人也能做。


去年初我尝试自谋生路,才发现过去干的就是开会、写邮件和做报告,没有一样本事可以换钱。在跟众多内企、民企和小创业公司打了一年多交道以后,我对大公司尤其是外企的理解就更深了一层。


公司不是你的家,更不是你的妈


大公司的确比小公司更关照员工,外企的福利又比内企好点,但公司本质都是股东盈利而不是员工发财。大公司完善的体系,会让你与外部弱肉强食的真实世界隔绝,以为到处都是阳光房,以为你能跟公司白头偕老。但公司方向有调整或者当你变得又慢又贵的时候,你会发现公司没义务也没意愿养你。当你为在舒服的岗位混着或者辛勤地做着重复劳动时,你的风险就来了。


要分清哪些是自己的本事,哪些是公司的光环


你在公司的时候永远不可能分清成绩里多少是自己的本事,多少是沾公司的光,分不清楚的人就会在自我陶醉中落伍。简单的办法是假设别人来做你的位子是不是会做得更好,这个 “别人”越多,你的真本事就越少。对医药行业人来说,行业见解、操盘经验和某些领域的专业技能是你真本事,你以后能带走,除此之外几乎都是公司的。比如客户关系,因为很多客户愿意跟你交往还是冲着你们公司,你原来团队也不是,因为你的原下属可能效忠的是你的职位。我同样不认可那些认为自觉给公司贡献多但得到回报少的人,多数情况是你的成绩主要依靠的是公司资源。你按合同拿到了工资奖金,其实已经两讫了。


得自己计划未来,不能靠公司


大公司的培训发展还是从现有业务出发,绝不是为了你以后跳槽或者创业。公司教的东西往往本公司或同类公司才有用,如果不能保证永远在某家公司干或立马能在同类公司找个工作,你最好关注点外部的动向,自费储备点日后有用的新技能,比如互联网或者投融资。就算你不打算跳槽或者创业,你也得具备让公司离不开你的技能才能安心,比如政府事务或者注册部的岗位。公司既无必要业务能力为员工独身定制个人发展计划,更别说那些连战略方向都不清楚的公司了。


貌似说了不少大公司的坏话,其实大公司仍然是年轻人首选的就业之地。大公司的机会和视野能让员工打下可靠的能力基础,让职场有健康起步。我想点破的只是那些把职业生涯托付给公司最后失望的人,莫说公司没有义务担此责任,新技术新政策对大公司冲击如此剧烈,大公司说不定也跟你一样迷茫呢。


医药行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政策环境,过去很多明规则潜规则都可能打破,再牛的公司也无法保护全部员工都无忧无虑直到退休。未来外企还有更多的业务外包和人员剥离,你得想清楚什么是你的,什么是公司的,不要等离开才发出各种感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