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要提倡佛门养生

 mjx1234图书馆 2016-11-13

为什么要提倡佛门养生

时间:2016-11-07 15:54 来源:未知 作者:无我 

   随着三十年的经济起飞,中国人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物质丰裕时代,但也同时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慢性病时代。福祸相生,鸡鸭鱼肉,大吃大喝,不吃出病才怪。“高糖”、“高脂肪、”“高营养”的饮食文化害苦了中国几代人。

   联合国卫生组织报道说中国已经有一半以上成年人超重,全国上亿人饱受“三高”之苦, 带来种种社会问题。无怪乎中央紧急颁布《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建国以来头一次把“全民健康”摆在所有政策之上。

   面对此情此境,作为一个佛门弟子若何?是只顾自家道业,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还是积极关注,为民解忧?不是所有人都信佛,但是所有人都会得病,没有众生就没有菩萨,否则为什么佛陀将“救济病人”列为佛弟子身体力行的“八福田”之首。
  
    都说“文以载道”,同理,难道不能“医以载道”?佛说“法义为根本,方便为究竟”,如果没有方便法,法义就少了载体,就像如来藏没有这个色身就没有五蕴十八界,岂不成了一无益于道业二无益于众生三无益于佛法的小乘“无余涅槃”?岂不是与众生绝缘?健康是每个人的头等大事,佛门不但治疗心病而且对四大不调的身病也有许多妙法,可惜不但大众不知道就连信佛人亦置若罔闻,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一个佛门弟子学会一些养生知识,他可以将释尊开示「身苦患,心不苦患」,乃至达到心不苦,身也不苦的方法一一教给患者,世间医生难得有人能做此事。

   生命是精神与物质的结合,一个人得了病,是两方面都出了问题,可全世界所有的医药都只针对物质层面,不当治疗和过度治疗屡屡发生,尤其是癌症治疗,以放化疗为主的传统治疗方式无论理念还是方法都有问题,就连肿瘤科医生自己也承认术后五年存活率很低。

   自古佛医一家,在医疗不健全的年代,老百姓患病经常去寺院问医问药,如果寺院开办诊所,既能为僧众服务,也能为一方百姓排忧解难,从而大大改善佛教寺院在大众中的印象,寺院只需拿出两间空房,其他一概不管,哪个法师身边没有几个退休医生?如今办私人诊所县级卫生局就有权批准,远不像过去那么难。中医诊所无需设备投资,几张病床,一些简单的医疗器具,针灸按摩拔火罐,没有投资风险,既能满足大众需求,往往治好一个患者就能影响一家人,对于患者来说,可以领受社会的温暖,对于施者而言,则是修积福德的良机,还能弘传了义佛法,何乐不为?

   身安方能道隆, 尽管色身如幻,人生如幻,但我们正是有了这个身体才有见闻觉知意识心,才能听闻佛法去染还净,成就佛道。如果患病得不到治疗而影响正常生活,不但不能利益众生,反而会给他人和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佛家不但治疗心病而且对四大不调的身病也有许多妙法,遗憾的是不但大众不知道就连信佛人也置若罔闻,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身为佛门养生践行者,他可以将「身苦患,心不苦患」,乃至达到心不苦,身也不苦的道理和方法一一教给患者,世间行医人难得有人能做此事,为什么佛把关护病人摆在八福田中第一位?因为没有众生就没有菩萨,而众生最常见的烦恼就是病苦,古往今来曾有许多人以病为缘而入佛门,事实证明,病人比一般人更容易接受佛法,他们一旦听懂往往就像救命稻草一样抓住不放,”病由心生,还从心灭”,这样一来常常就会出现奇迹,再加上适当的中药和食疗,效果自然好于常规疗法.依报随着正报转,心的”指向”变了,一切跟着变.这是很容易想象到的,已被越来越多的事实所验证.

   佛法不离世间觉,关注病人本身即是践行菩萨道,救人于水火是大乘菩萨在世间的日常事务, 当年佛陀以身作则,亲自照顾病比丘,为病比丘澡浴、浣衣,打扫卫生。并叮咛大家“汝等同梵行人,病痛不相看视,谁当看者?”《杂阿含》,自古菩萨心肠的医家屡见不鲜不胜枚举并代代留名于民间文学中,老百姓有口皆碑.世间法三百六十行,没有哪一行比治病救人更能弘法利生受到社会大众的普遍欢迎,从而与众生广结善缘,世世护持正法久住.中医文化融合很多佛学因素,相辅相成并行不悖. 对于患者来说,可以领受社会的温暖,从此更加精进,对于医者而言,则是修积福德的良机,无论是生西还是证道,不可少此一环,如此两便,何乐不为?   

(责任编辑:无我)

——来自中华佛学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