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17高考新题型——古诗“主客观结合型”鉴赏题考法一览

 启程的男孩 2016-11-13





2017高考新题型——古诗主客观结合型鉴赏题考法一览

 

语文匠

 

导语

 

自从前一阵子,2017新高考大纲修订的消息宣布之后,关于新考题的说法便不胫而走了。之后,教育部考试中心的官方消息更是让大家对于新考题有了些许的认识,其中最令大家错愕的可能就是古诗鉴赏了,从11分两道主观题,变成了11分的选择题加主观题的考查,那么,对于新题型,我们师生如何应对呢?以下红色字体的为关键部分,建议仔细看。另外,在本文结尾的地方,会有2017古诗鉴赏模拟试题2套,欢迎一起研讨。模拟试题答案在今天的第二篇文章里。

 

通过一周的分析,语文匠认为,首先,考查方式改变,确实对备考产生了影响,一定要重视;其次,主要考点不变,所以不必过度反应,对了新增的传统文化考点,要有足够的应对。对于此类题目,其实,最接近的就是北京卷和上海卷,这些地方的试题,其他新课标地方的师生估计还是很陌生的,下面,就结合历史上的高考语文试题,以及这两地试题,让我们一起走进神秘的2017高考新题型——古诗主客观结合型鉴赏题。

 





本文结构

第一部分  研读早期类似考题

第二部分  研读北京卷考题

第三部分  研读上海卷考题

第四部分  预测2017年新高考古诗鉴赏和模拟题2套



以下为正文。

 

第一部分  研读早期类似考题

历史上,高考语文很早的时候,就是用纯选择题考查古诗的。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8—9。

赋得暮雨送李胃

韦应物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古人有“密雨如散丝”的诗句。

8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一项是( 

A首联两句写黄昏时分,诗人伫立在细雨蒙蒙的江边。这既点明了诗题中的“暮雨”,又照应了诗题中的“送”字。

B二、三两联描写船帆被细雨打湿而变重,鸟翅因沾雨而无法轻巧地飞翔,天朦朦胧胧看不清通海处,远处江边的树却显得十分滋润。

C尾联中将沾襟的别泪与散丝般的密雨交融在一起,十分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送别之情,情与景巧妙地结合了起来。

D全诗第一句直接点明“微雨”,而后面主要是通过对船帆、鸟羽、天际、大树的描绘来烘托蒙蒙细雨,这样更增强了诗的形象性和表达力。 

9这是一首写送别的诗,但主要篇幅却是写景,将离别之情寓于这些景中。下面几首写送别的唐诗中,与它写法相同的一首是( )

A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B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C闻道衡阳外,由来雁不飞。送君从此去,书信定应稀。

D满酌劝僮仆,好随郎马蹄。春风慎行李,莫上白铜鞮。

【答案】8. C ;9. B

【解析】第1题,这是一首送别诗,却重在写景,全诗紧扣“暮雨”和“送”字着墨。第(1)题A、B、D三项都是恰当的。之所以说C项不恰当,就在于“十分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送别之情”。诗人写到“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时,离愁别绪喷涌而出,尾联一改含蓄之风,直抒胸臆。“情无限”“比散丝”,何含蓄之有?

第2题指明“将离别之情”寓于“景中”的写法是辨别、赏析的依据。A项“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直写悲壮的送别之情;C项的“闻道”之语,“书信定应稀”之说,都是直接抒情;D项也写送别,但全是劝戒“僮仆”之语,未见寓情于景中之笔。唯有B项的“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是写景,写离别之地,渲染出一种凄凉的氛围,三四两句写离别,但离别之情含蕴在景物之中,含蕴在“独”字之中。没有一句抒情,却句句含情。

 

【语文匠点评】2002年全国开始分省命题,古诗鉴赏走入主观题时代。除了上海卷和北京卷之外,其余省市地区的古诗鉴赏几乎都变成了纯粹的2道主观题。

 

第二部分  研读北京卷考题

 

我们先看近年来的北京卷典型试题。

【2013北京卷】(7分)

古风(其十)

李白

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曜。

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

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

注释:①鲁连:鲁仲连,战国齐人,他说服魏与赵合力抗秦。②平原:即平原君,赵国重臣。

①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三四句与曹植诗句“大国多良材,譬海出明珠”都运用比喻的方式表达赞誉之情。

B.“后世仰末照”句,感叹鲁仲连的功绩如同就要落山的太阳一样将被后人渐渐遗忘。

C.本诗最后两句,以“澹荡人”与开头的“倜傥生”相呼应,意在表明诗人的志趣。

D.李白在诗中盛赞了鲁仲连的高风亮节,并把他引为“同调”,内容显豁,感情深挚。

②有人评此诗:“此托鲁连起兴以自比。”结合诗句,谈谈李白借鲁仲连表达了自己怎样的人生理想。 4分)

【2013北京卷】答案

B末照指余辉,“后世仰末照”指的是后世的人们依旧敬仰他的功绩。

②标准答案:要点一:辅弼天下,建功立业。结合“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 要点二:不慕名利,功成身退。结合“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

答案示例:此诗开篇首句运用起兴的手法,引出倜傥高妙的鲁连的形象,再以出海明月的比喻表达了对鲁连如明月般光芒万丈的才华的赞赏,接着两句诗阐述鲁连说服魏赵,合力抗秦的丰功伟绩,以及鲁连淡泊名利、功成身退的高风亮节,令后世仰慕。

【语文匠点评】此类试题,选择题重在考查对于古诗基本意思的理解,即对于每一句的理解和对主题思想的把握,到了主观题中,难度提升,让考生利用前人对于这首诗的理解谈艺术手法以及艺术形象问题。

 

2015北京卷】(18分)

醉翁操【1】 苏轼

琅然,清圆,谁弹?响空山。无言,惟翁醉中知其天。月明风露娟娟,人未眠。荷蒉过山前,曰有心也哉此贤【2】。  醉翁啸咏,声和流泉。醉翁去后,空有朝吟夜怨。山有时而童巅【3】,水有时而回川。思翁无岁年,翁今为飞仙。此意在人间,试听外三两弦【4】 

注释:【1】据本词序,欧阳修喜爱琅琊幽谷的山川奇丽、泉鸣空涧,常把酒临听,欣然忘归。后沈遵作琴曲《醉翁操》,崔闲记谱,请苏轼填词。【2】蒉:草筐。《论语·宪问》:“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3】童巅:山顶光秃,山无草木曰童。【4】徽:琴徽,系弦之绳。此处代指琴。

16.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响空山”与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的“空山”,都写出了山的空寂。

  B. “荷蒉”两句以《论语》中荷蒉者对孔子击磬的评价,赞赏醉翁懂得鸣泉之妙。

  C. “醉翁去后”两句描写醉翁离开琅琊后,作者空对流泉,以吟诵表达思念之情。

  D.  词作最后三句是说醉翁虽已离世,声和流泉的美妙意境却仍然得以留存人间。

17.词作开篇几句运用了以声写声的手法,用玉声形容泉声的清亮圆润。按照要求,完成下列各题。(5分)

①下列诗句,没有运用这种手法的一项是(3分)

   A. 龙吟虎啸一时发,万籁百泉相与秋。(李颀《听安万善吹觱篥歌》)

   B. 商声寥亮羽声苦,江天寂历江枫秋。(刘长卿《听笛声留别郑协律》)

   C. 蜂簇野花吟细韵,蝉移高柳迸残声。(韦庄《听赵秀才弹琴》)

   D. 寒敲白玉声偏婉,暖逼黄莺语自娇。(王仁裕《荆南席上咏胡琴妓》)

②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2分)

白居易《琵琶行》同样运用了这种手法来写琵琶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18.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4分)

①古代文人常常喜欢“啸咏”,除了本词中的醉翁,陶渊明写曾写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归去来兮辞》)

②这首词与欧阳修《醉翁亭记》有密切关联。词中“唯醉翁中知其天”“醉翁啸咏,声和流泉”,呼应了《醉翁亭记》中“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寄情山水的名句。

19.欧阳修《醉翁亭记》描写了琅琊山的四时景色,表现了作者以山水自适、与民同乐的情怀。与之相比,苏轼这首《醉翁操》所描写的景色和表现的情怀有何不同?(6分)

2015北京卷】答案

16C【解析】本词主要借对流泉声音的描写来赞美欧阳修在琅琊山寄情山水,感受天籁的悠然自得之情。所以选项C说是对醉翁的思念之情不准确。

17. B【解析】A用龙吟虎啸的声音和万籁百泉的秋音来写觱篥声;C是蜂和蝉来写琴声;D用白玉和黄莺写琴声。

  ②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18.①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②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19. 苏轼的《醉翁操》上阕主要是通过描写流泉的自然声响带来的美妙效果来赞美醉翁在醉中感悟自然的妙趣及对欧阳修追求绝妙意境做法得以流传的欣慰。如首句“琅然,清圆,谁弹,响空山”。写琅琊幽谷,山水奇丽,泉鸣空涧,声若环佩,词人创造了一个美好意境。“月明风露娟娟,人未眠。”从声响所产生的巨大感人效果来写流泉声响之美妙:此明月之夜,人们因为受此美妙乐曲所陶醉,迟迟未能入眠。下片写鸣泉虽不复存,醉翁也已化为飞仙,但鸣泉之美妙乐曲,醉翁所追求之绝妙意境,却仍然留人间。《醉翁亭记》则是通过描写琅琊山的四时景色抒发作者寄情山水的悠然自得之情。

【语文匠点评】这次的古诗鉴赏提升到了18分,当然了,包含了默写的6分,即使剔除默写,也有12分,都算是历史之最的分值了。这次考试,对于古诗鉴赏是一次崭新的常识,把多首古诗打通,把默写和古诗鉴赏打通,再在最后把课内外的知识点打通,文体也打通(《醉翁亭记》是散文,《醉翁操》是诗歌)。可以说,如此把语文融会贯通着考查,几乎有着台湾国文考试的取向了,点赞一个!

 

最后看2016年的北京考题。

2016北京卷】(18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5-18题。 

西村陆游

乱山深处小桃源,往岁求浆忆叩门。高柳簇桥初转马,数家临水自成村。茂林风送幽禽语,坏壁苔侵醉墨痕。一首清诗记今夕,细云新月耿【1】黄昏。

 注释:【1】耿:微明的样子。 

1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到西村“叩门求浆”,是在清风吹拂、新月初现的黄昏时分。

B.“初转马”与“小乔初嫁了”中的“初”都是“才”“刚刚”的意思。

C.“茂林风送幽禽语”意谓清风送来茂林深处的鸟鸣,衬出西村的幽静。

D.“坏壁苔侵醉墨痕”意谓残壁土青苔侵蚀了昔日醉后留下的字迹。

16“茂林风送幽禽语,坏壁苔侵醉墨痕”两句,以“声”“色”调动人的听觉和视觉感受下列诗句:声色兼备“的一项是(   )(3分)

A梁台歌管三更罢,犹自风摇九子铃。(李商隐《齐宫词》)

B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陈羽《从军行》)

C春来茗叶还争白,腊月尽梅梢尽放红。(韩元吉《送陆务观福建提仓》)

D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杨万里《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 

17.“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这是陆游的另一首纪游诗《游山西村》。结合具体诗句,比较这首诗和《西村》在内容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6分)

18.在横线上填写作品原句。(6分)

①陆游在诗中称西村为“小桃源”,使人联想到《桃花源记》,其中有:  ,,有良田美池桑竹属:    ,。      ②追忆往事,是陆游诗歌中常有的内容,如《书愤》一诗中“  ”一联,就是对抗金历史的回忆。 

  《西村》是一首律诗,中间两联是对仗的。杜甫《登高》中也有两联是对仗的,请写出其中一联。

【语文匠点评】这次的古诗鉴赏延续并巩固了去年的北京卷精神,选择题和主观题的考察点有序排列,对于平时的学生学习(触类旁通),老师教学(旁征博引)都非常有帮助,可谓对语文教学都有好的导向。

 

 

第三部分  研读上海卷考题

 

上海高考,自成一派,以至于时间久了,其余地方的教辅资料都不收上海的考题了,因为题型设置和分值设置“太奇怪了”。语文匠买了好几本高考真题汇编,居然都没有上海卷,可见一斑。

2011年上海卷)  8分)

明月何皎皎

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

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

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

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

引领①还入房,泪下沾衣裳。

【注】①引领:伸颈远望。  

①从体裁上看,这是一首五言□□诗。(1分)

对本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月何皎皎”这一句运用了比兴手法。

B.“客行虽云乐”在诗中有以乐衬哀的效果。

C.诗人以时间推移、空间转换来谋篇布局。

D.本诗语言浅显,朴素自然,而余味无穷。 

本诗通过一连串的动作刻画来传达思想感情,从这一角度加以赏析。(4分) 

【语文匠点评】上海卷83题的分值题量一直保持。和全国卷相比,分值不算大。联系起去年的上海删除小学课本古诗事件”“北京增加小学古诗数量,大家似乎有所领悟。但是上海卷的梯度非常合理,第一题总是1分,打破全国卷选择题必须是3分的成规陋矩,专门考查最最浅显的基础知识,第二题选择题考查内容理解和基本手法,而且选项的字数非常精简”“惜墨如金,第三题考查鉴赏,一般角度明确,容易下手。

 

2013年上海卷)  (8分)

晚春严少尹与诸公见过  王维

松菊荒三径,图书共五车。

烹葵邀上客,看竹到贫家。

鹊乳先春草,莺啼过落花。

自怜黄发暮,一倍惜年华。

①这首律诗共有几联对仗?回答正确的一项是(  )。(1分) 

A.一联      B.两联      C.三联      D.四联

对本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用典贴切,反映了诗人的精神追求。

B.颔联流露出诗人因家贫待客不周的歉意。

C.全诗将写景、叙事、抒情三者融为一体。

D.全诗的语言清晰流畅,不见雕琢的痕迹。

赏析“莺啼过落花”中“过”字的表达效果。(4分)

2016年上海卷)  (8分)

野望(唐)杜甫

西山白雪三城戍①,南浦清江万里桥②。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③答圣朝。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注】①三城戍:西山三城的堡垒,三城,与吐蕃临界,为蜀边要塞。②南浦句:南浦,泛指送别之地。万里桥,在成都杜甫草堂的东边。③涓埃:细流与微尘,比喻微小。

13.下列各组词语不符合对仗要求的一项是()。(1分)

A.第一、二句中的“白雪”与“清江”

B.第三、四句中的“诸弟”与“一身”

C.第五、六句中的“供多病”与“答圣朝”

D.第七、八句中的“时极目”与“日萧条”

14.从“切合题目”的角度分析本诗,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第一、二句中的“西山”“南浦”切合“野”字。

B.第三、四句“海内”“天涯”切合“野望“二字。

C.第五、六句中的“迟暮”“涓埃”切合“望“字。

D.第七句中的“出郊”“极目”切合“野望”二字。

15.全诗是怎样表现作者的情感的?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赏析。(5分)

13.D

14.D

15.答案示例:首联以景写情,三城边防堡垒白雪皑皑,传达忧国之情,看到送别之地,流露思家之情。颔联接着第二句,通过写兄弟远隔,自己孤身飘零,表达对亲人的思念及自己的悲苦之情。颈联暗接全诗第一句,写自己年老多病、无以报国,表达无奈和郁闷之情。尾联下句直接表达对家国之事的忧虑。

【语文匠点评】近年来,上海卷古诗鉴赏选材不避名人名篇,导向良好。分值设置更加灵活,选择题也可以2分。主观题参考答案示例文字量适中,语言简练精准。


 


第四部分  预测2017年新高考古诗鉴赏

从前面的梳理可以看出,高考古诗选择题考查很早就用,选择题和客观题结合考,也是历年不绝,只是在个别地方展开而已。

那么,对于2017新高考,哪些值得注意呢?

语文匠负责教研的专家组认为:

1、选择题很有可能是5分,主观题6分。选择题是双选题。

2、客观题主要考查对于诗句的基本理解,尤其是诗句的浅层的理解,主观题考查的深层的理解,尤其是语言品味、表达技巧、形象分析方面。

3、选择题加入对传统文化的考查,比如中国古诗的流派、名家名篇、基本诗歌概念如意象意境等。

4、不排除有对于课内知识的对比性考查。

 



下面,重点来了,语文匠隆重推出2套模拟试题,亲爱的读者,您不妨小试牛刀!答案放在今天的第二篇文章里面。


阅读下面的古代诗歌,完成12题。(11分)

渔 翁

·柳宗元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注】①此诗作于诗人被贬为永州司马时期。    ②欸乃:指渔歌,一说指摇橹声。

1.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这首诗以时间为序,描述了渔翁的活动:夜宿晨起,汲水燃竹,日出打渔

    B三四句的描写内容,既有自然景色,又有人物行踪:渔翁不知何时已离岸

    C日出之后,“欸乃一声”打破了山水的宁静,诗歌的感情也由低沉转入昂扬。

    D.苏轼说“子厚晚年诗极似陶渊明”,此诗与“采菊东篱下”一诗风格正相似。

    E.柳宗元谪居永州时著有山水游记“永州八记”,其写作主旨与本诗大致相同。

2.诗人借渔翁这一形象表达了自己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6)

 

阅读下面的古代诗歌,完成34题。(11分)

春晚书山家屋壁(其二)

·贯休

水香塘黑蒲森森, 鸳鸯鸂鶒①如家禽。

前村后垄桑柘②深,东邻西舍无相侵。

蚕娘洗茧前溪渌, 牧童吹笛和衣浴。

山翁留我宿又宿, 笑指西坡瓜豆熟。

  【注】①鸂鶒(xīchì):一种像鸳鸯的水鸟。②柘(zhè):一种树

3.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一、二两句诗描绘了静谧安恬的田园之景,颂扬村民勤劳智慧之意俱在其中。

B.三四两句诗描绘了美好和谐的农家生活,寄托了诗人的人生理想和生活情趣。

C.后四句塑造了包括作者在内的四种人物,虽着墨不多,人物形象却栩栩如生。

D.此诗整体给人清新健美之感,在晚唐绮丽纤弱的诗风中,本诗可谓独树一帜。

E.同为晚唐诗坛名家的李商隐,其诗歌语言清丽,韵律和谐,和本诗风格相似。

4.前人评论此诗,谓之“全诗以山翁热情相邀收束,可谓戛然而止”。请结合全诗分析这种笔法的表达效果。(6)

 

答案放在今天的第二篇文章里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