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真正的包容,是不必包容——摘自赵妙果道德经学用

 道德经学用 2016-11-14

老师说:“埋怨是迷茫争斗的开始,感恩是包容敬畏的前奏”,如果我们还在想“拿起”或者“放下”之类的念头,我们还是很难跨出老师这次向我们提出的“如何去学习大海一样善下而能包容一切的品质”;还是很难理解老师说的“这一生我们必须不断地去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方可走上更高的修行之路”这个生命真理。

说到“包容”,我有几次对自己进行过重新审视,而且每一次都有少许的收获。常言道,江山易移,本性难改。以往我性格上一直存在一个问题,总是云散雾起,难以断根,那就是——喜欢争论。我那时从事的职业,大都是他人有求于我,所以我经常会打断人家话题,我觉得应该听我讲才是不浪费时间,却不知道人家满肚的委屈早已叫我憋回肚里……那为什么我会这样呢?因为,那时的我是一派自以为是,完全不懂平等为何物。所以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为此我几乎成了一个大家倾倒腹中垃圾的中转站。

而这几年通过《道德经》的学习,也让我开始读懂了自己:我之所以有这种傲慢心,其根本原因还是在“不知常,妄作凶”上——虽然我在理论上貌似知道一些生命和因果的真相,但是却没有进入到骨子里,根本无法成为一种属于自己的智慧。所以我总是由着自己的性子,凭着自己的经验、观点去说事做事,其结果自然也就是“盲人摸象”——我看到的、解决的也只能是非常有限的局部因素。

在学用《道德经》的过程中,有那么一个阶段,我从内心觉知到了自己不好,但正是这“不好”二字,让我理解了“以其善下之”的“善”字,是一种在坚持不懈的践行中形成的品质。我当时能内观到自己的问题,那就是意识上的成长进步。所以这个所谓的“不好”,恰恰是我第一步好好学习“包容”的开始。我首先把老师的一句歌词“交流不和何须争,合掌致礼种善根”播种到我的心田,并经常努力检点和弱化自己这一毛病。我慢慢的去学习倾听,我觉得不少时候我已经懂得和学会了包容;但还有不少时候,说实在的,我还是会以一种忍让的心在提醒自己,才能在表面上做到“包容”。

但是在去年,当老师那句悟道心得:“真正的包容是不必忍受,不必包容,让他来去自如,自如生长”驻入我心灵时,我真是感慨万分!我再重温老子说的:“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时,方才知道水德无限--水始终保持那种自在潇洒,勇往直前的天性,不管滋养了身边多少的草坪树木,带走了多少污泥浊水,既没有自以为是在施舎,也不留恋讲究什么德行;虽然其静可如处子,动可比奔马,却完全遵循因势利导的自然特性,一旦遇阻则聚,有洼则蓄,从不放纵自己的任性。

一直以来我们总在说:人往高处走,但这种出于自我的理想和愿望,不正是人生很多问题产生的根源吗?老师这次的每月一信,却让我一下想通了人生真正的的“高”处在哪里?“无我,无为”的大道至简又在哪里?她们就在毛主席提出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之中——因为只有这个“全心”,才能培养起“无我”;唯有达到“全意”,方可自然的“无为”!

 

当意识到我在生活中有些所谓的“包容”、“感恩”,原来还落在肤浅的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这“四相”之迷中时,我对老师说的33个品质只是通向人生二层楼的阶梯,以及对老子所说的“知常容,容乃公”以及“天下为公”,又有了一点新的认识……

以前,我一直以为我帮助了很多人,这下我知道自己错了,而且错的还很厉害,甚至可以说颠倒了是非。因为事实上所谓我去帮助人的骨子里,其实是别人在帮助我!那时我总是感到稍微有点吃亏,总想的是谁动了我的奶酪?却很少去想,不会生产奶酪的我,所拥有的奶酪是谁给我的?如果说那个时候,来需求我帮助的人,他们是我的衣食父母,那么今天我所做的一切,更让我的内心充满了感恩,因为他们不仅给了我经济上的自由,更让我的生命有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来找我帮助的人,为我提供了一个服务大众、提升自我的机会。再想想自己立身于天地之间,不种地而衣食不缺;身上明摆着各种问题,但各位老师总在不离不弃的关心着我,从不跟我计较。我所做的那一点点忍让,算什么包容?这分明是天地在包容我,我只是其中一个还需要爱和帮助的生命,一旦离开了这个社会和老师朋友的包容,我个人将如无根的浮萍一般,无法扎根于社会、扎根于天地众生之间。

这个理念上的改变,从此让我的内心充满了一份带着敬畏心的真实的感恩!但是非常遗憾,许多老师都认为我这是在谦虚——我知道,这也说明了我的态度不够诚恳。

 

我还在努力学习如何在“各种关系发生中和谐成长”。前些天的一件小事,又让我从垃圾收集箱向净化器过渡了一次。有位佛教界的老师,她特地从上海来要同我一起探讨有关佛学和《道德经》的问题。说到后来她说她有一个很大的困惑,她的先生是一位高级干部,她对她的婆婆恭敬有加,但是不知何故,她的婆婆十几年从来都对她就冷若冰霜。她为此请教过很多人,也做了许许多多的努力,但是直到今天婆婆对她依然如故。

因为时间已经很晚,她们又从上海来在咖啡馆已经等了我好几个小时。我想聊聊后就早点休息,但是她滔滔不绝的还是要诉说一个个她与婆婆的故事……换了过去,我一定会很不耐烦的打断她,但这次我觉得要从起码的礼貌做起,最少听完她的故事。她最后讲到了内心有满肚子的苦水要向她婆婆诉说,但看来这件事今生注定已无法解决,唯一只有等她的婆婆去世她才会有出头之日。但她又觉得自己作为一个佛教徒,天天烧香拜佛,竟然会生出这种不好的念头而绝望。在这个时候,也许正是由于这种尊重的倾听,让我和她的的心一下产生了共鸣。我说:“你说从心里像菩萨一样敬重、感恩你婆婆,是真的吗?”她说那当然。我再问她:“你说在拜佛的时候,常会向佛诉说你心里的苦闷,那么佛又对你说了、做了些什么呢?”她一下欢喜的几乎跳了起来说:“我的心结终于解开了!从今天起我在婆婆的面前,她就是我天天参拜的佛,我再也不要求她对我说什么、做什么了”……

我在同她一样开心的同时,也深切地感到:其实所谓的包容,不是在宽恕别人,而恰恰是在解放捆绑自我的绳索,让自己本来狭獈的心无限量的绽放。“感恩和包容”,正是引领自己圆融入社会,帮助自己学会构建通往人生二层楼阶梯的一对孪生兄弟。

如何真正能够自由自在的品味生活中所有的甜酸苦辣?真正以一颗平常心、平等心去拥抱生活、拥抱整个世界?当我回味着老师信中那句话:“老子的思想基础‘以其善下之’,蕴含着无穷的生命智慧和能量”时,我真的觉得受益非浅!这也是我接下来修正自己的目标和方法!

 

注:原文摘自《赵妙果老师讲解道德经.学用者感悟集锦》

作者:国良

编辑整理:道德经学用编辑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