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扈永进:说说,孩子出国留学前的文化与知识准备

 lion__ 2016-11-13


        青年鲁迅为什么选择出国留学呢?《<呐喊>自序》中有说。

        当时是清末,但当时的人们并不知道清快末了。普通人的印象中,自然“读书应试是正路” ,相应的,“所谓学洋务,社会上便以为是一种走投无路的人 ”。

        进洋学堂学洋务,是当时公费留学的必要路径吧。鲁迅17岁的时候,进入南京水师学堂,后转入矿务铁路学堂,21岁毕业,赴日留学。

        关于学洋务及出洋留学的动机,鲁迅自己的解释是,“仿佛是想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我选择相信他。

        不难发现,鲁迅的留学动因存有深刻的源自内在的价值观需求。反观当今,很多家长送孩子出国留学,价值需求极清晰,价值观厘定却并无自觉。


        干嘛送孩子出国?答案是:人往高处走呀。高处有什么?答案是:环境优美,起码无雾霾;社会祥和,钱包丢了能找回来;待遇优厚,IT男年薪7万美金;女生安全,不用被官员潜规则;福利保障,没准爸妈也能跟出去沾沾光……

        当然,留学的目的国,不会是委内瑞拉,也不会是南北也门。美欧澳洲的发达国家,才是国人送孩子留学的目的地所在。送出去,留下来,拿绿卡,最终移民,属于经典版留学心法。

        算算账:即便出去读本科,四年下来也需要100万人民币吧。常春藤大学呢,起码160万以上。如果续上读研,再加50万。如果初中毕业就出去读小藤校高中,三年,前缀150万人民币。

        大领导的孩子自然是要回国发财的,普通老百姓的孩子如果就那样溜一圈回来,并不划算。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事实是,送出去容易,要在留学国留下来却难。我觉得,首先,或许应该认真思忖一下,“留下来”意味着什么?

        其一,表象上,意味着孩子毕业后能够在留学所在国找到一份还不错的工作,拿到工作签证,然后,拿绿卡移民等才有后续的可能。

        其二,实质上,是孩子能够顺利融入留学所在国的主流社会,能够在价值观、生活方式与思维方式等方面全方位融入无违和感。

        其三,留学时,应该可以看成“留下来”的前备阶段与生成阶段。这个阶段能否洞悉并认同留学所在国的主流价值观,认同他们的生活方式,契合他们的思维方式,至关重要。

        其四,留学前,便可以被视作“留下来”的“前前备阶段与前生成阶段”。我认为,这个阶段的准备应该做得更充分一些。这种准备,不只是英语语音语调那么简单化,不只是雅思托福那么标准化。

        终于链接到我要说的了——说说,孩子出国前的文化与知识准备。


        是的,孩子出国前,是需要提前做一些必要的文化与知识准备。这里的提前要前到什么时候呢?我的回答是,越早越好,且持之以恒。

        文化包含三个要素——价值观、生活方式与思维方式。在孩子出国前,高中初中甚至小学阶段幼儿园阶段,就可以在意提供相关的知识资源与文化氛围,让孩子耳濡目染,水到渠成。

        吃麦当劳是都有的事情,但对此的诠释,却有人做了有人没做。譬如,就可以延伸到中餐的围餐制与西餐的分餐制,进而延伸到个人主体与集体主体等等区别。当然,你的解读也可以涉及生活方式与传染病。吃了,而且说了,做了价值诠释,收获自然不一样。

        让孩子读西方小说,是一个有效的方法。譬如读《傲慢与偏见》等,就是深度体察英国人生活方式与价值观的一个好选择。中国古典小说写女性,无非杏眼桃腮,无非杨柳腰脉脉春浓,但简·奥斯丁就不这样写,除了对话,还是对话,几乎忽略了外貌描写。

        逻辑学是中国文化所空白的,所谓“中国没有亚里士多德”是也。遗憾的是,中小学课本里曾经有过的,后来也被删除了。我觉得,打算出国留学的孩子,可能的话,家长应该自己调集资源,给孩子补上这一课。否则,贻害无穷。


        刚才所言,属于简单枚举。系统地说,就是要想方设法给孩子补上西方文化这一课。

        有人会说,多此一举吧,现在是信息时代,鼠标一点,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从NBA到《权力的游戏》,到处都是西方文化的信息,补什么补?我要说,这些,仅只西方文化的碎片呈现而已。

        西方文化溯源,可简明分为两大块——希腊文化与希伯莱文化。雅典城邦与亚里士多德肇始的民主与科学,《圣经》文化以降而流传至今的基督教文明。照我看,有关西方文化的补课,最好从其源头开始,整理资源,开始阅读与思考。

        这些知识资源,是目前国内的学校所难以提供的。据我所知,目前各学校的国际部,也不能提供此类课程。它们所在意的,是一些硬件标准与短平快项目,譬如托福雅思之类。即便同步引入了国际学校课程,但由于学生英语水准所限,而无法进行系统且具纵深的学习活动。

        网上看到过一张照片,上面,是小留学生们聚在一起打麻将的画面。我的第一感是,坏了,这几个孩子,大约是没能顺畅地融入当地社会的。深入想下去的结论是,这些孩子出国留学之前,就没有做好相应的知识与文化准备的,融不进去。只好,抱团取暖,打打麻将。


        是的,价值观、生活方式与思维方式。留学前,大只要有这方面的动因与饥渴,像鲁迅那样,“仿佛是想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

        如果不是,还不如算了,别去。别去的建议,是因为,如果你和孩子真的不认同西方文化的话,最好,别糟蹋钱和时间,别憋屈自个孩子。有钱送孩子留学的家庭,日子应该也还过得去,起码不至于饥寒交迫,何苦呢?

        当然,更多的家庭和孩子,这方面需求是有的,只是自觉度不够。看到了令自己心动的表象,譬如环境,譬如薪酬,譬如物价,譬如福利。我要说的是,还应该看到表象背后的支撑,那些,隐匿于历史与文化深层的东西。建立在这种基础上的认同,才是有根有据的认同。

        或许,留下也不难。但毋庸置疑的是,融入却不简单。所以,这种融入流程得提前设计。跟筹措留学费用相比,留学前为孩子汇集和提供相应的知识文化资源,却并不那么容易。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有一些废,是轻易看不到的。孩子在外面,融入不到留学所在国人群里面去,无话可说,无事可谈,只好一头扎进那些感受相同的苦逼者当中去搓麻将。稀里哗啦中,现在发生时的幸福感就没有,遑论以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