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草根《石头记》研究】之霍国玲谈红学(第166期)大观园中裙钗原是一伙兵家

 果冻0881 2016-11-13

   草根红学探索的沙龙;红楼梦爱好者的家园;为你分享不一样的金陵十二钗…

  大观园中裙钗原是一伙兵家


  [说明] 本篇文章系从“大明_23330的博客”中转载于此。这篇文章举了一些谈军论兵的例子之后,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大观园中的小姐丫头们平时说话聊天,张口闭口可不都是风花雪月,听上面的口气完全是一伙兵家”?之后该文又谈论起历史上有名的刺客——荆轲、聂政、要离等,小姐丫头们为什么对这些“刺客”感兴趣?究竟其中有什么道理?难道这些小姐丫头们也要做“刺客”不成?——是的。这些小姐丫头们——按照曹雪芹的设计,都是历史人物竺香玉的“分身”。她将曹雪芹制作的毒丹,与雍正平日常食之“既济丹”,调包后,使雍正误食致死。——这不就是最高明的“刺客”吗?以这种眼光来看大观园中的小姐丫头们的谈论,“兵家”也好,“刺客”也好,都是《石头记》小说故事情节的一部分;而香玉用毒丹使雍正致死,是小说背后隐写的真史。两者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这种关系是一种“由表及里”的关系,小说是表面现象,隐史才是事物的本质。因而,从这篇文章我们可以受到启发。读懂小说不是件容易的事——有多少读者能在读《石头记》时注意到小姐丫头们聊天的内容竟是“兵家”“刺客”类的东西?将小说引伸到隐史,就更难了?长期以来,将这种探索书中的隐史,笼统地称作“索隐派”而加以彻底否定。突破这种“世俗”观念,需要有巨大的勇气。而假若能将这种做法,进一步提高到思想方法来认识,即从表面现象看到本质,便又是一种新的升华,这能使读者炼就“火眼金睛”。真是读不尽的《石头记》啊!这也正是为什么有知识的中国人都应当将《石头记》列为必读书的一个原因吧!

  看此标题,一定认为笔者疯了或是青天白日说梦话。且慢,且看书中是如何描写的,再下结论不迟。

  第七十三回,迎春乳母之媳王住儿媳妇,欺迎春懦弱,拿了迎春的“金凤”头饰去借当赌博,正与迎春的丫环绣桔、司棋纠缠不清,可巧宝钗、黛玉、探春等来望候迎春。探春看不过也开言与之分解,并侍机使眼色与侍书,不一时平儿走来,也就是搬来了援兵。宝琴拍手笑道:“三姐姐敢是有驱神遣将的符术?”黛玉笑道:“这倒不是道家玄术,倒是用兵最精,所谓‘守如处女,脱如狡兔’,出其不备之妙策也。”

  第五十八回,芳官和她干娘为洗头水吵架,晴雯说道:“都是芳官不省事,不知狂的是什么,也不就是会两出戏,倒像杀了贼王,擒了反叛来的。”

  看看!听听!原来大观园中的小姐丫头们平时说话聊天,张口闭口可不都是风花雪月,听上面的口气完全是一伙兵家。

  如果说晴雯作为一个没什么文化的丫头,将芳官的狂与杀贼王、擒反叛等同起来还有情可原的话,那么,放在林黛玉这么大学问家身上,就是有意而为了。不妨让我们再看一段。

  第五十七回,邢岫烟住在迎春那里,每月只有二两银子,还要给父母一两,所余月银不够打点婆子丫头们的,只好当了棉衣作贴补。湘云知道此事后,便欲去骂那些婆子丫头们,黛玉说:“你要是个男人,出去打一个抱不平儿,你又充什么荆轲、聂政。”

  荆轲,大家都熟悉,即那位“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图穷匕首现”——刺杀秦王政的刺客。

  聂政,战国时韩国轵人,韩烈侯时,严遂与相国侠累争权结怨,求其代为报仇。聂政寻机入相府刺死侠累,后自杀。

  湘云只是个打抱不平者,与史上这两位著名刺客何干?黛玉的比喻显然到了不适当的令人不安的地步。更何况,由于有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流传,黛玉引经据典说的过去;聂政的事迹怕是一般的史学家都不一定知晓,何以黛玉随时列举,难道黛玉整日手不释卷的不是诗词乐府而是行侠兵书不成。不可思议吧,还有更甚的呢!曹雪芹追求极致,知难而上,非要在脂粉裙钗队里让刺客出没;而且是史上最著名的刺客悉数登场,接下来再看一位重量级的。

  第四十七回回前批:不是同人,且莫浪作知心语。似假如真,事事应难许。着紧温存,白雪阳春曲。谁堪比,船上要离,未解奸侠起。

  要离,春秋吴国人,由伍子胥推荐给吴王,谋求刺杀卫国的公子庆忌。为取得庆忌信任,要离要求吴王砍掉他的右手,并杀掉他的妻子。之后,要离逃到卫国,又假意献上破吴之策,得以亲近庆忌。后他和庆忌二人同舟渡江,当船到江心时便趁机刺死庆忌,他亦自尽身亡。

  霍国玲早已解出,“船上要离”正是书中探春。有探春的判词:一只大船,船上有一女子……探春背后所隐写之人是竺香玉,乘船远去是对其嫁入清宫的隐写,竺香玉便是嫁入清宫、刺杀雍正的“要离”!再回过头来看湘云的打抱不平也不过分了,因为湘云乃十二钗之一,都是隐写竺香玉,“充荆轲、聂政”正是暗指香玉为荆、聂一类人物。

  读者或许会有疑问,以黛玉之文弱之躯去行刺几近天方夜谭,即便她能随口举出几位史上著名刺客,也只是纸上谈兵,坐而论道而已。事情果真如此吗?雪芹大费周折请史上刺客大牌悉数登场绝对不会光说不练,是要亮剑的。让我们循着雪芹和脂砚的指引再深入往下探究行刺的下文。

  第七十八回,贾政出了个题目,有林四娘者,为报恒王知遇之恩,面对黄巾、赤眉流贼,在文武官员欲献城之时,率诸姬连夜杀入贼营,“竟被斩戳了几员首贼。”(参见霍国玲《姽婳词》——解梦系列第四集)笔者据此再强调几点:

  1.本回回后批中有一段:“《姽婳词》一段与前后文似断似连,如罗浮二山,烟雨为连合,时有精气来往。”前后行文当指《姽婳词》与《芙蓉诔》的关系,看似无关,通过这一批便产生了联系,即姽婳将军一如晴雯一样,是作者讴歌的对象,而《芙蓉诔》既是诔晴雯的,更是诔黛玉的,这是地球人都知道的。

  2.套用作者、批者惯用的句式——“又是一个林”!即林四娘的林与林黛玉的林是一个林,林四娘杀了几员首贼不就等于说是系林黛玉所为吗!

  3.又是一个四娘,民间曾有传闻,杀死雍正、割下其首级的正是一位四娘,即吕留良之孙女吕四娘。当然,吕四娘杀雍正只是个传说,而林四娘却是真的杀得首贼。

  4.发生在山东青州,与最近霍氏伉俪青州之行的发现有关联,至于具何种关联,我们期待霍国玲、紫军的第一时间发布。

  作者唯恐后人不能领会曹竺合谋除掉雍正的史实,不放过任何可以利用的方式予以记录,酒令便是其中的一种。

  第六十二回,宝玉生日宴上,湘云提出行酒令要求:酒面要一句古文,一句旧诗,一句骨牌名,一句曲牌名,还要一句时宪书上的话,共总凑成一句话。酒底要关人事和果菜名。黛玉替宝玉完的令是:落霞与孤鹜齐飞,风急江天过雁哀,却是一只折足雁,叫的人九回肠。这是鸿雁来宾——榛子非关隔院砧,何来万户捣衣声。

  看着曹雪芹的大雅,不禁汗颜,现如今不乏各式的饭局堂会,如雪芹记叙的这类玩法的早已失传,能保留下来的,恐怕只剩下猜拳(拇战)了。说远了。

  只看后两句。榛、砧谐音,与雍正胤禛的禛亦谐;“万户捣衣声”,典出李白《子夜吴歌·秋歌》中一段:“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描写了男子们出发去“平胡虏”前,千家万户的妇女为其置备行装的壮观情景。如果将清朝入关统辖中华与胡虏相对应,其首领为胤禛,榛子当然不是砧子,但如果象吃掉榛子一样除掉“禛”,还用得着兴师动众去平胡虏吗?在这里,作者谐音的运用,民族主义情绪的调度都恰到好处。最难能可贵的是,这个酒令是黛玉替宝玉作的,其意可理解为宝玉主谋、黛玉实施,或二人合谋,共同完成。笔者试着改动后两句:榛子若是隔院禛,省却万户捣衣声。

  一伙兵家,刺客出没,无论使出浑身解数千方百计论证,总会有相当一部分读者绝难将林黛玉与杀人犯划上等号。个中原因诸多,既有人们人心向善的普世价值愿望,又受根深蒂固的林妹妹文学元素及各类影视作品影响,无法想像倩美柔弱的林妹妹摇身一变,青面獠牙,手起刀落……说到杀人,众裙钗中有一人是够格的,那就是王熙凤,而且手上不止一条人命。这里又要提到解梦理论,正是霍氏的分身法、合身法的学说将这一切联系了起来,将所有的不可能变成可能。那么就让我们再循着雪芹、脂砚及霍国玲的指引去探寻小说背后的真象。

  第四十九回,芦雪庵争联即景诗(参见《红楼解梦》有句:诚忘三尺冷,瑞释九重焦。三尺,剑也,《汉书·高帝纪》:“吾以布衣提三尺取天下。”用此典意在曹、竺杀雍正不仅是个人情仇还具“取天下”的政治目的。九重:宋玉《九辨》“君门以九重”,代指皇帝。宁府隐写清皇宫,其大门恰是九重。瑞为贾瑞之瑞,贾瑞隐写雍正,贾瑞死于红楼纪年十三年,隐写雍正死于雍正十三年。瑞释九重焦:无论从字面上还是隐深意义上,都表明皇帝死后,再也不必被重重焦虑所困扰,也符合雍正的具体情况。贾瑞死于凤姐之手,作者便让凤姐说出“拼着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这种一语双关的话。此时凤姐是竺香玉的分身。按霍氏理论,林黛玉也是竺香玉的分身。你林黛玉不是杀人下不了手吗,那么好吧,让我凤姐来!经过这一番转换,林黛玉是杀人犯是不是就容易被人接受了呢?

  如不按上述解读,一味按小说的逻辑去解读是行不通的。贾瑞何许人(按小说),不过是个小混混,无非穷酸,无非是想调戏一下凤姐。在北方地区,小叔子与嫂子之间调情(非亲兄弟,一般是族中叔伯兄弟之间)是司空见惯的;再说你又那么风骚漂亮,套用现在的话是——难道也是我的错;再说凤姐也不是个省油的灯,她不单是针对小叔子们,连侄子还挑逗呢。所以,整个事情看贾瑞没有半点不是。非要将其致死,有那个必要吗?哪里来的深仇大恨,甚至死前还备受凌辱……这一切该作何解释?这按小说的逻辑属不通!还原到史上的真实情况,正是这位手无缚鸡之力的林黛玉(竺香玉)毒杀了雍正,雪芹为真实记录之,原本竺氏棋琴书画了得,入宫得宠了得,但其杀人害命却匪夷所思,欲准确记录之更有难度,幸好有个分身法,总不能写到小说人物林黛玉的头上吧,这样才有了王熙凤不近情理地致死贾瑞的情节。为此,宁可失去一些艺术的真实也要保证史上实情的再现。

  近来马航失联客机事件频现各种媒体,其中有一个术语叫多点定位,即多颗卫星经二维甚至三维才能准确将其定位。其实早在几百年前的曹雪芹已是深谙此道。通过上述诸钗诸多的一反闺阁常态的言谈举止以及与诸多刺客的关联瓜葛,雪芹将雍正之死经上下左右、纵横交错间定位定格在诸钗之手,使得这段史实以这样的方式被记录了下来。

  笔者早年曾从事公安工作,亦办理过一些刑事案件。作为一个杀人案件,其构成要素是多方面、全方位的。从动机、起因、时间、地点、谋划过程、准备阶段、实施过程,到实施人、凶器、方式、结果等等。破案的过程是逐一排查、层层剥茧的过程。曹雪芹反其道而行之,是通过《石头记》这部书将雍正之死这一历史事件打成碎片,分散到书中各个角落方方面面,分散到众多人物身上,这样才有了本文所议的众多裙钗其言行近乎一伙兵家,仅举其一隅尔。霍国玲的《曹雪芹毒杀雍正帝》一书有更为全面、准确的阐述。受其启发,笔者也曾写过《宝玉挨打之迷》、《迎春懦弱吗?》等小文,就致雍正死亡的凶器(木制)、以及迎春比探春“更能降狼伏虎”的寓意进行探讨,都是为了完善和丰富“毒杀说”。霍氏近日青州石碑等实物的发现,或可对于其学说在实证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值得期待。

  (本文完)

  ◆ ◆ ◆ ◆ ◆


  注: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其所有。我们注重分享,欢迎原创。

  投稿请发邮箱:741743878@qq.com

  我们的公众号:

  公众号:caogenshuohonglou

  解析四大家族的衰败;殇情宝黛爱情的悲剧

  长按二维码一键关注

  我们的微信群:

  群主微信号: lxa1972

  草根说红楼梦文化艺术用品互换淘宝店:

  长按二维码一键关注

  草根说红楼梦文化艺术用品互换微店:

  群主微信号: lxa1972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