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阿拉伯文化的综合与继承

 霃楓 2016-11-14

【摘要】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体系是世界四大文化体系之一,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它不仅继承了阿拉伯本土文化,同时也吸收、继承了其他民族的先进文化,是许多民族文化在伊斯兰社会中融合而成的。在阿拉伯文化的形成发展过程中,舒欧比亚派对阿拉伯文化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它是阿拉伯这个民族融合体中被征服者对征服者特权地位所做出的反应。

公元7世纪,横跨亚、非、欧三大洲的阿拉伯帝国建立,到阿拔斯王朝时期,阿拉伯人的军事扩张基本停止,国内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政治方面的需求和阿拉伯人自身对知识的向往追求使统治者对文化事业的兴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国内一时间兴办教育,投资文化设施,开展学术活动,实行合理的用人措施。公元830年,哈里发麦蒙耗费巨资,在巴格达兴建了一座“智慧宫”,集科学、图书馆、天文台于一体,成为当时学术活动的中心,阿拉伯帝国的文化进入黄金时期。

一、阿拉伯文化的综合性

阿拉伯文化具有很强的综合性。阿拉伯文化不是对单一的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它既吸收了西方的希腊、罗马文化,又继承埃及、波斯、印度等东方文化,它是许多民族文化在伊斯兰教社会中融合而成的。因此,阿拉伯文化是一种“综合文化”。伊斯兰王国的居民来自不同的民族,各民族居处混杂,互相通婚。每个民族都有许多人皈依伊斯兰教。文明的发展促使与生活有关的许多学科如工程学、医学、天文学、行政学、伊斯兰教教法学、语言学以及文学等得到了广泛的发展。这一切又促进了各民族文化在伊斯兰王国的广泛传播。每种文化都有一些杰出人物执掌着大旗,把它当作最好的文化,大声疾呼地为之宣传,并传播这种文化的原则。每种文化也都有自己的流通渠道,当一种文化发展、充实起来的时候,其流通渠道就会拓宽,就需要保持其独立性,并加以完善。文化的大融合在阿拔斯王朝时期犹为突出。波斯文化、印度文化、希腊罗马文化与阿拉伯本土文化的结合产生了新的文化,这种文化既带有原来文化的特点,又带有原来文化所不具有的新的特点,从而使这种新文化具有了不同于任何其它文化的特性。

二、百年翻译运动

在文化引入方面,翻译运动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当时大量的东西文化典籍引入阿拉伯,但在阿拉伯人民面前,仍有一道屏障,这就是语言不通,因此需要进行大量的翻译工作。从哈里发曼苏尔开始,特别是到麦蒙时期,最高统治者在这方面给予了有力的支持。“哈里发提倡学术翻译,鼓励穆斯林学习阿拉伯译本”。学者的地位大大提高,帝国翻译和研究蔚然成风,集中了大量的学术研究和翻译工作者。9世纪中叶,大多数的古希腊、波斯书籍都已被译成阿拉伯文。翻译运动使大量的东西方典籍被译成阿拉伯文,学者对之进行广泛深入的研究,这不仅使古籍得以保存,穆斯林成为古代东西方文化的继承者,同时阿拉伯文化融汇了外族的文化精髓,赢来了文化的创造与发展。

三、舒欧比亚派的形成与发展

如果说阿拉伯文化的繁荣发展反映的是阿拉伯人对被征服民族文化的宽容与包容,那么“舒欧比亚”则是民族融合中的反叛之音。

在某种意义上说,阿拉伯以武力征服周边各族,建立了强大的阿拉伯帝国,但在文化方面,这些被征服民族的文化对日后辉煌灿烂的阿拉伯文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所谓的舒欧比亚主义代表了阿拔斯王朝前期社会上流行的两种普遍的观点:

(1)阿拉伯人并不优于其他民族。他们认为民族无优劣之分,主张各民族平等;

(2)另一些人则贬低阿拉伯人的作用,认为阿拉伯人低于其他民族。

其实,第一种观点才符合真正的舒欧比亚的含义。在倭马亚王朝,阿拉伯人是绝对的征服者,对王朝不满的释奴们只能呼吁平等。到了阿拔斯王朝,尤其是在拉希德和麦蒙时代,释奴们感到自己的力量和权势越来越大,便提出了第二种观点,贬低阿拉伯人。

舒欧比亚主义者中不是清一色的,其中有波斯人,有奈巴特人,也有科卜特人和安达卢西亚人。舒欧比亚主义的鼓吹者依靠伊斯兰教义中的民族间不分高低优劣,真主对人的奖励惩罚是根据人的行为,而不是根据种族来确定的这一教义进行宣传,他们因支持民族主义和宗教的宗派主义而使自身得到发展。在舒欧比亚主义者中不光有一些地位低下者,还有一些隐蔽在背后以金钱或权势支持舒欧比亚的高官及上过教育的上层人士。

舒欧比亚派从文学和教义方面同阿拉伯人进行斗争,他们针对阿拉伯人最擅长的修辞、演讲和急中生智的能力,从各个方面加以抨击,在著作中贬低阿拉伯人,夸大丑化其缺点,同时大书特书外族人的优点,褒扬外族人的业绩,把作者欣赏的波斯风俗、波斯国王的伟大、波斯军队的严密组织以及王国的政策罗列出来盛赞一番。但是这些宣扬舒欧比亚派主张的书都没有保存下来,如今流传下来的只言片语主要保存在查希兹的《修辞与释义》、伊本·阿布杜·朗比的《珍奇的串珠》、伊本·古太白的《阿拉伯人》等书中。此外,舒欧比亚观点在圣训中占了很大篇幅。他们编造了许多宣扬波斯人的美德的圣训,把它和著名的圣门弟子及再传弟子挂起钩来。几乎在每个学术领域,甚至在伊斯兰教法中,都能看到舒欧比亚派的影响。

舒欧比亚还有一个特点同时也是让我们疑惑的之处,就是舒欧比亚派在贬低阿拉伯人时,使用的是阿拉伯语。与先进的波斯文化相比,阿拉伯文化当时处于弱势,但是舒欧比亚在宣扬外族文化优势,炫耀波斯文化优越性,贬低阿拉伯文化时却采用其语言,在很多著作中我们都可以看到用阿拉伯文字写成的贬低阿拉伯文化的现象。由此看来,阿拉伯语言文字的发展,不能单纯归功于贝都因人,异族穆斯林和新阿拉伯人在其中也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舒欧比亚主义还是有好的一面。舒欧比亚主义是在阿拉伯人的一切,包括谱系、语言、意见、风俗习惯等都受到褒扬时问世的。因此,舒欧比亚派把这一切都拿出来加以批评和分析。这从另一方面促使阿拉伯人在与其它民族的比较中对自己的认识更加全面。波斯词汇和阿拉伯词汇放在一起,外国的格言、修辞和阿拉伯的格言、修辞放在一起,波斯的制度,外国的文学和阿拉伯的制度及文学放在一起,对发展学术和智慧都是有益的。

中世纪阿拉伯文化是在继承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兼容并蓄发展起来的,其文化定型是通过文化的整合完成的,二者相辅相成。对阿拉伯本土固有文化和外族先进文化的整合,使阿拉伯文化趋向丰富和多元,语言成为阿拉伯文化展示和传播的载体,成为阿拉伯和外族人连接的纽带。尽管在文化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历史和政治等不可避免的因素导致不和谐音符的出现,在文化蓬勃发展的大势中,这些不和谐已然被淹没在时代的洪流中,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推动了新文化的发展。舒欧比亚派在能够用笔记载的学术成果的时代发展起来,对于舒欧比亚派如何美化波斯历史,编造怎样的故事贬低阿拉伯人,我们只能从古籍的只言片语中得到信息,真实的历史是怎样的还需进一步研究探讨。总而言之,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阿拉伯文化是值得深思的问题。对于阿拉伯人来说,如何加强与外界文化沟通和交流进而实现文化认同,向世界展示阿拉伯文化的真谛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1][埃及]艾哈迈德·爱敏,著.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史(第二册)[M].纳忠,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2][黎巴嫩]法胡里,著.阿拉伯文学史[M].郅溥浩,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3]何乃英.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体系的形成和特性[J].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2000(9).

[4]钱学文.灿烂的中世纪阿拉伯文化——阿拉伯文化与西欧文艺复兴解读[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6(9).

[5]希提,马坚译.阿拉伯通史(上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

【作者简介】

朱效斐(1990—),女,山西朔州人,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2013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阿拉伯文化的综合与继承

阿拉伯文化的综合与继承

阿拉伯文化的综合与继承

阿拉伯文化的综合与继承

阿拉伯文化的综合与继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