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白鹿原》有感

 kyl01 2016-11-14

□记者 贾星慧

5月29日,第六期“微”爱读书会在书影咖啡举行。本期以读书观影为主要形式,主题是“致敬”,致敬陈忠实,重温《白鹿原》。

18位书友凝神聚睛,观看2012年公映的电影《白鹿原》,分享观影感受,畅谈读书心得。

著名作家陈忠实逝世,文坛内外一片哀悼之声。有人痛哭中国从此失去一位真正的作家,有人赞陈忠实为人品格高尚……在中青年人中,没有人不知道陈忠实,即使不知道陈忠实,也知道《白鹿原》。《白鹿原》是中国当代文学的扛鼎之作,是现实主义文学的典范,是一部让莫言都怔住的家族史小说,是一部社会历史变迁的史诗般巨著。作为读者,向作家致敬的最好方式是传阅他们的佳作。

同读一本书

18位书友同读一本书,充分交流、讨论,这样的读书形式受到书友热捧。书友仝丽霞说,“虽然读书观影沙龙时间很紧张,好多想表达想交流的内容无法言说,但是,这样一部史诗般的巨著值得让大家深思回味。”

1992年《白鹿原》在《当代》杂志连载,翌年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单行本。一出版即引发轰动,陈忠实借此荣获第四届茅盾文学奖。2006年5月,林兆华执导,濮存昕、宋丹丹主演的话剧版《白鹿原》亮相北京人民艺术剧院,连演29场,场场爆满。2012年9月,王全安执导,张丰毅、段奕宏、张雨绮等主演的电影版上映。

《白鹿原》写了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写了白鹿村的勾心斗角血雨腥风,写了当代社会的变迁……如今,《白鹿原》的地位和价值已牢牢树立。

读书会后仝丽霞说,看完电影《白鹿原》,一有时间就读原著,延续观影后的情结,书中的人物或悲或喜,无不牵动人心。田小娥成为一张牌,被人玩弄于股掌之上,这与其说是命运的安排,倒不如说是她贪图享乐,难辨是非。

人的一生如果没有坚持真理的勇气,如果没有战胜重重困难的决心,如果没有心怀远大理想和抱负,那终究将被命运击倒。

书友们围绕《白鹿原》各抒己见,分享个人读书感悟。

好书我分享

书友仝丽霞推荐了让·雅克·卢梭著《爱弥儿》,这本书讲述了卢梭根据儿童的年龄提出了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进行教育的原则、内容和方法。

这本书是卢梭自认为“我的所有作品中最好、最重要的一部”。他认为,人生来是自由、平等的;在自然状态下,人人都享受着这一天赋的权利。他主张,对儿童进行适应自然发展过程的“自然教育”,以培养理性王国的“新人”。

书友郭文达推荐了自己和柳陆先生合著的《北梁往事》。柳陆是包头人,著名作家、包头民俗专家,他创作的《北梁往事》写出关于北梁、关于老包头鲜为人知的历史往事。值得每一位包头人阅读。

书友张峰推荐了《精神卫生那些事儿》。本书由包头市第六医院院长吴翥旗主编,分七辑,以生活中的200则心理健康知识、案例,生动解读了如何保持精神健康、心灵快乐。

读书会后,书友们还积极讨论《白鹿原》带给我们的启示和意义。

书评

◎ 史诗般的巨著

□仝丽霞

《白鹿原》这本书终于被我手不释卷地读完了,书中的人物命运跌宕起伏,大起大落。白鹿两大家族上演了一出出悲欢离合、曲折离奇的人生戏剧。

书中,我最喜欢的两个人物是白鹿院的朱先生和白嘉轩的女儿白灵,都没有出现在影片中,而他们却恰恰是本书的灵魂和主导。他们死时都化作了一头白鹿,去追寻伟大的理想和信仰。作者用史诗般的如椽之笔描写了旧社会万般景象,在读者眼前展开一场场血雨腥风的斗争画面。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是那么的复杂多变,谁也逃不过命运的盘点,无论是饥荒还是瘟疫,以及内忧外患,民族存亡。这些灾难用一座镇妖塔是压不住的,那么惟有用知识、用革命、用生命去换取那小小的自由和畅快的呼吸。掩卷之后我长长地感叹,乱世出英豪……

书中讲述了许多传说故事引人入胜,调起了读者的胃口。如:白鹿的故事;白、鹿两家祖宗发达的故事;还有匪首芒儿报仇的故事等。然后就是渭河平原浓厚地域乡村场景的描写,烘托出人物的内心世界。“木轮牛车嘎吱嘎吱响着……太阳在河天相接的地方已经变得难以辨认,像一只破碎的蛋黄,金黄的稠汁流摊开来,和黑色的乌云搅和在一起。白灵的心开始揪紧,到哪儿去寻找鹿兆鹏呢?”

秦腔、割麦、纺线、犁地、播种多么富有生机的场景啊!可是在这热闹的场景背后又暗伏着许多人的贪焚和丑陋。

田小娥的死和白灵的死是邪恶与正义的碰撞。白鹿在呼唤:天作孽,犹可违;人作孽,不可活。拿族长白嘉轩的话说:“她害谁不害谁,得看谁,本人咋样,打铁需得自身硬;凡是被她害了的都是自身不硬气的人。”蕴含着深刻的生活哲理。

黑娃与白孝文这两个浪子虽然都已改恶从善却有着不同的结局,所谓一山难容二虎。

看来还是白灵做得对,冲破封建思想破除祖宗家法。她像一只白鹿,机灵、聪慧、善良、勇敢、敢爱敢恨。

◎ 旧社会的“田小娥”

□何文

“田小娥”是一个生活在旧社会,又逢遇乱事的悲剧女人,她在本书从出现到死亡分成了几个阶段,她是以一个姨太的身份出现在我们眼前的。然而在书中她这个姨太并不像电影中坐轿椅吸大烟那样光鲜,她的身份更像一个侍寝丫头:“三顿饭由小女人做好,用紫红色的核桃木漆盘端进窑洞,晚上提尿盆,早上倒尿水,都是小女人的功课。”连下人们的饭都要由她端。我们可以看出,她的生活并不幸福,但她的基本生活还是可保障的。

她与黑娃的通奸是她的第一次转折点。如果只是“通奸”,我们可以说她是一个坏女人。但下面这段对话却可以说明她是一个向往自由、向往爱情的女性。“兄弟呀,姐在这屋里连狗都不如!我看咱俩偷空跑了,跑到远远的地方,哪怕讨吃要喝我都不嫌,只要有你兄弟日夜跟我在一搭……”她向这个社会作出了最本能的反抗。她与黑娃回到白鹿原住黑窑,吃糠菜,下地干活,在家喂鸡鸭,这个时期的田小娥是幸福的,也是纯朴的,善良的。然而,社会的动荡终于使这个女人一步步走向悲剧。

◎ 有感于白嘉轩

□赵雪霞

一片土地、几代人、许多故事……读后令人感慨:感叹于这片富庶的土地孕育出勤劳、正直、智慧、奋进、孝义的人民。

作为儿子的白嘉轩,在父亲死后,每日晚上都要到母亲屋里坐一阵子,抽袋烟,说会儿话,以儿子对母亲的陪伴来诠释那份真挚的孝。作为父亲的白嘉轩,以身作则,每日都要早早起床,并把此习惯作为家风树立起来,为孩子们树立了勤劳的榜样。供孩子们读书,送自己最疼爱的女儿去读洋学。有时不仅仅采用示范与说教的方式教育孩子,还采用体验式的方法。闹饥荒的时候,他让孝武与孝义随鹿三去背粮食,让孩子们亲自体验粮食的来之不易,从而养成不浪费的习惯。

他也有温存的一面,孝文成家后,他注意到孝文精神萎靡,就想办法提醒孝文减少房事,注意身体。孝义洞房花烛夜之后,他从孝义羞怯的脸颊判断出儿子的人生又有了新的开始。这些观察是细微的,读后让人感受到一个慈父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心与呵护。

作为东家的白嘉轩,对长工鹿三也是仁至义尽,总是把他当作家里的一员来看待,甚至当鹿三经受鬼魂附体的折磨变得痴呆之后,都教育自家孩子不能给鹿三放脸色,要宽容善待。供黑娃读书,答应黑娃只要休了田小娥就为他娶媳妇。甚至当黑娃把他的腰打残再也直不起来时,对黑娃的浪子回头还能全盘接纳,不计前嫌。当得知黑娃被抓,还要佝偻着像狗一样的身躯去求儿子孝文放过黑娃。

作为族长的白嘉轩,他兴学堂,领着大伙儿尊乡约,在大灾大难面前,身先士卒,刚正不阿,顽强地与邪恶作斗争。当族里族外的人,甚至自己的亲儿子都逼他为田小娥修庙之时,他毅然坚持己见,做出建塔压制邪恶的做法。

这样一个人物,属实让人钦佩。



读《白鹿原》有感

 (2012-10-27 13:15:34)
标签: 

文化

分类: 随感

                                      读《白鹿原》有感

                                                                 /胡波

      由于《白鹿原》这部电影,我才去看《白鹿原》这本书,因而知道了作者是陈忠实老先生,就如同因为看了《金陵十三钗》这部电影,我便知道了有严歌岑这位文学巨匠。

     一部长达50万字的长篇小说,讲述了由清末民初到建国初期,在关中平原的“白鹿村”,一个白鹿两姓祖孙三代的恩恩怨怨,纷纷扰扰。其中几次大的事件无不摧残在着关中大地,考验着原上人民对生的强烈欲望,对活的莫大追求。传说的二伏天降流火,闹交农,饥馑,瘟疫,似狂风暴雨,似豺狼虎豹,冲刷着,啃食着关中每一寸土地,每一口人,接着又恢复了,还是回归到以前怎么过,现在就怎么过的光景。但人们多了忧愁,多了汗水,多了失去亲人的那种悲痛。50年后,新中国成立了,但已物是人非,人去楼空。

     小说前面大致的说了文中主人公白嘉轩六娶六丧,这极大引起了我接着往下读的欲望,我想这就是作为一本成功、可读性高的小说应该具备的条件,先不谈文中内容,结构以及要表达的思想,因为没看之前,这些都是屁话。就谈开头,没引人入胜这个功底,对小说而言,真不能勾起读者的续读欲望。

     白嘉轩是一个勇于正大光明的做事,几乎不暗地里做事。针对田小娥被杀,批评了鹿三不应该暗地把田小娥给杀死了,要像我一样正大光明。自己也承认暗地做的事就是那一次,因为鹿子霖的那块劣地白鹿显灵,用自己的好地换了鹿子霖的劣地,迁了祖坟,祈祷六娶六丧的悲情不在上演。田小娥,就是一悲剧人物,生错了时代,其实她一点也不浪荡,没法为了生活,和几个男人周旋,结果悲惨收场。鹿子霖一个急功近利之人,脸面薄,在官场也是此起彼伏,最后也是悲惨收场。白孝文也一脸面薄,为了挽回脸面,翻身之后买回了之前被子霖买去的宅子,拾回面子。由于田小娥,他吸食白面,最终穷困潦倒,逐出白家,在三叔鹿三的劝诫下,重获新生,获得白父的原谅。黑娃鹿兆谦,个人感觉,变化最大,从一胆小怕事到彪悍勇猛,从一农民到土匪,最后成为一知书达礼的好人,但最后还是因为认定为反革命份子被枪毙而悲剧收场。白灵一个有自己想法的一个人,不为其父思想而所动,典型的一个高举马克思主义大旗的人,在抓内奸抓特务运动中被误认特务处以活埋而悲剧收场。鹿兆海一对爱情执着的人,非灵不娶,但由于国党身份,草草收场,却没如愿以偿,最后在围剿红军中战死。鹿兆鹏一趁火打劫,用武汉话说:“就是他捡了篓子。”夺走了兄弟的喜爱之人,因为他的共党身份而成就了他的爱情。相对于白嘉轩的第七个妻子吴仙草而言,这些人的死,作者的描写极具震撼力,惊心动魄,而吴仙草死的那么普通,那么镇静。前段时间网上还把《活着》跟《白鹿原》对比起来了,的确大致上都是悲惨收场,物是人非。

     白鹿两家,恩怨纷争不时上演,你让我下不了台,我也要让你下不了台。国共两党,那时共党还未正名,是一个还未被百姓所拥戴的地下党。国党却屡次剥削老百姓,失人心,慢慢地共党就得到了人心,队伍壮大起来。

一副农村老百姓的生活画卷,一副白鹿村兴衰的历史长卷跃然纸上,感受到人们对生活的众多无奈,感受着那段两党纷争的“窝里斗”历史,让人意味深长。

     读罢,有种意犹未尽之感,于是写下这篇第一次正儿八经的读后感。模仿高晓松写的《如丧》,我们终于读得可以写写读后感了。(我们终于老的可以谈谈未来)

 

后记:因为这本书,让我对茅盾文学奖有了一些了解,茅盾文学奖是对长篇小说而言的,这本书获得了第四届茅盾文学奖。这本书甚至一度畅销,出现了一时“洛阳纸贵”的盛况,所以推荐大家也看看。

 

    老朱说我写这篇读后感是炫耀,炫耀我读过这部小说,怎么说了?顿时觉得我挺悲哀的,我的炫耀资本已经低的我读过《白鹿原》,读过一本书就是我炫耀的资本。也的确啊!我腰缠没万贯,只是荷包里憋屈着一个并不饱满的皮夹子,床上也没美女陪睡,左抱友拥。手腕上也没价值几万的手表,就连几十块的表也是我多年的愿望,但从未实现。没有有钱的干妈替我扫货,没有有权的干爹挡风遮雨,吃的不香喝的不辣,穿的是布戴的是眼镜,我拿什么炫耀,一本书就可以让我炫耀,我该是多么的潇洒啊!多么的悲哀!那就让我好好地炫耀下,我读过余华的《活着》、薄伽丘的《十日谈》、陈忠实的《白鹿原》、孟非的《非说不可》,,正在读的是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和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还有压根不值得一提随便翻翻没坚持看完的书,课外书籍的数量屈指可数,四大名著都不在其列,这才是我觉得是自己的最大悲哀。二十多年过去了,完全没怎么看书,完整看过的课外书籍就这些,所以顿时觉得初中和高中都浪费了。一则微博引起了网友的好感,主题是一个女生炫书,把她家的众多藏书发在微博上,不是骂声,而是赞叹。

 

场景一

老师:“同学们,今天的家庭作业是写一篇读后感。”

学生甲:“老师,你这不好吧!读了一本书,自己知道就好了,读后感有什么可写的,就不炫耀了吧!”

老师:“好吧!既然你这么认为就不写了吧,然后回去问问你爸妈该写吗?”

学生乙:“这还不简单,回家电脑一查不就都OK了。

学生丙:“挺好的,多年以后依然记得我读罢此书的感受,了然于心。

(特别想说学生乙就是当年的我,因为确实没看什么书。)

 

场景二

某作家协会:“你们再不能写读后感了,因为接到“国家低调局再低调办公室”的指令,读后感存在炫耀,太过于高调。当局一致决定,取消这种文体。

作家A:“太坑爹了,那我的作品怎么让人记住,让人感受常在,因为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作家B:“看样子我们要紧跟莫言脚步,向魔幻现实主义靠拢,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作家C:“莫言是由于买房买不起不幸福,那我们可真不幸福,我们看不到他人对自己作品的评价也不能写自己对他人作品的感受。

 

于是读后感这种文体被杜绝了,元芳,针对读后感销声匿迹一事,你怎么看?


读《白鹿原》有感

yufeizou yufeizou 2011-03-04 23:12:50
      《白鹿原》是我看过的第二好的小说,第一好的自然是《平凡的世界》,两者不同点在于后者侧重于个人的奋斗,而前者侧重于文化的揭露。下面就讲讲读《白鹿原》的一些感想。
   《白鹿原》的主题是民族传统文化叙写,这种文化有其两面性。一方面它有着熠熠生辉的人格魅力,另一方面它又是残酷吃人的宗法礼教。这种矛盾的两面性在历史的激荡中不断碰撞。而又融入每个人的性格特征中,很多人一方面想极力摆脱礼教的束缚,但又逃不出宗法的樊篱,这就是悲剧性的根源。
    传统文化的在历史的滚滚潮流中最终没落了,它成为了现代文明的障碍,被扫进了历史的垃圾堆,特别是在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之后,更是在人们的思想深处被彻底清除了,封建糟粕是没了,但我们民族的精华也没了,我们没有了信仰,没有了道德,剩下的只有空洞的道德说教与现实的物欲横流,我们的根在哪里?从这个角度讲,《白鹿原》算是一部民族灵魂的寻根史。
    下面来讲讲书里面的具体人物。主人公是白鹿村的族长白嘉轩。他是封建传统宗法制度的代表。在他身上体现着宗法制度的两面性。一方面是仁义的道德要求,另一方面是残酷的宗法约束。白嘉轩一生没有做过亏心事,做事光明正大,同时也有很多的仁义之举。他的仁义正直被广为传诵。而在维护宗法制度方面又体现出他的绝情与残酷。不让黑娃与小娥进祖宗祠堂,对小娥与孝文的刑罚,最终导致了一系列的悲剧。
    朱先生应该是传统文化神化的代表。如果白嘉轩是道德境界的话,朱先生已经到达了天地境界。作为关中大儒,他保持了传统士大夫精神,既能独善其身,又能兼济天下。面对胁迫,他坚持威武不能屈的节气。他的聪明睿智,他的高风亮节或许就是传统文化的理想人格吧。
    书中还有几个很重要的人物。他们是礼教的直接受害者。小娥的命运是一波三折。她作为郭举人的小妾,其实是一个性奴隶。在跟黑娃回到白鹿村后,受到了封建礼教的排斥,但是他们两个坚持与礼教的斗争。这一点必须要给予赞扬,他们的勇气是令人佩服的。但是人性与命运不会这么简单,黑娃走后,小娥变成了一个水性杨花的女人,在鹿子霖的唆使之下,他成为了宗族斗争的工具,客观上也是对礼教的报复,随后等待她的自然是礼教的惩罚。她是斗不过几千年来积淀下来的宗法制度的,最终也是死在了宗法制度之下。随后的一场大瘟疫又好像是对宗法制度的报复。
    孝文是书中经历落差较大的一个人物。从族长继承人逐渐沦为不孝子、乞丐。而后有逐渐成为营长直至新中国的县长。他的堕落是礼教的约束的恶果,而他的重生又反映了什么呢?他的性格中有他父亲的沉稳与老练,但缺乏他父亲的仁义,所以最终走向了高位,但这个过程并不是完全光彩的。这是他性格决定的。
    黑娃是我最欣赏的一个角色,他的经历很丰富,国、共、匪、儒他都沾过边,他最终的结局是被害死了,对于这个结果我很不能接受,为什么一个变好的人不能让他善终。一方面反抗礼教,但又逃不出礼教的束缚,飞黄腾达之后也要回来祭拜祖宗祠堂。他后来变成一个好学的儒家学者,这点我不是很理解。他是一个复杂的人也是一个真性情的人。
    任何现实主义小说都不能脱离当时的历史环境,尤其是政治环境。书中大的历史事件包括辛亥革命,国共合作,大清洗,内部肃反,抗日战争,解放战中,到新中国成立。这些事件表现在白鹿原上就是政治斗争,经济斗争,党派斗争与宗法斗争的搅合。白鹿原经历了斗争——恢复——斗争——恢复的反复过程。复杂的斗争最终体现的是文化的冲突乃至人性的冲突。每个人都是在人性、宗法与环境的三者之间抉择。
   《白鹿原》摆脱了阶级斗争思维的束缚,站在了一个更高更广的角度上,对文化与人性的进行了错综复杂的描述,这就是一部民族灵魂的寻根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