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安的一小步,电影的一大步|报道

 【点石成金】 2016-11-13



对于李安而言

每一次改变像是一场赌博

有风险,更有快感

赌赢或输根本不重要

重要的他真正踏实地去为了改变而做的事情



“每一次拍电影,都像是第一次。”李安又一次验证了自己曾说过的话。

 

但是他明明是手握两座威尼斯金狮奖、两座柏林金熊奖、两届金秋奖,三界奥斯卡小金人的李安,是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得最多荣誉的亚裔导演,没有经验从何而谈

 

时隔开四年,李安带着他的新电影《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和大家见面,并称自己还是孩子和大家一起成长。

 

只是李安成长的小步伐,可能在引领着电影工业迈开了一大步。

 

李安的滑铁卢?

 

近日,李安的新片《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国北京、上海等地迎来了首映,此前李安宣布采用120帧、4K、3D的技术来拍摄时,就已在电影界中引起了轩然大波。目前的主流电影制式为每秒24帧,并且沿用近百年,而这次李安将帧速率大幅度提高到120帧每秒,就意味着观众将看到更为高清的画面,许多人都对这部技术有着重大突破的影片饶有兴趣。

 

毕竟李安在拍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时采用3D技术非常到位,好评如潮。

 

但影片在北美首映过后,媒体给出的更多是负面评价,称该影片是李安的滑铁卢。《The Playlist》表示,电影所使用的尖端技术削弱了故事本身的情感,笨拙的表现方式让剧情变得碎片化,影片中的高度清晰让观者不得不分神,造成了一种眼花缭乱的观影体验;《纽约邮报》的影评人在推特上称其为“烂片”;upproxx认为这是一场“视觉噩梦”,这种“高清”让画面显得丧失了电影的质感。

 

“这是一种概念化的误解,人的眼睛正常能够看到900帧,电影是120帧。”李安解释道。“所以就是死4K高清也与现实有一段距离。”

 



有人提出质疑,目前能够达到播放120帧速率标准的电影院全球只有五家,在中国大陆地区仅北京和上海两家可以观影。这种先进的技术仅有非常少数的观众能够身临其境。120帧电影工业市场相关配套设置尚未成熟,李安就匆忙的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否太早呢。李安特意说明,他自己并不是只做了一个顶级的配置版本,其他的版本质量就有大幅度的下降,他每个版本都是经过重新制作而成,希望大家每个版本都去看。虽然这个过程有些烦,但算是对电影本质的一个摸索学习的过程,对我个人来讲是很可贵的经验。

 

不可否认,习惯了24帧速率电影的传统观众会对120帧速率电影产生不适应。但是一旦这种技术被外界所认可,整个电影工业世界将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技术的革新是每个行业的趋势,当原本相对稳定的事物被打破,人们总是会去想尽办法阻止它的发展。

 

在接受新事物时人们首先会产生抵抗情绪,这也是李安新片在上映时肯定会遇到的阻碍。虽然不及《阿凡达》3D的现象级效应,但单从技术而言,《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就应该列入电影史册里。

 

“‘内容’跟‘看法’是不相冲突的”

 

《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讲述了一个19岁男孩比利·林恩被派往伊拉克战场中,在激战中幸存下来。在感恩节的当天,他被征服找到,并邀请他在一场橄榄球比赛中场休息时与明星同台授予荣誉勋章,但是喧嚣过后,比利·林恩还是选择回到战场。“你看仍然是一个故事,”李安说。“战事指的是主角亲身的经历、内心的战役。是一个年轻人丧失纯真、经历心理成长的过程。”

 

李安作为首位两度获得奥斯卡金像奖的亚洲导演,在影片中能把东方的魂和西方的技术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无论是早期的“父亲三部曲”、《理智与情感》还是后期的《卧虎藏龙》、《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等作品,都展现出深刻内涵,着重表达人的情感关系,时常予以不动声色般娓娓道来之感。

 

而有观众对李安这次拍摄的《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提出质疑,认为他更专注于技术上的提高而“忽略”了他最擅长的“情感”表达,而该影片似乎只是单纯的在叙述一件事件。



 

对于观众“内容为王”的挑战,认为技术只是电影艺术表达的辅助工具,为电影的剧情发展所需要。李安解释,“电影内容与怎么观看都是同等重要,电影有他的独特性,不然看书就好了!我发现的一个新的观看方式,我感到很兴奋,迫不及待地告诉大家,不觉得“‘内容’跟‘看法’是不适相冲突的。”同时他还补充,“在我这里,从来不会说技术是一回事,内容是一回事,不会出现技术很炫,内容不行的情况。”

 

原本,在拍完《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后,李安下一步的规划是,筹划拍一部拳击片,当时他还在在看《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一书,翻越了整本书的三分之二,他就很坚定的要将其改编并拍摄成为电影。

 

他想展现出军人内心世界里复杂的变化。认为军人在前线的感觉和普通人是有所不同的,他从在战场上的紧张、激烈到普通社会中的无奈,以及重返战场的心里斗争。

 

李安认为,观众最好的体验方式就是通过主角的眼睛去感受他的生活,而要实现这样的效果不是普通的3D能轻而易举的完成。

 

许多观众会为了看3D电影走到电影院里观赏,因为该技术会给观众产生一种参与进去的认同感。但是画面阴暗、不清晰是3D的一个非常大的缺陷,而且现在3D电影市场开始走下坡路,很难让观众观察到电影里的每一个小细节。

 

左思右想了一年后的李安决定打破从前的僵局,采用每秒120帧的标准来拍摄这部影片。他认为之前的电影都是偷窥到别人的事情,令人产生兴奋,现在的电影则是打开观众的知觉与感官世界,身临其境,让其有介入感,沉浸在电影中,去探索主角的内心。

 

透过这项新技术,影片中每个单位无论远近都能一清二楚的看见,人物的毛发和被风吹过摇曳着的树叶都能清晰直观的感受到。美国参加完首映会的观众称,“被色彩极其强烈的画面冲击和挤压。”

 

李安的高帧技术更多的是为了解放观众的感官世界。明明在影片中看到的景象是虚幻,但如同发生在身边真实的生活事情一般。中场上的烟花点燃时刻随同着男主角一并回忆到激战中,身临其境般体会着男主饱受战后留下来的创伤带来的阵痛。即使他从战场上回来了,但战争一直在心里。影片的视听效果如同真实纪录片一般震撼人心。

 

“电影一直告诉我,它要变了”

 

刚过完62岁生日的李安许了三个愿望,其中两个分别是“希望120帧的新媒体有所发展”和“希望观众能够接受《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

 

已经进入耳顺之年的李安并没有选择保稳的方式去拍摄新电影,他更想要不断地改变,不断地探索一切存在的可能。

 

提高帧速率并不是李安第一个人首创,在《霍比特人:意外之旅》时,彼得·杰克逊就采用了48帧的标准,但是并没有获得好评,有幸能够看到最高规格版本的观众抱怨称成片反而没有了电影感。



 

但这并没有阻止导演们不断探索的脚步,詹姆斯·卡梅隆正酝酿着把《阿凡达2》的帧速率提高到60时,李安已经宣布要拍摄120帧每秒的电影。

 

今时李安有将帧速率调高至120帧的举动,其实一点也不出奇。

 

早在1995年李安执导《理智与情感》时,几乎全部人都不看好一个亚洲导演来拍摄英国电影长片。首先一个新人导演去拍摄由英国著名作家奥斯汀小说改编的电影非常不合理,再者人们普遍认为东方与西方之间有一条跨不去的鸿沟。但是李安成功了,该影片在1996年有7项奥斯卡金像奖提名,李安也凭此进入好莱坞A级导演行列。

 

在上一部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李安则首次使用数码3D动画技术,视觉效果达到了最佳点,表现出即虚无虚幻又现实的大海和陷入困境中的男孩和老虎之间的关系。

 

当时没有人想象得到在知天命之年的李安会勇敢的去尝试当下最新3D技术,寻求技术革新。人们对李安的作品形成了固有模式,认为他所擅长的是浓厚的情感表达,从而忽视了他在影视技术上的不断创新与追求。

 

“拍《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时候我第一次接触3D,第一次接触数字电影,拍了之后就感觉24帧不行,看都不能看,”后来,“看60帧的时候,我还是觉得在看电影,到了超过60帧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这一次,他选择了向前跨出一大步。“要不要超过60帧,我经过一年的犹豫,最后决定拼了。”

 

62岁的李安有着不小的决心,他迫不及待的想要参与到发展电影的行列中,“如果我循序渐进一步一步的话,可能到我退休都做不到一半,一步步求稳,我觉得等不及了。”

 

对于李安而言,这一切都不容易,就像摸着石头过河一样。直到近两年才学会使用电子邮件,而在拍《色·戒》时,他才是第一次用上后期调色。

 

这或许就是一条不归路,因为没有相关的工业配套设备来满足李安的愿望,没有前人的经验告诉他那条路是对或错,他只是自己摸索与研究。

 

李安说,“厂商都逼急了。”没有任何软件支持120帧剪辑,审片级别也仅仅是有60帧,但是这也没有阻挡他想要改变的心。从少年派开始,他就自己组建团队做实验室来解决每个环节上的问题,不管是技术还是拍摄,都是团队在摸索出来去完成的。他喜欢挑战与尝试新鲜的事物,为了达到电影更丰富的效果。

 

“电影它一直告诉我,它要变了”。李安说。

 

对于李安而言,每一次改变像是一场赌博,有风险,更有快感。赌赢或输根本不重要,重要的他真正踏实地去为了改变而做的事情。

 

更何况,仅凭一场首映会的评价就定论《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的输赢是否还太早了呢?

 

“我虽然62岁了,但就像年轻人一样我也还在成长,包括我对电影的追求。”

 

文|苏慧  编辑|阿尔伯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