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幸福的根本是心》法师辅导文字版

 mldmm45 2016-11-13

第四课 《幸福的根本是心》法师辅导文字版

引言:若想寻求幸福,就要知道幸福的根本;幸福是一种心态,不一定要有多少钱,也不一定要实现某个外在的目标。

核心:

通达空性,获得永恒的大安乐;未通达空性之前必须依靠大乘利他精神,才能获得幸福。

一切快乐的根本是利他,一切痛苦的根本是自利,因此,大家应当将幸福建立在帮助众生上。

思考:你的幸福感来自什么?

1)世间观点:来自金钱、爱情

2)佛法观点:幸福的根本是心(唯识宗“万法唯心”的观点)以理证稍加抉择

本课分为三个方面:

一、认识幸福

二、欲求幸福,应当借鉴佛法的智慧

三、幸福的小窍诀

一、认识幸福

1、何为幸福

1)世间观点:

谈到何为“幸福”,可谓众说纷纭:

有人认为,幸福来自金钱;有人认为,幸福源于爱情;还有人认为,幸福在于地位 ……

2)佛法观点:幸福的根本是心:

瓶子的本体实际无有任何改变,但一百个人却会出现一百种不同的判断。

唯识宗则认为一切万法都是自己心的一种自现、心的一种游舞,除了自己的心以外根本不存在独立自主的外境。外境根本不可能真实存在,否则,识与外境就成了毫无瓜葛。

l 这样的外境能否与识成为同体关系?肯定不可以。如果二者成为同体相属,要么识变成无情法,要么外境变成有情心识,这样肯定是不合理的。

l 那这样的外境与心识可不可以成为彼生相属呢?在未经观察的时候可以,真正观察就会发现:产生这一刹那眼识的外境如果已经灭了,则不是此眼识的对境;如果未灭,就不能产生此眼识,因此也不合理。

最合理的观点是什么呢?就是外境不存在。

幸福根本是心,这个心指的是第六意识,幸福是内在的一种特殊感受,即便吃得不好,穿得不好,住的地方也简陋不堪,没有眼耳鼻舌身的任何快乐,却可以非常开心、非常幸福。幸福和物质没有必然联系,而只是精神的一种感受(与意识相应的喜受)。快乐与幸福不同,快乐是眼耳鼻舌身感受外在物质所获得的视觉、听觉、触觉等五根识的乐受。

2、对幸福的误解

1)误解原因:没有认清幸福本质

2)误解的表现:

A:现代幸福哲学:满足暂时身心需求=幸福

幸福的定义就是: 幸福是人们的渴求在被得到满足或部分被得到满足时的感觉,是一种精神上的愉悦。

补充幸福理论:人类的最终追求是幸福。因为人类的本性是不满足,所以人类的本性就是追求满足。因为幸福就是渴求被满足后的结果,所以追求满足就是追求幸福,所以,人的本性就是追求幸福。因为人的本性是不满足,——不满足导致了人们的渴求——渴求获得了满足——人们就获得了幸福。

根据幸福第一定理我们还知道,幸福的感觉都是暂时的,随着时间的流逝,每一个幸福的感觉都是会消失的,又因为不满足是人的本性,所以,人们会继续寻求新的渴求,寻找新的幸福。

举例:2009年英国举行“谁是最幸福的人”征文比赛

成功完成一例手术的外科医生;——下次万一失败了呢?

在沙滩垒城堡的儿童;——沙滩城堡若一下被海浪吞没,他的幸福还在吗?

给婴儿洗澡的母亲;——如果孩子长大后不孝顺,这难道不痛苦吗?

与心爱的人走上红地毯的新人。——步入婚姻之后,生活会事事尽如人意吗?

如果当初在一起不觉得快乐,分手之时也就不会有什么痛苦。

快乐和痛苦在此是成正比的,表面上看似快乐,实际上随时都可能变成痛苦。

u 分析:为何他们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当代人学家张荣寰200711月重新定义“幸福”和推论了幸福原理:幸福是人在创造生活条件的社会实践中,由于感受和理解到个人,集体乃至人类的目标,理想和正义公益之事业的实现而得到人格上的满足。幸福是人与人激情的热流从心河驰向爱之深海的温馨;是善良人的单纯。当人们付出责任的汗水,其额头必然散发出幸福的光芒。为幸福学的产生奠定了理论基础。

u 驳:

1.幸福的根源如果是来自于渴求,人类的渴求是无限的,而满足身心需求的资源是有限,所以,这样的幸福注定是痛苦的。

2.渴求基于对自我或者人类的满足,如此自私自利的心不可能有真正的幸福;

3.万法无常!自己梦寐以求的幸福假如失去了该怎么办?面临分手就会黯然神伤。

B:离开痛苦 =幸福

问:饥肠辘辘饱餐一顿,身心获得暂时的满足,这是不是幸福?

幸福第三定律——人们获得幸福的经历越曲折,获得的幸福感越大。

渴求度是与幸福感成正比的,所以,如果获得幸福的经历越曲折,那么人们的渴求度就会相应变大,那么获得的幸福感就会越大。

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喝水,在正常情况下,喝水是不会给人带来快乐 和幸福的,但如果在你很渴的情况下想喝水、身边又有水的时候,这时喝水的感觉就是'快乐'的感觉。但这时的感觉还不是幸福的感觉,因为你这个快乐的享受是在不存在曲折的情况下获得的.假若你在沙漠里旅行,迷失了方向,而身边又没有了水(假设还有食物),在这种恐惧的气氛里,你又坚持了许多时日,在你口渴难奈,身体虚脱,生命面临威胁,希望几乎绝望的时候,突然有了水,有了救命的水,此时你喝到水的感觉,就是幸福的感觉,这是一种巨大的幸福,幸福得能让你哭,让你笑,让你捶胸顿足,让你狂呼呐喊。平常生活中你是很难感觉到的,甚至很难见到,但在电视里经常见到,比如在奥运会比赛的画面中,运动员夺得金牌时,常有这种表现。这种幸福是拿金钱买不来的。

幸福第四定律——没有渴求就没有幸福及推论

因为幸福感与渴求度成正比,所以当人们对某事物没有渴求时(也就是渴求度为零时),那么,某事物也就不会给人们带来幸福。

u有人说离开了痛苦——比如现在头特别痛,过一会儿不痛了,这也是一种幸福。

u海伦·凯勒:假如有三天光明,就是最幸福的人。

u南非前总统曼德拉:坐牢时每天晒半小时太阳,便是最幸福的事。

驳:

1.这明明是以坏苦为乐的愚痴迷乱表现,但对坏苦却标上幸福的标签迷惑众生;前面也讲过,快乐是痛苦的伪装。

《宝鬘论》:“身体之乐受,痛苦伪装已,心想之自性,唯由分别改。”也就是说,人们想当然认为所谓身体的乐受其实并不是真正的安乐,实际上仅仅是痛苦伪装的而已,因为在遭受饥渴折磨的时候,当依靠饮食使痛苦自然稍稍减轻的阶段,对假象的快乐感受,耽著自相安乐的设施处是痛苦,而除了由痛苦伪装的安乐以外其本身自相丝毫也不存在。苦受是在快乐力量薄弱的阶段,无需假立而生起痛苦之心,自相苦受存在,就像观待长而生起短的心一样,只是在痛苦之心稍处低落期间似乎显现快乐而生起乐心而已。

2. 对于失去光明拥有光明是最幸福的事,对于拥有光明的人不会觉得最幸福,如此说明什么?幸福的根本在于心!不在于是否拥有光明?

3.以上如果他们的幸福观都能成立,对照起来,我们绝大多数人每天都生活在幸福之中,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我们的眼睛可以看到蓝天白云,每天也可以晒太阳,但并非每个人都能从中体会到幸福,许多人觉得自己是最不幸的,终日怨天尤人、牢骚满腹。

4.以前过年穿新衣服非常幸福,现在的过年没有幸福感,什么原因?就是内心对过年没有向往心、渴求心,从物质条件而言,现在天天就像儿时盼望的过年一样,每天想穿新衣服就穿新衣服,什么好吃吃什么,所以,这样的乐受就非常平淡,因此就不觉得幸福,以此也能说明幸福确实与金钱、物质无关。

C:世间观点:外在某个标准的达到= 获得幸福

观点一:幸福的根本是金钱。

驳:是有关系,但并不起决定作用。

幸福根本不属于物质范畴,而是内在的一种感受,这种内在的感受有些时候和物质有关,有些时候和物质根本没有关系。比如,有些穷人就活得非常开心、非常幸福。金钱能带来满足感,但却不能带来真正的幸福。金钱跟幸福不成正比。

观点二:幸福在于房子

驳:1)世间理论:随着物质财富的增加,人们在物质财富方面所能获得的幸福次数却越来越少,幸福感的强度也越来越小。随着人们拥有的物质财富的增加,人们的渴求资源却变得越来越少,所以在物质财富方面人们能获得的幸福也就越来越少,而且获得幸福的成本也越来越高,同时对地球资源的消耗,对环境的破坏也越来越大。这也是西方发达国家几十年发展所得出的结论,即: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物质财富等一切都在增加,唯独幸福除外。

2)有限的资源跟不上内心欲望的无限发展,有了小房子想要大房子,到最后,即便有最好的房子,他们也不觉得开心。

所以,好的住房并不意味着幸福。

观点三:幸福在于所处环境

驳:1)中国人觉得住在一线城市感觉特别幸福,特别尊荣,但美国人觉得住在偏僻的郊区才幸福

2)考上清华觉得特别幸福,但考上一般的高校就很失落

所以,我们世间人认为的幸福与自私自利心的满足有必不可分的关系!为什么拥有金钱、爱情等会有幸福感?因为金钱、房子、爱情等全是为了满足自我虚荣、炫耀成功心理、生活等种种需求!人们为了幸福不择手段,人类如果普遍追求这样的幸福,会彻底毁灭整个地球、整个人类!

3、抉择正确的幸福观

1)幸福在内,不在外

A.佛法观点:幸福是内心的满足状态

人们往往认为,达到某个外在的标准,就会获得幸福。但事实上,当达到这些标准时,也不一定真的幸福。

幸福无关乎外境,它只是内心的一种状态。

幸福就是以自己丰盈的内心、关爱心、知足心等为伍,行走于人世间,无时无刻内心盈满幸福。

B.对比分析

佛教幸福与世间幸福学所说的幸福,有何不同?


本质

世间

幸福

来自于自私自利的心,希望我幸福

来自于执着,满足于对其他法的占有

暂时性的,就像不幸一样,随着时间的流逝,幸福感以及不幸感都会逐渐淡化的,所以,我们如果想继续拥有幸福,想过幸福的生活,就必须去不断地满足更多的渴求、过度的欲望

佛教

幸福

来自于利他之心,希望他人幸福

来自于放下,满足于内心的感受

仅是内心的满足的状态,不关乎外境,是绝对的、超越物质的、真正的幸福

2)幸福非常,乃无常

建立在财富、权势、享乐上的幸福,是无常,高际必堕,聚际必散,非“常”(永恒)。

世间人也说,人们获得的幸福感都是暂时性的。

二、欲求幸福,应当借鉴佛法的智慧

1.为何依靠佛法追求幸福?

2.希求幸福者,行为上不应该与希求幸福目标背道而驰

3.无法从外在判断一个人是否幸福

4.在追求幸福面对痛苦方面,佛法教言丰富且实用

1.为何依靠佛法追求幸福?

u佛陀早就说过,此是苦,汝应知,佛告诉我们,要用正确的眼光去看世界、看人生,没有必要刻意的悲观,也没有必要过分的美化,佛陀说到了三种痛苦的根源:

1)过度的欲望;2)自私心;3)执着。

只有依靠佛法才能真正面对痛苦及拥有幸福。

u大家对佛教的真相不了知,世间林林总总的幸福学说都是告诉人们如何制造“坏苦”而已,如何变成高级的极端利己者来获取幸福。

2.希求幸福者,行为上不应该与希求幸福目标背道而驰。

寂天论师:众生欲除苦,反行痛苦因,愚人虽求乐,毁乐如灭仇。

世间幸福学将幸福分类为四:利人幸福和利己幸福,害人幸福和害己幸福等。

3.无法从外在判断一个人是否幸福(轿夫、出家人、国王、明星的例子):一千个人有一千种幸福。

在判断一个人幸福与否时,不能仅凭外在的现象。

看到无钱无势者,不要以为他们不幸福;

看到荣华富贵者,也不要以为他们肯定幸福;

每个人的幸福就像脚上的鞋,合不合脚、舒不舒适、自己自己最清楚。以上内容说明,幸福就是每个人内心的满足状态,确实和外在无关。

4.在追求幸福面对痛苦方面,佛法教言丰富且实用

三、幸福的小窍诀

1.要有面对痛苦的能力,提升心灵,积极的坚强的心态,所向披靡,就能随时获取幸福

一厢情愿地认为:“生活是充满阳光的,肯定是一路平安、顺顺利利,不会遇到任何曲折。”

1)随时观无常:有钱随时没钱想(聚际必散等无常四际),若有佛法甘霖的滋润,人生再怎么大起大落,都能保持平稳的心态。

2)在享受快乐时,一定要有所准备:

l如果以后没钱,变成乞丐了,我该怎样生活?”

l“一旦家庭出现问题了,我该怎么办?”

如果提前有所准备,当遇到痛苦时,就不会垂头丧气、愁眉苦脸,更不会选择自杀。反之,假如没有任何准备,遇到危机就很容易崩溃。

3)一切转化为修行的良机。

当我们遇到不愉快时,要善于从反面挖掘出价值。

u堵车的时候,可以利用这个时间做其他事:下车散散步、念念经,或者思考一些问题。

u当别人骂自己时,也要把它当作修忍辱的机会。

u当自己被单位开除时,要想到寻找其他出路。

u恋人离开自己,也许正是个机会,可以选择另一条更好的路。

4)对于人生有全面认识及两手准备:

张海迪说:“即使翅膀折断了,我的心也要飞翔。”

一方面要憧憬光明,一方面要准备面对黑暗;

一方面要梦想成功,一方面要准备迎接失败……

若有了这样的认识,自己将来到社会上,定会受益无穷。

5)看待别人,需具足全面的眼光

不要片面理解出家人、成就者、大德的行为和生活,无法理解少欲知足的快乐。

即便你是无神论者,唯物论者、唯心论者、有信仰者等,咱们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追求幸福、获得幸福。

因此,你做不到放下欲望,但也可以做到减少欲望,对自己现在所拥有的东西有满足感。也请尊重他人的幸福感!

2、灭除自私自利心

所断:我执

能断:无我空性

以世俗理论分析时,虽然我们不否认外境对幸福会起作用,但不得不承认幸福的根本是心。

如果不是这样,而认为外境上有幸福,无论谁得到这种外境,都应该拥有幸福。比如,

· 假如俊男美女是幸福的保障,那谁跟他(她)在一起都会幸福;

· 倘若金钱是幸福的根本,那谁有了金钱就会幸福……这不可能。

佛教的“无我观”

胜义观察:

无“我”——无人我(获取幸福的我根本不存在)、无法我(整个世界都是梦幻泡影,没有一个真实可得之法,怎么可能依靠物质获得幸福?)

以胜义理论分析,就会发现:心也不存在。

《金刚经》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过去心不可得

分析:已灭故不可得,昨天的痛苦和快乐都不可得

现在心不可得

分析:201567号晚上9:00整,有没有一个真实的现在?没有!因为,时间的无分刹那,如果是“现在”最小单位的“一”,如何形成一分钟?接触,一大劫变成一刹那之过;不接触,有分之过,失坏自宗。

(或者观察:已生、未生、正生)

未来心不可得

分析:未生故不可得

依靠佛教的理证,反反复复观察、串习、抉择才能通达空性

既然过去、现在、未来的心都不可得,同理可知,过去、现在、未来的身体也不存在。

身心既然都不存在,所谓的“我”,自然也就不成立了。

总结:获得幸福方法

A.通达空性,获得永恒的大安乐

B.未通达空性之前必须依靠大乘利他精神,希望他人获得幸福(重点)为他人考虑,为谋求所有生命最大的幸福而努力,愿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愿恩泽天下。

以自我为中心,永远只考虑自己的利益的人不可能摆脱内心的贫乏,不可能摆脱自私自利的痛苦,不可能有真正的幸福。

《说文》:幸,吉而免凶也。

《礼记》:幸而至于旦。所以说,“幸”一般来说是幸运、侥幸的意思,化险为夷、化凶为吉。

《说文》:福,祐也。

《礼记·祭统》 :福者,备也。备者,百顺之名也。福,是说富贵寿考等备齐为福。万物齐备,就会顺利昌兴。

如何才能吉而免凶、万物齐备?心!

幸福的根本既然是心,是什么心?

感恩心、布施心、慷慨心、分享的心、包容心、利他之心、善良的心、美好的心、悲心、少欲知足的心、自他交换的心等等,有了这些心就能获得幸福。

与任何人相处播种爱还是播种不满等负面情绪,全看你自己的智慧,播种贪心收获贪心,播种嗔心收获嗔心,播种善良收获善良,播种仁爱收获仁爱.

镜子法则与亲子教育、夫妻关系的运用。

显现快乐是自己的心,

显现忧伤也是自己的心,

显现荣耀是自己的心,

显现卑贱也是自己的心。

放不下是自己的心,

无法安忍也是自己的心。

显现心胸宽阔是自己的心,

显现心胸狭窄也是自己的心,

能容一切是自己的心,

毫不让人也是自己的心。

一切分别心的境界都是以心造的,全为心的自现,除了心之外没有任何显现之法。我们的心其实是最奇妙的工画师,三千大千世界的器情万象无一不是以它所描绘的。

所以《华严经》说:“三界唯心,万法唯识。”

第一步:

应取:幸福建立在帮助众生上

应舍:不要伤害、杀害众生

第二步:

修持空性,通达空性,获得永恒的大乐

幸福的根本是心,

u如果心是与轮回法相应的妄心,就不可能有幸福,比如,自私自利的心、贪心、嗔心等;

u如果心是与轮回法相背离,与如来藏相应的心,出离心、菩提心、无我的心、奉献的心、无贪的心、少欲知足的心等等具足就会拥有幸福;最后“狂心顿歇”现前真正大无为法的快乐!

发愿:众生都获得真正的幸福

一、思考题:

1、什么是幸福?现代人对幸福存在哪些误解?请分别破斥这些误解

2、幸福的根本是心,为什么?懂得此理如何运用于亲子教育、夫妻关系、同事相处等生活中?

3、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怎样获得幸福?

4、世间人的幸福观能获得真正的幸福吗?为什么?

5、利他菩提心为什么才会获得真正的幸福?

二、研讨题:

1、幸福需要物质做基础吗?如果不需要,如何解释特别饥饿吃饱饭很幸福的感觉?如果需要,上师开示却说:“幸福的根本是心,不关乎外境”,对此,你如何理解?

2、佛教中说幸福是内心满足的一种状态,世间幸福哲学中说幸福是人的渴求得到全部或部分满足的精神愉悦的状态,请问二者有何异同?

3、“每天回到家有一张笑脸相迎;有一桌热腾腾的饭菜消除你的疲劳;是每天走在街上,都能看到一张张真诚的脸;是在你最困难的时候,熟识的,陌生的人都能为你伸出一双双友谊的手;是在你最受伤的时候,能有一颗心与你同在,陪伴着你!”请问这些是不是幸福?如果是,是佛法中讲的幸福还是世间人所说的幸福?如果不是,那何为幸福?

三、辩论题:

幸福的根本是否应该是心?为什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