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这里,一不小心就出国

 casgb2006 2016-11-14
关注我,你的眼睛会怀孕
西南边陲瑞丽,有一个久负盛名的边境小寨,中缅边境71号界碑矗立寨中,国境线将整个村寨一分为二,中方一侧称为银井,缅方一侧称为芒秀,形成了“一个寨子分属两个国家”的人文地理奇观。
寨中的跨境生活
一树两国、
一塔两国、
一户两国、
一井两国……
中缅瑞丽段的国境线是弯弯曲曲、犬牙交错且没有明显的界限的,有时一条小沟渠或是一个田埂,就是两国的国界。
在银井“一寨两国”景点,如果没有中方一侧威严的国门和值勤的边防武警以及对面缅方高挂的国旗和缅方移民局办公房,你很难想象这里是两个国。
出入其间的两国边民络绎不绝,就像随处见到的生活情景一样,骑着摩托车、自行车或者手扶拖拉机自由往来。
“一寨两国”距离瑞丽市区约10余公里,位于有名的中缅边境71 号界碑旁。
国境线将一个傣族村寨一分为二,中方一侧称为:银井,缅方一侧称为:芒秀。
景区内有一寨两国水井、一寨两国秋千等景点。“一寨两国秋千”坐落于国境线旁,对面就是缅方的芒秀村,坐上去轻轻一荡,便可瞬间“出国”。
边界无天然屏障,因此中国的瓜藤爬到缅甸的竹篱上结瓜,缅甸的母鸡跑到中国居民家里生蛋便成了常有的事。
寨子里的两国老百姓语言相通、习俗相同,他们同走一条路,共饮一井水,同赶一场集,和睦相处,世代相承,传为佳话。
一条青砖铺就的小路,每隔几步,就会看到同时写着中文和缅文的砖块。
缅文下面有汉语的音注,游客饶有趣味,一路低头寻觅这些涂着漆红文字的砖块,一面跟着学缅文 “赶高八些 ” 祝你好运、 “江麻八些”祝你身体健康 、“姐宿定八德”谢谢你……
银井村
一寨两国水井
寨子里的一口水井颇有来由,这口水井不仅是这里的中缅居民取水之地,也是边境群众和睦共处的见证。
在这里,两国居民共饮一井水,同走一条路,同赶一场集的现象已经司空见惯。边民们每月数十次地穿越神圣的国境线而浑然不觉。
清澈的井水,串联起中缅两国人民的“胞波”情谊
一寨两国水井前摆放着两个过滤井水的石桶,石桶上雕绘着波纹,底端有龙头伸出,寓意着保护水源不受污染。
中国
石桶分别刻出“中国”、“缅甸”字样。桶里有木炭、棕皮、沙子和鹅卵石,经过这些材质过滤后的井水甘甜可口,可以直接饮用。
缅甸
一村民说,以前大家都习惯到银井村打水,这口水井孕育了两个村寨的人。虽然现在大部分居民已经使用自来水,但中缅两国边民对这口井有深厚的感情。
小小留学生
在村寨里,有时能看到一群穿着白衬衣,墨绿色校裙的孩子,他们便是来自缅甸的“小小留学生”。
由于缅甸边民可在此享受3年免费义务教育,边界另一边的家长纷纷将孩子送来上学。
每天清晨和午后,这些 “小小留学生” 们就背起小书包,跨过国境来上学。
银井小学在校就读的学生基本都来自中缅两国边境村寨。小学目前有152名学生,其中缅甸籍学生65名,他们和中国学生一样接受免费义务教育,并且也学习同样的课程。
傣族美食
“一寨两国”的寨民多为傣族,他们在原始的自然环境中,以独特的原料形成了风味独特的傣味,其烹调技法受佛教寺院菜和汉族菜肴的影响较深,制作方法亦趋于成熟。
主食以大米为主,傣族著名的香竹饭又称竹筒饭,即把糯米放在香竹筒里,用水浸泡15分钟后,用火烘烤而成的。吃时,捶打竹筒使之变软,竹筒内壁的竹膜便贴在饭上,用刀一剖两半,香竹饭便脱竹而出,香气浓郁,饭软而细腻。
傣族还有食花习俗。经常采食的野花有攀枝花、棠梨花、白杜鹃、黄饭花、甜菜花、芭蕉花、苦凉菜花、刺桐花、金雀花、鸡蛋花、苦刺花、弯根花、盘藤花和一种傣语称为“莫谢”的花等,大约30多种。
茉莉花豆腐
“我住江之头,君住江之尾,
彼此情无限,共饮一江水。”
两个国家、同一民族,同走一条路、共饮一井水,在银井村不仅能让你感受到中缅边境民族文化,更能让你体会到中缅边境的和谐幸福。“一寨两国”是银井村旅游发展的源头,更是边疆和睦的另一种美。
交 · 通
自驾:昆明——杭瑞高速公路—县道M44—国道320—人民路——省道234——一寨两国
也可从昆明乘飞机或大巴到芒市,再从芒市城区出发,沿320国道往姐告方向行驶,全程只需要不到两个小时的时间。
旅行小贴士
门票:30元/人
声明:转载请注明出处
投稿或建议请发邮件至:mlxc2015@126.com

或长按下方的二维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